子宮頸癌/HPV疫苗

口服避孕藥並無法預防心血管疾病或任何癌症 
2005.01.13
口服避孕藥並無法預防心血管疾病或任何癌症 
口服避孕藥有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減少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功用的說法一直具爭議性,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劃(_WHI,Women’sHealthInitiative_)主要領導人之一的Dr.JacquesRossouw在2004年11月27日接受英國倫敦時報專訪時表示,這些“好處”其實非常缺乏科學證據,而這些說法也因為被廣泛宣傳而誤導了全世界的女性.口服避孕藥可預防心臟病、中風或減少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說法是來自於美國底特律WayneStateUniversity醫療團隊的Dr.RahiVictory.Dr.Victory在2004年10月20日於費城美國生殖醫學協會(ASRM)的會議中表示,在分析了婦女健康促進計劃(_WHI)_關於健康與荷爾蒙最大規模問卷調查的資料後發現,服用口服避孕藥對於女性健康是有助益的.但是這份報告一出現就馬上引起各界許多爭論,尤其是Dr.Victory所引用的婦女健康促進計劃(_WHI)_更是急於澄清.WHI的Dr.JacquesRossouw出面表示,Dr.Victory所引用的是WHI一些基本、且並不完善之資料,而由此資料所衍伸出來的結論會如此古怪也不足為奇.WHI曾要求Dr.Victory的醫療團隊收回資料,但這是要看團隊的意願.Dr.Victory是由Dr.SusanHendrix授權取得WHI的資料,除此之外,Dr.Victory的醫療團隊與WHI之間並無任何關係.另外,WHI的調查有分幾種不同的目的,而Dr.Victory所使用的資料當初目的是屬於觀察的用途而已,且除了資料參與者均為50-79歲之更年期婦女之外,內容中也只有3、4項與口服避孕藥有關.流行病學家認為,詢問這些受訪者之前、甚至30年前的用藥習慣一定會有所謂的回朔偏誤(recallbias),而由此而來的結論是不可靠的.其它評論認為,Dr.Victory在資料來源不足、缺少科學證據、且尚未由WHI或國家心肺血協會(NHLBI,NationalHeart,Lung,andBloodInstitute)再次審查之前就如此急於發表,其目的令人質疑,而這項報告的6位作者中有2位與藥商之間的密切關係則更是令人側目.美國國家婦女健康組織_(NWHN,NationalWomen’sHealthNetwork)_共同發起人之一的BarbaraSeaman表示擔憂,因為有些婦女,如:曾患過荷爾蒙相關癌症、中風、心臟病、或血栓的女性,可能會因服用避孕藥而更有風險、而非如Dr.Victory所言受到保護.女性也應該要知道,WHI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針對口服避孕藥所做的臨床研究,而這項報告所使用的資料也無任何科學基礎.WHI業已在2004年12月15日透過美國國家衛生組織(NIH)對此發表正式聲明,重申Dr.Victory的研究設計、以及對於WHI調查資料之解讀是有嚴重瑕疵的.
+ read more
 小孩也要當白老鼠嗎?
2004.11.16
 小孩也要當白老鼠嗎?
十一月四日電視報導,長庚兒童醫院在國中、國小校園裏,招募子宮頸癌疫苗人體實驗的兒童、少年自願者,引起一些家長的反彈.對於醫療體系進入校園招募未成年少女一事,我們感到非常的不安,而對於醫療法中兒童、青少年、甚而嬰幼兒也可當白老鼠的規定,我們更有許多的擔憂與質疑.我們非常肯定子宮頸癌疫苗的研發,但是,此時,以兒少當實驗對象,是否有它的急迫性及正當性,是我們需要瞭解的.什麼是子宮頸癌疫苗的人體實驗?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的第五殺手,每年有6000多人罹患,約有900多人死亡.目前醫學界已確定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元兇,人類乳突病毒有一百多種,極少數會引發子宮頸癌,其中第16、18型引起的子宮頸癌佔了三分之二,再加上第58、52型,則佔了85.%,因此如果可以研發此類疫苗,為未感染的婦女接種,則她們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可大大地減少.基於這樣的推論,目前全球已有許多的實驗室或藥廠投入開發子宮頸癌的疫苗.其中默克與葛蘭素史克這兩家藥廠已進入上市前的第三期臨床實驗.在台灣,台大、長庚等醫院參與這項計畫,不同於國外前兩期臨床實驗的是,在台灣的這期實驗對象除了16-23歲的女性外,還包含10-15歲的女童及少女.為什麼子宮頸癌疫苗的人體實驗要涵蓋兒少?