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重複的減重復胖可能傷害妳的「心」
2019.04.16
重複的減重復胖可能傷害妳的「心」
新研究指出,一年內減掉4.5公斤(10磅)又恢復體重會增加女性心臟病的風險。正在努力減重的人應注意體重極端下降和增加都不健康。   研究作者Brooke Aggarwal博士表示,一般認為維持健康體重有益心臟,不過持續減重是困難的,而且體重波動可能會不利於心血管健康。對心臟來說穩定很重要,與其去追逐名人吹捧的時尚,更應重視一致的、營養均衡的飲食。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參與者為485名超重女性,平均年齡為37歲,BMI指數為26。研究請他們回答除了懷孕前後,一年內減少至少4.5公斤後又恢復至原來體重的次數。73%的參與者表示至少有一次體重下降後又增重回來的經驗,次數從0至20次都有。   研究使用美國心臟學會製作的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衡量人們如何控制七種重要的心臟病風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超重及吸菸。   研究發現 有過一次以上體重大幅波動經驗的人,BMI指數回到理想區間18.5-25的可能性低了82%。並且以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衡量後,他們被評為中等健康的可能性低了51%,被評為理想的可能性低了65%。體重波動次數越多,在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中的表現越差。此外,在從未懷孕過的女性中,體重波動對整體Life's Simple 7評估的不利影響最為顯著。   心臟學家Steinbaum表示: 「我們需要了解體重波動在哪一個生命階段對心臟病風險影響最為關鍵,以確定女性在年輕時開始節食並經歷體重波動是否不利於其心臟健康。」   「雖然這份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並且可能受到參與者回憶真實性影響,但過去我們看到當人們經歷體重波動時,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表現較差。從體重的波動可能真的可以推測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有改變。我們希望將研究延長五至十年,以確認這些結果並探討體重波動的長期影響。」   此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男性,不過過去也有研究顯示,經歷大幅體重波動的男性到了中年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兩倍。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3.07)          
+ read more
壞膽固醇越低越好嗎?
2019.04.12
壞膽固醇越低越好嗎?
一般認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又稱壞膽固醇、LDL-C)」及三酸甘油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LDL-C及三酸甘油酯水平太低的女性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   出血性中風指的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血管彈性減弱而出血,血液溢入大腦或大腦周圍造成腫脹和壓力,破壞大腦中的細胞和組織。這種中風雖然比缺血性中風少,但更難治療因此更容易致命。   而降低LDL-C和三酸甘油脂水平的策略,如改變飲食或服用史達汀類藥物,被廣泛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這份大型研究顯示,在女性當中非常低的水平也可能帶來一些風險。   研究怎麼做 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女性健康研究」的資料,共27,937名年齡在45歲以上的女性。她們於參與研究時測量了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研究人員檢視了她們的醫療記錄,確定了137名女性有出血性中風。   研究將三酸甘油脂最低水平界定為空腹時水平為74 mg/dL (或未空腹時水平為85 mg/dL)以下;最高水平界定為空腹時水平為156 mg/dL (或未空腹時水平為188 mg/dL)以下。   研究發現 LDL-C水平70 mg/dL以下的女性中有0.8%患出血性中風,而LDL-C水平在100 mg/dL至130 mg/dL之間的女性有0.4%患有出血性中風。研究調整了可能影響中風風險的其他因素後,例如年齡、吸菸狀況、高血壓和降膽固醇藥物治療,LDL-C水平極低的患者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了2.2倍。   此外,三酸甘油脂水平最低的女性中0.6%有出血性中風,三酸甘油脂水平最高的女性中則有0.4%有出血性中風。在調整了可能影響中風風險的其他因素後,三酸甘油脂水平最低的患者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了2倍。   總膽固醇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則未被發現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不過,2018年一份研究顯示停經較久的女性,其好膽固醇越多有較高的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這在停經10年以上的女性身上最為顯著。換言之,好膽固醇並不總是對停經後婦女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或者不像預期的那樣「好」   研究作者Pamela Rist表示,醫師應進一步評估LDL-C及三酸甘油脂水平極低的女性的其他中風風險因子,如高血壓和吸菸,以降低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此外,由於參與者僅在參與「美國女性健康研究」研究開始時測量一次膽固醇等的數據,而且許多女性當時已進入更年期,使研究人員無法檢查更年期狀態是否會影響LDL-C和三酸甘油脂水平與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係,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此關係並確定如何降低LDL-C和三酸甘油脂低的女性的出血性中風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10)          
+ read more
降血壓?午睡和藥物的效果一樣好!
