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吃胎盤 好還是不好?
2017.10.30
產後吃胎盤 好還是不好?
最近美國有越來越多產後媽媽相信吃胎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再加上好萊塢明星加持,更助長了吃胎盤的趨勢。到底吃胎盤對產後媽媽好不好?支持者及質疑者各持己見,唯一的共識是還需要有更多研究。   胎盤是維繫胎兒健康發展的重要器官,負責提供氧氣及營養給胎兒、排出胎兒的排泄物、保護胎兒免受母體免疫系統影響等。在生產過後,除非家屬請求保存,否則大多被視為醫療廢棄物丟棄。選擇保存胎盤的人,有些是為了紀念生命誕生,而近來更多人是為了食用它。   選擇吃胎盤的人可能食用的方式有膠囊、直接混和在奶昔中食用或烹煮後隨正餐食用等,而背後的動機就是相信吃胎盤能帶來生理上的好處,包括:促進母乳量、改善產後情緒與增加體力及緩解疼痛。不過,支持這些說法的研究多已過時或是動物實驗的結果,缺乏完整而有力的證據。   坊間雖然流傳許多吃胎盤的好處,研究卻呈現出另一種面貌。芝加哥費恩伯格大學醫學院2015年的研究分析了過去有關人類及動物吃胎盤的好處的研究,結果顯示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吃胎盤對產後婦女有健康上的益處。   2017年美國疾管局公布的案例報告中指出,由於目前沒有製作膠囊式胎盤的標準程序,因此在這個案例中,製程中殺菌的溫度及時程可能都未達到足以殺死B型鏈球菌的程度,吃下被感染的膠囊式胎盤可能將細菌傳給嬰兒,帶來死亡或智能障礙等神經性後遺症。因此報告認為,應避免服用膠囊式胎盤。   此外,維也納醫學大學Alex Farr醫師認為,多數哺乳動物會於產後吃胎盤,但我們無從得知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並且胎盤在基因上是胎兒的一部分,因此吃胎盤近似於吃同類。Farr醫師表示,對吃胎盤有興趣的產婦應被告知潛在的風險,並且醫師面臨產婦或新生兒感染時應詢問產婦是否有吃胎盤。Crystal Clark醫師建議想要吃胎盤的婦女,應了解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吃胎盤有好處的說法,也沒有證據顯示其具有風險,吃胎盤的影響目前仍是未知的領域。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0.19)    
+ read more
高跟鞋讓妳美麗?它可能不利於身材的維持!
2017.10.27
高跟鞋讓妳美麗?它可能不利於身材的維持!
希望運動塑身的女性,在穿上高跟鞋前宜三思! 專家指出:穿高跟鞋對腳部的傷害會影響女性從事包含跑步、深蹲等動作的運動,因此建議女性盡可能避免穿高跟鞋,並透過一些簡單的方式保護妳的腳部健康。   Neal Blitz醫師指出,高跟鞋雖然讓我們看起來美麗,但也讓你的腳處於不正常的姿勢,容易造成一些傷害,影響女性的運動能力及意願。常見的傷害包括:拇指外翻,即大拇趾往旁邊的趾頭擠壓,引起趾節處紅腫、皮膚敏感;鐵鎚趾,即肇因於過度擠壓第二趾頭導致趾頭彎曲、中間的關節變大;雞眼及老繭,這些傷害不一定會劇烈影響日常生活,但有時會讓女性痛到難以從事運動。   此外,由於高跟鞋會讓身體以不正常的角度往前傾,小腿肌肉為了保持身體平衡,長期下來會造成肌肉痠痛及緊繃,增加跑步或做腿部運動的困難度。而穿高跟鞋也容易讓女性走在鋪石路面或經過水溝蓋時扭傷或骨折,一旦受傷會讓女性無法從事運動長達幾周。並且穿高跟鞋容易引起下背痛,這會影響女性做任何舉重運動。   許多女性感到腳部問題限制了他們的運動,Neal Blitz醫師提供幾個簡單的方法讓已經有拇指外翻、腿部肌肉痠痛的女性保護自己的腳部健康。 * 伸展腳部肌肉,並用網球按摩腳窩,藉此釋放腳部壓力 * 保持小腿肌肉的柔軟度,以免做腿部運動時受傷 * 把腳浸泡在愛普森鹽(Epsom Salt)中以緩解整天穿高跟鞋的痠痛 * 在運動前將雞眼及老繭去除   Neal Blitz醫師提醒,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無法治療長期穿高跟鞋帶來的傷害。一旦女性因為長期且頻繁地穿高跟鞋而受傷,傷害將會永久影響女性的運動能力,因此建議女性盡可能地不要穿高跟鞋,降低受傷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07)        
+ read more
川普新避孕政策正當性被質疑
2017.10.25
川普新避孕政策正當性被質疑
