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早起的鳥兒和暗光鳥誰較容易懷孕?
2019.01.17
早起的鳥兒和暗光鳥誰較容易懷孕?
一項沃里克(Warwick)大學的研究發現:女性早起者比較容易懷有寶寶。   研究者詢問100多位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技術的女性她們的就寢及起床的時間,然後持續追蹤她們。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早起者懷孕,但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晚睡者懷孕。   研究者Hartshorne教授認為,早起的人有比較好的機會懷孕是因為她們比較健康、比較會多運動、吃得比較好且比較少疾病,因此較容易懷孕。女性嘗試懷孕時,總是討論健康的生活型態的形成或改變。此研究結果提供另一種思考─「早起」,這可能會影響妳提高懷孕的機率。   研究是怎樣做的 這項為期三年、追蹤102位第一次嘗試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女性,其中晚睡者的人數比較少。其中有54%懷孕的女性年齡介於23-45歲間。   這項研究中,所謂的早起是指睡眠期間的平均中點落在早上2點半到3點半之間。最早起床者的入睡時間是晚上10點半之前,而睡醒的時間為早上6點半。最晚的「暗光鳥」睡眠期間的中點是早上6點,她們自然的入睡時間是早上2點,起床時間是早上10點。   早起者,亦即睡眠的中點落在早上2點半到3點半之間的女性有73%懷孕,但「暗光鳥」的懷孕成功率約為三分之一。   過去來自於芬蘭一份對2800位女性所做的研究也呈現類似的結果,一般女性困難受孕的機率比早睡的女性多近50%。    這個研究結果可以帶給女性甚麼樣的忠告? Hartshorne教授表示,這只是一個先驅研究,接下來我們想要監測人們的睡眠與賀爾蒙之間的關係,以了解生理時鐘與懷孕之間的關聯性到底有多強。如果我們可以再現這些發現,我們可以考慮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習慣,並且早睡早起。   此項研究同時發現,年紀比較大以及體型比較大的女性,胚胎發育的會比較慢,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才會分化為8個細胞,這可能是造成嬰兒有問題的原因。研究結果也顯示,晚睡者比較容易有體型較小的嬰兒,通常是因為早產,但這並沒有統計上的意義,仍需更多的研究證實。   專家相信晚睡者身體不好是因為這種生活習性迫使她們的身體在基因設定的自然生理時間外活動,而這些行為會傷害他們身體的細胞。未參與此項研究哥本哈根大學的Macklon教授表示,我們知道生理時鐘基因控管某些生殖功能,所以這項研究的發現有些是有生物學上的基礎,但飲食與生活型態也許也是原因。除非我們知道更多,否則建議正在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婦女改變睡眠模式可能是錯的。   編輯來源:Daily Mail(2019.01.04)      
+ read more
子宮內的天擇解答了成人後的健康問題
2018.12.25
子宮內的天擇解答了成人後的健康問題
由約100個細胞組成的胚胎在子宮中所遭遇的環境會影響其後終身的健康。   科學家以前認為這是因為胚胎會因應不利環境而設計出基因的表現程式以求生存。現在,有一個跨國研究團隊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相較於因應環境而設計基因的表現,基因表現的隨機差異可能提供胚胎更有利生存的條件,特別是在惡劣的環境中。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控制基因活動的重要機制。科學家研究DNA甲基化和惡劣環境中生存的關係。研究團隊發現,處於飢餓的個人其DNA甲基化的形式中有一特定部分消失不見。   研究團隊觀察1944-1945年間荷蘭飢餓冬天受孕的胚胎,在他們六十歲時,他們會出現心血管問題的現象,這可以歸因於基因表現的長期改變,也就是DNA的遺傳表現的修正(epi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DNA)。遺傳學家Bas Heijmans表示,「我們知道,缺乏營養會減少胚胎生存的可能性,而我們新的研究則指出了在飢餓的情況下,胚胎能在子宮生存下來取決於DNA甲基化特定類型,儘管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允許胚胎繼續成長。但同樣這些特定甲基化類型會在往後帶給我們健康的負面影響。」   成人健康問題與生物演化 為了解基因的表現與胚胎存活的相互關係,研究團隊從演化生物學中得到了靈感。從演化的角度來說,基因常會有隨機的變異,藉由自然選擇過濾的變異積累能最佳適應環境。電腦模式顯示,就像是基因突變,在胚胎間的隨機表現遺傳變異性是必然發生的。某些隨機DNA甲基化變異可能是導致胚胎在營養不足情況下生存的原因。因此,這些表現遺傳變異將會成為在早期胚胎時遭遇飢荒的世代所普遍共有的。   隆德大學演化生物學家Tobias Uller表示:「我們過去總是嘗試解釋早期胚胎如何能夠調整特定的基因表現以因應營養狀態,現在立基於隨機遺傳變異最能解釋一切。」   編譯來源:Science Daily(2018.12.18)、HealthEuropa(2018.12.05)          
+ read more
生產方式影響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
2018.12.21
生產方式影響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