2019.04.10
降血壓?午睡和藥物的效果一樣好!
正在控制血壓的人,午睡可能正是您所需要的。希臘研究指出,這不僅可以提升精神,還可以降低高血壓。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招募了212名參與者,他們的平均血壓為129.9 mm Hg,平均年齡為62歲,並且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吸菸、患有第2型糖尿病或兩者兼而有之。   研究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有午睡,一組沒有。研究人員連續24小時記錄了參與者的血壓、午睡持續多久、生活方式(如飲酒和運動)及他們的脈波傳導速度脈波傳導速度:心臟打出的血液所產生的脈搏拍動通過血管傳達到手與腳的速度,就叫做脈波傳播速度。血管愈硬,它的速度愈快。 以測量動脈硬度。此外,兩組參與者所服用的血壓藥物數量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團隊也考量可能影響血壓的潛在因素,如年齡、生物性別、處方藥和生活方式。   研究發現 有午睡的人收縮壓下降了5.3 mm Hg,這與人們在服用降血壓藥物或改變生活方式以降低血壓時的效果差不多。少鹽和酒精會使血壓水平下降3至5mm Hg;服用低劑量的專用藥物可以使人的血壓平均降低5-7 mm Hg。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非常重要,因為血壓下降2 mm Hg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高達10%。而實踐午睡很容易也通常不需要任何花費。   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發現充滿信心 這是第一份關於午睡對一個人血壓水平影響的研究。儘管該團隊鼓勵進一步研究以驗證當前結果,但其成員確信他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努力招募有適當控制血壓的參與者,以確保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信。通過招募血壓相對較好的人,我們可以更加確信血壓讀數的任何顯著差異都可能是由於午睡造成的。血壓水平越高,任何降低血壓的努力就越明顯。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03.13)        
+ read more
半夜上廁所是高血壓的徵兆
2019.04.09
半夜上廁所是高血壓的徵兆
最近日本一份研究指出,如果你需要在夜間小便 - 稱為夜尿症,你可能有血壓高或體內液體過多的現象。若夜尿情形持續,請讓醫生檢查你的血壓和鹽攝取量。   過去日本的研究指出,高鹽攝取量與夜尿有關。而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人吃鹽更多,並且更容易對鹽敏感,亦即當食用鹽時血壓容易升高,這兩個因素使日本人患高血壓的風險更高。這份研究調查了日本人夜尿症和高血壓之間的關連。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招募了3,749名在2017年做了健康檢查的日本人,並測量了他們的血壓及透過問卷調查獲得關於夜尿症的訊息。血壓為140/90 mmHg以上或有抗高血壓處方藥的參與者被認為是高血壓患者。   在回答問卷的1,882名參與者中,69%患有夜尿症。而研究發現,在控制可能干擾研究結果的因素後,夜間起床排尿與高血壓的可能性增加40%有關,並且上廁所的次數越多,患高血壓的風險就越大。   研究作者紺野博士表示,結果並不能證明夜尿症與高血壓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並且可能不適用於日本以外的人群。這種關係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包括生活方式、食鹽量、種族和遺傳背景。   日本循環協會Mutsuo Harada博士表示,高血壓是日本一種全國性疾病。日本的平均鹽攝取量約為10克/天,是全球平均鹽攝取量的兩倍多(4克/天)。這種過量的鹽攝取與日本對海鮮和醬油為主的食物的偏好有關,因此難以實施限鹽。不過,早期發現和控制高血壓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我們應該記住,夜尿不僅是由泌尿器官問題引起的,也是由高血壓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3.30)        
