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避孕停看聽
2018.10.08
避孕停看聽
近日新聞報導,一名女大生因避孕知識不足,一個月內服用3次事後避孕藥,導致其異常出血、兩個多月月經都沒來,並有噁心、嘔吐、腹痛等。   其實,事後避孕藥是緊急措施,並且對女性身體負擔較大,應在性行為之前準備其他避孕方法,如保險套、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等。了解這些避孕方式,才能在享受親密時避孕或避病。   認識避孕方法   避孕方法有哪些? 性對於人類而言,已不再單純地只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已了。人類為了能夠享受性愛又不受懷孕之勞,在避孕方式上將想像力與創造力都發揮到了極致。 (閱讀更多)     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 由於用途廣泛,口服避孕藥使用率將會增加,因此女性必須知道避孕藥的相關知識,包括用途、副作用、注意事項等,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閱讀更多)       認識子宮內避孕器 每一種避孕方法都有優缺點,失敗率也各不相同,子宮內避孕器的優缺點又是什麼呢? (閱讀更多)       事後避孕藥的禁忌與副作用 女性一生中可能會有一些需要使用緊急避孕方法的時候,將簡單介紹事後避孕藥及其禁忌與副作用。 (閱讀更多)       -------------------------    避孕觀念   不套不做 要防止懷孕的方法或許有很多種,但要同時防止懷孕、性病及愛滋病,使能「畢其功於一役」的方法卻只有一種,那就是使用保險套。 (閱讀更多)       事後避孕藥,要醫師開藥才可以取得? 在台灣,事後緊急避孕藥(事後避孕藥)是處方藥,即妳需要找醫師為妳開立處方箋,才能取藥。在國際間如美國、法國、英國、澳洲等將事後緊急避孕藥放寬為非處方藥,但是部分國家有年齡限制。台灣是否也要順應這樣的趨勢?讓我們積極地來思考。 (閱讀更多)       事後避孕藥的思考理路 食藥署於2016年12月公告將「緊急事後避孕藥」由處方藥變更為指示藥的說明。面對一項政策的施行或改變,我們需要思考其對社會產生的效應。 (閱讀更多)          
+ read more
香蕉助排便還是使人便秘?
2018.10.08
香蕉助排便還是使人便秘?
誰不喜歡吃香蕉?這是一種易於抓取及食用的水果,並且它也因其口味和許多健康益處而受到稱讚。不過,香蕉是助排便,還是會使人便秘,是許多人爭論的焦點。   香蕉含豐富營養物質,例如:它含有對維持血壓很重要的鉀;是天然的抗酸劑,能舒緩胃部不適等。而香蕉所含的纖維能保護腸道內壁,同時也是腸胃中健康細菌的食物,並且纖維有助於排除結腸中的毒素,利於緩解便秘。   根據營養師Ritu Arora的說法,成熟的香蕉改善了腸道綜合症,讓小腸中的微絨毛更好地發揮作用,進一步幫助消化和緩解便秘。不過,香蕉並不會神奇地治療便秘。   既然香蕉能緩解便秘,那麼為什麼有人認為香蕉會使人便秘?答案可能跟香蕉是否成熟有關。   成熟與未成熟的香蕉 未成熟的香蕉(綠色)可能會導致便秘,因為它們含有高水平的抗解澱粉(resistant starch),這對身體來說很難消化。當有人患有腹瀉時,未成熟的香蕉效果最好。   隨著香蕉成熟,抗解澱粉的量減少並轉化為糖。成熟的香蕉纖維含量相對較高,這是為什麼長期以來香蕉被稱可以預防和緩解便秘的原因。纖維會吸水,幫助大便輕鬆通過。   成熟和未成熟的香蕉用於不同目的。當有人患有腹瀉時,未成熟的香蕉效果最好,而成熟的香蕉能緩解便秘。   每天吃一根香蕉是好的,但不應過量。此外,香蕉含有大量的天然糖,建議糖尿病患者在食用前諮詢糖尿病專家。   編譯來源:Food.NDTV(2018.09.11)        
+ read more
美國FDA對隆乳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看法
2018.10.05
美國FDA對隆乳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看法
台灣女人連線日前報導,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接受矽膠乳房植入物的女性發生乾燥綜合症、硬皮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明顯比一般人高。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非常謹慎地發表了聲明。   Binita Ashar博士在聲明中表示,這份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明顯的缺陷、研究數據不一致,以及潛在的偏見。因為這些侷限,雖然尊重研究結果,但並不同意,請研究人員謹慎對待這些結論。Ashar博士表示,FDA仍然認為,目前的科學證據並不能證明乳房植入物與結締組織疾病之間存在關聯。   研究作者Mark Clemens博士表示,這項研究旨在為醫生和患者提供對乳房植入手術常見與罕見併發症的現實情形。即使是罕見的併發症,如果醫生一無所知,就永遠不會知道該如何防範。   Clemens博士說,我尊重FDA的態度,基本上FDA承認這份研究發現了關聯,但因為研究的侷限,對此保持開放態度。2016年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針對使用矽膠乳房植入物的女性做長期健康評估,FDA同樣承認了這份研究,但卻不能說植入物與研究所發現的併發症之間存在「直接關係」。   Clemens博士補充,國家乳房植入登記處(National Breast Implant Registry)將於10月上線,而FDA進行中的國家健康評估系統(NEST)目的在獲取訊息以進一步瞭解乳房植入物。FDA將繼續研究,獲得有關乳房植入物長期安全的更多信息。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18.09.19)        
+ read more
青少女人工流產由法院判准,好嗎?
