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25
男人比較容易得流感?
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各種感冒症狀也隨之爆發。醫生跟女性可能發現,男人更常在抱怨流感的症狀,甚至還出現「男性流感(man
flu)」這樣的詞彙。台灣在H1N1流行時,也是男性罹病的居多,為什麼?
男人是無病呻吟?還是真的比較體弱?
一項來自加拿大的最新研究指出,相較於女性,呼吸系統疾病對男性的攻擊的確更為猛烈!
為了比較女性和男性的流感症狀,家庭醫學臨床助理教授Kyle
Sue博士,回顧了一系列人及動物的研究和流行病學資料。
研究證據顯示,男性的免疫系統比女性較弱,特別是當涉及到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時。男性更容易受到感染、症狀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男性更容易因流感而住院治療。
研究作者Sue博士表示,男女之間有許多生理差異,所以對感冒和流感病毒的反應不同是很合理的。
研究的系統回顧內容
香港的一項調查顯示,當流感襲擊時,成年男子比女性同伴面臨更大的住院風險;另一項美國研究也發現,在所有情況相同的情況下,男性可能比女性面臨更高的死於流感的風險。
還有一項調查顯示,面對流感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男性比女性面臨更高的併發症風險。
此外,幾項老鼠研究指出,荷爾蒙可能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保護,免受流感症狀的全面衝擊。
另有以患者為基礎的研究同樣顯示,流感的發作可能會引發女性比男性更強的免疫反應,從而減弱症狀的全面影響。
另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對流感疫苗的反應比男性更強烈,而睪固酮水平較高的男性對流感疫苗的免疫反應較低,這意味著睪固酮可能會抑制整體免疫反應。
Sue博士承認這個研究沒有考慮到男女之間的其他差異,例如吸煙的習慣,或男性在自我照護和求醫方面比女性消極等。因此,還需要更多研究來佐證。但他表示,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流感」在現實中有一定的基礎。並且,如果這個的論點是真實的,可能意味著流感治療需要針對性別差異提出因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染病科主任Ebbing
Lautenbach博表示,這項最新的分析,將相關研究與資料的回顧做得很好。但儘管如此,研究並未證明男人對呼吸道感染的反應比女人糟,如果真的是如此,又是糟到什麼程度。要證明流感的性別差異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編譯來源:英國醫學期(2017.12.11)、UPI、Medical News Today
(2017.12.12)
+ read more

2017.12.15
性別之戰:女性比男性更健康嗎?
隨著性別平等在社會政治領域的愈趨進步,除了平等和公平之外,性別間仍存在著極為重要的身體差異,運動訓練就是一個這樣的領域。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挑戰了傳統認為男性運動能力優於女性的看法。
這項研究檢驗了顯現在身體有氧功能上的性別差異,更具體地說,是著重於性別如何影響人體在開始運動時處理氧氣的能力。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Thomas
Beltrame帶領了此項研究,研究發現發表在《應用生理學、營養學和新陳代謝》期刊上。
女性勝過男性3%
過去的研究認為男性的氧氣攝取能力(此為衡量有氧功能的標準)比女性來得快,而女性則比兒童和老年人更快。但是,這個問題還沒有在健康的年輕人身上探討過。因此,研究人員假設在這個人口樣本中,過去對男性氧氣置換速度比較快的研究結果也會是正確的。
研究團隊招募了18名健康的年輕參與者,其中9名為男性、9名為女性。所有參與者都非常具有活力、有著相似的年齡、體重和有氧功能。參與者被要求參與「心肺功能增量跑步機運動試驗」,及3次中等強度的跑步機運動試驗。測試結果顯示:「女性的周邊肺動脈氧氣攝取動力顯著地比較快。」更具體地說,在持續運動的狀態下,女性體內氧氣循環的速度比男性快30%。換句話說,女性可能天生更具運動能力,因此推翻了原本男性優於女性的說法。
調查結果可能會改變運動訓練
滑鐵盧大學應用健康科學院教授Richard
Hughson表示:「我們發現女性的肌肉能更快地從血液中攝取氧氣。因此,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女性擁有一個更優越的有氧系統。」
氧氣攝取是測量有氧功能的標準,它描述了體內每分鐘可以攝取和使用的氧氣量。正如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所解釋的,我們的耗氧率「提供了測量進行高強度有氧代謝之最大能力,而其與運動表現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因此,較高的氧氣處理速率意味著女性可能比較不容易肌肉疲勞,並有可能在運動上表現的更好。她們也可能具有較好的恢復力,因為較高的氧氣處理能力意謂著消耗較低的體力。
Beltrame教授說:「調查結果與人們普遍認為男性的身體天生更具運動能力剛好相反。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女性氧氣攝取速度較快,但這項研究動搖了傳統的觀點……這可能改變我們評估和運動訓練的方式。」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2.05)
+ read more

