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2013.04.22
肥胖會提高須進行剖腹產的風險
  肥胖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健康問題,如今全世界大概有五億的肥胖人口(BMI值在30以上),而挪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孕齡年紀的女性出現肥胖的比例已是上個世代的2至3倍。日前一項由北歐婦產科學會聯盟所發表的挪威研究指出,女性如果BMI值過高或懷孕增重太多,生產過程受到醫療(工具)介入的程度會增加。   這項研究主要檢視懷孕前BMI值及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對手術式生產(operative delivery)風險的影響。研究團隊檢視1999-2008年間參與挪威MoBa研究的50,416位女性資料。發現懷孕前女性BMI值在40以上,生產過程使用真空吸取器或剖腹產的風險會提高;而不看懷孕前的BMI值,懷孕期間若增重超過16公斤以上,剖腹產、使用真空吸取器及產鉗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肥胖的女性即使懷孕期間只是增加很少的體重,但生下的寶寶仍然會比較大一些。   研究提醒婦產科醫師應該注意到BMI值對懷孕與生產的影響,然後對考慮要準備懷孕的女性提出適當的建議。       資料來源:北歐婦產科學會聯合會雜誌(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 read more
老年婦女腹部脂肪量高 骨折風險低
2013.04.19
老年婦女腹部脂肪量高 骨折風險低
   前陣子才有一項研究發現停經前的女性若腹部脂肪較多,骨質較差、骨骼形成速度慢,對腹部肥胖對骨骼健康的影響持負面態度,然近日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澳洲研究卻有不一樣的發現。   過去有關身體脂肪與骨質密度關係多有研究,但卻少見研究分析脂肪對骨折的影響,這項研究因此收集766位女性及360位男性的瘦體組織量、脂肪重及骨密度資料,分析參與者的骨折發生率。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1歲,研究平均追蹤時間約5年。   結果顯示,骨折風險在男女身上都會隨著年齡增加、骨折及跌倒歷史、以及低骨密度而提高,女性部分,總脂肪重較輕者且活動量少,同樣會提高骨折風險。研究最後女性中有14%發生骨折,最多的是佔近半數的脊椎骨折。而不論男女,腹部脂肪愈多,相對來說骨密度也都比較高,尤以股骨頸骨及腰椎兩部位的骨密度與腹部脂肪關係都呈線性正向關連。   研究推測脂肪對骨折有保護作用的原因,有可能是當跌倒時,脂肪具有類似護墊功能,可以保護骨頭,而且脂肪的新陳代謝及雌激素作用也同樣對骨頭有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全世界肥胖率不斷上升,而骨折患者卻日漸減少。不過,研究也提醒,腹部脂肪雖然對骨頭有點好處,但卻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等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腹部肥胖可能影響女性骨骼健康
2013.04.02
腹部肥胖可能影響女性骨骼健康
  肥胖在過去被認為可能對骨質密度的增加有益,有助預防骨質疏鬆及脆弱性骨折,但近來的研究開始出現質疑並發現肥胖對骨密度有負面影響,尤其是腹部的肥胖,最近一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就顯示,肥胖對骨骼健康可能造成傷害。   研究對象為40位18-48歲未停經的白人女性,參與者的骨密度皆正常且沒有骨折歷史,也沒有使用荷爾蒙避孕藥。研究結果發現,腹部肥胖程度最高的一組比程度最低的一組,海綿骨骨體積少了30%、骨強度較高及皮質骨孔隙度較大,骨骼形成的速率也降低64%,骨頭的力量明顯降弱,顯示腹部肥胖確實與骨骼健康呈現反向關聯。   肥胖在全球的盛行率愈來愈高,研究認為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瞭解腹部肥胖導致骨質變差而可能帶來的骨折風險。這項研究的侷限包括無法解釋因果關係,且目前結果無法廣泛適用在停經女性、其他種族及嚴重肥胖(BMI大於40)的女性身上。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 read more
肥胖女性使用特定避孕方式 恐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2013.02.26
