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2017.07.19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DAILY MAIL   胎盤在懷孕期間在子宮中生長,並為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母親在分娩後會吃胎盤,只有駱駝和人類是例外。十多年來,在名人宣傳與網路傳播的效應下,生產後吃胎盤被認為對改善產後抑鬱、提升母乳量與改善身體精力等部分有幫助。   然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胎盤膠囊引起了嬰兒疾病。   2016年秋天,美國俄勒岡州有名嬰兒感染了兩次鏈球菌。調查人員認為,第一次的感染,是出生時被媽媽傳染。後來,媽媽開始服用胎盤膠囊。母親將胎盤送到一家提供清潔、切片和脫水的公司,研磨後裝入膠囊。嬰兒在幾週後再次生病,這應該是來自藥物。   報告指出這種藥物可能會增加媽媽腸道和皮膚中的鏈球菌,嬰兒從皮膚接觸到細菌。作者說,胎盤膠囊的製作不受管制,不能保證沒有有害細菌,應避免服用。   科學家指出,其他細菌也可能存在類似的風險。胎盤組織、生食等情形,都可能含有各種細菌。即使是經過處理的胎盤—無論是經過烹飪、乾燥還是保存—還是可能傳播感染。   健康科學家Timothy Caulfield指出,食用胎盤是透過知名人士推廣但缺乏科學證據健康現象之一。他並建議,要追求健康,就忽略大部分的名人和流行文化。Caulfield說,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可信賴的科學訊息,而不是用軼事和敘述作為證據,炒作出來的消息。   然而,CDC發言人說,CDC並沒有對胎盤製品有正式立場,相關警告是作者的結論。     編譯來源: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170630、Daily Mail20170630、STAT20170629    
+ read more
太多糖讓妳無法懷孕?
2017.07.11
太多糖讓妳無法懷孕?
澳洲有多達21%的女性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且有高達70%的女性病情仍未確診。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從生育能力下降或無排卵到情緒轉變、肥胖或青春痘。儘管它日益普遍,但醫生仍然不確定其確切的原因。澳洲的一名營養學家Michele Chevalley Hedge最近釐清這個狀況,並表示有些病例原因不明,有些則被認為與糖份的消耗有關。   Michele表示,27-37歲之間的女性常常是苗條的,她們會避免吃大量的垃圾食物和糖類。她們思考的是如何避孕,而不是如何讓賀爾蒙正常。但當她們想要懷孕時,卻出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1]」的診斷。   Michele解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並不意味著保證不孕,而且也不單純是「卵巢疾病」。大部分病例是因「胰島素抗性」而引起的,且與血糖功能障礙有關。在2017年看到的大多數情況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以單單透過飲食的改變來減緩與矯正。糖是許多疾病發生的罪魁禍首,這裡說的不是天然的糖,而是在「健康食品」中的「隱形糖」。   Michele表示,許多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血液檢查後都顯示血糖異常狀態,這代表其中有些問題是可以被矯正的。這並不是說每位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都可以經由改變飲食來治療,而是需要透過對患者進行調查,進一步了解疾病發生之原因。她認為至少有一半的病例可能來自於過量的糖分,且能透過改變飲食來減輕病情。究竟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由卵巢疾病所導致,抑或是由充滿了許多隱形糖的飲食所引起的?都是需要經過調查後再確認的。   根據Better Health Victoria,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體內,通常存在較高的胰島素或稱為雄性激素的雄性賀爾蒙。雖然還為釐清形成的因素,但胰島素抗性被認為是引起這種症候群的關鍵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吃的健康,均衡的飲食,並引入每週一次定期的體能活動)可以在很多方面對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於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導致症狀的改善,特別是如果您的新生活方式有助於減重。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619、Better Health Victoria     [1] 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複雜的荷爾蒙狀況。多囊性字面上的翻譯即是有很多的囊腫,這真的是指卵巢上有許多部分形成的卵泡,每個卵泡都含有一個卵子,這些卵子很少成熟或產生可以受精的卵子。某些女性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家族遺傳,而對於其他女性來說,這種情況只發生在體重過重時。 來源:Better Health VIC    
+ read more
喝牛奶,好還是不好?
2017.07.09
喝牛奶,好還是不好?
