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科學家發現了胚胎的命運!
2015.07.21
科學家發現了胚胎的命運!
  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多年來都停留在約30-35%之間,而試管嬰兒中約有50-80%會因為染色體異常而導致流產。最近一群來自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史丹佛大學、瓦倫西亞大學(University of Valencia)和IGENOMIX的科學家發現,試管嬰兒若染色體異常可以在胚胎剛形成的細胞時期的前30個小時就被發現。 這份研究發現胚胎的染色體異常在第一次細胞分裂時期到第八次細胞分裂的期間就可以被發現,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在單細胞時期就可以找到組成胚胎的染色體和胚胎進行第一次進行細胞分裂前就存在的12組基因的關連性,而這來自精子和卵子的12組基因就可以預測將來胚胎發展成為胎兒的階段是否會發生染色體異常。 胚胎通常得在第3-5天的時候植入,但是這對試管嬰兒來說是一項挑戰,因為染色體異常通常要到第5-6天才能被發現。藉由這份研究的發現,臨床醫師和胚胎學者可以在植入胚胎前確認較健康的胚胎,也可以減少在實驗室培養胚胎的時間。   資料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 read more
人工流產後悔嗎?九成美國女性說不
2015.07.20
人工流產後悔嗎?九成美國女性說不
  許多反對人工流產的團體認為,選擇人工流產的女性普遍會經歷「人工流產後症候群」(postabortion trauma syndrome),但是最新研究指出這種症候群背後缺乏實證基礎,並且調查發現95%經歷人工流產的女性認為這個決定是對的。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及智庫Advancing New Standard in Reproductive Health(ANSIRH),自2013年起從美國30家有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診所中,挑出1000位於2008年至2010年間曾前往這些診所人工流產的女性進行訪問與調查,並以其中667位女性做為調查對象。這667位女性依其經驗分為兩組,其一為於妊娠第一期(受精後三個月)接受人工流產者,另一組則是在各診所規定可施行人工流產的妊娠期上限的前2周內進行人工流產者。這些參與者在參與研究時平均年齡為25歲,並且62%的人人工流產當下已在養育小孩,有14%的人有憂鬱症史,他們每半年會被以電話訪問其當下對人工流產經驗的想法與感受。   結果發現有半數以上的女性認為人工流產的決定很困難或相當困難,但是既三年的追蹤以後發現,667位女性中有95%的女性依然認為當初決定人工流產是對的,且兩組在態度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對人工流產的感受方面,表達正向情緒如放鬆及快樂的比率被發現超過了負向情緒如後悔、罪惡感、憤努等;而不論正向或負向情緒,都隨著女性想起人工流產的次數逐漸降低而跟著減緩;並且這兩種發現在兩組女性身上並未呈現顯著差異。此外,研究也發現那些伴侶未參與決策過程的女性對人工流產的決定較堅定,反之,伴侶猶疑不定或反對人工流產時女性對此決定則感到比較不確定。最後,研究發現那些施行人工流產與將孩子生下的女性,兩者都表現相似的憂鬱及低落的程度,使ANSIRH認為人工流產不是導致精神疾病的原因。 ANSIRH智庫說明,這些發現與結論對女性生育來說很重要。目前美國的法院對人工流產的限制是建立在女性會因此受苦於精神疾病的假設之上,並且由於相信女性於妊娠越晚期接受人工流產越容易對此決定感到後悔,因此規定女性接受人工流產前需有一定思考期並且需經過心理諮商師的評估。這些研究發現對於美國人工流產法具有啟發性意義,希望藉此不僅打破對人工流產的迷思,更能減少女性因這些法律規定而必須承受無謂的不便和痛苦。   最後,研究團隊說明,研究計畫受到來自Wallace Alexander Gerbode Foundation及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經費贊助,但所有贊助者皆未參與研究設計、資料蒐集分析以及出版內容設計。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男性避孕的新契機!?
2015.07.17
男性避孕的新契機!?
  來自維吉尼亞醫學院研究室的分子生物學博士--John Herr,在生殖研究技術上有了新突破,他和研究團隊發現了精卵結合時的關鍵分子,這項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中,不但擴展對於精卵融合時的分子結構的認識,也更了解是什麼分子干擾了精卵結合,進一步,這項發現極可能引導男性避孕技術的突破。   當精子剛接觸到卵子時,精子攜帶的酵素會協助它穿透卵子,並和其融合,放出酵素的這個過程稱為「頂體反應」,精子的頭部會經由此反應完全轉變,除了重新塑型之外,研究者也發現,有一個來自精子的特殊蛋白質會維持融合處的完整性,這一個在十五年前就被實驗室發現的蛋白質,不像許多蛋白會逐漸遺失,它在精卵結合過程中依然維持在原來的位置   證據顯示,此一蛋白,又稱為ESP1,功用是維持精卵結合處,也就是精子頭部赤道區域的穩定性,赤道區域似乎也在頂體形成的早期形成;ESP1則保存在精子的頭部,也就是在頂體反應後啟動精卵融合的位置,因此ESP1被認為扮演了關鍵性的結構角色。   所有的證據都指向ESP1是精子頭部區域的結構成分,參與和卵子的接合,研究團隊現在則是要釐清他們發現的另一醣分子和ESP1之間的關連,有一說是此醣分子在赤道區域濃縮前會被除去,問題是,為什麼赤道區域在頂體反映後,仍保持完好如初?什麼分子作用造成了此一穩定性? 藉由回答這些問題,研究團隊將可以找到阻止蛋白質作用,甚至可以阻止受孕。Herr表示「我們對於這些蛋白質間的作用仍不完全清楚,也還沒有其對於男性避孕的明確策略,對於分子藥物如何阻礙這些作用,仍處於一個較早期的研究階段,還有更多參予和ESP1作用的蛋白質需要被釐清。」   資料來源:Biology of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夏日蟲蟲危機!小心水中寄生蟲!