骨盆底失常(pelvic floor disorder)是中、老年婦女最難纏的厄夢。它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等。   骨盆底失常的生理因素並不確定。儘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它可能與生產有關,但是目前對於生產方式如何影響骨盆底失常所知有限。   最近一項研究探討了生產方式與骨盆底失常的關係,並發現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婦女,剖腹產婦女的尿失禁、膀胱過動症 (頻尿或急尿) 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低;而器械輔助陰道生產(用真空吸引或產鉗輔助生產)的婦女肛門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高。   研究怎麼做的 該研究是「母親產後結果研究(MOAD)」計畫,一項針對產後婦女的縱貫研究,他們是從社區醫院招募首次生產後5至10年的婦女,並且連續進行追蹤長達9年。   研究檢視了1,528名婦女的數據,其中51%為剖腹產,37%為陰道生產,12%為輔助陰道生產。首次生產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0歲,而參與研究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8歲。28%的女性有一次生產,56%有兩次,16%有三次或更多生產。   他們每年對這群婦女做四項骨盆失常的檢查,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並針對四種生產方式:剖腹產、自然陰道生產及或器械輔助陰道生產作分析。   研究發現 追蹤5年後,9%的婦女有壓力性尿失禁,8%有膀胱過動症,11%有肛門失禁,10%有骨盆器官脫垂。   不過,隨著生產方式不同這些骨盆底失常的風險也有所差異。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的婦女,剖腹產的壓力性尿失禁、骨盆器官脫垂的危害顯著較低;器械輔助陰道生產與較高的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風險顯著相關,而骨盆器官脫垂與生產模式的關聯最為明顯。   不論生產方式是什麼,生殖裂縫(genital hiatus)較大,其骨盆器官脫垂風險增加。       此外,研究還發現產後骨盆底失常的病程因不同的失常現象而異。產後發生骨盆器官脫垂的時間比發生尿失禁或肛門失禁還要晚。   研究表示,雖然這可能是目前關於骨盆底失常的最長的流行病學研究,但追蹤的持續時間不夠長,無法觀察對老年婦女的危害。   編譯來源: * Medpage Today(2018.12.18) * Science Direct * Blomquist JL, et al "_Association of delivery mode with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fter childbirth_" JAMA 2018; DOI:10.1001/jama.2018.18315.        
+ read more
子宮切除可能讓記憶衰退!
2018.12.18
子宮切除可能讓記憶衰退!
目前醫界的看法是子宮只要不懷孕就沒有功能。接近更年期的婦女,醫師會推薦切除子宮來治療幾種嚴重危害子宮健康的狀況,如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癌、慢性子宮疼痛或流血、子宮脫垂。   一些研究則以為大部分的子宮切除在醫療上是不必要的,只是預防性的治療,事實上可以採用較少侵入性的選項。   根據106年健保統計,台灣40歲以上子宮切除者為14,000人。其中41-50歲有8,000人,這可能和進入更年期不適、勞保的身障給付有關。   究竟子宮除了和懷孕有關,是否還有其他心智功能或影響?這是大家想知道的。根據發表在《內分泌學》期刊對老鼠的一個研究顯示,老鼠在子宮切除手術後,短期內引起某種記憶力的損害。   第一次將子宮和腦功能連結在一起 阿利桑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使用子宮切除的老鼠模式,顯示其對認知能力的影響,包括記憶和思考能力。當研究人員在大鼠模型上進行第一次試驗後,結果令研究者非常驚訝,他們迅速進行了第二次重複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   這是第一次將子宮和腦功能連結在一起。資深研究者指出,這個新的發現表示無孕的子宮並非沈寂,事實上和腦功能有關。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將雌性大鼠分為四組,其中一組大鼠進行了手術但是沒有摘除任何器官,其餘三組大鼠分別被單獨摘除了子宮,單獨摘除了卵巢,以及同時摘除子宮和卵巢。   記憶測試在水迷宮中進行,隨著測試越來越難,只有切除了子宮的那組大鼠無法完成記憶任務,其它三組大鼠都能夠完成,且出錯幾率不相上下。也就是說,子宮切除會損害某些短期的記憶力;而卵巢切除則不會損害記憶力。   我們已經知道,在生育功能上,子宮和卵巢會溝通;在自主神經系統中,子宮和腦部也有直接的關聯,它會協調無意識功能,如呼吸。而此研究則顯示,子宮及卵巢也會影響腦功能系統的一部分,如認知,這可能可以解釋為何婦女失智症兩倍於男子。   子宮如何影響大腦? 在實驗中各組別中的老鼠卵巢結構相似,但子宮切除後的荷爾蒙則呈現不同的類型(profile)。其類型的改變影響了「認知老化的軌道」,產生不同的健康風險。這些改變的機制雖然複雜,但有研究瞭解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知道雌激素和孕激素對記憶力等方面有顯著影響,因此許多注意力多落在探討卵巢與大腦之間的聯繫,也就是單純的「卵巢—大腦」之間的關係。但我們希望研究者能開始思考「子宮—卵巢—大腦」。   研究專家希望這些基本的科學發現會引起更多的注意力,在不同的更年手術如何影響婦女的腦部和其功能,最終影響她們的生活品質。目前正在測試子宮切除後記憶力的缺失,是否經由時間可以逆𨍭,或是記憶力損害加深的開始。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2.06)        
+ read more
無輔助分娩是女性自主性的表現嗎?