你知道嗎?人類是唯一一種成年後還飲用牛奶的物種,甚至是飲用其他物種的奶!   飲用牛奶自不自然?牛奶及其製品好還是不好?一直是充滿爭議且讓人感到疑惑。健康組織提倡攝取乳製品以促進骨骼健康,卻有專家指控牛奶對健康是有危害的。美國農業部(USAD)和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就持有以下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的餐盤」(MYPLATE) VS 「健康飲食餐盤」(HEALTHY EATING PLATE) 「我的餐盤」是USDA的飲食方針,建議必須攝取水果、蔬菜、穀物、蛋白質及乳製品,才能全方面滿足人體健康所需。   這是USDA在2011年用來取代19年前建立的飲食方針MyPyramid,其指出牛奶是美式餐飲中主要的鈣質來源,而足夠的鈣質可以保護骨骼及牙齒,每天要飲用三杯的牛奶以增加骨骼質量,對骨骼仍在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尤其重要;而鉀可以幫助維持血壓,維他命D也可以協助身體維持正常鈣與亞磷質的正常水平,進而穩固骨頭健康。此外,乳製品的攝取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罹患機率相關。然而,USDA同時也強調避免含有過多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食品,免得反而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   簡而言之,USDA的說法建議攝取乳製品以鞏固身體健康,但卻僅限高鈣且低脂或無脂製品。這聽起來很簡單,那爭議是什麼呢?   「健康飲食餐盤」是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的飲食指引,指出縱使政府已經更正了這幾年來新發現的科學證據,但「我的餐盤」仍有許多漏洞存在,因此他們提出一些修正。   其中一項主要的差異便是將「一杯牛奶換成一杯水」。「我的餐盤」強調「一餐一杯」以抵抗骨質疏鬆,然而「健康飲食餐盤」認為牛奶的攝取應壓低在一天1~2份,因為過多的牛奶會導致前列腺癌及卵巢癌,且只有極少數證據顯示牛奶對骨骼的幫助,卻有可觀數量的研究證實過多乳製品所帶來的危害,例如乳糖不耐症,全世界約有75%的人在斷奶後失去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使其無法消化牛奶,攝取含有乳糖的食品會引發這些人不正常的發腫、疼痛、暈眩、脹氣及腹瀉。   在其他乳製品有害的理論中,也時常出現研究彼此之間分歧的狀況,例如「我的餐盤」及傳統觀念皆認為攝取全脂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臟發病機率。然而近期發表於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與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分析都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冠狀心臟病、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沒有任何關係。除此之外,也有研究顯示全脂乳製品能保護心臟,避免心臟病與中風,例如科學家分析了10項包含全脂乳製品攝取的研究指出,喝牛奶能降低「微小卻不容忽視」的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在全草料飼養乳牛的地區,更有研究直接指出攝取全脂乳製品的人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降低了69%。   在骨骼健康的部分,大部分的健康組織建議每日攝取2~3份乳製品以維持骨骼健康,然而部分專家卻指出在乳製品消耗量較高的國家,其人民患骨質疏鬆的比率反而更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乳製品攝取量並非這些國家唯一的差異性,也沒有明確證據指出兩者間的關聯,甚至再度出現結果分歧,例如有研究發現乳製品的攝取量,尤其是在20歲的時候,與老年時期髖部骨折風險增加相關,另一項研究則顯現沒有證據證明乳製品或鈣的攝取可以預防髖部或前臂骨折。   其他乳製品可能的影響則有 * 肥胖 傳統認為應該避免全脂牛奶中的過多脂肪,然而最近刊登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卻證實,喝全脂牛奶的兒童比起喝低脂或脫脂的兒童更瘦,且維生素D水平也更高。   * 2型糖尿病 雖然糖尿病患者應該避免調味乳,但是卻不需要避免乳製品。瑞典的Lund University Diabetes Center發現,食用高脂肪乳製品的人們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比起食用較少量者降低約23%,哈佛大學也發現每天喝牛奶的青少年,比起不喝牛奶的青少年在成年後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降低43%。   * 前列腺癌 一些研究發現乳製品的高攝取與前列腺癌相關,其中一項研究便指出乳製品攝入高導致罹患機率提高約32%。相反的,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上刊登的另一項研究卻不認為兩者有相關。   * 帕金森氏症 哈佛大學發現每天食用至少三份低脂乳製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的罹患機率略為增加,雖然科學家也指出這並不代表乳製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只是表明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關於乳製品的爭論很多,且持續有新的理論出現,而每個人對乳製品的的反應也存有差異,雖然大部分研究仍認為攝取牛奶對健康有幫助,但是飲用與否的選擇仍在個人。     編譯來源:USDA、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Medical News Today20170619    
