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男性荷爾蒙對於女人是好是壞?  
2006.07.10
男性荷爾蒙對於女人是好是壞?  
每個女人體內都有少量的睪丸酮素(男性荷爾蒙),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人相信,女性補充男性激素可解決缺乏性慾的問題,然而補充男性荷爾蒙對於女性而言是好是壞一直未有定論。2005年12月,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就否決了由Proctor & Gamble製造、用來提高女性情慾的睪丸酮素補充貼片Intrinsa,原因是缺乏長期研究,對於葡萄醣代謝、肝功能等等的影響及健康風險不明。   2006年6月底在美國波士頓舉辦的內分泌協會年會中,發表了三項相關的研究成果,其中兩項成果顯示,女性使用男性荷爾蒙貼片,的確可以讓心情好及提高性慾。然而,第三項研究則顯示,對於年長的女性而言,增加男性荷爾蒙會讓心臟病風險提高三倍。   第一項研究是由哈佛醫學院的Dr. Karen Miller所主導,她針對51名男性荷爾蒙低落的更年期婦女分組,一組使用由Proctor & Gamble製造、但FDA尚未認可的男性荷爾蒙貼片Intrinsa,另一組為安慰劑。為期一年的研究後,Dr. Miller發現,使用貼片的婦女在心情及性慾上都有明顯提升,但她同時也表示,此研究只針對更年期婦女,對於一般女性而言可能會有副作用。   第二項研究是由澳洲Monash大學所做。將771名停經婦女分為三組,一組使用劑量150gram/day、一組劑量300gram/day、一組為無劑量的安慰劑。這些婦女每週貼兩次片,並為期半年。研究結果發現,與使用安慰劑的婦女相較之下,使用300劑量的婦女在性生活方面有明顯的改善,焦慮感降低,但有生長體毛的副作用。而使用150劑量的婦女,在性生活方面則改變有限。   許多專家表示,這兩項研究結果只提供了男性荷爾蒙於性慾之間的關連,但長期使用的風險仍然不明。此外,也有專家認為,女性身體機制原本就是到了更年期體內荷爾蒙都會下降,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研究應該針對非正常因素而男性荷爾蒙不足的女性才對。   第三項實驗是由Dr. Anne R. Cappola所做,她針對344名年齡65-98之間的婦女作男性荷爾蒙濃度的測量,發現濃度最高的婦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濃度低的婦女多3倍;此外,濃度最低的婦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卻也比平均值的婦女高。換句話說,男性荷爾蒙太高或太低都會讓女性面臨較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   由於胰島素與心血管疾病的關連向來密不可分,因此科學家將胰島素的因素計算在內後,發現男性荷爾蒙對新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大幅減低。對此,Dr. Cappola認為目前無法解釋男性荷爾蒙是造成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或者是一個指標,此外,對於本身男性荷爾蒙就偏高的婦女,目前為止也沒有降低的辦法,也無法得知到底要多少男性荷爾蒙才是有益處的。   與會學者均同意,無法從現有研究成果看出改變更年期婦女體內荷爾蒙是否安全。此外,如果只是為了提高情慾而改變體內自然的內分泌機制是否合宜也頗具爭議。   美國性學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就曾經刊登一項研究報告表示,女性更年期後性慾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因為荷爾蒙,而是對於自己的身材不滿所致,而文化中對於女性年輕及苗條的強調,則使得大部分女性容易對自己身材不滿。   位於北加州的Dr. Kate O’Hanlan也曾表示,少部分女性可能會受益於威而鋼或荷爾蒙的貼片,但絕大部份女性的性功能障礙其實是心理因素:包括當還是小女孩時所受的訓練、青少女時所受的性教育觀念、成年後來自媒體的各方資訊、第一次接觸到性行為時的印象…等等,都會影響到女性日後對於性慾的反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與伴侶之間的關係、工作、經濟方面的壓力、甚至於遭受過性暴力等經驗,都是無法靠藥物來改善的。   關於女性情慾的相關研究目前多是藥廠在做,但無論如何,藥廠的目的都將只是致力於新藥物的開發,因此有一個公開贊助的單位來進行性健康各個面向(如:社會、經濟、關係等)的調查,減少將女性身體導向過度醫療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國,這幾年因美國國會中的保守勢力,無法將此議題以平常心來討論。但「性」也關係著我們的身體心理健康、男/女的親密關係、也影響著我們的家庭。因此,社會對於情慾的問題應該以更認真、並平常心來處理才是。