2017.10.26
避免失智,女性從降血壓開始!
最近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健康照護系統中的成人健康資料,共7,238筆。1964-1973年間,這些人平均年齡33歲,所有人當時都被測量血壓,並在他們平均年齡為44歲時再次測量血壓。資料顯示,在30歲左右,男性約有31%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4%;在40歲左右,男性約有25%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8%。
1996-2015年間,研究團隊追蹤了5,646位還存活成人的資料,在這段期間有532位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30歲有高血壓其失智風險並沒有比同年齡、沒有高血壓的女性高,但是到了40歲有高血壓的女性,失智風險就增加了73%。而對男性來說,不論是在30歲或40歲有高血壓皆未使失智風險增加。這些結果在研究團隊考量了其他影響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吸菸與否以後仍然成立。
研究表示,雖然高血壓較常發生於中年男性身上,但是中年有高血壓對女性來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換言之,中年高血壓對女性大腦健康來說是更危險的影響,並且影響可能不限於失智症。
研究者Rachel
Whitmer博士表示,過去已知高血壓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發生高血壓的年齡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及高血壓影響失智症風險的性別差異。
對於研究的限制,Doug
Brown博士表示,需留意這份研究是以1960-1970年代北加州的人為分析對象,那時候治療高血壓的方式並不如現在進步,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對其他族群的適切性。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單位的Rosa
Sancho博士表示,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目前實證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吸菸、適量飲酒、保持活躍、飲食均衡、定期檢查膽固醇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171005)、Daily
Mail(171005)、UPI(171004)、Neurology(171004)
+ read more

2017.09.18
久站比久坐更傷「心」!
最近職場上出現可使人站立的書桌,避免員工久坐並促進健康生活。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站著一整天其實本身就會帶來健康風險。全天候站著工作,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兩倍。
加拿大多倫多工作與健康的研究人員分析了7,320名員工,花了12年記錄他們一週是否站著、坐著或混合站及坐至少15小時,並分析他們的工作習慣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每位員工必須沒有心臟疾病才有資格參加這項研究。
這項為時2003年到2015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工作中站立時間很長,相較於長時間坐著的人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其兩倍。此外,研究還發現工作中坐與站混和的工作習慣對不同性別有不同影響。坐與站立相結合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低於長時間坐著的男性;但是坐與站混和的女性比長時間坐著的女性高出80%罹患心臟疾病。
研究人員在分析每位參與者時考慮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對體力的需求程度和人口屬性的影響。結果仍然顯示,在工作時站立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更大,而不是坐著。
長時間站立會讓血液向下集中在腿部,因為腿部壓力過大所以容易產生靜脈曲張,不僅可能造成疼痛,還可能因為心臟必須更費力地將血液從身體的下半部循環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專家建議工作中長時間站立的人們偶爾坐下來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久坐會影響腸胃健康,久站/走則會影響腰、背及腿部,適時站起來或坐下來休息有助於避免身體痠痛或不適。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9.13
過動症─男女很不同!
英國NICE近日指出,專注力不集中及過度活躍症(ADHD,俗稱過動症)有過度診斷的問題,並且女性因為症狀較不易被察覺而容易錯失重要的治療與支持。
台灣ADHD盛行率為7.5-9%,有ADHD的人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無法坐著不動、不易集中注意力、衝動行事等,許多會以藥物治療或遵循特定飲食如避免甜度高或人工味精等來控制症狀。
對於ADHD,有些醫師認為評定的標準不精確而有過度診斷的問題,因為多數兒童在生活中難免會因為認知的不足而經歷行為困難,但並不代表這些兒童有ADHD。而最近NICE指出,女性患者因為較不會表現出與男性患者相同且明顯的症狀,而是以比較話說個不停、無組織能力或像在做白日夢等表現,因此在診斷時就容易被忽略。
NICE指引中心的主任Mark
Baker說明,人們可能出現非典型的ADHD症狀,我們新的指引就是希望能提升意識,幫助那些可能被診斷錯誤或未被診斷的人。不精準的診斷標準對人們及其家屬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這代表他們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與支持。因此我們正要求健康與社會照護相關的專業人員充分意識到這樣的問題,藉此提升診斷的正確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9.07
超級馬拉松賽,女人可以大大打敗男人!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雖然男性的體格通常比女性更大、力量更強,女性比男性有更強的耐力(stamina)。女性更強的耐力意味著他們可以在艱苦的超級馬拉松,如持續好幾天的跑步或騎自行車的賽事中擊敗男性。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Brian
Dalton表示,運動能力及年齡相似的男女經過肌耐力運動之後,女性的疲勞程度比男性小得多。他設計了實驗要求研究參與者做踮腳尖運動,運動期間研究者以測力計測量它們運動中的速度、功率和扭矩。經過200次重複運動後,男性的力量紀錄下降了15%,比女性的紀錄下降的還多。
Brian教授說明,男性雖然比女性更快、更強大,但也更快變得疲勞,隨著運動次數增加到200時,就是我們開始看到差異的時候。教授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女性可以大大超越男性。
第一位完成波士頓馬拉松的女性是凱瑟琳‧瑞奇(Kathrine
Switzer),當時是1967年,當時他必須喬扮成男性才能參加比賽。到了1984年,女性才被允許參加奧運的馬拉松比賽。凱瑟琳說明,女性過去不被允許參加馬拉松的原因是馬拉松被認為對女性是危險的、去女性化的。
但從1984年開始,女性在耐力賽事上開始擊敗男性。2016年美國自行車手Lael
Wilcox是第一位贏得4300公里自行車賽程的女性,僅花了18天就完成了比賽。此後女性在超級馬拉松上也取得了許多勝利,其中42歲的Caroline
Boller在50公里越野賽跑上創造了新紀錄。
Brian教授說明,雖然實驗僅針對一個獨立的肌肉群做研究,但他期待這樣的研究結果在其他部位也有類似的結果。此外,雖然目前研究上沒有標準的「超級馬拉松」距離可以做研究上的比較,但過去研究發現,男性雖然可以較快完成馬拉松,但女性在完成賽事時較不疲憊。並且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當肌肉及關節固定不動只出力的時候,女性有較強的肌肉耐力。所以Brian教授認為女人即使不能在力量上達到與男性同樣的最大強度,他們也能夠執行更長的任務。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2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