2018.10.04
青少女人工流產由法院判准,好嗎?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報告,18歲以下未獲父母同意、試圖走法律途徑,由法官判准人工流產的青少女,經常會遇到一連串羞辱、負擔和不可預測的障礙。   目前,美國有37個州要求未成年接受人工流產要獲得父母同意,台灣也是如此。此份研究是德州人工流產政策評估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青少女尋求人工流產走司法途徑經歷的研究。研究指出,司法途徑的過程是另一種對青少女的懲罰形式。   研究人員對20名年齡在16-19歲之間的青少女進行了採訪,了解他們試圖獲得合法人工流產的經歷。受訪者在上法庭時年齡為16-17歲。許多人經歷過家庭創傷,如藥物濫用等不良童年經歷,他們也擔憂若告訴父母他們決定尋求人工流產會有安全疑慮。   不友善的司法環境 當他們開始司法過程,他們面臨更多的障礙。單單是要抵達到法院的交通有時就很困難。而當他們進入法院時,他們面臨著經常無法預測的狀況,如:被坐在房間裡的刑事被告嚇到等。有時,法官會要求受訪者提供詳細的性史,受訪者必須在多名法庭工作人員在場下進行解釋,其中還包括一名記錄聽證會的法庭記者。   意識形態的偏頗 每位青少女都獲得法院指定的訴訟監護人,其角色是以青少女的最佳利益行事。受訪者中有四位的訴訟監護人是教堂的牧師或執事。一位受訪者回憶起她的訴訟監護人告訴她,人工流產從來不是正確選擇,並且該位訴訟監護人還將收養機構的工作人員帶到法庭,違反受訪者的匿名性,並讓她受到更多批判。   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法官並沒有掩飾他們個人不贊成青少女尋求人工流產的決定。有時他們完全否決青少女尋求人工流產的請求。一些法官和訴訟監護人根據他們個人對人工流產的看法來判定。多名受訪者在描述聽審過程時哭泣,並表示他們即使在事過數月後仍會想起這些事。   懲罰性的過程 研究人員指出,這個過程本身就像是因為性行為、懷孕和想要人工流產而受到懲罰。支持父母或司法應參與青少女尋求人工流產過程的人聲稱,他們保護青少女免受人工流產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後果,但研究結果顯示,司法過程本身會因過程中的不可預測性、羞辱和羞恥而導致情緒傷害。   Coleman-Minahan表示,德州正在發生這種情況,意味著可能也會發生在具有類似法律的州。在考慮強制父母和司法參與前應權衡所有這些調查結果,各國應該考慮聲稱要保護青少女而制定的政策的實際後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9.05)        
+ read more
有心臟疾病的女性適合懷孕嗎?
2018.10.03
有心臟疾病的女性適合懷孕嗎?
