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5.23
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男女大不同!!
男女不同的免疫反應及與荷爾蒙的交互作用,可能影響男女從免疫治療藥物獲得的益處。最近一份統合性分析的研究檢視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結果,當中涵蓋一萬多名患者,發現患者的性別可能影響其治療癌症所使用的免疫治療的效果。
免疫治療是近十年癌症治療最重要進步之一,它利用人體免疫系統的某部分來對抗癌症,涵蓋了多種以不同方式運作的治療方法。有些會強化身體的免疫系統,有些則會訓練免疫系統去攻擊特定的癌細胞。它們是許多癌症的常規治療方法,如皮膚癌、非小細胞肺癌;目前也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以了解對其他癌症的效果。
過去研究已顯示男性所有癌症的死亡風險高於女性近兩倍,這可能是因為行為或生理上的因素。在這篇新研究中,研究作者針對接受免疫治療患者存活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結合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資料,共有11,351名患者,其中32%是皮膚癌患者、31%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它還有腎臟惡性腫瘤、泌尿上皮癌及頭頸癌等。男性佔了67%。他們是晚期癌症或轉移的癌症患者,都接受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pilimumab, tremelimumab, nivolumab, 或
pembrolizumab)」。
整體而言,接受免疫治療的人都比控制組來得有效,控制組包含了使用安慰劑的人或接受其他治療癌症藥物的人。不過,不論患者的癌症類型及服用哪一種藥物,接受免疫治療的人當中男性的存活比女性好。平均而言,接受免疫治療後的存活,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都會潛在地影響身體免疫反應的強度。一般而言,女性擁有比男性更強的免疫反應,這讓女性清除病原體的速度較快,也進一步解釋了許多感染在女性身上比較不易,也較不嚴重以及疫苗的反應女性較男性好的原因。然而,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卻是以女性居多(約80%),因此男女在免疫系統上的差異可能與慢性發炎
(如癌症)
發生的自然過程有關,對於治療藥物的反應也因此而不同了。
臨床試驗中的女性代表性不足是公認的問題。確實,研究所檢視的臨床試驗有一半其女性試驗對象少於整體人數的三分之一。這代表個別的臨床試驗可能無法可靠地呈現性別與治療效果的交互作用。這項研究的分析結果強調了性別分析的重要性,以避免將從男性試驗對象獲得的研究結果錯誤地概推用到女性身上,因為這可能導致照護不當及潛在的傷害。
這篇最新的研究者並未表示希望能促進治療指引修改,但是認為應該鼓勵更多研究致力於了解性別影響免疫治療效果的背後機制,以改善所有患者的治療品質。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腫瘤學院的Omar
Abdel-Rahman表示,這份研究涵蓋的患者有著不同的腫瘤類型,每個腫瘤都有許多基礎特性是男女不同的,這些基礎特性已經被發現會影響接受免疫檢查哨抑制劑療法的治療結果。此外,男女之間還有生活習慣和行為特質上的差異,這可能也是干擾因素。雖然這份研究引起了許多思考,仍應謹慎地不要直接做出極端的結論及貿然改變目前被認可的照護標準。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8.05.16)
+ read more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2018.02.08
加速偏頭痛治療的進展需瞭解性別差異
為了減少偏頭痛對個人和社會造成的重大健康和經濟負擔,研究人員需要研究和處理這一疾病在男女之間的差異_。_
女性偏頭痛的普遍程度是男性的三倍,在30-39歲之間達到最高患病率,此時許多女性正在平衡工作、家庭和社會習俗。女性更容易經歷更長時間和更強烈的偏頭痛發作,並有更多的偏頭痛相關症狀和合併症。
「女性健康研究協會(SWHR)」提出報告,總結了SWHR與專家、臨床醫生和患者對目前偏頭痛性別差異研究的討論,並概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性別會影響偏頭痛的風險、表現、診斷、治療和管理。例如,雌激素等性激素在偏頭痛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並且可能是讓疾病有性別差異的原因。更好地理解這些差異及其背後的機制將導致更具焦、更有效的治療。
此外,女性和男性尋求和接受偏頭痛治療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主動諮詢醫師,這可能是因為女性通常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或者因為偏頭痛被女性化使得男性在尋求幫助時猶豫不決。認識到這些性別差異有助於克服患者和醫師對偏頭痛診斷和治療的偏見。
研究作者Rebecca
Nebel博士表示,儘管女性和男性的偏頭痛存在明顯差異,但探索這些差異的研究卻很有限。為了更快地推動偏頭痛研究並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需要在整個醫療領域重視偏頭痛的性別差異。
偏頭痛新的治療進展很緩慢。50多年來,沒有專門針對預防偏頭痛的治療方法進入市場。為促進偏頭痛研究和改善對患者的護理,SWHR的報告確定了知識方面的差距,並優先考慮需要進一步關注的領域,以改善女性和男性的健康結果。優先領域包括:
*
擴大臨床研究,包括在研究設計和分析中探討性別差異及對雌激素進行縱貫性研究。
* 提升對偏頭痛的認識,以更好地辨識和治療疾病。
*
通過改進殘疾評估和了解偏頭痛對工作場所生產力的影響,來強化生活品質措施。
*
對偏頭痛進行去汙名化,以提高患者尋求和繼續護理的比率。
*
擴大當前的動物研究,包括納入更多雌性動物,以更多地了解基礎研究階段的性別差異。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9)
+ read more

2018.01.29
女性生存力比男性堅韌
大家都知道女人比男人長壽,這個優勢可能很早就開始了!
