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WHO指「需注意」 COVID-19新變異株EG.5竄起!
2023.08.21
WHO指「需注意」 COVID-19新變異株EG.5竄起!
隨著COVID-19感染和住院人數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呈現上升趨勢,一切的矛頭指向了Omicron亞型變異株EG.5,又稱為「ERIS」。   什麼是ERIS新變異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COVID-19變異株EG.5歸類為「需留意變異株」(VOI, Variants of Interest),這表示它應該受到比其他變異株更密切的關注,因為突變可能使它更具傳染性或嚴重性。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也表示,目前看來,它對公共健康的威脅似乎並不大,並且沒有證據表明,疾病嚴重程度的增加與EG.5有直接關聯。   ERIS的傳播速度有多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8月8日,已經在超過50個國家發現EG.5。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指出,EG.5是美國最常見且增加最快的亞型變異株,推估約佔當前COVID病例的17%。   根據美國CDC資料,與6月份低點相比,COVID-19相關住院人數增加了超過40%,但仍比2022年1月Omicron疫情爆發時達到的高峰低了90%以上。   儘管美國各地廢水中監測到的病毒量及每週開立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Paxlovid處方籤數量仍處於低點,但這些數字在過去一個月內顯著上升。   何時會有疫苗追加劑? 輝瑞、莫德納和Novavax等藥廠已針對另一個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研發新疫苗,以更接近各種流行的病毒株。XBB.1.5於2022年底出現,根據美國CDC的統計,截至8月5日,XBB.1.5造成超過10%的感染。   EG.5與XBB.1.5很類似,差別在前者的棘蛋白結構多一個突變。   CDC主任Mandy Cohen博士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表示,新疫苗預計將在9月的第三週或第四周於美國廣泛使用。   Cohen博士沒有具體提及EG.5變異株,但表示「現在看來,隨著病毒的變化,疫苗仍然對它們有效、藥物仍然對它們有效、它們仍然能被檢測到。因此我們所有的工具依舊可以應對病毒的變化。」   台灣情況呢? 台灣疾病管制署今(15)日表示,現有研究顯示EG.5變異株並未造成疾病嚴重度明顯增加,但因該變異株近期於各國快速傳播,疾管署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的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據疾管署統計,在本土案例的部分,近四周檢出的Omicron變異株病例中,本土病例92%為XBB,以XBB.1.16為多(23%),其次為XBB.1.5(20%)及EG.5(12%)。   另外在境外移入病例的部分,近四周的Omicron變異株病例中,98%為XBB,以EG.5佔30%為多,其次為XBB.1.16(18%)及XBB.1.5(13%)。   疾管署說明,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資料顯示,截至8月7日,全球已有51國檢出EG.5變異株,占比以中國、美國、韓國、日本及加拿大為多。   疾管署也提醒,英國EG.5衍生變異株截至7月底已占所有病例的14.6%;另鄰近國家及地區如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其EG.5變異株占比介於5%至18%間,專家表示EG.5將在今年冬季更廣泛地傳播。       編譯來源:REUTERS(2023.08.15)、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3.08.15)      
+ read more
全球男性最容易禿頭的20個國家
2023.08.18
全球男性最容易禿頭的20個國家
禿頭男性數量最多的國家已經揭曉,捷克奪魁,而亞洲國家則無一在20名內。   《世界人口評論》根據 Vantage Hair Clinic 的數據進行分析,顯示21個禿頭最多的國家,其中許多國家多為白種人,顯示白種人的脫髮速度往往比其他種族更快。    研究人員發現捷克男性的頭部最光滑,超過40%的成年男性患有脫髮。   英國是禿頭數量排名第五的國家,39.2%的男性經歷過某種程度的脫髮,而美國則以38%的比例排名第八。   遺傳基因因素   根據美國脫髮協會(AHLA)的數據,95%的男性脫髮是由雄性激素性引起,稱為雄性禿。   這是一種遺傳特徵,導致男性髮際線後退,頭頂變薄。它是由對睾丸激素副產物 ─二氫睾酮(DHT)的敏感性引起的。    對DHT敏感的毛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萎縮,從而縮短每根頭髮的壽命,直到毛囊完全停止產生頭髮。    禿頭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這是因為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睾丸激素會轉化為雙氫睾酮,因此對其敏感的人最終往往會脫髮。    