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0.26
避免失智,女性從降血壓開始!
最近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健康照護系統中的成人健康資料,共7,238筆。1964-1973年間,這些人平均年齡33歲,所有人當時都被測量血壓,並在他們平均年齡為44歲時再次測量血壓。資料顯示,在30歲左右,男性約有31%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4%;在40歲左右,男性約有25%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8%。
1996-2015年間,研究團隊追蹤了5,646位還存活成人的資料,在這段期間有532位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30歲有高血壓其失智風險並沒有比同年齡、沒有高血壓的女性高,但是到了40歲有高血壓的女性,失智風險就增加了73%。而對男性來說,不論是在30歲或40歲有高血壓皆未使失智風險增加。這些結果在研究團隊考量了其他影響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吸菸與否以後仍然成立。
研究表示,雖然高血壓較常發生於中年男性身上,但是中年有高血壓對女性來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換言之,中年高血壓對女性大腦健康來說是更危險的影響,並且影響可能不限於失智症。
研究者Rachel
Whitmer博士表示,過去已知高血壓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發生高血壓的年齡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及高血壓影響失智症風險的性別差異。
對於研究的限制,Doug
Brown博士表示,需留意這份研究是以1960-1970年代北加州的人為分析對象,那時候治療高血壓的方式並不如現在進步,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對其他族群的適切性。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單位的Rosa
Sancho博士表示,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目前實證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吸菸、適量飲酒、保持活躍、飲食均衡、定期檢查膽固醇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171005)、Daily
Mail(171005)、UPI(171004)、Neurology(171004)
+ read more

2017.09.18
久站比久坐更傷「心」!
最近職場上出現可使人站立的書桌,避免員工久坐並促進健康生活。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站著一整天其實本身就會帶來健康風險。全天候站著工作,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兩倍。
加拿大多倫多工作與健康的研究人員分析了7,320名員工,花了12年記錄他們一週是否站著、坐著或混合站及坐至少15小時,並分析他們的工作習慣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每位員工必須沒有心臟疾病才有資格參加這項研究。
這項為時2003年到2015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工作中站立時間很長,相較於長時間坐著的人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其兩倍。此外,研究還發現工作中坐與站混和的工作習慣對不同性別有不同影響。坐與站立相結合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低於長時間坐著的男性;但是坐與站混和的女性比長時間坐著的女性高出80%罹患心臟疾病。
研究人員在分析每位參與者時考慮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對體力的需求程度和人口屬性的影響。結果仍然顯示,在工作時站立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更大,而不是坐著。
長時間站立會讓血液向下集中在腿部,因為腿部壓力過大所以容易產生靜脈曲張,不僅可能造成疼痛,還可能因為心臟必須更費力地將血液從身體的下半部循環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專家建議工作中長時間站立的人們偶爾坐下來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久坐會影響腸胃健康,久站/走則會影響腰、背及腿部,適時站起來或坐下來休息有助於避免身體痠痛或不適。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9.13
過動症─男女很不同!
英國NICE近日指出,專注力不集中及過度活躍症(ADHD,俗稱過動症)有過度診斷的問題,並且女性因為症狀較不易被察覺而容易錯失重要的治療與支持。
台灣ADHD盛行率為7.5-9%,有ADHD的人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如無法坐著不動、不易集中注意力、衝動行事等,許多會以藥物治療或遵循特定飲食如避免甜度高或人工味精等來控制症狀。
對於ADHD,有些醫師認為評定的標準不精確而有過度診斷的問題,因為多數兒童在生活中難免會因為認知的不足而經歷行為困難,但並不代表這些兒童有ADHD。而最近NICE指出,女性患者因為較不會表現出與男性患者相同且明顯的症狀,而是以比較話說個不停、無組織能力或像在做白日夢等表現,因此在診斷時就容易被忽略。
NICE指引中心的主任Mark
Baker說明,人們可能出現非典型的ADHD症狀,我們新的指引就是希望能提升意識,幫助那些可能被診斷錯誤或未被診斷的人。不精準的診斷標準對人們及其家屬會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這代表他們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與支持。因此我們正要求健康與社會照護相關的專業人員充分意識到這樣的問題,藉此提升診斷的正確性。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9.07
超級馬拉松賽,女人可以大大打敗男人!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雖然男性的體格通常比女性更大、力量更強,女性比男性有更強的耐力(stamina)。女性更強的耐力意味著他們可以在艱苦的超級馬拉松,如持續好幾天的跑步或騎自行車的賽事中擊敗男性。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Brian
Dalton表示,運動能力及年齡相似的男女經過肌耐力運動之後,女性的疲勞程度比男性小得多。他設計了實驗要求研究參與者做踮腳尖運動,運動期間研究者以測力計測量它們運動中的速度、功率和扭矩。經過200次重複運動後,男性的力量紀錄下降了15%,比女性的紀錄下降的還多。
Brian教授說明,男性雖然比女性更快、更強大,但也更快變得疲勞,隨著運動次數增加到200時,就是我們開始看到差異的時候。教授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女性可以大大超越男性。
第一位完成波士頓馬拉松的女性是凱瑟琳‧瑞奇(Kathrine
Switzer),當時是1967年,當時他必須喬扮成男性才能參加比賽。到了1984年,女性才被允許參加奧運的馬拉松比賽。凱瑟琳說明,女性過去不被允許參加馬拉松的原因是馬拉松被認為對女性是危險的、去女性化的。
但從1984年開始,女性在耐力賽事上開始擊敗男性。2016年美國自行車手Lael
Wilcox是第一位贏得4300公里自行車賽程的女性,僅花了18天就完成了比賽。此後女性在超級馬拉松上也取得了許多勝利,其中42歲的Caroline
Boller在50公里越野賽跑上創造了新紀錄。
Brian教授說明,雖然實驗僅針對一個獨立的肌肉群做研究,但他期待這樣的研究結果在其他部位也有類似的結果。此外,雖然目前研究上沒有標準的「超級馬拉松」距離可以做研究上的比較,但過去研究發現,男性雖然可以較快完成馬拉松,但女性在完成賽事時較不疲憊。並且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當肌肉及關節固定不動只出力的時候,女性有較強的肌肉耐力。所以Brian教授認為女人即使不能在力量上達到與男性同樣的最大強度,他們也能夠執行更長的任務。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24)
+ read more

