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
孩子打呼可能影響行為偏差
#你的小孩睡覺時會打呼嗎?
#他的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可能和打呼有關喔!
先前大型的研究發現打呼和行為之間的關連,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或活動過度。但這種關係的本質則尚未得到充分了解。
雖然一些小型研究報告了睡眠呼吸暫停(長時間)與某些大腦變化之間的相關性,但對於兒童打呼(睡眠呼吸障礙)是否和他的問題行為有關?是否也是受到大腦變化的影響?我們並不知道。
為了解決這一知識鴻溝,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11,000多名9和10歲兒童的數據,發現習慣性打呼與問題行為之間存在正相關。
分析顯示,習慣性打呼(每週三晚或更多晚)與問題行為之間存在關聯。根據父母完成的評估,打呼頻率高的孩子通常表現出較偏差的行為。
這項研究還發現,經常打呼與大腦額葉多個區域體積較小有關。額葉是參與認知功能(例如:解決問題,衝動控制和社交互動)的區域。
儘管這些發現表明習慣性打呼的孩子的大腦差異可能會導致問題行為,但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認直接的因果關係。
研究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可以是問題行為可逆的潛在原因,因此建議應定期檢查孩子打呼的狀況。如果是習慣性,可以被轉介接受後續照護。此類照護包括:評估和治療引起睡眠呼吸障礙的疾病,例如:
肥胖症,或者評估是否要手術切除腺樣體和扁桃腺。
這項研究是由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Amal
Isaiah博士領導的團隊完成的。這項研究於4月13日發表在《_自然通訊_》雜誌_上,_由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和其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資金。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4.1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2.04
關於乳牙 爸媽需要知道的事
大家都知道,孩童會經歷「換牙」,也就是乳牙搖晃掉落,長出恆齒,這通常象徵孩童長大的通過儀式。
乳牙會搖晃掉落,是因為要長出的恆齒會推擠破壞乳牙的根部。雖然大多數乳牙都會掉下來,不過有時恆齒不一定會形成,因此,既使已經進入成年,乳牙還是一直存在。
乳牙終將會掉落,父母可能覺得不太需要費心照顧,但卻不應如此。健康的乳牙對兒童的健康和生活至關重要,爸媽們應該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健康。
乳牙也會蛀牙
就像成人的牙齒一樣,乳牙也會發生蛀牙,原因包括來自口腔中的細菌、經常食用含糖飲料和零食、刷牙不當等。
未經處理的蛀牙可能影響牙齒內的神經和血管。情況如果嚴重,孩子可能會有嚴重的牙痛和感染。這些是兒童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牙科治療的最常見原因。如果乳牙被感染或蛀牙情況嚴重,可能必須將牙齒拔掉。
如果在恆齒出現前就失去了乳牙,則兩側的牙齒可能會進入這個空間。在缺少空間的情況下,後來出現的恆齒可能會在錯誤的位置穿出。
牙齒問題可能導致嚴重情況
如果不及時治療,牙痛可能影響孩子睡眠,更可能難以集中精神,影響學習。
牙齒問題也會影響兒童的發育,牙齒酸痛的孩子可能不進食或少吃東西,影響營養和成長。
如果孩童時期就有蛀牙的問題,成年後發生同樣問題的風險較高。
孩子可能牙齒不適的徵兆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經歷的牙痛可能有所不同,父母們需要注意這些跡象。孩子牙齒不適時可能會:
*
抱怨牙齒會酸痛、發癢或有劇烈的疼痛,甚至是耳朵痛
* 避開熱、冷、甜、硬,或需要持續咀嚼的食物
* 比平時花更長的時間吃飯
* 抱怨有食物卡在牙齒裡
* 刷牙有困難
* 很難入睡或夜間醒來的頻率變高
不過好消息是,只要就醫治療,兒童的牙齒問題大多數都可以處理或解決。
定期看牙醫