根據AHLA的數據,85%的男性到50歲時頭髮會明顯稀疏,25%的男性會在21歲之前開始禿頭。 目前尚不清楚數據中的年齡界限是多少。     一些研究顯示,白人男性比其他種族男性更容易禿頭。    飲食、人種也可能是一個因素   此外,2019年《皮膚病學與治療》的一篇評論指出,維生素B12和D、生物素、核黃素和鐵的缺乏可能會阻礙頭髮生長。    捷克美食以濃湯、燉菜、肉類菜餚、澱粉類菜餚以及啤酒為主。這些食物不太可能含有頭髮生長所需的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   2018年《營養》的一篇評論發現,捷克共和國95%的受訪人口缺乏維生素 D。    VITALL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60%的英國人維生素D含量較低,五分之一的人缺乏維生素D。75歲以上的英國人中,十分之一缺乏維生素B12,這是頭髮生長的另一種重要營養素。    這是因為英國和捷克共和國一樣,以肉和馬鈴薯為主食,這可能會導致英國人錯過某些營養素。    例如,去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十分之九的英國青少年沒有吃足夠的蔬菜,而蔬菜富含維生素B12和D。    美國是另一個以白人為主的國家,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75%的美國人屬於白人,並伴有多種營養素缺乏。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數據,42%的美國人缺乏維生素D。   此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只有十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攝入了推薦量的水果和蔬菜。   紐西蘭排名墊底,大約29%的男性禿頭。雖然紐西蘭也以白人為主,但該國有大量毛利人,毛利人是波利尼西亞土著部落,他們與白人相比,禿頭的可能性較小。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3.08.13)      
+ read more
康普茶可能對糖尿病患者有益
2023.08.16
康普茶可能對糖尿病患者有益
康普茶(kombucha)是一種發酵茶。近年來開始在年輕人中流行。   根據一個小型隨機控制的前導試驗,飲用康普茶有助於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   University of Nebraska研究團隊發現,飲用康普茶一個月後,參與者的平均空腹血糖值(從164毫克/分升降至116毫克/分升)明顯的降低,安慰組從 162毫克/分升降至 141毫克,就沒有那麼明顯。   大部分的參與者說,飲用康普茶的期間,糖尿病的症狀都處於平均值或更好。只有一位參與者覺得脹氣,且無其他不良事件。   儘管之前已經有一些關於康普茶益處的實驗和動物研究,但這是首次檢查康普茶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是一個很有力的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康普茶有潛能大大影響了糖尿病的照護。」   研究作者之一,Chagai Mendelson醫師解釋:「對於一個照顧糖尿病患者的醫師來說,尋找健康的糖替代品是一個挑戰。如果能夠告訴別人不要碰含糖的飲料,但想喝汽水的話,則有一樣是可以的。這將十分有幫助。我們不知這樣的研究為何還未做,應該要做的。」   過去的動物研究中,有糖尿病的老鼠也經歷了同樣反高血糖的結果。這些研究之中,飲用康普茶時,有些糖化血色素(HbA1C)明顯減少,也有些胰島β細胞的再生。   Mendelson指出,除了康普茶的動物研究以外,其他關於飲用蘋果醋(另一個發酵飲料)的人類研究,也顯示在血糖上的益處。   即使康普茶發酵過程中使用了糖,但每天飲用並未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增加血糖值。Mendelson說:「我驚訝看到一個含糖飲料(至少在初期),不會引發高血糖。如果不知道之前的資料,這是和預期完全相反。」   研究團隊猜測,康普茶的微生物可能是新陳代謝改善的源頭。用在這個研究的康普茶,以細菌(大部分是乳酸菌和醋酸菌)和酵母菌(大量的Dekkera酵母)來發酵加糖的茶。發酵期間,細菌和酵母菌形成一個薄膜,稱共生菌叢(SCOBY),據信有益生菌的好處。   康普茶和安慰飲料都是以蔗糖(10%)為甜分,同樣以冷凍的乾薑粉調味,另乙醇(酒精)1.5%。   對此研究結果,需謹慎對待   Mendelson說:「在此議題上需要有更多的研究。這只是一個前導研究來證明概念,以引發此研究領域的進展。因為在臨床上的實用性,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研究。」   長島猶太醫院的Rifka Schulman-Rosenbaum醫師認為對此研究結果,需謹慎對待,不要太過熱衷。   他說,「我擔心患者會太集中注意力在這些結果,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必須和他們的醫師保持聯繫,規律監督血糖值,如果有處方藥物,要繼續服藥。不僅僅是監督你的運動、飲食和體重,也需要每年至少回診一次,有情況時要更常。」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3.08.01);Health Day (2023.08.01)      
+ read more
最大規模研究:即使步行少於5,000步 死亡風險也會降低
2023.08.15
最大規模研究:即使步行少於5,000步 死亡風險也會降低
