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副作用因種族與性別而異
2008.05.19
副作用因種族與性別而異
有研究顯示,目前常用來治療HIV的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會因為不同種族、性別而產生不同的副作用,但是在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死亡率或停止治療的比率上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費城天普大學醫學院(Temp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Ellen M. Tedaldi博士比較了接受ART的1,301名病人,其中黑人佔701名、女性佔273名。五年後,計有409件四級不良反應事件發生、176人死亡、523例ART無法阻斷任何病毒。 此數據經交叉分析後發現,與其他種族患者相較,黑人接受ART後造成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不良反應事件分別高出了2.64及3.83倍。而女性發生嚴重貧血的症狀比男性高出2.34倍,但研究者表示這並不意外,因為這些個案中的婦女大部分為停經前的婦女或是黑人女性。 研究者指出,醫師在使用ART治療病人時,必須要考慮到針對不同的族群和性別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 資料來源: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期刊(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 read more
男性避孕的關鍵:正確的荷爾蒙組合
2008.04.28
男性避孕的關鍵:正確的荷爾蒙組合
男性的荷爾蒙避孕法將變成安全、有效且可恢復生殖功能的生育控制方案!根據最新的一份研究指出,混合使用睪固酮(testosterone)與黃體脂酮(progestin),比單獨使用睪固酮更能快速且有效地抑制精子的生成,使精子的濃度降至無法導致懷孕的程度,效果可比輸精管結紮。 這份研究分析了1990年至2006年所有持續三個月以上的研究,總共包括30份研究、1,756位18-51歲的男性,結果指出睪固酮和黃體脂酮混合使用,不但更能有效抑制精子生成,也可以降低為了維持避孕效果所需的睪固酮劑量,使得長期使用荷爾蒙避孕法更為安全。 研究也發現使用荷爾蒙避孕法的白人男性,服用後產生效果的速度較快,但是在非白人男性身上,抑制精子濃度的效果較為徹底。天生體內睪固酮濃度較低的年輕男性,在抑制的速度上也比其它男性來得快。然而,每個男性使用荷爾蒙避孕法的效果都有差異,而且難以精確預測哪些男性能夠繼續維持避孕效果。 研究最後指出,混合荷爾蒙避孕法是一大進步,然而其它形式的黃體素是否可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以找出更好、更適合的荷爾蒙避孕法。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避孕方法大彙整
2008.04.01
避孕方法大彙整
2008年1月,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避孕貼片的包裝上加註警告標示,讓使用者瞭解,使用避孕貼片形成血栓的風險比使用避孕藥丸還要高。最近的一個系統性的回顧研究,則分析了避孕貼片(contraceptive skin patch)、陰道環(vaginal ring)和避孕藥三種避孕方式。雖然目前還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避孕方式,但這份研究仍能提供使用者一些建議。 這份回顧研究分析了11份比較避孕貼片和避孕藥的臨床試驗,以及8份比較陰道環和避孕藥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發現,使用貼片比使用避孕藥更容易產生副作用,例如,出血、乳房不適、經痛、噁心和嘔吐,也因此使用貼片的女性最後放棄避孕的可能性也較高。而陰道環和避孕藥相較之下,較少出現出血等副作用,但卻容易產生陰道發炎、陰道環自動排出的狀況;雖然如此,陰道環的使用者仍傾向於繼續使用。 避孕貼片是透過皮膚釋放荷爾蒙到體內,使用者每週必須更換一次貼片,連續三週,接下來的一週則不必貼。而陰道環是一種具有彈性的塑膠環,置入陰道後,藉由釋放荷爾蒙進入體內而達成避孕的效果。同理,置入三週後必須取出,接著間隔一週不使用,月經便會來臨。一般認為,避孕貼片和陰道環的優點在於不需天天使用,較不易忘記或出錯。 主導這份研究的Laureen Lopez博士指出,當女性在選擇避孕方式時,必須考慮到使用上的便利性、副作用(安全性)和自身的生活狀況。一個避孕方式是否有效,取決於使用者是否願意且能夠遵照說明使用。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除了上述的避孕方式之外,保險套不但較便宜、使用方便,在正確使用下,避孕率更高達90%以上,且是目前唯一可以避孕又可以避病的方式。 資料來源: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 read more
子宮頸癌的潛在威脅
2007.12.06
子宮頸癌的潛在威脅