根據丹麥及美國的合作研究發現,女嬰在飢荒、疫情和其他不幸事件中,比較能夠存活下來。
在台灣,這樣的優勢由歷年來新生兒死亡也可以看到。新生男嬰死亡多於女嬰,平均約高出25%。
嬰兒期,是兩性行為差異較少的階段。因此,女性的這個優勢,部分的原因應該在生物學上。
研究專家檢視了250年以來,在嚴酷情況下,不滿20歲死亡的人。包括1800年代早期千里達、美國的奴隸制度;瑞典、愛爾蘭、烏克蘭在18、19以及20世紀的飢荒;1800年代冰島的麻疹疫情。
女性的優勢始於嬰兒
根據研究,即使一般死亡率都很高,女性仍然比男性平均多活了6個月到4年。
由年齡分佈來看,在嬰兒時期,女性生存最優勢,新生女嬰比新生男嬰更堅韌。
這個女性生存優勢的原因,可能是基因或荷爾蒙。例如:雌激素能夠加強免疫系統來抵抗感染。
編輯來源:HealthDay News(2018.01.16)、國家科學院學報
(PNAS) on line(2018.01)
+ read more

2018.01.04
生技產業需要更關注女性健康!
當代,我們已見證到許多新形態的避孕方式、生育治療,和陰道健康照護的治療。然而,在生技產業裡,針對女性健康的投資卻寥寥無幾。儘管在過去幾年,生技產業出現大量的首次公開招募活動和新玩家,包括Agile(敏捷)、Daré、Juniper、Myovant和ObsEva等,關於女性的生物科技卻仍還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美國在2015年,花費在女性健康上的人均支出,比花費在男性健康上的24%。然而,對於女性健康相關初創公司的投資,卻只有數百萬美元(而非數十億美元),僅僅只佔針對女性擔任領導者公司的創投資金的5%不到。
有三個關鍵原因,說明了為何女性健康—作為生物科技領域內的一項專門領域—才剛開始起步。
生技產業領導者的性別差距
毫不意外地,許多和女性健康相關的生技公司,是由女性擔任領導者的。然而,在所有的生技產業公司中,只有僅僅不到10%的首席執行長(CEO)職位是由女性擔任的。
這為什麼重要?女性和男性關注的層面不同(想法不同),尤其在關乎他們健康的這個議題上。多數女性可能會經歷一連串關鍵的生命階段和選擇—包括月經、妊娠、計劃生育、更年期,和賀爾蒙治療。而這些是男性沒有親身經歷過的。這也意味著男性較不可能意識到改善女性健康的價值—創造新興類型的治療,並增加女性在健康醫療上的選擇。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晉升為生技領域的領導者,我們可以幫助我們的男性同行了解我們的健康需求,以及創新能如何提供幫助。
以避孕藥為例子:荷爾蒙藥丸的圓形口服製劑包裝,長期以來一直提供給女性一種實際上的選擇。然而,藥丸必須每天服用、可能會與其它藥物相互作用,且光是簡單的人為疏失就可能降低藥效,導致意外懷孕。千禧世代的年輕女性渴望找到其它更長效且方便的避孕選擇,尤其是那些對自己學業、事業和家庭有著詳細規劃的女性,和那些保有健康和永續生活風格的女性。
另一個經常被忽略的考量是女性比男性更可能會面對的保健問題。由於許多因素(包括性別造成的薪資差距),女性更可能需要醫療資助,並透過像Medicaid醫療補助計劃這類公共計劃,來獲得醫療保險,使用醫療資源。事實上,女性是Medicaid醫療補助計劃的多數受益者。這也意味著,創新的生技企業需要考慮整體的健保生態系統,並規劃安排,才能讓女性使用得到他們的產品。
女性在臨床試驗中的代表性不足
醫學創新立基於現有研究和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才制定了指導方針並立法,為確保女性群體在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中,具有統計上的代表性。在任何創新的領域裡,企業都會遵循既有的研究或證據。因此,以往科學知識中女性在臨床試驗的代表性不足的這個問題,便會影響未來針對女性醫療的新開發。因此,無論是聯邦政府或者生技產業資助的研究,任何涉及臨床研究的研究者,都必須特別注意有足夠的女性參與該臨床研究。並且應該要設計一些研究,來有效說明在治療上的潛在性差異。
