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06
4杯咖啡延命益壽?
西班牙一項兩萬人,年齡25至60歲,追蹤了10年的研究,發現多飲用咖啡,減低早死的風險達64%。
研究開始時,參與的人平均年齡37歳,在這十年之間,一般平均死亡率1.7%,但是喝咖啡的人,平均死亡率則在1%以下。研究發現,咖啡喝多的人,死亡的風險降低很多。每多兩杯,相關的死亡率降低22%,如果超過45歲,則降低30%。喝4杯的人,死亡風險降低64%。專家建議一,天4杯咖啡可以是健康人的健康飲食之一,對心臓有益,也可防止癌症。
研究中很少人一天喝8杯以上,所以無法界定上限。
然而這項研究是統計來的,不能証明咖啡是減少死亡率的原因,但也回響了以前類似的研究發現。
上個月倫敦帝王大學一項520,000人的研究也發現,咖啡增進肝臟功能,減少發炎,且増強免疫系統。咖啡中包含了咖啡因,雙萜(diterpenes),
和多酚抗氧化劑(polyphenols),科學家相信其中有一些保護的作用。有些研究發現無咖啡因的也有類似的作用,使得他們結論抗氧化劑的消炎作用可能是最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警告人們不可喝太多咖啡。
歐洲食品機構勸導人們一天不要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相當於5杯濃縮(espressos)或4杯即溶咖啡。
英國心臟協會教授建議,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早死,應集中注意力於健康的生活型態和均衡的飲食,保持活動,別抽煙,這些都比喝咖啡飲料好。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28)
+ read more

2017.09.04
吃素真的能降低膽固醇!
控制飲食內容是否能降低膽固醇一直備受爭議,最近一份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也就是全素飲食,確實能降低膽固醇膽固醇是存在於身體的每個細胞中的脂肪與類蠟狀物質。膽固醇有兩種主要類型。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眾所周知的「壞膽固醇」,會形成較大的顆粒並聚集在動脈的內壁,很有可能造成阻塞。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膽固醇」,是一種較小的顆粒,被認為可以在身體系統中起保護作用。。
由日本慶應大學Yoko
Yokoyama博士領導的研究,對8385項研究做了系統性地回顧,將其中30項觀察性研究和19項臨床試驗符合納入分析標準。此研究將「素食」(每月吃肉製品不到一次)視為一種飲食型態,與雜食性及肉食性飲食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茹素者在每公合(十分之一公升)中的總膽固醇比肉食者少29.2毫克,而肉食者吃素後可以將每公合的膽固醇降低12.5毫克。
研究人員發現茹素者通常會吃更多的蔬菜、水果和堅果,這些食物富含天然的成分,如可溶性纖維、大豆蛋白和植物固醇(存在植物於中的膽固醇),都能降低膽固醇。高膽固醇常常是未被診斷出來,因而特別危險高膽固醇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和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膽固醇聚積在動脈中,可能導致血液流量減少,若血管完全阻塞,會導致心絞痛或甚至是心臟病發作。如果輸送血液到大腦的血管被阻塞,便可能會發生中風。此外,高膽固醇也常被認為與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關。。研究作者建議關心自身心血管健康的人們吃更多的蔬菜,並將此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那些長時間遵循素食飲食習慣的個人,可能會更有健康的身體組成且會更為遵守素食原則,這兩者都可能對血脂有所影響。」
在華盛頓特區擔任營養教育主任的共同作者Susan
Levin認為:「為了執行任何形式的保健工作及實現經濟流動性,我們必須健康。」
Levin醫生鼓勵人們儘早開始注意營養攝取,她表示:首先開始的第一步便是營養豐富的植物性食品,其幾乎可以適應每一種文化模式、品味偏好和預算。作為營養師,我鼓勵任何人在他或她的生活中儘早開始改變飲食習慣。維持最佳的健康状况遠比要在60或75歲時還要改變飲食習慣來得容易。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轉換至健康的生活方式,永遠不嫌晚。
編譯來源:Nutrition Reviews 2017.08.21、Medical News Today
2017.08.22、medicalnewstoday 2017.08.22
+ read more

2017.08.22
高工時對心臟不利?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每周工作55小時以上的人心臟疾病風險顯著增加,但研究結果真的如文字所寫那麼顯著嗎?
7月中旬一篇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欲了解高工時與心房顫動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利用8個研究合併後的數據進行分析,共有超過85,000名勞動人口的資料,平均年齡為43.4歲。
研究比較兩種工時的勞動人口的心房顫動風險,分別為一般工時(每周35-40小時)及高工時(每周55小時以上),依據這些人的心電圖、醫療紀錄、死亡證明等資料來分析其心房顫動風險。
研究發現,每週工時55小時以上的人,心房顫動風險上升了40%。風險上升程度即使在研究考量了其他健康問題如肥胖、高血壓、吸菸、喝酒等之後依然存在。兩年前發表於Lancet來自美國及澳洲的研究顯示,高工時者中風風險增加,而這份新的研究辨識出心房顫動可能是引發中風的原因。
不過,The
Guardian近日指出,雖然這份研究是大型研究且過程嚴謹,但實際研究分析的人口中只有1.2%有心房顫動,因此研究說每周工時超過55小時者風險上升了40%,其實相當於增加1.7%風險。
此外,導致心房顫動的原因包含血壓、年老、糖尿病或基因,雖然研究者試圖控制這些可能混淆結果的因素,但無法確定有確實控制住。並且研究也未檢視不同工作類型如日班、夜班或輪班制等差異。過去一份長期追蹤護理人員的研究指出,輪夜班與中風風險上升5%有關。
對於高工時者,面對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透過不吸菸、不過度飲酒、避免肥胖及勤做運動來降低風險。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再減少工作時數。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7
+ read more

