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1.01
BRCA基因突變者血液中女性荷爾蒙濃度影響乳癌與卵巢癌...
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中,具有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為乳癌與卵巢癌的高風險族群,日前一項英國大學學院(UCL)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這些帶有基因突變者的血液中女性荷爾蒙濃度異常問題,可能可以解釋為何她們較易罹患乳癌與卵巢癌,而非其他癌症。
這項研究測量1966位女性的子宮內膜厚度,並比較有與沒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女性的血液中女性荷爾蒙濃度,其中共包括1573位無BRCA1、BRCA2基因突變女性、與203位BRCA1基因突變、190位BRCA2基因突變女性。結果發現,帶有基因突變者的女性荷爾蒙濃度確實比較高。
研究認為其中造成女性荷爾蒙濃度出現異常的原因,有可能是這些女性卵巢中出現某種與突變之BRCA1、BRCA2基因相關的機制有關,或者是突變的BRCA1、BRCA2基因改變細胞對荷爾蒙的敏感度,這都是未來研究須進一步瞭解的方向。
這項研究是第一個發現乳癌、卵巢癌風險不只是與BRCA1、BRCA2基因本身的缺陷有關,更開啟另一個更深入的研究問題。研究表示,許多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問題的女性會因為自己是高風險族群而選擇直接切除乳房或卵巢,但這項研究希望未來能發展出較不具侵略性、較不極端的乳癌防治方法。
資料來源:刺針腫瘤醫學期刊(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2013.04.18
IVF人工生殖手術與女性罹患婦癌風險的關聯
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質疑施行人工生殖手術的過程,包括使用刺激排卵藥物及穿次卵巢取卵等是否會提高婦女罹癌的風險。早期的研究發現IVF手術會提高乳癌及卵巢交界性腫瘤的風險,例如2011年荷蘭的研究便認為刺激卵巢排卵可能增加卵巢出現腫瘤、進而演變成癌細胞的機率。然而,這些研究結果一直都是爭議不斷,因為也有專家認為,女性因為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因素而不孕,而罹癌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因素所造成,未必是IVF手術過程導致。
為了深入了解,以色列一項新的研究針對1994-2011年間67,608名接受過IVF手術的婦女與19,795名想做IVF手術但未做的婦女相比,並於2011年6月22日針對兩組婦女做比較,發現兩組婦女乳癌風險沒差異;婦癌的部分也沒有顯著差異;然卵巢癌的機率對於IVF手術次數較多的婦女有些微增加,但作者認為卵巢癌個案數太少因此可能只是巧合。
但由於比較的時間距離IVF手術進行的時間太過接近,因此研究結果最大的挑戰是IVF手術對女性身體的長期影響仍然未知,研究者也同時呼籲未來應該持續觀察做過IVF手術婦女的健康狀況。
資料來源:生殖力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 Sterility)
+ read more

2013.03.22
夜間輪班工作將提升女性罹患卵巢癌的危險
美國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女性若從事夜間輪班工作,將提升其罹患卵巢癌之可能,尤其以50歲以上的婦女為高危險群。與先前研究發現輪班工作將提高女性罹患乳癌與結腸癌、男性罹患護腺癌的可能呼應。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分為三個組別,包含1,101位罹患侵襲性卵巢癌的女性、389位邊緣性腫瘤(又名低惡性卵巢癌)的女性,以及1,832位未罹患任何類型卵巢癌之女性為控制組,年齡介於35至74歲,夜間工作的年資平均為2.7至3.5年。資料蒐集包含她們的基本人口資料、就醫歷史、生活型態、工作時間等。
研究發現,罹患邊緣性腫瘤者、罹患侵襲性卵巢癌者分別有32.4%、26.6%的人於夜間工作,控制組(未罹患卵巢癌者)則有22.5%。此三組研究對象與一般工作時間的人比較,夜間輪班的人罹患侵襲性卵巢癌的機率提高24%、罹患邊緣性卵巢腫瘤的機率提高49%。雖然睡眠型態被以為可能會影響個人輪班工作的適應力,進而影響罹患卵巢癌之機率,但研究的數據並未達統計上顯著意義,需再有進一步的研究。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指出,輪班工作將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並成為一個促發癌症的媒介。因為夜間工作使女性無法在夜晚生成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為一種調節女性的雌激素的賀爾蒙,由於缺乏褪黑激素來抑制雌激素濃度,使雌激素升高,將促使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增加。
