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6.24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之前研究多只針對母親飲食對孩子肥胖風險的影響,最近一項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則在老鼠研究中發現,父親的飲食其實也會影響其後代健康,尤其是雄性後代。
這個研究將實驗用公鼠分為兩組餵食13週,實驗組為飲食總熱量的45%是從脂肪中攝取、控制組該比例則降為10%,但兩組總熱量皆相同,結果攝取高脂肪食物的公鼠變胖。研究再讓所有公鼠與攝取低脂肪飲食的母鼠交配繁殖,並讓所有後代小鼠都吃標準的實驗老鼠飼料,再分別在牠們出生後的20天、6週、6個月及12個月測量體重與體脂。
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比較,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出生後6週大時體重已經比較重,且體重增加情形在第6個月及第12個月都持續不變,而體脂部分同樣也在出生後6個月,出現比控制組的雄性後代較高的狀況。研究解釋,兩組呈現差異有可能是表觀基因改變所致,也就是說內在與外在環境因素對基因產生影響。
活動情況的話,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第6週開始變得活躍,然雌性後代狀況在出生後第6個月及第12個月比雄性後代表現更佳,這可能有助於停止體脂的增加,並降低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而研究也正在瞭解出現性別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表示,愈來愈多小孩及青少年、青少女受肥胖影響,如果我們能提早找出能偵測與預測肥胖與糖尿病的標記,將會有助於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有效介入以延緩或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資料來源:第95屆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5th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 read more

2013.06.13
懷孕期間過重恐提高發生早產危險
在許多地區過重已逐漸取代抽菸成為導致不良懷孕結果的首要可預防性風險因子,曾有兩項研究指出,BMI值在30以上的過重女性,出現極早早產的風險會增加,這次瑞典的大型研究再次呼應這個論點。
這項研究使用瑞典醫療出生登記資料,該資料涵蓋自1973年起瑞典國內98%的生產紀錄。研究主要分析1992-2010年間生產一胞胎的近160萬筆出生數資料,資料內容包括孕婦的身高、體重、BMI值,早產則分為在產程前進行引產、剖腹、或自然性早產。早產程度以妊娠週數為評估標準,有極早早產(在妊娠第22-27週間生產)、早早產(第28-31週)及中期早產(第32-36週)。
研究結果顯示,三種類型的早產比例都隨著母親BMI值增加而上升,尤以極早早產與女性肥胖的關連性最為顯著,研究進一步指出,BMI值在35以上的孕婦出現極早早產的比例(0.35%~0.52%),是正常體重孕婦(0.17%)的2到3倍。
事實上,孕婦懷孕期間過重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包括妊娠糖尿病、先兆子癇、胎兒出現小臉症或為巨嬰等,早產同為其中問題之一,然過去研究對此一直未有定論,這次這項研究證實了過往婦產科醫師的懷疑,並提醒我們應注意女性懷孕期間的過重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3.06.05
纖瘦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較高
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指出,BMI值在40以上的過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比BMI值在8.5~22.4的纖瘦女性要低39%。
研究團隊蒐集美國第二次護士健康研究(NHS
II)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時間在1989~2011年,參與者加入研究時的年齡為25~42歲。研究請參與者填寫醫療經驗問卷,當中還包含紀錄參與者在18歲時的身高體重,並在之後的每兩年重新填寫一次問卷。在研究進行期間,共有5,504位女性確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分析的結果發現,研究進行期間正處於過重狀態的女性,其子宮內膜異位風險比較低,同時回頭看參與者18歲時的狀況,該風險減少之數值達41%,這樣的關連性特別是在過去不曾懷孕的女性身上最高。這項研究呈現女性的BMI值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之間存在關連性,但直接因果關係因生理機制不明,所以仍未確立,未來應有進一步研究對此部分進行瞭解。
研究特別強調,這項結果並不是要說過重的女性會比纖細的女性較健康,而比較可能的解釋是肥胖女性通常較易有多囊性卵巢症侯群,或許是這種疾病影響,減少發生子宮內膜病變的機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罹患風險因此就降低。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2013.05.14
青少女生育可能提高往後發生肥胖機率
在工業化國家中,美國的青少女懷孕率是最高的,大約每11位產婦中,就有1位是青少女。過去,當討論到青少女媽媽時,我們多半只考慮到的是孩子照顧、母子安置、小媽媽的就學及經濟來源問題,卻忽略了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對往後健康問題的影響。而在這份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青少女生育將造成日後肥胖的機率升高。
這份研究分析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驗調查的資料,發現女性在青少女期生育、及20歲以後才生育,中年肥胖比率分別為44%及35%。在控制了教育程度、種族等變項後,在青少女時期生育的母親比20歲以後生育的母親,中年肥胖的機率提高32%。
這個研究發現提醒了我們應該要開始關心青少女懷孕所可能產生的長期健康影響,以及短期的健康風險,並將其納入健康政策的討論中。然而,雖然這份研究發現了青少女生育與晚年肥胖間的關聯,但尚未證明兩著間的直接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3.04.22
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肥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如今全世界大概有五億的肥胖人口(BMI值在30以上),而挪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孕齡年紀的女性出現肥胖的比例已是上個世代的2至3倍。日前一項由北歐婦產科學會聯盟所發表的挪威研究指出,女性如果BMI值過高或懷孕增重太多,生產過程受到醫療(工具)介入的程度會增加。
這項研究主要檢視懷孕前BMI值及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對手術式生產(operative
delivery)風險的影響。研究團隊檢視1999-2008年間參與挪威MoBa研究的50,416位女性資料。發現懷孕前女性BMI值在40以上,生產過程使用真空吸取器或剖腹產的風險會提高;而不看懷孕前的BMI值,懷孕期間若增重超過16公斤以上,剖腹產、使用真空吸取器及產鉗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肥胖的女性即使懷孕期間只是增加很少的體重,但生下的寶寶仍然會比較大一些。
研究提醒婦產科醫師應該注意到BMI值對懷孕與生產的影響,然後對考慮要準備懷孕的女性提出適當的建議。
資料來源:北歐婦產科學會聯合會雜誌(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 read more

2013.04.19
老年婦女腹部脂肪量高 骨折風險低
前陣子才有一項研究發現停經前的女性若腹部脂肪較多,骨質較差、骨骼形成速度慢,對腹部肥胖對骨骼健康的影響持負面態度,然近日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澳洲研究卻有不一樣的發現。
過去有關身體脂肪與骨質密度關係多有研究,但卻少見研究分析脂肪對骨折的影響,這項研究因此收集766位女性及360位男性的瘦體組織量、脂肪重及骨密度資料,分析參與者的骨折發生率。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1歲,研究平均追蹤時間約5年。
結果顯示,骨折風險在男女身上都會隨著年齡增加、骨折及跌倒歷史、以及低骨密度而提高,女性部分,總脂肪重較輕者且活動量少,同樣會提高骨折風險。研究最後女性中有14%發生骨折,最多的是佔近半數的脊椎骨折。而不論男女,腹部脂肪愈多,相對來說骨密度也都比較高,尤以股骨頸骨及腰椎兩部位的骨密度與腹部脂肪關係都呈線性正向關連。
研究推測脂肪對骨折有保護作用的原因,有可能是當跌倒時,脂肪具有類似護墊功能,可以保護骨頭,而且脂肪的新陳代謝及雌激素作用也同樣對骨頭有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全世界肥胖率不斷上升,而骨折患者卻日漸減少。不過,研究也提醒,腹部脂肪雖然對骨頭有點好處,但卻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等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