對於大多數有心臟疾病的女性來說懷孕是安全的,但是對一些女性來說懷孕的風險就很高,如每10名「肺動脈高血壓」者就有1位在懷孕或產後不久過世。   懷孕對媽媽的血液循環有很重大的影響。孕婦的心臟需要打出比平常多50%的血液,且心率會增加10-20%,這對有心臟疾病的女性來說可能具有風險。因此,孕前檢查諮詢很重要,因為能辨識出應被建議不要懷孕、啟動及時治療和討論風險與選擇的女性。   心臟疾病是已發展國家的孕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全世界孕婦或產後不久死亡的原因有15%是心臟疾病。當失血或感染等其他孕產婦死因的死亡率逐漸下降時,孕產婦因心臟疾病死亡的重擔正在增加。   研究內容 研究團隊於2007-2018年間自53個國家的138個中心研究了5,739名有心臟疾病的孕婦,他們平均年齡為29.5歲且都是第一次生產。   57%的孕婦天生心臟畸形,並且多數在幼年時透過手術整治過。其他心臟疾病包括:心臟瓣膜疾病(29%)、心肌病(8%)、主動脈疾病(4%)、缺血性心臟病(2%)及肺動脈高血壓(1%)   44%的女性是剖腹產,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因為心臟問題。女性若在懷孕前有以下狀況,在懷孕期間較容易有併發症:心臟衰竭、運動能力降低、心臟跳動功能降低或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在研究中,11%心臟衰竭的女性、2%上心室心律不整及2%心律不整的女性有併發症。   整體來說,不到1%的女性在懷孕期間或產後不久死亡,有肺動脈高血壓的女性(即肺部有異常高血壓)的死亡率最高(9%)。胚胎及新生兒死亡率皆為1%。   研究結論 Roos-Hesselink博士指出,具有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非常高風險的症狀的女性比例在2007-2018年間從1%上升到10%。這表示現在比過去有更多高風險心臟疾病的女性成為孕婦,可能是因為矯正的技術改善了存活率及較多女性活到適合懷孕的年齡,又或者是因為醫師對於建議誰避免懷孕變得更謹慎。   不過,自從2007-2010年間孕產婦死亡率增加後,這些數據就一直下降。Roos-Hesselink博士表示,這可能反映出對特定問題越來越關注及對有心臟疾病的孕婦有更好的照護,例如:歐洲心臟學會於2011年出版了首份懷孕期間心臟疾病的照護指引,並於2018年3月出了第二版。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8)      
+ read more
「壞」膽固醇真的「壞」嗎?
2018.10.03
「壞」膽固醇真的「壞」嗎?
誤導性的統計分析,排除不成功的試驗及忽視許多相互矛盾的觀察是半個世紀以來的假設的根源,這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對於膽固醇和壞膽固醇,事情並不是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明確。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CL-C)或「好膽固醇」可能並不是那麼好。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死亡率之間存在令人不安的關聯。另一項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女性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有關。現在,新研究已經對「壞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發出了批判性的關注。   瑞典Uffe Ravnskov醫師及其團隊分析三個大型的回顧性研究,這些研究認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而史達汀類藥物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為什麼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是罪魁禍首 瑞典Uffe Ravnskov醫師及其團隊從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科學主張的可證偽性」的準則開始,根據該準則,科學理論永遠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它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因此,他們開始研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假說是否可能被偽造。研究人員解釋,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導致心臟病的主要原因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因為低水平的人和高水平的人一樣動脈粥樣硬化,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同或更高。   「好膽固醇」:多少是太多?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好膽固醇』」的口頭禪可能不再是每個人的情況。   支持「脂質假說」的論點來自許多針對年輕人和中年人的研究:高「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可以預測未來的心血管疾病。這是正確的,但有關連與有因果關係並不相同。那些研究不僅無法證明因果關係,而且統計方法也存在缺陷。   作者繼續指出一系列其他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但都沒有被加入評估,例如精神壓力、發炎和感染。   拉文斯科夫博士及其同事總結道: 檢視「膽固醇假說」的那些研究,我們認為它們是偽證,因為它們無法滿足任何「希爾準則(Bradford Hill Criteria)」的因果關係標準,而且三個回顧性研究的結論是基於誤導性統計、排除不成功的試驗及忽略了許多矛盾的觀察。   人們應該做出「知情」的決定 共同作者佛羅里達大學的David Diamond教授對於這一發現做了評論:「數十年的研究都設計在欺騙公眾和醫生,使他們相信「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會導致心臟病。事實上,它沒有。對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非常有缺陷,不僅缺乏低密度脂蛋白與心臟病之間因果關係的證據,史達汀類藥物倡導者用來證明益處的統計方法具有欺騙性。」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與人們分享」這些信息,以便他們在考慮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時做出「知情」的決定。   編譯來源: * Medical News Today(2018.10.03) * Uffe Ravnskov, Michel de Lorgeril et al. _LDL-C Does Not 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_. 2018 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