+ read more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2017.07.06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攝護腺癌為男性第二大癌症,根據2017年最新統計數據,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五位。   根據最新發佈在精準腫瘤學(Precision Oncology)刊物上的研究,服食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防止男人得攝護腺癌。以這些成份餵食老鼠,可以阻止腫瘤吸收其成長所需的化合物,殺死攝護腺癌細胞。研究學者認為經常固定食用含有這三種食材的餐食,可以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了有一些食物中的天然成份可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在此研究中,研究員利用基因技術分析了142種天然化合物可以破壞癌細胞的成份。   這些經過篩選出來的化合物用來試驗在人和老鼠的攝護腺癌細胞上。研究發現三種化合物殺死腫瘤細胞最為有效,分別為:薑黃素─存在薑黃中的鮮黃色成份、ursolic acid─在蘋果皮中以及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紅葡萄和酒和其他漿果。   這三種化合物用來測試於已引發攝護腺癌的老鼠上,科學家發現當ursolic acid 和任何其他兩種化合物併用時,腫瘤開始萎縮,這是因為這些天然成份可以防止癌細胞吸收它成長所必要的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glutamine)。   含有這種潛在抗癌特性成份的食物到處都有,只是在此研究中所用的濃度比平常飲食中所含的高很多。Stefano Tiziani教授說:「我們只須提高濃度超過健康的食物中所含的水準即可影響攝護腺癌細胞,這個研究的亮點在,我們能夠抑止腫瘤成長而無毒性之虞。」     資料來源:Precision Onc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2017.07.05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婦女經歷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為51歲,然在英國每十位就有一位婦女在45歲以前經歷更年期,因而增加了心臟病、骨質疏鬆、早期知能衰退的風險。   去年在JAMA的一篇研究指出,有50%的早發更年期婦女有心/血管疾病,有11%因心臟病死亡,有12%因其他原因提早死亡。   到目前為主,專家認為有些婦女會提早進入更年期,就像有些青少女會提早來經一樣,只是基因的巧合。   但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可以藉由改變她們的飲食習慣—大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來降低早發更年期的風險,其研究結果並已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這項研究是從1991年開始追蹤116,000位婦女到2011年,結果顯示,在飲食中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腐、大豆、堅果、糙米等)高於9%的婦女,其早發更年期的風險比低於4%的婦女少了59%。   研究人員表示,在研究中,很少有婦女可以攝取超過9%的植物性蛋白質,但有20%的婦女在其攝取卡洛里中,攝取6.5%的植物性蛋白質,她們更年期提早到來的風險減少了16%。   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與動物性蛋白質不同形式的植物性蛋白質可以保護子宮及卵泡的耗損,因而可以幫助預防更年期的提早到來。   因此,研究建議婦女在每天2000卡洛里的飲食中,應攝取約32.5克的植物性蛋白質,或是每天攝取3-4份的高蛋白質食物,例如早餐食用穀物、豆腐或堅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運動瘦身行不通?
2017.06.28
運動瘦身行不通?
你有過認真地在跑步機上努力了好一段時間,但體重計上的數字卻未有振奮人心的改變的經驗嗎?不用因此責怪自己不夠努力。近日有研究指出,雖然運動普遍來說是一件非常有益身心的事,但不一定能幫助減肥。   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教授Dick Thijssen表示,運動健身對體重的影響事實上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樣大。若沒有實際改變飲食習慣,即便持續運動大約3~4個月,平均也只會減去1kg的重量。   諾丁漢大學的代謝生理學教授Ian Macdonald則指出,要燃燒掉我們多吃進身體的熱量所需的運動量非常龐大,遠遠超出大多數人在一天之內所能完成的。   拉夫堡大學運動代謝教授David Stensel說明,傳統的理論認為運動和能量消耗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即運動越多,燃燒的熱量就越多。不過現今有越來越多學者與研究相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超過某個程度後便不再具備線性特質,能量的消耗將遭受限制。   現階段學者們並不認為現有的研究已足夠徹底推翻過去的論點,但相關研究非常有繼續發展的價值,而且應當想辦法解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當前有些學者提出的其中一個解釋是所謂的補償機制-身體的反應機制與我們的認知減弱了運動帶給我們的好處。   首先,當我們增加運動時,那些不是經由運動而產生的熱量消耗可能會減少,例如:運動後你可能會感到比較疲倦,這可能使得你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變得不那麼活躍,所以你可能更傾向於放下重物或少拿一些東西;選擇搭乘電梯而不是走樓梯。   另一個增加運動無助於體重控制的原因則是人們可能會高估運動消耗的熱量。而且,運動也會讓人感到飢餓。   巴斯大學生理學家Dylan Thompson教授的研究顯示:若攝取熱量增加,即便運動也無助於人們減肥。他解釋這與荷爾蒙瘦素(一種身體的飽腹激素)濃度下降有關,意味著人們在運動後比平常更容易感到飢餓。   還有,運動額外消耗的熱量只占身體總能量消耗的一小部分。人體每日總熱量消耗的大部分因素不在我們的控制之內。例如,我們的基礎代謝率-在休息時保持身體功能所需的熱量-約佔總能量消耗的80%。   Thijssen教授團隊最近的研究發現,在三至五個月的時間裡,進行限制性飲食者體重減輕的程度比定期進行耐力運動者來得更大。   但是,毫無疑問,運動對健康有益。許多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改善心臟和大腦的健康狀況,並降低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運動也會改變我們的身體組成,如大量減少內臟脂肪;從事肌力訓練則能幫助增加肌肉量,進一步提升基礎代謝率。   總得來說,改善身體組成和減肥最有效的方法首重減少熱量攝取,接著才是定期活動鍛鍊身體,增加熱量的消耗。      資料來源:PLoS One、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