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網路交友:女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男人愈老愈挑剔
2018.07.30
網路交友:女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男人愈老愈挑剔
在網路上找尋伴侶,男生女生有什麼不一樣嗎?六月份一項澳洲研究,針對男人女人擇偶時對教育程度偏好的性別差異指出,比起男人,40歲以下的女人在網路上尋找伴侶時,特別在意對象的教育程度。   這項研究是澳洲針對網路約會至今最大規模的行為經濟分析,分析了41,936位網路交友網站RSVP註冊會員在2016年中四個月的活動資料。   研究得出數項結論,在18-80歲所有年齡層中,女人比男人更可能明確表明自己的擇偶偏好;其次,在女性生育高峰階段,她們會比較在意潛在對象的教育程度,比較喜歡與自己相當或更高教育水準的男性,但一旦過了40歲,男人反而開始比女性更在意對象的受教程度。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QUT行為經濟學家Stephen Whyte博士表示,研究顯示在18-30歲的生育年齡階段,男女同樣都比較重視潛在對象的教育程度勝過其他。但隨著年紀增長,其重要性降低,不過所有年齡層的女性都清楚設有比較高的最低教育程度標準。   他進一步解釋,演化有利那些高度篩選伴侶的女性,在許多文化裡女人將教育當作品質的指標,因為它常被與社會地位和智力作連結,這兩項特質是高度被追求的。過去也有研究出現類似結果,但這個研究由於年齡層涵蓋廣泛,因此能夠看到男女在網路交友擇偶上隨著生育能力的變化。   據統計,在澳洲,網路約會網站的註冊會員為數龐大。2017年IBIS World澳洲約會服務業者報告指出,消費者愈來愈沒有時間,而戰後嬰兒潮愈來愈懂網路科技,因此網路約會服務將會吸引愈多人。這個產業在未來五年將以每年成長3%幅度達到1億7千8百萬美元的收益,其中尤以免費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新約會科技變化快速,行為經濟學與演化心理學還是能在理解人們如何擇偶提供重要的觀察分析。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6.26)、SAGE Journals      
+ read more
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不再延長?
2018.07.18
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不再延長?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英國男性和女性的壽命已經不再延長。英國人的壽命近一世紀以來一直都是穩定增加的。然而自從2010年來,這種趨勢已經幾乎停止,這個廣為流傳的疑慮也獲得國家統計局(ONS,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證實。   在台灣,自80年代人口持續上升,到了2010年也是趨緩且呈現停滯(見下圖),這種現象在男女性別是一樣的。 這是不是意味著人們的壽命不再延長?   英國國家統計局分析師說,他們無法找到為什麼英國人的壽命在2010年之後就不再增加的理由。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其中原因包括:醫學的進步使一些致命性的疾病如肺結核和猩紅熱幾乎消失,以及經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這意味著,在煤礦等危險重工業中工作的男性人數減少了許多,還有吸菸的習慣也一樣減少了。但英國國家統計局表示,自2010年以來,英國男性預期壽命的增加速率下降了85%,女性則下降了95%。   國家統計局表示,從1990年到2011年之間,每10萬個男性當中,死亡人數每兩年就下降了8.6人。但在2011年至2017年間,每10萬男性人口死亡人數,每兩年期間卻僅降低1.3人。女性也不例外,在1990年至2011年期間,每10萬個女性人口,每兩年死亡人數降低了4.3人。但在2011年至2017年間,女性每10萬人口之死亡人數,每兩年期間卻僅降低0.2人。   英國國家統計局分析師表示,研究人員指出可能是一些致命的流感毒株,比較容易影響年老人群,因此影響到壽命的延長。然而,不同的流感病毒只能解釋死亡率的短期波動,對人口死亡率應該不會有長期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也質疑財政緊縮—政府支出減少—是人民平均壽命不再增加的理由。進一步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有可能帶來這樣的負面影響,也有人認為是跟醫療進展速度減緩有關。同時,儘管男性的工作危險性比從前低,但女性從事高壓力工作的人口卻創歷史新高。       編譯者:CHRISTOPHER CHANG (張軒睿) , ERICA CHANG (張雅雅)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6.19)        
+ read more
神經科學家:男女大腦來自同一星球
2018.07.10
神經科學家:男女大腦來自同一星球
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聲稱,兩性間的差異應歸咎於後天培養而非自然天生的。Lise Eliot博士在Aspen Ideas Festivel指出:「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事實上我們有完全相同的構造,彼此沒有任何區別。」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生物學上的差異。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透過掃描1000名受試者,發現男性大腦的連結是前後向的,而女性則為左右交叉,並以此為據聲稱此差異可解釋為何男性傾向於專注單向工作,而女性則更能勝任多工處理。   然而Eliot博士質疑該結論是否過於武斷,上述實驗受試者平均年齡只有15歲,尚處於大腦發育中期,而女性通常比男性成熟1-2年,包含大腦、身高與生殖器官,因此這時期的大腦確實能發現些微差異,而研究結果也證明事實上在較為年長的組別(17-22歲),差異確實縮小了。   因此Eliot博士強調,神經科學家尚未在兩性的大腦迴路中發現任何顯著的差異,他寫了「Pink Brain, Blue Brain」一書來闡述差距只存在環境,而非DNA。   舉例而言,兩性皆會有攻擊性或競爭性,只是會根據社會規範有迥異的表達方式,且即使是經常被引用的數據顯示,男性大腦體積比女性大約10%,也不足以佐證兩性差異,因為男性器官平均比例都比較大。   此外,博士也對過去聲稱發現器官明顯差異的研究提出異議,並認為這對破壞目前的權利結構十分重要,因為若科學家和學者們開始在每次調查和研究前,都假設兩性能力一致,那麼結果將會大相逕庭。   例如包括當時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內的學者指出,1970年的一項研究在SAT的數學評估上,顯示男性優於女性,並以此解釋為何有較多女性不在頂尖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   然而事實證明結果的差異是因為年輕女性較不被鼓勵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而不是人們認為的數學才華是專屬男性的,因此博士呼籲應該要開始大力推動現行缺乏的計畫以鼓勵女性進入這些領域。   資料來源:Mail Online(2018.06.26)                        