美國川普行政團隊日前公布的新避孕規範被醫師及研究者質疑,他們認為川普行政團隊忽略了已知的避孕好處,而刻意引用對避孕效果及安全性有所疑慮的研究資料。   新避孕規範內容 歐巴馬健保(Obama health care law)避孕規範指出,為了提供女性預防性的措施,規範雇主應負擔女性避孕措施的成本。美國總統川普的行政團隊於2017年10月6日公布新避孕規範,指出基於保障美國人宗教自由,得因其信仰或倫理價值自由選擇是否提供特定的服務,亦即雇主可以因為宗教、價值理由選擇不提供女性避孕措施,如事後避孕藥。   為了加強新政策的合理性,川普幕僚引用2011年一份關鍵的報告,該篇報告顯示增加女性的避孕措施與降低非預期懷孕並沒有因果關係,並且也引據1960年及1990年的文獻,指出避孕藥與濫交之間可能有關係。   新規範還提到,由於食藥局指稱特定的避孕藥可能不只避免受精還可能會預防胚胎著床,讓許多人及組織相信緊急避孕藥有墮胎的疑慮。   質疑新規範的聲浪 凱瑟家庭基金會的主任Alina Salganicoff表示,政府引用的文獻相當片面,一個人可以因為其信仰及價值而表態不支持,但在引用參考資料時不應採取此態度,應考量研究的品質及是否有平衡地引用不同的研究結論。   對於新規範中提到特定避孕藥可能帶來墮胎疑慮,普林斯頓的研究者James Trussell指出,雖然多年前曾有研究表示事後避孕可能干擾受精卵著床,但近幾年的這方面研究都指出沒有這樣的影響。美國婦產科學會的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更說,事後避孕藥是在阻止排卵,沒有排卵就沒有受精,何來避免胚胎著床的疑慮。   針對2011年的關鍵報告,研究者Adam Sonfield表示,增加避孕措施與降低非預期懷孕有因果關係的證據是存在的,例如一份研究指出一年中持續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非預期懷孕機率只有5%。而前食藥局婦女健康主任Susan Wood表示,臨床證據很明顯地指出避孕藥可以避免懷孕,不然為何食藥局會核准避孕藥?   醫師及研究者認為,政府刻意誇大某些研究結論的重要性,同時忽視其他研究結論的存在,試圖正當化這項不符合女性及社會的最大利益的政策。   目前有許多人透過社群媒體表達對政策的抗議,並以關鍵字「#HandsoffmyBC」來串聯所有表達反對的聲音與意見。   編譯來源:STAT(2017.10.11)、The Departments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7.10.06)        
+ read more
為何停經婦女「性趣」缺缺?
2017.10.24
為何停經婦女「性趣」缺缺?
停經婦女性行為次數減少,真的是因為「性趣」降低嗎?還是有其他生理因素?   研究團隊在2015年3-10月間以網路問卷的方式調查超過1,500名55歲以上的停經婦女,這些女性主要為白人且有48%在調查前半年完全沒有發生性行為。   結果顯示,「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是減少婦女發生性行為的主要原因,而非對性行為缺乏興趣。   「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是影響更年期或停經女性的一系列陰道與尿道問題的統稱,常見的症狀包括:膀胱控制問題及性交疼痛等,除非透過治療來控制,否則會慢慢地漸趨嚴重。   研究顯示,對於性行為不活躍的婦女來說,沒有性伴侶或是伴侶生理上不便、「性趣」缺缺是性行為不活躍的主要原因,分別占了47%及55%。此外,陰部乾澀、有刺激感或疼痛佔了26%;性交疼痛占了24%;膀胱問題如失禁、尿急、頻尿佔了7%。   而性行為活躍婦女的分析結果顯示,有45%表示性行為過程中感到疼痛或不適,有7%表示曾經歷過性交中失禁,陰道乾澀也是常見的問題,未使用潤滑劑的婦女有64%表示有此問題。   研究表示,不論性行為是否活躍,性交疼痛都比膀胱問題更常是婦女避免發生性行為的原因。整體而言,約有20%女性表示害怕陰部萎縮所導致的相關症狀,有9%表示害怕膀胱問題導致尿床或需要中斷性交以排尿。   性醫學國際學會指出,雌激素能保持陰道濕潤及彈性,當女性進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使陰道組織變薄、乾澀、較無彈性及更脆弱,導致性交疼痛。而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可能會增加排尿相關問題,包括:頻尿、急尿、排尿時有灼熱感、尿失禁及尿道感染等,並且可能會因為陰道酸鹼值改變而增加陰道感染的問題。   研究作者表示,停經婦女在性行為時會經歷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這不僅會抑制性行為的活躍程度,還會使婦女對性經驗有負面感受。當婦女表示她目前性行為並不活躍時,不代表往後的性生活不需被重視,應更寬廣地涵蓋婦女性行為的年齡層。此外,女性可能很少主動向醫師諮詢這方面的問題,因此醫師應多與停經婦女討論這方面的困擾以提供適合的治療方式。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11)、Medical News Today(2017.10.15)    
+ read more
擔心尿道感染?多喝水!