  尚比亞傳染病研究中心的婦科腫瘤學醫師兼子宮頸癌防治計畫的負責人Groesbeck Parham,去年在婦科腫瘤學期刊(Gynecologic Onc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發現接受治療的愛滋病女性感染者中,有90%的女性亦有潛在的子宮頸癌細胞病變,若不接受治療,很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子宮頸癌。   聯合國愛滋防治計畫(UNAIDS)最近也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愛滋病受感染的婦女除非也接受子宮頸癌的篩檢與治療,否則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會死於子宮頸癌;也就是說愛滋病的女性感染者接受了愛滋病的治療,卻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子宮頸癌的潛在風險。   在發展中國家的婦女若感染愛滋病,因為醫療資源的缺乏,大部分的婦女在子宮頸癌病變前,通常就已經因為愛滋病而死亡。但是在先進國家中,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在早期就檢驗出子宮頸癌,治癒率相當高;因此,治療愛滋病的同時,也應該要注意到子宮頸癌的威脅。
+ read more
口服避孕藥的利與弊
2007.11.16
口服避孕藥的利與弊
  一直以來,許多研究指出口服避孕藥的使用似乎與一些疾病,如子宮頸癌與動脈硬化的形成有著顯著的關連。然而,這樣的研究結果是否暗示著女性朋友應該停止口服避孕藥的使用呢?從最近相關的醫學報導中所得到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一份研究指出,使用口服避孕藥超過五年的女性在子宮頸癌的好發率上約為從未使用過之女性的兩倍,但是該風險在停用口服避孕藥的十年後,便會降低至和一般婦女一樣。該期刊亦指出這樣的風險與避孕藥在減低其他種類癌症,如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功效相比是可以被忽略的;因為相較於子宮頸癌,卵巢癌與子宮癌不管是在偵測、預防或治療上都更加的困難。此外,雖然口服避孕藥對於子宮頸癌的生成有顯著的正相關,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子宮頸癌都是由性接觸所傳染之人類乳突病毒所造成的。   而另一份關於口服避孕藥與動脈硬化之關連性的研究則指出,每服用十年口服避孕藥,便會增加二至三成動脈硬化產生的風險。研究人員對長期服用避孕藥之婦女進行兩側頸動脈的超音波血管攝影,並根據每位參與研究之婦女服用避孕藥時間的長短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使用的時間越久,產生高血壓與動脈硬化的可能性越高。不過該研究亦指出,雖然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會提高上述疾病的發生率,然而心血管疾病本身是可預防的,因此,醫師應該要適時的提醒使用者注意本身心血管方面健康的維持。   資料來源: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女性愛滋感染者有其特殊處境
2007.10.22
女性愛滋感染者有其特殊處境
  一項針對女性愛滋感染者的調查顯示,當女性愛滋感染者與他們的醫護人員討論要符合她們生活需求的HIV治療方案時,醫護人員與感染者在溝通上有所落差。   這項調查顯示,5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從未與醫護人員討論到HIV的藥物治療對於女性造成的影響可能與男性不同。然而,這項調查亦顯示有45%的受訪者曾與醫護人員討論到這個議題,而醫護人員也能給他們滿意的答覆,談話的過程中也不會讓感染者感到不舒服。   湯瑪士傑佛遜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附設醫院感染科與環境醫學博士 Kathleen Squires表示,由於女性愛滋感染者的增加,醫護人員在給予她們醫療照護的選擇資訊時,必須理解她們的處境以及特殊議題。女性愛滋感染者必須與她們的醫護人員一起討論她們的情緒狀況、家庭規劃,以找出最適合她們健康及生活方式的治療方式。如在懷孕的問題上,醫護人員並未與感染者討論到治療可能對於懷孕的影響,她們往往等到受孕時才開始思考;在生活的影響方面,多數女性愛滋感染者的生活相當辛苦,73%的受訪者認為感染者的身份對於她們的生活已經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由於大多數的受訪者在家都是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有43%的受訪者認為,感染者的身份使得她們在照顧自己家庭時面臨了更多的困難。幾乎所有的感染者都覺得,當她們在決定治療方式的時候,她們最關心的是哪一個治療方式是長期、成功的,並讓她們仍然有能力過正常生活。   在台灣,目前女性感染者多集中在20~39歲,正處生育年齡,傳染途徑則以性行為及藥癮為主,當醫護人員在對女性感染者做治療方式的個案諮詢時,必須看到女性的個人需求,如是否有計畫懷孕,或如何讓感染者能夠持續工作、維持正常生活,也是必須注意的課題。另外,醫護人員在諮詢時也應注意個案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問題。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