研究限制在於缺乏輪班的比例及職業領域的資訊,這些將影響罹癌的風險高低,自我呈報的資料亦缺乏紀錄工作經歷。
資料來源: 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2.09.12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不須進行卵巢癌例行檢查
今年四月,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曾提出聲明草稿建議大部分的女性不須進行例行性卵巢癌檢查,近日該單位再次表示目前無證據支持改變先前的建議,且現有證據都指出例行檢查帶來的傷害大過益處,因此仍確定該立場。
USPSTF找到足夠證據顯示每年進行一次陰道超音波或CA-125檢查,並不會降低卵巢癌的死亡數,反而因檢查出現偽陽性的結果,導致許多沒有罹癌的女性必須接受侵入性的手術治療,手術後又可能面臨併發症的發生。再者,有些女性因接受檢查被列為可能的卵巢癌中度危險群,但在確診其為低危險群之前,她們還須再接受額外的五次檢查,或是因為異常的檢查結果進行手術,但手術時卻沒有發現卵巢癌癌細胞。
USPSTF的建議結論認為,使用陰道超音波或CA-125檢查的例行性卵巢癌檢查,對死亡率的改善並無益處,且通常對女性造成傷害,不過如有BRCA1基因變異、遺傳性結腸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的女性則不在此建議對象之內。其他主要的醫學團體也與USPSTF的建議一致,包括美國癌症學會及美國婦產科學會,同樣認為沒有症狀的女性不須做例行性的卵巢癌檢查。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延伸閱讀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建議:不須作例行性卵巢癌檢查
+ read more

2012.04.19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建議:不須做例行性卵巢癌檢查
近日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提出不鼓勵大部分女性進行例行性卵巢癌檢查的聲明草稿,事實上早在2004年USPSTF已首次反對例行性卵巢癌檢查,主要原因是並無證據顯示卵巢癌檢查使用陰道超音波與CA-125檢查,對女性的益處會大於傷害。
USPSTF在此次聲明中引用多項試驗研究的結果,其中包括PLCO試驗與一項英國尚在進行中的試驗等。PLCO試驗中,雖然接受篩檢發現卵巢癌的比例比控制組高,但兩者接受診斷的時間階段及死亡率並無差別,且這項試驗中有10%的篩檢參與者在某些時間點曾出現偽陽性結果,研究者計算篩檢的正向預測值僅有1%;而英國試驗的初步結果則顯示偽陽性的比例很高;其他研究也證實高偽陽性的問題,並指出這將導致後續侵入性手術與負面事件的發生。
USPSTF於聲明中所下的結論認為,例行性卵巢癌檢查使用陰道超音波或CA-125檢查,對死亡率的改善並無益處,且通常對女性造成傷害,不過如有BRCA1/2基因變異或家族病史的女性則不在此建議對象之內。五月八日USPSTF將會整理收到的所有回應,再發佈完整聲明。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2.04.10
BMI值過高恐增加卵巢癌風險
近日一項由卵巢癌流行病學研究小組(the Collaborative
Group 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Ovarian
Cancer)發表的研究發現,一個女性的身高與BMI值可能對卵巢癌的罹患風險有重要影響。
過去雖然曾研究有關人體尺寸與卵巢癌風險,但卻只有約半數研究已發表研究結果,且結論不一,因此這項研究為了深入瞭解這個議題,蒐集並分析47篇已發表與未發表的研究,共包括25,157位卵巢癌患者與81,311位控制組女性,控制組的平均身高162.7公分、BMI值為25kg/m2。
結果發現,沒有使用更年期荷爾蒙替代療法的女性,BMI每增加5
kg/m2卵巢癌的相對風險為1.10(95% CI 1.07 to 1.13,
P<0.001);身高每增加5公分卵巢癌的相對風險為1.07(95%
CI 1.05 to 1.09,
P<0.001),但在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的女性身上卻沒有看到風險增加的傾向。
研究存在的研究限制包括可能還有其他未發表的研究資料存在,但沒有放進這項研究中,其次則是研究篩選已先排除那些控制組為住院病患的回溯性研究,因為這些住院病患通常BMI值已高過一般正常值。研究建議未來應直接研究評估BMI值與荷爾蒙替代療法對卵巢癌風險的影響,探究在其中循環雌激素所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PLoS醫學期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