2018.11.28
無輔助分娩是女性自主性的表現嗎?
今年11月初一名美國女性試圖進行「無輔助分娩 (Free Birth)」,在偏遠的沙漠進行六天生產後,始終無法將胎兒產出。而後決定尋求醫療救治,進入醫院後發現胎兒沒有心跳。事後發現,這名女性的子宮有感染,但在分娩前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事件被披露後,她受到強烈的撻伐,被稱為嬰兒殺手。   「無輔助分娩」是指女性刻意選擇在沒有任何醫療協助或介入的情況下下分娩。這與緊急情況(例如在前往醫院的車上)或無法獲得醫療護理而出現的無助生育不同。Free Birth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沒有醫療器材、藥物、監測或醫護人員,有些女性還專門到偏遠地區分娩。   根據美國婦產科學院的數據,美國每年約有35,000名新生兒在家中出生,其中25%是無人照看的。雖然是很微小的數字,但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Free Birth在美國越來越盛行,被形塑為懷孕和分娩時恢復自主權的女性運動。   但在發生前述胎兒死亡的事件後,對Free Birth出現了激烈的爭論,相關社群媒體受到強烈的挑戰,因而關閉。   2016年的一項研究探討美國、英國、瑞典、芬蘭、澳大利亞和芬蘭進行獨立生育的女性為何選擇這種方法,研究指出女性感到助產師和醫生忽視了她們的需求,因此選擇選擇Free Birth以抵抗生育醫學模式。部分女性認為,對於她們及其嬰兒來說,不必要的醫療或干預的風險比Free Birth時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更大。而部分女性則認為,如果在醫院生產,她們將無法控制他們的分娩。這都顯示出對醫療過程的不信任。   目前還沒有關於全球每年發生多少次Free Birth死亡的統計數據,據信這個數字很小但正在增長。   台灣女人健康網認為,女性對自己身體展現自主,必須是在有充分的醫療與風險訊息的背景下,不讓自己及胎兒處於危險之中,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1.13)、Buzz Feed News (2018.11.09)、Daily Mail(2018.11.08)        
+ read more
懷孕時,為什麼母親的免疫系統不會排斥胎兒?
2018.11.26
懷孕時,為什麼母親的免疫系統不會排斥胎兒?
根據瑞典Linkoping大學的研究,婦女懷孕時的免疫系統會改變,但並非如先前所相信的那樣。他們發現,胸腺,一個靠近心臟的免疫系統的器官,在正常懷孕時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確保母體的免疫系統在抵抗感染的同時,也能包容胎兒。   幾十年來研究者一直在質疑,女性懷孕時,身體如何處理矛盾的產生。一方面母體的免疫系統必須調整,不會強烈排斥胎兒(基因有一半從父親來,也是部分外來的東西);另一方面,免疫系統必須提供有效保護以抵抗感染。   Linkoping大學的專家研究正常懷孕時,孕婦的免疫系統如何變化著。他們專注於在免疫調節中的小型器官「胸腺(thymus)」的角色。胸腺是促成T細胞發展成熟主要腺體。T細胞如交響樂團的指揮,決定免疫系統如何反應:要能容納身體自己的細胞,同時對付細菌和病毒等外來的異物。   除了胸腺在免疫系統中的主要角色之外,我們不知道懷孕期間其功能有否改變。目前我們所瞭解的,大部分來自於對老鼠的研究。從這些研究,我們知道,在動物裏,胸腺在懷孕時變小,分泌也下降,T細胞釋出較少。T細胞的數量減少引起免疫防護變弱,表示胎兒不會被排斥。但同様的情況會發生在人類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家調查分析56位孕婦和30位未懷孕的婦女,血液樣本中不同類型的T細胞含量。他們對於其中一個類型─調節性T細胞─特別有興趣,因為這類型的細胞可以和免疫系統裏其他的細胞互動,且預防他們攻擊身體自己的組織。   研究顯示胸腺製造出來的T細胞,在懷孕時沒有改變,但是,減弱免疫反應的「調節性T細胞」在懷孕時似乎會增加。這些結果或許能夠解釋孕婦為何會對胎兒耐受,而且同時還能維持抵禦機體感染的免疫防禦力。   這個發現對於了解某些自體免疫性疾病(人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會攻擊正常細胞)可能也很重要。有幾個自體免疫性和胸腺的功能有關聯:多發性硬化症是一個例子,腦和脊髓受到免疫系統的傷害。   研究的主要作者指出:「以前對多發性硬化症的研究已經顯示,胸腺功能受損,T細胞的數量較低。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硬化症的婦女在懷孕時,症狀會改善。」   研究團隊正計劃調查多發性硬化症婦女的胸腺功能,在病人懷孕之前、之時和之後做檢查。如此可以決定不同類型的T細胞平衡的改變是否改善了多發性硬化症孕婦的症狀。   這項研究發表在「過敏和臨床免疫學」的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08)   相關文章:預防流產薪曙光?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