肥胖女性使用特定避孕方式 恐增加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過去有關避孕藥的研究多半只針對正常範圍體重的女性,肥胖女性使用避孕藥的風險與安全性資料較少見,近日一項美國南加州大學特別針對肥胖女性避孕的研究發現,比起使用不含荷爾蒙的避孕方式,長效可逆性避孕方式(LARC)有可能輕微提高肥胖女性第二型糖尿病罹患風險。   過重女性發生懷孕相關併發症的機率較高,且有時醫師會建議不要服用含雌激素的各類避孕藥,因為可能會增加發生血栓的風險,所以肥胖女性需要有其他的避孕選擇。因此,這項研究特別將肥胖女性分為三組,包括使用非荷爾蒙方式避孕方法(保險套、子宮內避孕器及男性或女性結紮)、會釋放黃體素的子宮內長效可逆性避孕裝置、以及會釋放黃體素的皮下長效可逆性避孕裝置。   結果顯示在使用後追蹤六個月,這三項避孕方式都沒有造成血壓、體重或膽固醇的改變,基本上屬於有效益、安全的避孕方式,但研究有發現使用後空腹血糖值上升的趨勢,上升幅度各為2%、5%及10%,不過這樣的影響是否會持續存在還須延長研究的追蹤時間才能瞭解。   此外,研究特別指出,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核准會釋放黃體素的子宮內長效回復性避孕裝置可用於治療經血過多,以及也具預防子宮內膜癌作用,這兩者都是常影響肥胖女性的問題。研究最後也提醒,女性應經過評估多方因素後再決定自己要選擇的避孕方法。      資料來源:避孕期刊(Contraception)    
+ read more
多數有關肥胖與減重資訊仍有爭議
2013.02.05
多數有關肥胖與減重資訊仍有爭議
  最近一項英國針對大眾媒體及科學文獻所做的回溯性分析研究發現,有關熱量攝取或消耗以及飲食對肥胖與減重影響的宣稱,多數是錯誤的或根本未經實驗證實,這些資訊可能對政策制定、臨床與大眾健康建議都不是有效益或安全的。   研究從蒐集到的資料中整理出多項體重與肥胖的迷思、預設與誤解,其中仍有爭議的迷思如:熱量攝取與消耗的持續性微小改變,長期下來可以達到減重效果;目標設定可以降低減重者的挫折感;快速減重對長期減重的效果,比緩慢減重差;母乳哺育可避免體重增加。未經證實的預設則包括吃早餐可避免肥胖;多吃蔬果可助減重,即使沒有其他行為或環境的改變;零食點心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誤解則有認為童年的早期是一個人學習運動與飲食的主要階段;將溜溜球飲食減重方式與較差的死亡率做連結;相信環境硬體設施如公園、人行道等對肥胖有影響。   研究表示,這些迷思、預設與誤解反映出一般缺乏考慮體內能量平衡的多重面向,並強調吃少一點以及在減重後仍維持運動才是最重要的,肥胖雖然最主要是由於基因所致,但仍不可忽略外在其他因素的影響。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肥胖增加年輕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2013.02.04
肥胖增加年輕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雖為罕見疾病,但近日一項針對美國兒童健康的研究發現,過重及肥胖的年輕女孩發生該疾病的風險非常高,研究提醒家長及孩童的照顧者應留意這些女孩是否出現麻痺、刺麻感的症狀。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會傷害腦中神經纖維及脊隨,造成肌肉控制、觸覺、視覺及行動的功能退化及不便,每個人受影響所顯現的症狀不一,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麻痺或刺麻感、肌肉弱化及緊繃、及平衡與行動問題。   這項研究對南加州一項包括近一百萬名孩童的研究進行資料分析,這些小孩都在研究開始時測量過BMI值,將體重分為四個範圍,最後比較罹病與未罹病孩童狀況。在資料中最後共有75名2-18歲的孩童有小兒多發性硬化症或臨床單一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的初發表現)。   結果發現,51%多發性硬化症及臨床單一症候群孩童為過重或肥胖,未罹病孩童為過重或肥胖者比例不及37%。分析顯示,過重的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或臨床單一症候群風險,為正常體重女孩的1.5倍(odds ratio=1.58, 95% CI 0.71 to 3.50);輕微肥胖者,該風險增為1.8倍(odds ratio=1.78, 95% CI 0.70 to 4.49);非常肥胖者,風險更攀升至4倍(odds ratio=3.76, 95% CI 1.54 to 9.16)。研究並未在男孩身上發現這樣的關連。      資料來源:神經學期刊(Neur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