父母應該在孩子長出第一顆牙齒或在他們一歲前(看哪個情況先發生),帶孩子到牙科檢查。之後,依據牙醫的建議定期回診。雖然孩子的牙齒可能還不錯,但定期地回診可以幫助孩子與牙醫建立關係,並可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
有些孩子(甚至是成年人)會很懼怕看牙醫,父母要從孩子小時候建立看牙醫的習慣,並讓孩子有正面的態度。
在家牙科保健
除了定期檢查牙齒,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養成照顧牙齒和刷牙的習慣,以下是一些小撇步:
* 與孩子討論牙齒和其重要性
* 協助孩子使用適合其年齡的牙刷
*
讓刷牙變得有趣,例如,使用有孩子喜愛圖案的牙刷
有牙齒問題的父母可能會擔心孩子有同樣的情況,但父母可以建立孩子保健牙齒的習慣和態度,讓同樣的問題不再發生。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1.2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22
首次發現:特定基因會增加尿床的風險
尿床症在年幼的孩子中很常見。孩子發育過程中,夜間無意識的遺尿是一個正常階段,這並非排尿訓練失敗導致。每個孩子成長和能夠學會控制膀胱的速度並不一致,很少有孩子3歲以前不尿床,大部分孩子尿床會在3歲和8歲間消失。儘管其中許多人長大後便擺脫了這個困擾,所有年輕人中仍有1%至2%仍然有這個問題。
日前一份對丹麥兒童和年輕人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首次發現,特定的遺傳變異會增加夜間尿失禁—即尿床的風險。研究結果提供了關於這種普遍現象的身體過程的全新發現。
基因變異影響大腦控制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3,900名丹麥兒童和年輕人的基因,他們被診斷出患有尿床或因此服藥治療。隨後研究團隊將這群人與沒有尿床困擾的31,000名兒童和年輕人進行了比較。
研究作者Cecilie
SiggaardJørgensen說:「我們在染色體中發現了兩個位置上特定的遺傳變異會增加尿床的風險。這兩個位置的基因調節我們的大腦可以減少夜間排尿的能力、控制膀胱的能力,進而讓人能獲得安穩睡眠。」。
該研究還顯示,常見的遺傳變異可以解釋三分之一的尿床遺傳風險。這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可能有的這些遺傳變異,如果以某種組合出現,可能會導致非自願性的尿床。
不過,即使擁有所有遺傳變異,仍然可能不會有尿床的問題,因為我們尚未發現其他風險因子,包括遺傳和環境因素。顯而易見地,這非常複雜,並不是單一基因的變異就能完全解釋尿床。
過動症兒童容易尿床
該研究還指出,有多種遺傳變異注意力不足的過動兒,尤其容易發生尿床。
Siggaard
Jørgensen說:「這並不意味著過動症會導致兒童尿床,反之亦然。只是這兩種情況具有共同的遺傳原因。我們需要更多相關研究來闡明兩者之間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和相似性的細節。」。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來自冰島的5,500多人,他們發現相同的遺傳變異也顯示了增加尿床的風險。
SiggaardJørgensen說:「這讓我們可以確定我們的發現並非巧合。未來,我們希望找出相同的遺傳變異是否會增加世界其他地區兒童的尿床風險。尿床不僅僅出現在北歐,而是影響了全世界數百萬兒童。」。
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更進一步了解導致尿床的原因。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基因,進而更深入地了解為了讓兒童不再尿床需要些什麼。
Christensen說:「目前我們仍然無法利用兒童的遺傳特徵來預測兒童長大後是否可以擺脫尿床問題,或預測某項治療是否有效。不過等到將來有更詳細的研究後或許可以成真。」。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1.01.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1.16
美國最新飲食指南首次提供嬰幼兒飲食建議
到底孩子們可以給吃多少糖果或巧克力?
