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2015.10.21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人類的左心室負責將含氧的血液從心臟打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此左心室通常是預測心血管狀況的重要指標。而過去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左心室的重量有的增加有的減少,但是這些研究的方法無法排除個體差異如生活習慣或時代背景的影響力,因此最近一份研究再次探討此主題,並有了意外的發現。    此份研究的主要研究員John Eng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科學的副教授,他為了更精確地了解左心室的變化,在2002年為3000名54-94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女做第一次核磁共振顯影,於2012年再找回同一群人做第二次顯影,最後依據每個人的顯影結果所呈現的變化瞭解左心室的改變。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研究員得以用立體方式看到心臟內外部的狀況,並藉由心肌的大小與血液容量計算出心臟的重量。他們發現,隨著研究對象的年齡增長,輸入左心室的血液量減少,代表從心臟打出的血液量也因此變少。但是更讓研究員驚訝的是,左心室的改變具性別差異。男性左心室的重量比十年前平均每平方公尺多了8克,女性則少了1.6克,並且左心室在每次心跳間能容納的血液流量女性比男性多降了3毫升。    研究員說明,他們仍不清楚造成此差異的原因,但可以用來解釋某些男女心臟衰竭的差異,換言之,這說明了預防與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應針對男女差異而有所不同,如:為了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心臟科醫師往往會開降低心肌厚度的藥物給患者,但這種藥物可能對男性的好處多於女性。台灣女人連線也發現,最近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如:糖尿病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男性患者高等,顯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極需被政府與醫療單位重視,才能避免承受因誤診或延誤就醫造成的健康代價。       資料來源:Radiology      
+ read more
糖尿病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更年期是關鍵
2015.09.22
糖尿病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更年期是關鍵
  過去的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較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於風險何時開始以及會持續多久仍是未知。義大利區域性健康機構(Regional Health Agency)的Giuseppe Seghieri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針對2005-2012年間居住於義大利托斯卡尼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以性別、年齡為變項分析糖尿病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   3,192,203名研究對象中有47%是男性,並且在所有研究對象中有0.8%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男女比*為1.9;0.8%因缺血性中風住院,男女比為1.2;0.6%因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男女比為0.9。   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的風險比男性糖尿病患者多34%;且45-85歲間女性的風險顯著高於男性,以45-55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再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因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的風險同樣比男性糖尿病患者高,且男女風險差異與急性心肌梗塞相似。然而,不同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是,女性較男性容易因此住院的年齡落在55-85歲,且以55-64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   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的結果顯示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尤其從年齡分析的結果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約在更年期及停經前後開始比男性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且風險女大於男的情況以急性心肌梗塞風險高歷時最長。   研究團隊補充,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平均較急性心肌梗塞晚10年發生,使得兩者與糖尿病的關係較急性心肌梗塞來得低,因此男女在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差異上並不像急性心肌梗塞顯著,比起糖尿病對疾病風險的影響,心房顫動、高血壓以及鹽分攝取量的影響力更大。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Xue Dong博士為了瞭解男女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差異,也回顧分析了將1966-2014年來自歐美與亞洲各國的19個相關研究,涵蓋1千多萬名研究對象。研究分析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比率為2.46,男性為1.68,並且整體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風險高出男性38%。研究團隊說明,我們應正視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差異,找出方法盡可能提早診斷並控制風險因素,藉此確保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最適合的治療和最好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朋友們,除了上述2個研究發現男女糖尿病患者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女大於男,但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是一般女性的2倍,因此不論是男女比較或是同一性別之比較,均顯示糖尿病對女性心臟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女性除了應關心自己有無罹患糖尿病外,糖尿病患者更要照顧自己的心臟來避免風險惡化成疾病。       資料來源: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 read more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2015.09.21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現代生活由於不正常的作息、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等,導致慢性疾病日益成為普遍容易面臨的健康風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Mohammad Hossein Forouzanfar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導致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大原因為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   研究團隊分析1990-2013年全球疾病、傷害及風險因素負擔的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 study),從188個國家的數據中去分析79種可預防風險導致的死亡人數、生命損失年數(years of life lost)、失能時間長度(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以及所損失的健康年數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並分析不同性別及年齡的狀況。   整體來說,可預防風險在2013年總共導致3千多萬死亡案例,較1990年多了五百多萬。首先,高血壓是最主要的死亡風險因素,且高血壓所致的死亡人數在1990年至2013年間上升了近50%;其中男性因高血壓死亡的人數自1990年上升了59%,上升幅度多出女性19.1%。其次,23年來因吸菸死亡的人數上升了23%,是僅次於高血壓的死亡風險因素,並且同樣對男性的健康影響較大。