+ read more
女性發生平板頸的機率比男性多兩倍
2018.07.02
女性發生平板頸的機率比男性多兩倍
研究顯示:女性得到平板頸(IPAD NECK)的風險多於男性兩倍以上。   超過70%使用平板的女性會有發展為頸部與胸部持續性的疼痛,但只有30%的男性會有此種不舒服的現象。   平板頸的發生是當使用者將平板放置在大腿上,但背部卻沒有任何支撐的情況下,例如:坐在長椅或是地上。這會導致脊椎承受壓力,造成脖子與肩膀肌肉緊繃。女性因為肌力比較弱以及手臂比較短、肩膀比較窄等因素,所以在打字時比較容易有不好的姿勢造成女性得到平板頸的機率比較高。   來自Nevada大學的研究者,分析了442位使用觸控式平板的大學生、工作人員及校友,詢問他們是否有頸子或肩膀痠痛的情形。結果顯示,有平板頸的人,有10%經歷了很嚴重的不舒服,有15%宣稱疼痛影響了他們的睡眠。但有46%的使用者說他們會考慮放棄他們的平板。   學生是平板頸的高風險群,因為他們沒有專用的工作空間而常用盤腿坐在地板的方式讀書。在研究中也發現,有超過77%的女性是坐在地板上使用平板,但僅有23%的男性會這樣做。   如何避免平板頸 Nevada大學李博士表示:使用這些電子裝置已成為我們現代生活模式的一部分。為了降低肩頸長期問題的風險,我們必須思考這些電子裝置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體工學及姿勢,例如:平板電腦。李博士建議:: * 坐在有椅背的椅子 * 使用姿勢提醒裝置(posture reminder device)這些小型的穿載裝置可以黏貼在皮膚或固定在衣服上,當使用者低頭垂肩時就會發出聲響。 * 幫IPAD外加鍵盤,並且將他們置於架上,這會允許使用者有一個向上的壓力。 * 針對肩頸肌肉做伸直的運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6.21)        
+ read more
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男女大不同!!
2018.05.23
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男女大不同!!
男女不同的免疫反應及與荷爾蒙的交互作用,可能影響男女從免疫治療藥物獲得的益處。最近一份統合性分析的研究檢視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結果,當中涵蓋一萬多名患者,發現患者的性別可能影響其治療癌症所使用的免疫治療的效果。   免疫治療是近十年癌症治療最重要進步之一,它利用人體免疫系統的某部分來對抗癌症,涵蓋了多種以不同方式運作的治療方法。有些會強化身體的免疫系統,有些則會訓練免疫系統去攻擊特定的癌細胞。它們是許多癌症的常規治療方法,如皮膚癌、非小細胞肺癌;目前也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以了解對其他癌症的效果。   過去研究已顯示男性所有癌症的死亡風險高於女性近兩倍,這可能是因為行為或生理上的因素。在這篇新研究中,研究作者針對接受免疫治療患者存活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結合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資料,共有11,351名患者,其中32%是皮膚癌患者、31%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它還有腎臟惡性腫瘤、泌尿上皮癌及頭頸癌等。男性佔了67%。他們是晚期癌症或轉移的癌症患者,都接受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pilimumab, tremelimumab, nivolumab, 或 pembrolizumab)」。   整體而言,接受免疫治療的人都比控制組來得有效,控制組包含了使用安慰劑的人或接受其他治療癌症藥物的人。不過,不論患者的癌症類型及服用哪一種藥物,接受免疫治療的人當中男性的存活比女性好。平均而言,接受免疫治療後的存活,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都會潛在地影響身體免疫反應的強度。一般而言,女性擁有比男性更強的免疫反應,這讓女性清除病原體的速度較快,也進一步解釋了許多感染在女性身上比較不易,也較不嚴重以及疫苗的反應女性較男性好的原因。然而,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卻是以女性居多(約80%),因此男女在免疫系統上的差異可能與慢性發炎 (如癌症) 發生的自然過程有關,對於治療藥物的反應也因此而不同了。   臨床試驗中的女性代表性不足是公認的問題。確實,研究所檢視的臨床試驗有一半其女性試驗對象少於整體人數的三分之一。這代表個別的臨床試驗可能無法可靠地呈現性別與治療效果的交互作用。這項研究的分析結果強調了性別分析的重要性,以避免將從男性試驗對象獲得的研究結果錯誤地概推用到女性身上,因為這可能導致照護不當及潛在的傷害。   這篇最新的研究者並未表示希望能促進治療指引修改,但是認為應該鼓勵更多研究致力於了解性別影響免疫治療效果的背後機制,以改善所有患者的治療品質。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腫瘤學院的Omar Abdel-Rahman表示,這份研究涵蓋的患者有著不同的腫瘤類型,每個腫瘤都有許多基礎特性是男女不同的,這些基礎特性已經被發現會影響接受免疫檢查哨抑制劑療法的治療結果。此外,男女之間還有生活習慣和行為特質上的差異,這可能也是干擾因素。雖然這份研究引起了許多思考,仍應謹慎地不要直接做出極端的結論及貿然改變目前被認可的照護標準。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8.05.16)      
+ read more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