2015.07.16
夏日蟲蟲危機!小心水中寄生蟲!
夏季來臨、學生暑假開始,海洋、沙灘與燦陽經常成為大家計畫出遊時的目標之一,然而這些雖然吸引人,背後卻存在健康風險需要每個人小心在意。上週分享了關於防曬、熱病以及曬傷處理的文章,今天則針對夏季「水」安全提醒大家在享受清涼時也要避免生病。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現,過去20年以來因泳池及溫泉中的寄生蟲而生病的案例逐年顯著增加。2011至2012年間,這種寄生蟲造成了1,788例病患、95起住院案例以及1位死亡人數。其中一種寄生蟲稱為「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它透過人們戲水、飲水時引發身體不適,包括:痢疾、胃痙攣、噁心、脫水、嘔吐與發燒等,並且是因戲水而生病的案例中最主要的病因。這種寄生蟲可以抵抗用以消毒泳池的氯,換言之,它可以在經常消毒的泳池及溫泉池中持續生存10天以上。此外,有痢疾者進入泳池或溫泉池中也可能會將「隱孢子蟲」透過水傳染給其他人。   因此為避免大家因夏日玩水生病,以下方法可以降低自己以及其他人被傳染的風險:   * 患有痢疾者不與他人共用泳池或溫泉池 * 入池前淋浴 * 避免池水下肚 * 不在池中小便或排便 * 確保孩童規律地如廁 * 不喝自來水,並於飲用罐裝水前確保瓶蓋是密封的     資料來源: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read more
夏日蟲蟲危機!小心水中寄生蟲!
2015.07.16
夏日蟲蟲危機!小心水中寄生蟲!
  夏季來臨、學生暑假開始,海洋、沙灘與燦陽經常成為大家計畫出遊時的目標之一,然而這些雖然吸引人,背後卻存在健康風險需要每個人小心在意。上週分享了關於防曬、熱病以及曬傷處理的文章,今天則針對夏季「水」安全提醒大家在享受清涼時也要避免生病。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現,過去20年以來因泳池及溫泉中的寄生蟲而生病的案例逐年顯著增加。2011至2012年間,這種寄生蟲造成了1,788例病患、95起住院案例以及1位死亡人數。其中一種寄生蟲稱為「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它透過人們戲水、飲水時引發身體不適,包括:痢疾、胃痙攣、噁心、脫水、嘔吐與發燒等,並且是因戲水而生病的案例中最主要的病因。這種寄生蟲可以抵抗用以消毒泳池的氯,換言之,它可以在經常消毒的泳池及溫泉池中持續生存10天以上。此外,有痢疾者進入泳池或溫泉池中也可能會將「隱孢子蟲」透過水傳染給其他人。   因此為避免大家因夏日玩水生病,以下方法可以降低自己以及其他人被傳染的風險:   * 患有痢疾者不與他人共用泳池或溫泉池   * 入池前淋浴   * 避免池水下肚   * 不在池中小便或排便   * 確保孩童規律地如廁   * 不喝自來水,並於飲用罐裝水前確保瓶蓋是密封的     資料來源: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更多夏日健康資訊請見台灣女人健康網【2015夏日專區】        
+ read more
紅斑性狼瘡婦女懷孕比想像中安全
2015.07.15
紅斑性狼瘡婦女懷孕比想像中安全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的疾病,這個疾病會攻擊皮膚、關節、腎臟、腦部或其他器官的健康組織,過去的研究並不建議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懷孕,因為對母親和胎兒可能有潛在的風險;不過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若其紅斑性狼瘡症狀較不活躍的話,通常都能順利懷孕生產,更重要的是這份研究也指出一些會影響懷孕生產的風險因子。   這份名為PROMISE的研究由紐約市特殊專科手術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的研究團隊所負責,研究為期超過十年且橫跨美國和加拿大八個醫療中心,總共有385位懷孕婦女參與研究,這些婦女在懷孕的前12週就加入研究,而且當時她們的紅斑性狼瘡都屬於輕度到中度的狀況且較穩定。   研究結果發現81%的婦女懷孕生產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併發症,10%胎兒出現體重過輕,9%的早產發生,5%的流產發生。此外,研究也發現大部分併發症的發生和下列的風險因子有相關性:   * 血液中有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 有高血壓   * 低血小板記數(Platelet count)   * 整體功能評估量表(global assessment score)的分數高於1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婦女懷孕時紅斑性狼瘡並不活躍的話,那麼大多可以預見一個好的懷孕結果;這份研究將會是醫師在分析懷孕風險時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