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15
罹癌,也注意「心」事!
心臟毒性是許多癌症患者接受癌症治療後可能發生的副作用。面對這個問題雖然已有相關指引,但卻缺乏對指引實踐情形的了解。最近一項研究指出,許多醫生並未告訴癌症患者治療方法的心臟疾病風險,而自己也未必完全瞭解,因此,患者的心臟健康未獲得妥善的照護。
依著不同的化療和放射治療類型,癌症患者因癌症治療而出現心力衰竭的佔1%到25%,並且風險還會受到吸菸、肥胖等因素影響。
隨著癌症倖存者和65歲以上需要慢性癌症治療者越來越多,心臟-腫瘤學跨科服務的需求正在上升。特別是癌症治療引起的心力衰竭可能在治療後20年才發生,突顯了這種跨科別服務的重要性。在治療前、治療期間和治療後監測心臟及進行干預,可以預防或減輕癌症治療造成的心臟毒性。
2012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公布了「_化療、標靶藥物和放射治療引起的心血管毒性:__ESMO__臨床實務指南_」。歐洲心臟學會在2016年公布了一份聲明,提供管理心臟毒性的策略給正在照護癌症患者的醫師。並在2018年啟動了「心臟-腫瘤學會議」,促進癌症治療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管理。
不過研究發現,雖然存在這些指引,但實際應用的情形仍有改善空間。癌症患者的心臟健康急需被照護。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從3家大型醫院的「心臟超音波資料庫」中隨機選出46名有心臟毒性的癌症患者,透過他們的醫療紀錄來比較2012年指引公布前後(1994-2011年
vs
2012-2015年)的臨床實務。另外,研究也對11名患者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
89%的人在接受化療前就已經有心血管疾病,並且84%的人至少有一項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不過,只有11%的患者在化療前被轉給心臟病專家,不到一半(48%)在癌症治療後被轉至「跨學科的心臟衰竭診所」。
而研究檢視2012年指南對臨床實務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化療前被轉給心臟病專家的比例從0%上升至23%,而有做心電圖的患者從57%增加到77%。
訪談結果發現,沒有患者可以清楚表達他們的心臟健康照護需求,也不記得在接受治療前他們的癌症醫師有無跟他們討論潛在的心臟毒性及調整風險的策略。
研究作者表示,在癌症患者的就醫過程中監測心臟的狀態可以確切地保護其心臟。即使沒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人也會發生心臟毒性,因為像俗稱「小紅莓」的蒽環類藥物和「賀癌平」等曲妥珠單抗藥物對心臟有毒。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5.04)
* Establishing a practice gap to in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e
effective cardio-oncology clinical services: a retrospective audit
examining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diotoxicity.
+ read more

2019.04.25
「雞蛋不好?!」的幕後推手:藥廠
自從1970-80年代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理論出現後,雞蛋一直遭受攻擊。不僅如此,現在連糖尿病風險增加也是因為它!
不過,近幾年已經有研究指出膽固醇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芬蘭兩份大型研究:一份為流行病學研究,一份為追蹤研究,兩份研究都得出吃雞蛋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較低。
吃雞蛋不增心臟病的風險
流行病學研究常發現「結果有關,但不代表因果關係」,而研究所發現的「有關」是啟發進一步研究的原動力,亦即進行實驗或是臨床試驗。
2015年芬蘭的研究利用「庫奧皮奧缺血性心臟病世代研究「庫奧皮奧缺血性心臟病世代研究」從1980年代招募參與者,並於第4年及第11年記錄參與者的醫療狀況,研究持續了20年。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使用此研究的資料,目前已被500份國際研究使用。 」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團隊追蹤了2,342名42-60歲男性,欲分析飲食對慢性疾病及心臟健康的影響。他們發現,吃蛋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吃雞蛋也不會增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再利用同一群人的資料了解吃蛋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他們分析了血糖數據及胰島素阻抗的指標,並發現吃較多雞蛋與糖尿病風險較低有關。
繼2015年之研究,同一研究團隊從KIHD世代研究中召募239名參與者,實際測量了引發糖尿病的代謝功能異常的指標,藉此進一步了解雞蛋如何避免而非導致糖尿病。此份研究發現,相較於攝取較少雞蛋的人,攝取較多的人有較低的糖尿病風險,進一步證實2015年研究的結果。並且發現某些代謝物可能可以解釋吃雞蛋與糖尿病風險低的關係。
打擊雞蛋是藥廠鞏固「膽固醇理論」的障眼法
由企業贊助的主流媒體多呈現的是高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研究,膽固醇對健康很重要及低膽固醇者有較多健康問題等資訊則被大大地忽略。而官方營養機構認同「膽固醇理論」,因此長期以來富含膽固醇的雞蛋就被當成攻擊對象。
如今,若承認科學並不支持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理論」,等同於催毀藥廠獲利最多的藥物—降血脂藥史達汀。其實,史達汀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存有爭議,而其副作用也長期被關注,如糖尿病、肌肉痠痛等。
更多膽固醇相關新聞:
壞膽固醇越低越好嗎?