只有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數據,才能夠為女性提供更具個人化的醫療選擇。
「一體適用法則」(ONE-SIZE-FITS-ALL APPROACHES)
長久以來,醫學界一直採取這種「一體適用法則」(也就是不會特別去關注女性在臨床研究上的代表性不足,和臨床治療上的性差異)。因此,若是生技產業的領導者和投資者也不特別去關注女性的健康時,這產業便會持續保有盲點,而無法看到那些可能成為市場機會的創新。
「個人化醫學」的出現,為嶄新且重要的治療方式打開了大門。不僅女性需要和男性不同的治療方式,女性整體更能由生物學、遺傳學、健康史、人口統計學,和種族/族群等面向的差異,更進一步地分為更多的次群體。而每個次群體,都需要獨特設計的治療方法和程序。這種「醫學可以並且應該個人化」的思維,伴隨著能更好地開發醫療的技術(像是基因體定序或機器學習等技術),將會為女性帶來更多個人化的醫療選擇。
向前邁進
越來越多為了女性健康而創立的公司崛起,且這些公司又由女性擔任領導者。創業投資家和銀行家也逐漸被吸引到這個專業領域來,這五年以來,針對這領域內初創企業的投資,持續穩定地增長。
同時,女性仍是家庭中的主要健康照護決策者。女性在為自己和家人做治療相關的決策時,越來越看重治療效益、費用和便利性。這表示企業端在開發針對女性的療法時,不僅僅要思考該療法能如何改善她們的健康和身心狀態(well-being),同時,也需要考慮該療法對女性而言的效益和她們使用時的便利性。
隨著往前邁進這一步,生技產業務必不要忘記,迄今為止,改善女性健康的任務進展地有多麼地緩慢。女性健康若能改善,往往也能替產業帶來更多的創新。若避孕藥的治療方法和藥物的可近性改善後,能使女性更好地掌握她們的生育,避免意外懷孕。女性因此能完成學業、進入勞動力市場而保有經濟上的自由。這對於女性群體和整體的社會經濟而言,都會是相當有益的。
所以說,支持這些和女性健康相關的研究和發展,不但有「前」景,也有「錢」途。
翻譯來源STAT(2017.12.08)
+ read more

2018.01.02
冬天更容易減重?
研究指出,在寒冷中運動比在溫暖的氣溫下運動能消耗更多卡路里,使減重更容易。科學家發現在攝氏
-9到
-5度的氣溫下運動所消耗的卡路里,比在10-15度中運動的人多出34%。
此研究為一運動強度高的計畫Wyoming
Study,研究團隊測量53名參與者,包含男性和女性,其在春天及冬天爬山時所消耗的卡路里,並進行性別分析。研究結果呈現:男性在春天時爬山平均每天消耗3,822卡,冬天則是4,787卡;女性於春天爬山平均每天消耗了3,081卡,冬天則是3,880卡。
雖然光靠運動要減重不太可能,但這群人的確減少了一、兩公斤.他們在冬天消耗的熱量比攝取的熱量每日平均多出2,000卡,在春天則多出1,000卡,女性比男性多。
這是第一個測量人體在實境中卡路里消耗變化的研究,而不是在實驗室中測量。
研究作者Cara
Ocobock博士表示,在寒冷中身體必須消耗更多能量才能保持體溫恆定的狀態。在低溫中,人不用做任何事也會消耗較多的熱量。例如,睡在冷的屋內,基礎代謝就會自動提高。整體來說,寒冷(但不是冰凍)的溫度會增加熱量消耗達30%。2014年的一篇論文發現,使人發抖的氣溫可以產生更多用以禦寒的「棕化脂肪(brown
fat)」,因此能燃燒產生卡路里。
事實上,很多因素會影響你消耗多少熱量,但總體來說,冬季的戶外活動讓效果加倍。
編譯來源:STAT(2017.12.2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