2017.08.30
心理治療男女大不同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近期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心理治療的選擇上,男性偏向於選擇團體治療,並且多數認為心理治療的方式缺乏對男性友善的方案,男性也更傾向用性與色情片來處理壓力。此外,雖然多數受試者對心理醫師的性別無明顯偏好,但在少數介意的人之中,男女性都更傾向挑選女性心理醫生,但女性的比率則較高。
主導該研究的科學家Louise Liddon和John Barry讓347位
(115位男性與232位女性)
進行過心理治療的參與者進行一項線上問卷,內容包含讓受試者選擇喜歡的治療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John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的顯著差異:「女性偏好精神療法,推測是因為女性較偏好分享情緒,而男性更為喜愛團體治療,則可能是因為其天性追求資訊的分享。」
來源:MedicalNewsToday 2017.07.10
+ read more

2017.08.04
減重之戰—為何男人比女人容易?
減重非奇蹟,是一項漸進的過程,需要下決心,持續的努力。而且必須了解每個人對於同樣的運動或固定的減重計劃反應皆不同。每個人的新陳代謝,基因組合,身體狀況,甚至性別決定其能否輕易達成減重的速度。
長久以來,認為男性比女性容易甩肉,是真的嗎?原因為何?
簡單來說,主因之一是男女身體的大小。男性有較多的肌肉和非脂肪組織,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較女性少。多肌肉,少脂肪,比較容易消耗熱量。而女性一般脂肪組織多於肌肉,其脂肪比例比男性至少多出6-11%。這是男女減重難易的大異其趣的起點。
與女性相比,男性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肌肉,這和睾丸素有關。睾丸素是一種強大的男性荷爾蒙,它使男性的代謝率比女性高,且合成男性瘦肌肉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女性如果要減重瘦身,就必須多流些汗?不見得!平衡組合的心肺運動和承重的運動,常使身體變得幾近完美。可是必須要記住,均衡的飮食也很重要的。減重或維持體重,需要兼顧飲食均衡和足夠熱量的消耗。如果飲食習慣不佳或睡眠不足,是不可能減掉一寸或一磅的。
編譯來源:NDTV Smart Cooky 2017.07.2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