+ read more
預防女性愛滋?注意性別平等為首要
2006.06.27
預防女性愛滋?注意性別平等為首要
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愛滋病(AIDS)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病,而最近女性的感染人數更是急遽增加,探討其原因,性別不平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由於女性處於較弱勢的地位,社會常常剝奪了女性該有的權利,即使女性知道愛滋病的預防方法,許多外在的因素也常讓女性感到無力,而被迫妥協,例如,面對性侵害時,反抗常常是沒有用的;妻子的忠誠也不能保證先生不會有其他性伴侶;而且先生若不願意,妻子堅持使用保險套更是不可行,甚至是危險的,因為妻子有可能因為堅持使用保險套而遭受家庭暴力;因此,在感染HIV的人數統計裡,出現了一個駭人的現象:已婚女性感染HIV的人數竟多於性生活頻繁的單身女性。   預防愛滋病除了讓女性有「知」的權利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唯有達到性別平等,才能真正解決女性的特殊處境,進而降低女性HIV的感染率。
+ read more
反避孕戰爭 
2006.06.26
反避孕戰爭 
  「給予藥局拒絕販售任何避孕用品的權利」、「禁止藥局販售緊急事後避孕丸」、「健康險被壓迫不得給付緊急事後避孕丸」、「推行禁慾為主要避孕政策」。美國自從布希政府上台之後,一連串關於避孕及墮胎的施政似乎完全以天主教反避孕、反墮胎的教義為主,只承認婚姻內的性行為而不正視人類性慾存在,並以讓女人難以避孕的手段強迫禁慾、不顧女性現實處境且懲罰墮胎。   美國國家家庭計畫及生產健康協會在6月13日召開會議,會議中包括現任參議員希拉蕊等多位女性主義者,均針對布希的「反避孕攻擊」表示嚴正譴責。希拉蕊更表示,美國人自行決定家庭計畫的基本人權已嚴重遭受威脅。   也有專家表示,布希政府的政策邏輯頗為令人不解,因為他們預防未婚懷孕及性病等危險行為的方式是把安全措施全部拿掉,這無疑是像把汽車的安全氣囊改裝成尖銳物品,而認為民眾會因此更小心駕駛一樣。    台灣近幾年也常見宗教團體隨著美國布希政府保守勢力的擴張,到處宣揚守貞禁慾的理念,立法院中更出現林岱華委員所提出剝奪婦女自由選擇權的生育保健法,其法案要求「強制」諮商及「強制」六天思考期,除了歧視女性的思考能力及不顧弱勢婦女真實處境之外,其法案中不見配套的避孕措施,可見其宗教之本質。台灣是宗教自由的國家,「政教分離」更是基本的立法原則,我們不像美國有基督教的背景與包袱,因此國家政策的擬定,不應只遂行少數宗教人士所高歌的夢想,而忽略了台灣女性真實的經驗及需求。
+ read more
保險套預防子宮頸癌效果驚人
2006.06.22
保險套預防子宮頸癌效果驚人
正確使用保險套可避孕及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已相當明確,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使用保險套對於預防HPV(人類乳突病毒)的效果也是非常驚人。   一直以來,主張在校園推行守貞禁慾的保守派人士總是宣稱保險套無法避免HPV的傳染,認為既使男性使用保險套,在保險套以外的部分仍會傳染HPV,因此反對在學校性教育中教導保險套的使用。新英格蘭醫藥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一篇最新研究成果卻顯示,在一項為期三年的追蹤調查後發現,使用保險套對於HPV的預防效果非常良好。   這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所做的研究,是從2001年開始追蹤82名18-22歲從沒發生過性行為的大學女生,並持續每四個月檢查是否感染HPV。這82名女性共分成兩組,其中42名女性在研究期間內的每一次性行為都會要求男伴帶保險套,另外40名則不加以強制。相較起來,每一次都使用保險套的女性比起使用保險套機率5%以下者,感染HPV的機率降低了70%。   專家表示,目前已知保險套可避免懷孕、預防愛滋病毒、淋病、披衣菌、泡疹等性行為傳染病,此項研究成果明確指出保險套對於預防可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有顯著的效果。至於每次均使用保險套卻被感染HPV的女性,專家認為有可能是使用方式錯誤的問題,例如並沒有從性行為一開始就全程戴上保險套。 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的第五殺手,每年有6000多人罹患,約有900多人死亡。子宮頸癌是由HPV─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HPV是一種常見的性病病毒,它的感染通常對身體無害且不持久。