好膽固醇越高越好嗎?
編譯來源:Health Impact(2019.04.09)
+ read more
/20161012143010_statin888.jpg)
2019.04.22
降血脂藥失效?!半數服藥者膽固醇未改善!
一般認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因此當一個人的壞膽固醇超標,醫師經常開降血脂藥史達汀給患者。不過,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約有一半患者的壞膽固醇水平未因藥物有改善。
研究表示,他們不清楚為什麼史達汀對一半的人有用,但對另一半人卻沒有效果。不過,專家表示可能是因為患者未按醫囑服藥或醫師給予的劑量太低所致。專家認為,患者不宜在未與醫師討論下貿然停藥。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165,411名為了降低膽固醇而被醫師開立史達汀處方箋的患者的資料。
研究發現,51%的人的膽固醇未降至理想水平—指引具體指出應下降40%以上。此外,相較於對史達汀藥物反應最理想的患者,反應次好的患者的史達汀劑量較低,並且他們在研究中所佔比例較高。
研究表示,此研究無法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如吸菸、肥胖的影響,因此無法證明那些未因史達汀藥改善膽固醇水平的人必然會有較差的心血管問題。不過,研究仍認為結果呈現了真實情形。
皇家醫師學會的主席表示,當醫師開藥給患者後,若要使藥能夠見效,我們必須仰賴患者確實按照建議的劑量及時間長度來服藥。雖然可觀的研究指出史達汀對於大部份的人是安全有效的,但關於史達汀過於氾濫及副作用的爭議仍然存在。圍繞著史達汀的混亂訊息可能是患者不服藥的原因之一。
研究作者表示,我們需要發展出更好的方法來了解患者之間的差異及如何量身訂作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強調我們需要個人化醫療來處理高膽固醇的問題以降低顯著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15)
+ read more

2019.04.16
重複的減重復胖可能傷害妳的「心」
新研究指出,一年內減掉4.5公斤(10磅)又恢復體重會增加女性心臟病的風險。正在努力減重的人應注意體重極端下降和增加都不健康。
研究作者Brooke
Aggarwal博士表示,一般認為維持健康體重有益心臟,不過持續減重是困難的,而且體重波動可能會不利於心血管健康。對心臟來說穩定很重要,與其去追逐名人吹捧的時尚,更應重視一致的、營養均衡的飲食。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參與者為485名超重女性,平均年齡為37歲,BMI指數為26。研究請他們回答除了懷孕前後,一年內減少至少4.5公斤後又恢復至原來體重的次數。73%的參與者表示至少有一次體重下降後又增重回來的經驗,次數從0至20次都有。
研究使用美國心臟學會製作的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衡量人們如何控制七種重要的心臟病風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超重及吸菸。
研究發現
有過一次以上體重大幅波動經驗的人,BMI指數回到理想區間18.5-25的可能性低了82%。並且以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衡量後,他們被評為中等健康的可能性低了51%,被評為理想的可能性低了65%。體重波動次數越多,在Life's
Simple
7評估量表中的表現越差。此外,在從未懷孕過的女性中,體重波動對整體Life's
Simple 7評估的不利影響最為顯著。
心臟學家Steinbaum表示:
「我們需要了解體重波動在哪一個生命階段對心臟病風險影響最為關鍵,以確定女性在年輕時開始節食並經歷體重波動是否不利於其心臟健康。」
「雖然這份研究無法證明因果關係並且可能受到參與者回憶真實性影響,但過去我們看到當人們經歷體重波動時,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表現較差。從體重的波動可能真的可以推測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有改變。我們希望將研究延長五至十年,以確認這些結果並探討體重波動的長期影響。」
此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男性,不過過去也有研究顯示,經歷大幅體重波動的男性到了中年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兩倍。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3.07)
+ read more

2019.04.12
壞膽固醇越低越好嗎?