第三名死亡風險因素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ody Mass Index,BMI),23年來因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死亡的人數上升了63.2%,但不同於高血壓及吸菸的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較大。除了以上發現外,研究還發現在2013年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所導致的健康年數損失、生命年數損失也是最高的,並且結果並無性別差異。   飲食習慣對健康影響的分析結果顯示,23年來總死亡人數的21%擁有14個具健康風險的飲食習慣,如低蔬果、高糖飲料或紅肉多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使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死去。   研究團隊認為,此份報告為各國政府的風險預防計畫提供了清楚的證據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而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主任Christopher Murray也表示,吸菸及不良飲食是政府需要著力之處,透過改善這些面向能明顯地提升整體的健康。       資料來源:The Lancet        
+ read more
是空調的錯還是人的錯?女生怕冷原因大揭密
2015.08.26
是空調的錯還是人的錯?女生怕冷原因大揭密
  大多數在辦公室上班的女性,經常在夏天穿著外套工作,忍受手指冰冷甚至指甲發紫的困擾。許多女性以為這是自己體質虛弱之故,但是最近一篇研究指出,由於女性的體溫與新陳代謝速度普遍較低,但職場空調卻以男性的體熱為考量去設計,因此導致眾多職場女性有受凍經驗。   研究者Boris Kingma為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生物物理學教授發現,女性的新陳代謝速度平均較男性低了1/3,因此讓職場女性較舒適的室溫會比既有的建築溫度目標(約攝氏22.7度-26度)高出2-3度。Kingma指出,溫度調節的舒適標準自1960年代就是以70公斤且40歲的男性為考量的,因此現今的舒適標準應將女性實際需求也納入考量。芬蘭的VTT科技研究中心的研究員Pekka Tuomaala也說明,這項研究進一步提供了證據證明為何女性平均而言較男性感到寒冷,因此若氣溫控制系統以女性的生理背景為考量,不僅省能又讓女性更舒適。   然而,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建築物專家Charles Culp認為,Kingma發現女性新陳代謝速率較男性低可能是對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難以被改變。此外,協助美國冷凍空調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ASHRAE)起草建築溫度指標的丹麥科技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amark)的Bjarne Olesen也提到,女性較男性會藉由衣著來適應夏天的天氣,且也有實驗發現當男女穿著相同並從事相同活動時,兩者感到舒適的溫度是相同的。Kingma對此回應,相同的實驗也指出,女性新陳代謝速度較低或身體組成之故,使她們較男性對溫度變化感到敏感。   雖然上述雙方未能達成共識,不過,台灣女人連線認為,不論是Kingma的發現或是其他專家的回應,都讓我們得以反省既有標準是否有將性別差異納入考量,要營造性別友善的公共環境,仍有許多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       資料來源:Nature Climate Change        
+ read more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2015.08.12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者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侶條件深受演化影響,而非文化。   研究分析了4764名男性與5389名女性,來自33個國家,分屬37個文化。結果顯示男性普遍偏好選擇較年輕且外在條件較具吸引力的伴侶;女性則傾向選擇年長且經濟條件較好(或較具發展潛力)、高社會地位且富野心的另一半。這樣的差異跨越國情與文化存在,且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依其研究結果嘗試由某個人的擇偶條件預測此人的性別時,其準確度高達92.2%。   在研究者所列出的19項擇偶條件中,明顯可看出性別差異的項目分別為好的經濟發展潛力、外在條件吸引力、貞潔與野心抱負等5項;而在討喜的性格、社交能力、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政治觀點等4項條件上則未呈現性別差異。   此篇研究的合作作者David Buss教授表示,許多人認為男性與女性擁有相同的心理本質,但是當面臨擇偶時,性別差異有很清楚且明顯的展現。不論是來自瑞典、挪威等性別平等意識發展良好的國家,或是較不注重此平等概念的伊朗,這樣的性別差異都是存在的。   研究計畫領導人Daniel Conroy-Beam指出,擇偶條件受到性別的影響遠大於社會文化,這代表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兩性在尋找伴侶時必定面臨了明顯不同的挑戰。   Conroy-Beam認為,由於女性背負著生(懷孕)育(哺乳)的責任,且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此,取得足以養育後代的資源是其最重要且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尋找最具生育力的另一半則是男性為適應環境而必須演化具備的能力,因此導致兩性在擇偶時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   研究團隊相信這種具備歷史與演化觀點的研究取向將有助於解答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所可能碰到的問題。       資料來源: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read more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2015.08.11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一份來自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脊椎自小就存在性別差異。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是演化而成的,目的是使女性的脊椎可以在懷孕期間適應胎兒的重量;這樣的差異雖有助於生育,但同時使女性承受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的風險較高。同時,透過核磁共振儀檢視新生兒脊椎的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脊椎橫斷面的尺寸,乃是決定脊椎結構強度的關鍵。   這項研究測量了70位健康足月的新生兒,男女各半。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新生兒的身高、體重、頭和腰圍生長情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女嬰脊椎橫斷面的尺寸很明顯的比男嬰小約10.6%;這項差異和妊娠期,岀生時的身高體重無關。   研究人員指出,兩性的脊椎差異在出生時便已存在,且是在胎兒發展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肋骨、胸骨和脊椎骨)時就開始了。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胎兒期間骨骼發展差異的機制,但學者推測最可能是由於性類固醇、生長荷爾蒙和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素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   洛杉磯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研究主任暨南加大醫學院放射科的Vicente Gilsanz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有這樣的差異的哺乳類動物,這是兩性生理上幾項關鍵性的差異之一。而發展出此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女性懷孕時,為便於走路及維持重心,所以脊椎必須前移有關。不利的是,女性的所有體能活動都會增加脊椎的壓力,導致年紀大時,容易骨折。   研究也指出,女性一生中的骨質(bone mass)累積比男性少,使得其骨折的機率多於男性2到4倍。脊椎成長的缺失也與年輕女性脊椎的彈性較大、骨質成長極限較低,導致年老時脊椎側彎和骨質疏鬆有關。   Vicente Gilsanz教授表示,雖然女性的骨骼發展特性自出生起便預示了年老時會有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等問題,但相關研究也已證實,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骨骼的發展。這樣的例子說明,即使有某種疾病的遺傳因子,仍可能可以透過盡早依個人情况量身打造醫療照顧的方式來緩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