美國發布的最新飲食指南首次列入對嬰、幼兒的飲食建議。指南建議,2歲以下小孩應避免飲食中有任何添加的糖,2歲以上小孩應避免攝取超過總體熱量10%的添加糖。
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建議,任何添加的糖對嬰兒的發展都不好,父母或照顧者應避免在小孩的飲食中添加糖,因為這與兒童肥胖及未來慢性疾病風險有關。
然而,過去的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嬰兒每天攝取約1茶匙(約5克)的添加糖,幼兒每天約攝取6茶匙(約30克)的添加糖。
添加糖用於加工食品及飲料中以增加甜度,不同於一份水果或一杯牛奶本身所含的天然糖。不過,根據美國兒科學會,雖然100%果汁看似能提供跟整份水果一樣的營養,但實際上不能。飲食指南諮詢委員會指出,人們攝取的添加糖將近70%來自於五類食物:含糖飲料、甜點、加糖咖啡與茶、糖果、早餐玉米片等。
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添加糖在食品標示上指的是紅糖、玉米甜味劑、玉米糖漿、右旋糖(dextrose)、果糖、葡萄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蜂蜜、乳糖、麥芽糖漿、麥芽糖、甘蔗糖漿、粗糖及蔗糖。
編譯來源:
* CNN(2020.12.30)
* 2020-2025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0.21
荷蘭12歲以下絕症兒童安樂死合法化
荷蘭政府已經核准給1-12歲患絕症兒童安樂死的計劃。這個規則的改變讓一些兒童不必經歷沒有希望且難以忍受的痛苦。
目前荷蘭的安樂死對12歲以上的兒童是合法的,且必須要病人和其父母的同意。而一歲之前的嬰兒,父母同意也是合法的。但1-12歲之間患絕症者則無規定。
很明顯的,這個議題爭論性很大,啓動了四黨聯合政府幾個月的辯論。保守的基督教黨派強烈反對。
10月14日衛生部長Hugo de
Jorge給議會的信中指出:「研究顯示,這些患絕症的兒童在可見的未來,持續遭受無望且難忍的痛苦時,醫師和父母有主動終止生命的需要。」他估計一年因為這項規定的改變而受到影響的兒童約5-10位。如果規定不改,對這個年齡層執行安樂死的醫師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荷蘭所提議的規定改變,和12歲以上的兒童一樣,需要有父母的同意,患者必須正在忍受難以承擔且無盡的痛苦,至少有兩位醫師同意。預期接下來幾個月可以開始執行。
荷蘭自2002年將安樂死和輔助自殺合法化,鄰近的比利時在幾個月後也跟進,這兩個國家是全球首創,然而仍有非常嚴格的條件。
2014年比利時是准許自願兒童安樂死的第一個國家,只要是絕症且身受極大痛苦,也需父母同意。荷蘭在短期內也將相同的規定(12歲以上)納入。
編譯來源: BBC NEWS(2020.10.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10.11
妊娠性高血壓媽媽補充維生素D可預防孩子有高血壓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高血壓,其小孩患高血壓的風險似乎更大。但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學院的研究顯示,如果小孩還在子宮時暴露於較多的維他命D,這種關聯可以被降低或甚至被移除。
這份研究對麻州的754對母子的資料進行分析,他們的結論為,懷孕期間維生素D量較高可能有助於保護妊娠性高血壓婦女所生的兒童免於高血壓。兒童期有高血壓與成年後的高血壓和心臟病有關。
研究作者N.
Mueller博士說:「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心血管疾病風險在人還在子宮內時就大抵上已經內定好了,而現在我們發現,可能是維生素D以有益的方式改變了這一程式設計。」。
研究人員估計,全球2%至8%的懷孕發生妊娠性高血壓。它與孕婦肥胖有關,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嚴重妊娠性高血壓的發病率急劇上升。
同時,在1988至2008年期間,美國兒童高血壓的發病率上升了約40%。研究顯示,孕婦妊娠性高血壓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其中一個原因。
Mueller說:「如果其他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這些發現,那麼就需要進行隨機試驗來確定有妊娠性高血壓風險的母親若有更高的維生素D量是否可以預防兒童高血壓。」。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10.05)
* Zhang M, Michos et al. _Associations of Cord Blood Vitamin D and
Preeclampsia With Offspring Blood Pressur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_. JAMA Netw Open. 2020;3(10):e2019046.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1904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