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3
過動症─男女很不同!
英國NICE近日指出,專注力不集中及過度活躍症(ADHD,俗稱過動症)有過度診斷的問題,並且女性因為症狀較不易被察覺而容易錯失重要的治療與支持。
台灣ADHD盛行率為7.5-9%,有ADHD的人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無法坐著不動、不易集中注意力、衝動行事等,許多會以藥物治療或遵循特定飲食如避免甜度高或人工味精等來控制症狀。
對於ADHD,有些醫師認為評定的標準不精確而有過度診斷的問題,因為多數兒童在生活中難免會因為認知的不足而經歷行為困難,但並不代表這些兒童有ADHD。而最近NICE指出,女性患者因為較不會表現出與男性患者相同且明顯的症狀,而是以比較話說個不停、無組織能力或像在做白日夢等表現,因此在診斷時就容易被忽略。
NICE指引中心的主任Mark
Baker說明,人們可能出現非典型的ADHD症狀,我們新的指引就是希望能提升意識,幫助那些可能被診斷錯誤或未被診斷的人。不精準的診斷標準對人們及其家屬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這代表他們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與支持。因此我們正要求健康與社會照護相關的專業人員充分意識到這樣的問題,藉此提升診斷的正確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9.07
超級馬拉松賽,女人可以大大打敗男人!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雖然男性的體格通常比女性更大、力量更強,女性比男性有更強的耐力(stamina)。女性更強的耐力意味著他們可以在艱苦的超級馬拉松,如持續好幾天的跑步或騎自行車的賽事中擊敗男性。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Brian
Dalton表示,運動能力及年齡相似的男女經過肌耐力運動之後,女性的疲勞程度比男性小得多。他設計了實驗要求研究參與者做踮腳尖運動,運動期間研究者以測力計測量它們運動中的速度、功率和扭矩。經過200次重複運動後,男性的力量紀錄下降了15%,比女性的紀錄下降的還多。
Brian教授說明,男性雖然比女性更快、更強大,但也更快變得疲勞,隨著運動次數增加到200時,就是我們開始看到差異的時候。教授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女性可以大大超越男性。
第一位完成波士頓馬拉松的女性是凱瑟琳‧瑞奇(Kathrine
Switzer),當時是1967年,當時他必須喬扮成男性才能參加比賽。到了1984年,女性才被允許參加奧運的馬拉松比賽。凱瑟琳說明,女性過去不被允許參加馬拉松的原因是馬拉松被認為對女性是危險的、去女性化的。
但從1984年開始,女性在耐力賽事上開始擊敗男性。2016年美國自行車手Lael
Wilcox是第一位贏得4300公里自行車賽程的女性,僅花了18天就完成了比賽。此後女性在超級馬拉松上也取得了許多勝利,其中42歲的Caroline
Boller在50公里越野賽跑上創造了新紀錄。
Brian教授說明,雖然實驗僅針對一個獨立的肌肉群做研究,但他期待這樣的研究結果在其他部位也有類似的結果。此外,雖然目前研究上沒有標準的「超級馬拉松」距離可以做研究上的比較,但過去研究發現,男性雖然可以較快完成馬拉松,但女性在完成賽事時較不疲憊。並且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當肌肉及關節固定不動只出力的時候,女性有較強的肌肉耐力。所以Brian教授認為女人即使不能在力量上達到與男性同樣的最大強度,他們也能夠執行更長的任務。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24)
+ read more
2017.08.30
心理治療男女大不同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近期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心理治療的選擇上,男性偏向於選擇團體治療,並且多數認為心理治療的方式缺乏對男性友善的方案,男性也更傾向用性與色情片來處理壓力。此外,雖然多數受試者對心理醫師的性別無明顯偏好,但在少數介意的人之中,男女性都更傾向挑選女性心理醫生,但女性的比率則較高。
主導該研究的科學家Louise Liddon和John Barry讓347位
(115位男性與232位女性)
進行過心理治療的參與者進行一項線上問卷,內容包含讓受試者選擇喜歡的治療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John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的顯著差異:「女性偏好精神療法,推測是因為女性較偏好分享情緒,而男性更為喜愛團體治療,則可能是因為其天性追求資訊的分享。」
來源:MedicalNewsToday 2017.07.10
+ read more
2017.08.04
減重之戰—為何男人比女人容易?
減重非奇蹟,是一項漸進的過程,需要下決心,持續的努力。而且必須了解每個人對於同樣的運動或固定的減重計劃反應皆不同。每個人的新陳代謝,基因組合,身體狀況,甚至性別決定其能否輕易達成減重的速度。
長久以來,認為男性比女性容易甩肉,是真的嗎?原因為何?
簡單來說,主因之一是男女身體的大小。男性有較多的肌肉和非脂肪組織,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較女性少。多肌肉,少脂肪,比較容易消耗熱量。而女性一般脂肪組織多於肌肉,其脂肪比例比男性至少多出6-11%。這是男女減重難易的大異其趣的起點。
與女性相比,男性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肌肉,這和睾丸素有關。睾丸素是一種強大的男性荷爾蒙,它使男性的代謝率比女性高,且合成男性瘦肌肉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女性如果要減重瘦身,就必須多流些汗?不見得!平衡組合的心肺運動和承重的運動,常使身體變得幾近完美。可是必須要記住,均衡的飮食也很重要的。減重或維持體重,需要兼顧飲食均衡和足夠熱量的消耗。如果飲食習慣不佳或睡眠不足,是不可能減掉一寸或一磅的。
編譯來源:NDTV Smart Cooky 2017.07.21
+ read more
2017.07.28
男生和女生憂鬱地很不一樣?