2017.08.17
少鹽 vs 多鹽之戰!
不久前一本書The Salt
Fix指出高鹽與高血壓的關聯是一種迷思,認為少鹽不僅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這本書上市後引起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譴責,認為這本書的建議可能讓很多民眾陷入健康風險。
The Salt Fix作者James
DiNicolantonio在書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及英美衛生單位建議減少飲食中的鹽分是錯誤的,他認為鹽是人體必要的物質,少鹽可能導致骨質酥鬆及記憶衰退,多吃鹽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減重。人們更應警覺的是糖分攝取量,過多糖分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腎臟疾病。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的營養科學主任Louis
Levy認為,現今飲食是導致健康問題的主因,提倡高鹽飲食會讓很多人陷入健康風險,並且這個建議也低估了高鹽與高血壓相關這樣的結論背後有著國際認可的證據支持。
曾經說服政府向食品產業施壓以降低產品含鹽量的教授Graham
MacGregor則指出,少鹽的建議是不容質疑的。若檢視少鹽建議背後的證據,就會發現證據強度其實高過對糖、飽和脂肪或蔬果的證據。這些證據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移民研究、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等。Graham教授認為作者DiNicolantonio立意良好,但是他屬於相信所有死因都肇因於糖的人。
英國營養科學建議委員會在2003年的一份報告中,說明高鹽會導致高血壓的結論背後有大量的動物或人體試驗證據支持。然而,因為資料蒐集困難,無法得出有多少心臟疾病案例及死亡是高鹽飲食導致的。不過NICE檢視2013年鹽分攝取量減少對人口的影響,認為少鹽的政策可能每年減少兩萬個心臟疾病死亡案例。
DiNicolantonio回應,不論英國公共衛生部及美國心臟學會的想法是什麼,沒有證據顯示少鹽可以降低血壓。醫療文獻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人有80%的血壓不受鹽量影響,屬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的有75%血壓不受鹽量影響,有高血壓者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者約有55%不受鹽量影響。他不認為他的書會讓人們陷入健康風險,他只是在提倡正常的鹽分攝取量,亦即每日7.5-15公克的鹽。他認為如果高鹽飲食會使人有健康風險,為何食鹽量高的國家如韓國、法國、日本等人們平均壽命高且冠心病發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事實上,少鹽飲食才讓人們有健康風險,光美國每年就有約600萬人口被診斷有低鈉的情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8)、Daily Mail(2017.08.09)
+ read more

2017.08.09
誰該吃史達汀?醫界莫衷一是
2014年英國NICE發佈最新指引,建議有心/血管疾病及10年內得心/血管疾病風險大於10%的應該服用史達汀。
2017年7月底哈佛大學發表於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的研究發現,若依循NICE於2014年發佈的最新指引,年齡在30-84歲之間近1200萬的成人需要服用史達汀,幾乎包含了所有60歲以上的男性及75歲以上的女性。
研究認為,NICE的指引主要是以年齡來評估風險,代表有上百萬民眾即使在沒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風險下仍被歸在需要服藥的類別中。而那些較年輕且有多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卻容易被忽視。
研究結果引發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RCGP, Royal College
of
GPs)呼籲停止這種廣泛而不精準的開處方箋方式,他們認為其實很多人並不需要服藥但卻因指引而被醫療化。同時,史達汀有其副作用,如肌肉痠痛、頭痛或睡眠困難等,因此長期服藥對患者來說是一件影響很大的事。
若依循NICE的指引,100人當中只會有4個性命被挽救,但在拿到處方箋之前患者要先做抽血檢查並諮詢醫師,開始服藥後每幾個月要定期追蹤肝功能,每年要再抽血檢查並搭配醫師諮詢,不合成本效益,因此應聚焦在那些高危險群。否則用過度廣泛的標準對幾乎每個人開藥,對個人來說其實受益很有限,對醫療領域來說也並不是有效率的做法。根據今年6月初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史達汀對65歲以上的人,並無預防初次心臟病的效果。美國預防醫療工作組也沒建議75歲的人服用。NICE的指引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但是,NICE的主任Mark
Baker說明,NICE的指引背後都有嚴謹的實證基礎,並且研究已發現心/血管疾病與年齡是高相關的,每3位年長者就有1位會因此死亡或失能。為了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一定要鼓勵運動、改善飲食及停止吸菸,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史達汀給有風險的人。
編譯來源:The Daily Mail(2017.08.01)、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17.07.31)
+ read more

2017.08.05
代糖是減重的幫手還是敵人?
最新研究發現,人造甜味劑,或稱代糖,增加了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
營養與飲食學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曾指出,人造甜味劑可作為限制能量攝入來控制體重或血糖的策略。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長期使用人造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可能會對新陳代謝、食慾以及腸道細菌產生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人造甜味劑可能導致食物消耗和體重增加。
來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系統性的回顧,企圖釐清人造甜味劑是否與體重和心臟病的長期不良影響有關。回顧的研究內容包含37項研究,約有40萬人、時間在10年左右。總共有7項研究是隨機對照試驗,被認為是臨床研究的黃金標準。隨機對照試驗追蹤了1,003人約6個月。
在短時間的隨機對照試驗中,人造甜味劑的攝取量與體重、BMI或腰圍的減少並不明顯相關;然而,在較長的觀察研究中,人造甜味劑的使用與體重、BMI和腰圍的增加有顯著關聯。
曼尼托巴大學健康科學研究所Ryan
Zarychanski博士表示,臨床試驗的數據並不能明確地支持人造甜味劑對體重管理的預期效果。
編譯來源:CMAJ201707、Daily Mail20170718、Medical News
Today201707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