一般而言,感染HPV沒有症狀,大多時候不用任何治療,自身的免疫系統就能復原,因此多數人從來就不知道他們曾經感染HPV。然而也有些低危險型的感染會在男、女的性器官周圍引起突疣,有時類似菜花。此外,如果是高危險型的感染沒有自行復原,則可能會在子宮、陰道、外陰部或陰莖等部位導致癌症。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2006年6月8日通過Merck & Co., Inc所研發的子宮頸癌疫苗--「Gardasil」,其預防效果約70%,與保險套相當,但疫苗所費不貲,完整接種一次需約12,000元,效果只能持續約3.5年,也需要每年做子宮頸癌篩檢。目前台灣尚未開放此種子宮頸癌疫苗,但此疫苗之成本效益仍有許多爭議。  
+ read more
青少女需要更多的性自主 
2006.06.08
青少女需要更多的性自主 
十幾歲的青少女通常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原因是什麼呢?研究結果表示是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因為受到男友壓力,也因此青少女懷孕的懷孕及性病風險如此高。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醫學中心的Dr. Margaret J. Blythe在訪問了279名14-17歲的女性,並持續兩年作週期性地訪問後,在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發表調查結果,表示41%的青少女經驗過不想要的性行為;10%曾被男友強迫發生性行為。而勉強發生性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害怕拒絕發生性行為男友會生氣,甚至要求分手。除此之外,研究中也發現,這些勉強發生性行為的青少女,使用保險套的機率也相對的比較低,且懷孕的機率高。   這些被觀察的青少女當中,多數為黑人及經濟收入較低者,但由於樣本較少,因此是否適用於解釋現今社會普遍狀況仍不清楚,但Dr. Blythe表示此研究結果與之前所有類似的研究是極為相似的。   在許多時候,性關係代表著權力關係,越弱勢的人對於性行為就越無法自主。想要卻不能去追求的性,或者是不想要卻被強迫發生的性,都代表著種種的不平等。對於青少女懷孕的問題,學校除了應該加強性教育之外,也不能忽略整個社會對於男女之間不平等的要求及刻板印象,才是真正能治標又治本的辦法。  
+ read more
守貞到結婚?
2006.06.05
守貞到結婚?
灣日前傳出曙光女中九成以上學生簽署「貞愛卡」,宣誓願意婚前持守貞潔一事,在社會上引起一陣討論。甚至有立委主張推動修正「優生保健法」第七條,要求國高中學校每學年至少提供四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並邀請所謂的「美國專家」來台參與「貞潔教育與生命尊嚴研討會」為這項法案背書。   根據英國愛滋雜誌Positive Nation 2004年2月的報導,在布希政府推廣下簽署「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已經毀約,其餘仍維持誓言的年輕人當中,一半承認有口交,但這些年輕人不認為口交是毀約行為。   為了更深入並準確瞭解年輕人宣誓守貞後的情形,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大學的Janet Rosenbaum作了一項新的研究調查,並在美國公共衛生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發表成果。Rosenbaum發現,這些年輕 人日後開始有性生活時,往往否認之前曾作過這樣的承諾;而在宣示之前已有性行為的人,也會隱瞞有過性行為事實。   這次的調查是在1995年時第一次對20,745名7-12年級(約12-18歲)的學生所做,其中回收率約79%。第二次的追蹤問卷則是在2006年,針對第一次回收的14,736名學生所做,回收率約88%。在分析問卷時發現,1995年有13%的學生表示有作「禁慾誓言」,但在一年後,這13%的學生中卻有一半以上否認作過此誓言。此外,約有10分之1的學生在1995年時表示曾有過性行為,但在1996年時卻又表示自己是處男/女。   針對這個現象,報導中表示這與個人性傾向或信仰的改變有關。例如自認為是已經「重生」(born-again Christian)的基督徒,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否為處男/女應從重生之後算起,而否認重生之前的性行為。   對此,Dr. Rosenbaum表示由於認知的不同,要瞭解「禁慾誓言」的影響幾乎不可能,因為目前所有的數據都是如此不可靠。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