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肥胖會增加卵巢癌風險!
2014.04.07
小心肥胖會增加卵巢癌風險!
  家族病史、懷孕史、年齡及乳癌病史是一般為人所知比較常見的卵巢癌風險因子,但女性卻容易忽略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是提高罹患卵巢癌機率的原因之一。   日前在一項由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與美國癌症研究(AICR)所共同完成的研究中又再度證實這個論點,研究並建議女性可透過改變飲食及運動等生活習慣,降低卵巢癌風險。   這個研究的結果是統整分析25個包含400萬女性參與者的研究後所發現的,研究指出,每增加5%的BMI值,女性的卵巢癌風險會提高6%,同時,BMI值超過28.4(kg/m2)者,卵巢癌風險也明顯比較高。研究表示,其他像是乳癌、大腸直腸癌及子宮癌,在過去的研究都已經證實過重與肥胖是這些癌症的風險因子之一,這次的研究更加確定應將卵巢癌並列其中。   世界癌症基金會提醒,女性平日應注意定期追蹤BMI值,並避免吃速食與喝含糖飲料,且每餐盡量控制選擇份量較小的餐點,同時,搭配運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將會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資料來源: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      
+ read more
胖也可以很健康嗎?
2013.12.20
胖也可以很健康嗎?
  一般人可能會有一個觀念,那就是即便稍微胖一點,只要看起來結實應該還是很健康,不過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在整理分析過去的多個研究後,推翻了所謂的「健康的肥胖」這種概念,指出無論代謝功能正常與否,體重一旦超出正常範圍值就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因子的風險。   研究對包含超過6萬1千名參與者的八個觀察性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分析,將參與者以代謝功能與體重按程度不同交叉配對,一共分為六組,比較這些組別之間全死因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的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不管代謝功能正常或異常,體重都會對包括血壓、腰圍、膽固醇濃度及胰島素抵抗產生影響,體重愈重,這些風險因子情況就會愈惡化嚴重,兩者具正向關連。其中有數據顯示即使同樣都是代謝功能正常,但肥胖者發生死亡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比正常體重者提高24%。   最後研究表示,這樣的結果顯然與那些認為BMI值上升也對健康無害的說法相左,同時認為沒有所謂可以胖得很健康這種事。研究限制包括未將其他可能影響風險的變項如活動量及吸菸史一起納入分析,且多數研究沒有把老人這個族群加入。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骨髓內脂肪過多恐提高骨質疏鬆風險
2013.07.18
骨髓內脂肪過多恐提高骨質疏鬆風險
  過去研究多是分析內臟脂肪對骨質密度的影響,日前有一項研究指出女性腹部脂肪會傷害骨骼健康。不過,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則特別針對骨髓內脂肪量對骨密度的影響進行了解,指出骨髓中的脂肪密度增加,可能會提高骨質疏鬆的發生風險,顯然與過去認為肥胖對於骨質疏鬆具有保護作用有相左的論點。   這項研究有106位19-45歲參與者,他們雖過重卻仍健康,研究測量他們體內的脂肪量。結果發現,血液、肌肉及肝臟部位若囤積過多脂肪,骨髓內的脂肪密度也會提高,但骨髓內脂肪愈多,卻反而使骨頭變得脆弱,人們愈容易發生骨折。   研究還發現,好膽固醇(HDL) 與骨髓內脂肪呈反向關係,好膽固醇(HDL)愈少,骨髓內的脂肪愈多,但三酸甘油脂則與骨髓內脂肪呈現正向關係,而三酸甘油脂會刺激蝕骨細胞的成長。   這項研究並未直接證實血液及內臟內過多的脂肪會造成骨質疏鬆,未來應針對此部分的生理機制有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放射學期刊(Radiology)      
+ read more
美國醫學會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
2013.07.02
美國醫學會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