女性罹患憂鬱症是男性的兩倍,但是男性比女性多自殺身亡!這個差異,有社會因素,也有生理因素。
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對憂鬱症的反應非常不同,可能意味著不同性別應接受不同的藥物治療。
研究對患有憂鬱症的82名女性和24名男性進行實驗,對照組為健康的24名女性和10名男性,年齡在11至18歲之間。研究人員以特定順序在屏幕上閃爍快樂、悲傷或中性的字眼,受試者在特定類型的字眼出現時會按下或不按下按鈕,研究人員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對青少年做腦部造影以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發現,當屏幕上閃爍特定的字眼組合時,憂鬱症對男女腦部活動影響不同,例如男性接收到負面字眼的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大於女性的,並且男性接受到正面字眼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則較低。
青少年到了15歲,女性憂鬱症的風險是男性的2倍,而女性憂鬱症發病率較高與身體意象、荷爾蒙變化或基因有關。此外,女性也較容易有消極的思考模式,傾向於將生活中不好的事物歸因到自己身上。不過,雖然憂鬱症發病率女性較高,男性較可能因憂鬱症而濫用藥物、酒精及自殺。
研究表示,在青春期早期,憂鬱症對女孩及男孩的腦部影響不同,因此在青春期早期就應設計以性別量身訂做的憂鬱症預防策略及治療方式,在情況惡化之前改善青春期男女的憂鬱傾向。
編譯來源: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7.7.11)、The Daily
Mail(2017.7.11)
+ read more
2017.07.18
性別盲誤導醫學研究!
為了了解動物的性別對生物醫學研究產生的影響,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等10個中心進行最大型的研究。研究量化雄性和雌性小鼠之間的差異(稱為性二態dimorphism),發現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差異影響了一半以上的研究結果,這對未來動物研究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動物研究是人類疾病治療研究依據的基礎。
性別會影響大多數疾病和官能失常的盛行、病程和嚴重程度,包括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哮喘。然而,一直以來,女人被認為是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的中一個小男人。因此,生物醫學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忽視性別或僅分析一種性別(主要為男性),並將結果應用於其他性別(通常是女性)。由於這種以男性為主的研究偏頗,醫療處置對女性而言是比男性缺乏實證的。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量化了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差異,科學家分析了超過50,000隻小鼠的234種身體特徵,包括身體組成、代謝特徵、血液成分、行為特徵和全身特徵—頭部形狀、皮毛、爪子等身體的正常或異常。
在上半部分的研究中,科學家研究了對照雄性和雌性小鼠的身體特徵之間的差異,看他們的性別是否有影響。
在第二部分的研究,科學家們研究了小鼠的性別如何影響基因改造的作用。例如,研究人員關閉了一個基因,評估所產生的差異是否取決於小鼠的性別。
研究發現,在標準小鼠組—對照小鼠組中,其性別對56.6%量性特徵(如骨質)有影響,而質性特徵則為9.9%,包括頭部形狀是否為正常或異常;在突變基因小鼠組—實驗小鼠組中,他們的性別改變了13.3%的質性特徵和高達17.7%的定性特徵。
Judith
Mank教授(倫敦大學學院)表示,「我們一直假設男性和女性的身體特徵是不分性別的,這項研究說明身體特徵的性別差異發生的頻率。更重要的是,小鼠的性別影響基因改造作用的事實顯示,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深植在特徵背後的基因裡,這意味著只有研究男性只是畫出一半的畫面。」
Natasha Karp博士(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表示,這是一個科學的盲點,我們真的需要探索。我們錯過了性別對許多常見疾病的過程和嚴重程度以及治療的副作用有很大的影響。現在我們由量化研究瞭解性二態性對生物醫學研究的影響。在精確醫學的推動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到疾病的基因差異,還要考慮他們的性別。」
本研究對未來動物研究和臨床試驗的設計做出了提示。在美國,爭取女性納入臨床試驗已經二十多年,雖然有更多臨床試驗的參與,但從1970年的9%增加到2006年的41%,女性的代表性仍然不足。
這個偏差在生物醫學研究的早期階段更加嚴重。回顧
2011年至2012年間,國際的動物研究發現,22%的研究沒有說明動物的性別,而80%的研究僅使用雄性,只有3%的研究包括雄性和雌性。
Steve
Brown教授(MRC哈威爾研究所)表示,“因為沒能徹底地調查生醫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我們很可能錯失了重要的科學資訊。此研究結果是建議實驗設計應將兩性納入疾病研究,而不是將單一性別的研究結果推斷到另一性別。這項研究是突顯「性別影響研究」的重要一步,將有助於解釋未來生物醫學的這些差異。”
編譯來源:Sanger Institute、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0626、Medical News Today2017062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