2017.10.20
擔心尿道感染?多喝水!
由於女性尿道較男性短,病菌較容易由直腸、肛門或陰道到達膀胱,因此尿道感染的問題較常發生在女性。為了預防尿道感染,醫師常建議女性多喝水,但是這個建議是否有效從未被前瞻性、雙盲的研究檢驗過。最近有研究針對這項建議進行檢驗,指出多喝水確實有助於降低風險!   邁阿密大學醫學院追蹤140名的停經女性,他們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過3次尿道感染且每日飲水量低。研究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被要求每日比平常多喝1500毫升的水,另一組為控制組則沒有多喝。。   一年後,研究團隊發現控制組平均有3.1人尿道感染,喝水組則平均只有1.6人,尿道感染率降低了48%。由於喝水組尿道感染率下降,使用抗生素的人也較控制組少:喝水組1.8人、控制組3.5人,少了47%,有助於降低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問題。   預防尿道感染,通常會建議女性在性行為前、後小便及性行為時戴保險套以防直腸病菌的感染。研究作者Thomas M. Hooton表示,此研究驗證了一個簡單又有效的預防方法:多喝水。多喝水會多排尿,增加膀胱及尿道中病菌被排出的機會,也會降低病菌的濃度,減少感染的可能,對於常被尿道感染困擾的女性而言,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06)    
+ read more
母嬰同室沒得休息 國健署將檢討政策
2017.10.18
母嬰同室沒得休息 國健署將檢討政策
親子同室政策可望調整。為提高母乳哺育率,衛福部國健署以增加產檢給付為誘因,鼓勵母嬰親善醫療院所促進產婦親子同室;但國內最新調查發現,近75%育齡女性主張應由產婦決定,或根本不需親子同室,剛生產完的媽媽坦言:「產後親子同室恐沒時間休息。」國健署回應,近期將開會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   國健署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制度,迄今已187家醫療院所獲認證,其中一項認證指標為24小時親子同室率,獲認證醫院收治的孕婦每次產檢可多補助20元。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不少產婦都抱怨生產完很累,醫院為達認證強推親子同室,讓媽媽根本無法休息。   台女連今年四月針對近2千名20到40歲育齡女性,問卷調查產後住院期間每天適合的親子同室時間,結果71%認為應由產婦自行決定,另有3.1%主張根本不需要親子同室,顯示約四分之三不滿該政策,僅約25%贊同親子同室。   黃淑英指,不少推廣母乳哺育的國家,近年來已從積極促進改為支持,反觀國健署印製的「母乳哺育教戰手冊」,不僅「教戰」用詞太過強烈,一翻開就提到母乳是媽媽與寶寶愛的約定,暗示不餵母乳就是不愛小孩,且未教導產婦應如何讓嬰兒離乳等,對產婦造成太大壓力,甚至加劇產後憂鬱症,例如她曾聽聞有產婦因產後憂鬱症,且本身無法哺育母乳,承受太大壓力、身心俱疲而萌生輕生念頭,差點釀成悲劇,該手冊用字、內容早該調整。   台灣母胎醫學會常務理事鄭博仁認為,哺育母乳好處多,但是否親子同室或餵母乳,應尊重女性自主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說,有些產婦本身就不宜餵母乳,若寶寶患乳糖不耐症也不適合喝母乳,鼓勵餵母乳政策應更友善。   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明洸表示,親子同室對產婦是否友善可討論,此政策除促進母乳哺育,護理人員也可教導產婦如何觀察、照顧寶寶,仍有其必要。剛生完第二胎的產婦呂小姐坦言,產後真的很累,若體力不支還硬要親子同室,根本無法休息,應視情況彈性調整。   國健署簡任技正施靜儀回應,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檢討親子同室政策,使其更人性化,該署規劃中的全新餵養寶寶衛教素材,內容會增加配方奶資訊,且不會刻意強調應餵母乳,母乳手冊內容也將一併檢討。(蔡明樺/台北報導)   報導轉載自2017年10月17日19:26《蘋果日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