上月17號美國醫學會決策代表大會以超過60%的投票數贊成將肥胖視為一種疾病,而非僅僅只是一種症狀而已,此決議否決了該學會科學與公共衛生委員會先前的建議。    美國醫學會表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以幫助改變醫界處理肥胖這個複雜議題的態度與方式,許多支持美國醫學會該決議的醫生皆表示,這將使醫生更加專注於肥胖此一問題,而且可幫助改善肥胖藥物、手術及諮商的相關健康保險給付。這項決議同時受到美國兒科醫學會、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美國臨床內分泌科學者協會、及美國減肥專科醫學會的支持,這些醫學會也一直在推行肥胖就是種多發性代謝及荷爾蒙疾病的概念,並可能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臟病。    美國醫學會科學與公共衛生委員會原先的報告則認為,由於目前肥胖還缺乏明確清楚的定義,因此將肥胖定義為疾病是有問題的。委員會成員Robert Gilchick博士表示,如果只是體重增加但並無其他健康損害,事實上這並不符合疾病的定義。也有其他人認為只以BMI值來界定肥胖與否,並不能說明這些人就是真的不健康,像是有些人BMI值雖未超過標準,可是體脂肪卻過高並有新陳代謝問題,顯然只用BMI值來做為判斷標準是太過於簡化且有缺陷的。此外,將肥胖視為疾病還可能使重點偏離了改變生活型態以預防肥胖,而轉向更加倚賴藥物與手術。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2013.06.24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之前研究多只針對母親飲食對孩子肥胖風險的影響,最近一項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則在老鼠研究中發現,父親的飲食其實也會影響其後代健康,尤其是雄性後代。   這個研究將實驗用公鼠分為兩組餵食13週,實驗組為飲食總熱量的45%是從脂肪中攝取、控制組該比例則降為10%,但兩組總熱量皆相同,結果攝取高脂肪食物的公鼠變胖。研究再讓所有公鼠與攝取低脂肪飲食的母鼠交配繁殖,並讓所有後代小鼠都吃標準的實驗老鼠飼料,再分別在牠們出生後的20天、6週、6個月及12個月測量體重與體脂。   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比較,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出生後6週大時體重已經比較重,且體重增加情形在第6個月及第12個月都持續不變,而體脂部分同樣也在出生後6個月,出現比控制組的雄性後代較高的狀況。研究解釋,兩組呈現差異有可能是表觀基因改變所致,也就是說內在與外在環境因素對基因產生影響。   活動情況的話,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第6週開始變得活躍,然雌性後代狀況在出生後第6個月及第12個月比雄性後代表現更佳,這可能有助於停止體脂的增加,並降低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而研究也正在瞭解出現性別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表示,愈來愈多小孩及青少年、青少女受肥胖影響,如果我們能提早找出能偵測與預測肥胖與糖尿病的標記,將會有助於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有效介入以延緩或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資料來源:第95屆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5th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 read more
懷孕期間過重恐提高發生早產危險
2013.06.13
懷孕期間過重恐提高發生早產危險
  在許多地區過重已逐漸取代抽菸成為導致不良懷孕結果的首要可預防性風險因子,曾有兩項研究指出,BMI值在30以上的過重女性,出現極早早產的風險會增加,這次瑞典的大型研究再次呼應這個論點。   這項研究使用瑞典醫療出生登記資料,該資料涵蓋自1973年起瑞典國內98%的生產紀錄。研究主要分析1992-2010年間生產一胞胎的近160萬筆出生數資料,資料內容包括孕婦的身高、體重、BMI值,早產則分為在產程前進行引產、剖腹、或自然性早產。早產程度以妊娠週數為評估標準,有極早早產(在妊娠第22-27週間生產)、早早產(第28-31週)及中期早產(第32-36週)。   研究結果顯示,三種類型的早產比例都隨著母親BMI值增加而上升,尤以極早早產與女性肥胖的關連性最為顯著,研究進一步指出,BMI值在35以上的孕婦出現極早早產的比例(0.35%~0.52%),是正常體重孕婦(0.17%)的2到3倍。   事實上,孕婦懷孕期間過重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包括妊娠糖尿病、先兆子癇、胎兒出現小臉症或為巨嬰等,早產同為其中問題之一,然過去研究對此一直未有定論,這次這項研究證實了過往婦產科醫師的懷疑,並提醒我們應注意女性懷孕期間的過重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