+ read more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2019.04.03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根據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UCL 近期的研究,揭露性少數群體在體重上易往極端發展,例如比起異性戀女性,同志、雙性戀女性超重與肥胖的風險正在增加,相反的是同志男性比起異性戀男性卻更容易有過輕風險。   這份發佈在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的研究,是第一份使用英國人口數據探討性取向與BMI(body mass index)關聯性的調查,該研究整合了12份英國國家健康調查之數據並涵蓋93,429人。   來自UEA's Norwich Medical School 的首席研究員Joanna Semlyen 博士透過研究證實了性取向應被視為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其指出:『這是項值得擔憂與關注的現象,有鑒於肥胖被視為易導致與冠狀心臟疾病、中風、癌症與早逝,此外,同志男性易於過輕也可能間接造成額外死亡。』   博士認為兩性在BMI 顯著的差異,可能都是因為性少數群體易暴露在社會壓力之下,壓力源包含恐同與異性戀霸權等,皆可能造成同性與雙性戀族群避不開各種負面經驗,進而在其心理健康上造成影響,使其更容易吸煙與酗酒,並產生飲食與身體活動上的風險。   直到 2008年之前,健康調查中都沒有涵蓋性取向對個體之影響,也代表到現在為止專家們都無法確定影響性少數群體的確切有害健康因素,Semlyen 博士認為持續進行研究並搜集更多訊息,能夠幫助社會更進一步衡量其健康狀況,他也呼籲當局者與臨床醫生未來能多方參考各項新數據,在往後診療性少數群體時能提供更客觀、精確且吻合病患情況的診斷。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19.02.20)          
+ read more
血壓高一定不好嗎?
2019.04.02
血壓高一定不好嗎?
一般認為老年人的收縮壓及舒張壓應分別低於140mmHg及90mmHg。不過,最近研究發現,這一假設並不適用於所有高血壓患者。事實上,使用降血壓藥物的80歲以上及曾患有心臓病或中風的老年人,其血壓降低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而醫師在決定如何診斷高血壓患者時,會參考專業指南。不過,目前對於高血壓的定義,各指南有不同標準,例如:美國國家心肺血液機構認為高血壓指收縮壓持續超過140 mm Hg以上;美國心臟學會認為是收縮壓持續超過130mm Hg以上;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認為收縮壓在120-139 mmHg只是高血壓前期。台灣的高血壓標準為收縮壓140mmHg以上及舒張壓應90mmHg以上。   最近一項觀察性研究發現,使用藥物來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至140mmHg及90mmHg不一定會帶來保護效果。   研究怎麼做? 研究使用了BIS(Berlin Initiative Studies)中1,628名平均年齡81歲的男女的資料。這群人於2009年參與研究時都是70歲以上,並都在接受降血壓治療。六年後,研究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了解血壓如何影響人的死亡風險。他們也排除了可能影響結果的干擾因素,如性別、生活方式、身體質量指數(BMI)及每人服用多少高血壓藥物。   研究人員發現,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血壓低於140/90 mmHg的人死亡風險比超過140/90 mmHg的人高出40%。而先前患有心心臟病及痛風的參與者也有類似的觀察結果。   而這個現象在130/80 mmHg的狀況更顯著,高出61%。   研究作者Antonios Douros博士表示,結果清楚地表明,在這些患者群體中,應根據個體的需要調整降血壓治療。我們應該放棄專業協會「一體適用」的建議。而下一步,我們希望研究哪些患者群體能真正從降血壓治療中受益。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3.11) * Daily Mail(2019.03.13) * Antonios Douros, Markus Tölle et al.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a cohort of older adults: the Berlin Initiative Study, _European Heart Journal_. Published: 25 February 20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