因為疫苗要在沒有被感染前施打才有效,就美國而言,13歲有性行為者為3%,到了15歲有性行為者為18.6%,因此,12歲開始作子宮頸癌疫苗接種是合理的假設.問題是,以目前實驗的階段、成果及我們的國情,我們有必要急急忙忙的拿小孩當實驗品嗎?急迫性及正當性在哪裡?雖然,國內青少年的性行為年齡漸小化,然以兒少為實驗的對象,就目前而言是否有急迫性及正當性有待商榷.首先,疫苗接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未在成人的實驗完全確立之前,不宜以兒少為實驗對象.子宮頸癌疫苗的人體實驗始於1998-1999年間,截至目前為止,歷時4、5年,雖已有兩期的實驗成果,但是它的接種方式、抗體的效力、長期效應及安全性仍需要有更大型的實驗及長期追蹤,才能確定目前的實驗結果為有效預防癌症的方法;其次,子宮頸癌的防治,除了疫苗接種,也並非全無他法.一般而言,感染和子宮頸癌有關的人類乳突病毒,到演變為侵入性癌症,通常約有10-15年的潛變期,以當前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其它檢驗技術以及局部手術、放射、化學治療,在醫藥進步的國家已能在這潛變期內發現病變,作有效的治療,而減少死亡達80%以上;此外,子宮頸癌是透過性行為傳染,安全性行為的宣導及落實也可以有效地減少性病的發生.在這樣的思考下,我們不免要懷疑以兒少作為實驗對象有其它的考量.合理的懷疑因為子宮頸癌疫苗必須接種在未感染病毒的人身上才不會影響其實驗的結論,因此,對於參與實驗的人,必須經過審慎的檢驗,確定她沒有感染.在美國首期的臨床實驗裡有2,392個16-23歲婦女參加,其中有859個被排除於實驗結果的分析之外,有些是技術上的問題,多數是因為她們已經感染有人類乳突病毒.對研發者而言,超過1/3的參與者不適合為實驗對象,這是費時又耗財的.因此,如果鎖定年紀小又未有性行為的兒少,勢必可以減少許多的負擔,同時,將接種的年齡層降到十歲,如果,以後每幾年還要加強接種一次,這商機應該是相當可觀.政府應盡把關的責任92年1月立院通過醫療法的修法,將無行為能力的人也納入臨床實驗的對象,並作"盡告知義務"的規定.於是,由嬰兒到老人每一個人都成為政府"臨床實驗產業化"下為國家"拼經濟"的白老鼠.我們並不是反對在台灣進行臨床實驗,但是,對於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的權益保障,政府應該有其敏感度及警覺性:哪一種的臨床實驗、在什麼樣的實驗階段、在怎樣的社會需求、迫切性下,我們認為兒少作為一個實驗對象是適當且必要的?對兒少而言,告知的意義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對這群人自由意願表達的保障在哪裡?有沒有配套的機制,如社工人員的介入?醫療界進入校園招募志願者一事,醫療界及學校都應要檢討其是否妥當.如果進入校園是必要的途徑,正確的作法是什麼則應有更多的討論.對於此次子宮癌疫苗的臨床實驗計畫,衛生署應再作調查及評估以確保而童及青少年的健康權益.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2004/11/16
+ read more
卵巢「搬家」,育齡癌症婦女可保住生育力
2004.11.08
卵巢「搬家」,育齡癌症婦女可保住生育力
育齡婦女在接受癌症治療,如放射線、化療與外科手術後,可能導致提前停經或喪失生育能力.但是現在接受癌症治療的女性,仍然有機會可以保留生育力.荷蘭醫界全球首例成功地將整個卵巢移植至手臂,讓一位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在接受化療後,仍然能以自己的卵巢製造卵子,用來作試管嬰兒.為避免育齡癌症婦女因放射線治療使卵巢功能遭到破壞,過去醫界曾經將患者的卵巢吊高一點,懸於小腸後面;如今則是整個卵巢乾坤大挪移至手臂上.這項全球首例的手術兩年前首次刊載在美國"癌症"期刊上,依據目前的文獻記載,卵巢組織移植最長存活時間約為18個月,原因是重新移植的卵巢組織遭到破壞,容易缺血死亡.除了將卵巢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以外,還有另一種方式是將卵巢組織先取出冷凍,待患者結束療程後,再將卵巢組織植回肚皮下方或原來的卵巢.依據醫學期刊"刺胳針"報導,比利時在今年9月宣布一名罹患淋巴癌並接受癌症治療的婦女,在經過卵巢組織切除、冷凍與再接回卵巢與輸卵管後,仍然能順利懷孕產子的案例.不過,卵巢組織經過冰凍再解凍,都會損害到原來正常的功能,透過這種方式生下的小孩則需要接受特別的醫療照護,以確保健康.目前國內醫界已完成冷凍卵巢重新植回體內的動物實驗,並在一週後發現卵巢成功地恢復功能,這項研究預計在明年展開人體實驗.醫界表示,以國內的顯微手術發展,將人類卵巢移植至身體其他部位,或是將冷凍卵巢組織植回體內並不困難,未來真正要突破的是移植後的卵巢仍能維持正常的生育功能,且不會提早死亡.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