一般認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又稱壞膽固醇、LDL-C)」及三酸甘油脂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LDL-C及三酸甘油酯水平太低的女性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
出血性中風指的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血管彈性減弱而出血,血液溢入大腦或大腦周圍造成腫脹和壓力,破壞大腦中的細胞和組織。這種中風雖然比缺血性中風少,但更難治療因此更容易致命。
而降低LDL-C和三酸甘油脂水平的策略,如改變飲食或服用史達汀類藥物,被廣泛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這份大型研究顯示,在女性當中非常低的水平也可能帶來一些風險。
研究怎麼做
這項研究分析了「美國女性健康研究」的資料,共27,937名年齡在45歲以上的女性。她們於參與研究時測量了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研究人員檢視了她們的醫療記錄,確定了137名女性有出血性中風。
研究將三酸甘油脂最低水平界定為空腹時水平為74
mg/dL (或未空腹時水平為85
mg/dL)以下;最高水平界定為空腹時水平為156 mg/dL
(或未空腹時水平為188 mg/dL)以下。
研究發現
LDL-C水平70
mg/dL以下的女性中有0.8%患出血性中風,而LDL-C水平在100
mg/dL至130
mg/dL之間的女性有0.4%患有出血性中風。研究調整了可能影響中風風險的其他因素後,例如年齡、吸菸狀況、高血壓和降膽固醇藥物治療,LDL-C水平極低的患者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了2.2倍。
此外,三酸甘油脂水平最低的女性中0.6%有出血性中風,三酸甘油脂水平最高的女性中則有0.4%有出血性中風。在調整了可能影響中風風險的其他因素後,三酸甘油脂水平最低的患者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高了2倍。
總膽固醇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則未被發現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不過,2018年一份研究顯示停經較久的女性,其好膽固醇越多有較高的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這在停經10年以上的女性身上最為顯著。換言之,好膽固醇並不總是對停經後婦女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或者不像預期的那樣「好」
研究作者Pamela
Rist表示,醫師應進一步評估LDL-C及三酸甘油脂水平極低的女性的其他中風風險因子,如高血壓和吸菸,以降低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此外,由於參與者僅在參與「美國女性健康研究」研究開始時測量一次膽固醇等的數據,而且許多女性當時已進入更年期,使研究人員無法檢查更年期狀態是否會影響LDL-C和三酸甘油脂水平與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係,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此關係並確定如何降低LDL-C和三酸甘油脂低的女性的出血性中風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4.10)
+ read more

2019.04.10
降血壓?午睡和藥物的效果一樣好!
正在控制血壓的人,午睡可能正是您所需要的。希臘研究指出,這不僅可以提升精神,還可以降低高血壓。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招募了212名參與者,他們的平均血壓為129.9 mm
Hg,平均年齡為62歲,並且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吸菸、患有第2型糖尿病或兩者兼而有之。
研究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有午睡,一組沒有。研究人員連續24小時記錄了參與者的血壓、午睡持續多久、生活方式(如飲酒和運動)及他們的脈波傳導速度脈波傳導速度:心臟打出的血液所產生的脈搏拍動通過血管傳達到手與腳的速度,就叫做脈波傳播速度。血管愈硬,它的速度愈快。 以測量動脈硬度。此外,兩組參與者所服用的血壓藥物數量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團隊也考量可能影響血壓的潛在因素,如年齡、生物性別、處方藥和生活方式。
研究發現
有午睡的人收縮壓下降了5.3 mm
Hg,這與人們在服用降血壓藥物或改變生活方式以降低血壓時的效果差不多。少鹽和酒精會使血壓水平下降3至5mm
Hg;服用低劑量的專用藥物可以使人的血壓平均降低5-7
mm Hg。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非常重要,因為血壓下降2 mm
Hg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高達10%。而實踐午睡很容易也通常不需要任何花費。
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發現充滿信心
這是第一份關於午睡對一個人血壓水平影響的研究。儘管該團隊鼓勵進一步研究以驗證當前結果,但其成員確信他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努力招募有適當控制血壓的參與者,以確保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信。通過招募血壓相對較好的人,我們可以更加確信血壓讀數的任何顯著差異都可能是由於午睡造成的。血壓水平越高,任何降低血壓的努力就越明顯。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03.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