根據對步行進行的最大規模調查分析,開始對健康有益的日行步數比之前想像的要低。   日前發表在_《__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__》_上的研究指出,每天步行 2,337步即可開始改善心臟健康;每天只需走 3,967  步左右,死於任何疾病的風險就會開始降低。   這項研究審查了之前全球 17個相關的研究,涉及約 227,000 人。新分析顯示,步行越多,對健康的益處就越大。每天每增加 1,000 步,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就會降低 15%,每天每增加 500 步,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7%。   此外,在 60 歲或以上的人群中,死亡風險降低的幅度小於 60 歲以下的人群。在老年人中,每天步行 6,000 至 10,000 步的人的風險降低了 42%,而每天步行 7,000 至 13,000 步的年輕人的風險降低了 49%。   重點是─「多動,少坐! 」   研究作者波蘭Medical University of Lodz心臟病學教授Maciej Banach說,「我們的研究證實,走得越多越好。我們發現這適用於男性和女性,無論年齡,也無論你生活在溫帶、亞熱帶或亞極地地區,還是混合氣候地區。此外,我們的分析顯示,每天只需走 4,000 步即可顯著減少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甚至更少的步數即可減少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他也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醫學院的兼職教授。    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增加和壽命縮短。研究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影響著世界上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其中女性多於男性(32% 對 23%),高收入國家的人多於低收入國家(37% 對 16%)。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體力活動不足是世界上第四大常見死因,每年有 320 萬人因缺乏體力活動而死亡。COVID-19 大流行還導致體力活動減少,並且活動水平在兩年後仍未恢復。   此研究告訴我們,步行對健康的益處始於每天遠低於 10,000 步的水平。從 3,000 開始,逐漸增加到 4,000,然後是 5,000。這些逐步的改善對健康都是有意義的。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3.08.08)、EAPC(2023.08.09)      
+ read more
乳房攝影 70歲以上女性可能被過度診斷
2023.08.14
乳房攝影 70歲以上女性可能被過度診斷
乳房X光攝影一般被認為可用於篩查早期乳癌,能在患者或醫師觸摸到腫瘤前就發現病灶。然而,過去曾有研究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乳房攝影讓女性被過度診斷。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再度對老年女性進行乳房檢查的價值提出質疑。   研究指出,相較於沒有接受乳房X光檢查的人,70歲以上女性接受檢查更容易被診斷出「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的腫瘤,亦即過度診斷。過度診斷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治療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和經濟壓力。   年齡越大 越容易被過度診斷!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追踪了2002年接受乳房X光檢查的5萬4千多名70歲及70歲以上美國女性。數據顯示,在70至74歲經由X光檢查確診的乳癌病例中,高達31%的病例被過度診斷。   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度診斷情況也在增加。74歲至84歲的女性中,這一比例躍升至47%;在85歲及85歲以上的女性,這一比例躍升至54%。   研究沒有發現與篩查相關的乳癌死亡率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減少。   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耶魯大學醫學院Ilana Richman博士表示,對老年女性進行持續篩查的一個擔心是發現永遠不會出現症狀的乳癌。在某種程度上,早期掌握這些乳癌不太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老年女性應該怎麼辦?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建議50歲至74歲女性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但該機構表示,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評估75歲及75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X光攝影的益處和危害。該工作組正在審查一項建議草案,草案提出女性應從40歲起定期接受乳房X光檢查。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55歲以上女性,其平均餘命超過10年者進行篩檢;美國醫師學會則建議停止對74歲以上平均餘命為10年或10以下的女性進行篩查。   Richman博士提醒:「對於正在思考我是否應該繼續X光乳房檢查的老年女性來說,瞭解全面的風險和益處至關重要」。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腫瘤學系Otis Brawley教授和Rohan Ramalingam在一篇單獨發表的評論中寫道,醫生需要新的工具以求客觀地確定癌症的階段和嚴重程度。   台灣的老年女人呢? 台灣政府目前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70歲以上女性不在補助範圍內。乳癌防治的衛教宣導上,也沒有對老年女性的側重。   根據衛福部統計,相較2010年,2020年70歲以上女性罹患乳癌人數增加了135.3%。顯然,台灣罹患乳癌的老年女性人數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這可能與人口老化等因素有關,但在發現疾病與過度診斷的衝突下,是否要建議70歲以上者做乳房篩檢是當下急須嚴肅面對的議題。       更多關於乳房攝影的新聞 乳房密度變化速度不一 可能是乳癌風險徵兆 美FDA新規定:乳房X光報告需有乳房密度資訊 胸部摸到腫塊 不是乳癌就能放心?       編譯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23.08.08)、REUTERS(2023.08.08)      
+ read more
素食者不論男女髖部骨折的風險增加
2023.08.11
素食者不論男女髖部骨折的風險增加
人們已經認識到,素食女性髖部骨折的風險較高,但其原因尚不清楚。而且研究素食對男性影響的研究規模較小且尚無定論。     日前,一項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與經常吃肉的人相比,吃素食的男性和女性髖部骨折的風險要高出 50%。    魚素主義者的風險略高於經常肉食者(8%),但差異並不顯著;而偶爾吃肉和經常吃肉的人之間的風險沒有差異。   University of Leeds的研究人員分析了413,914人(包括男性和女性)的數據,首次顯示素食男性比經常吃肉的男性也面臨更大的髖部骨折風險。它還指出素食者的低體重指數(BMI)及低蛋白質可能是更高風險的因素。    實際生活中的相對風險    科學家們將這些相對差異轉譯為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數。    他們評估,平均有6.5名經常吃肉的人和6.5名偶爾吃肉的人會發生髖部骨折,而魚素者中會有7例,素食者中會有9.5例。 亦即,10年內每1000人中髖部骨折的風險比肉食者多3例。   領導這項研究的博士研究員James Webster說:「我們的分析顯示,低體重指數可能是其風險較高的一個關鍵因素。此外,素食者達到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的可能性比肉食者低約17%。因此,我們研究的重要訊息是,素食者需要確保他們獲得含有足夠蛋白質的均衡飲食,並保持健康的體重指數。這將有助於素食者保持健康的骨骼和肌肉。」   髖部骨折是老齡化社會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可能引發健康狀況惡化和生活品質下降。    Webster說,這項研究顯示,雖然素食者比肉食者面臨更高的髖部骨折風險(高達50%),而素食的健康益處,包括降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仍然超過髖部骨折風險的增加。     University of Leeds  監督這項研究的 Janet Cade教授表示:「髖部骨折是一個重大的健康問題,飲食可能會影響其風險。」   「這項利用英國大型生物銀行進行的研究證實了我們之前的工作,即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與經常吃肉的人相比,素食會增加髖部骨折的風險。雖然素食對健康有益,但了解飲食和關鍵營養素的平衡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並改善未來的骨骼健康。」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是在2006年至2010年間招募的。這些人都是英國生物銀行研究項目的一部分,他們被分為四種類型:每週吃肉五次或以上的經常肉食者;每週吃肉次數少於五次的偶而吃肉者;吃魚不吃肉的魚素主義者;可以食用乳製品,但不能食用魚或肉的素食主義者。    這些個人的數據與他們的醫院記錄相關聯,並且在2021年的追蹤期間記錄了髖部骨折的病例。    在413,914名參與者中,有3,503例髖部骨折,總體發生率不到百分之一(0.8%)。     儘管髖部骨折的總體風險較低,但素食者和經常吃肉的人之間的相對風險很大。研究人員發現:     * 無論性別如何,素食者的風險比經常肉食者高出50%。 * 偶爾吃肉和經常吃肉的人之間的風險沒有差異。 * 魚素主義者的風險略高於經常肉食者(8%),但差異並不顯著。   該篇論文發表於學術期刊《BMC Medicine》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3.07.31)、BMC Medicine(2023.07.2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