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HPV疫苗更容易感染高其他危險型的HPV病毒?!
2017.07.07
接種HPV疫苗更容易感染高其他危險型的HPV病毒?!
根據一份新的研究,曾經接種HPV疫苗的女性比沒有接種的女性更容易感染高危險類型的HPV病毒!   這份研究是分析2007-2010年美國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NHANES)資料中878位20-26歲的女性,感染HPV的情況,其中177位女性(21.4%)至少有施打一劑四價HPV疫苗。   在控制年齡、社經地位、性伴侶人數等變項後發現,接種過四價疫苗,共6,11,16,18位女性中,有7.4%會感染這四型的HPV病毒,而沒有接種的女性則有將近17.1%感染。然而,有接種疫苗的女性卻有52.1%感染了其他高危險類型的HPV病毒類型,沒有接種疫苗的女性則有40.4%感染其他高危險性HPV病毒。在控制性伴侶人數等變項後,接種四價疫苗的女性感染其他高危險性類型的HPV病毒的風險會是未接種女性的1.19倍。   研究建議,不管是否有施打疫苗,女性都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早期發現HPV感染以早期治療。已經施打四價HPV疫苗的女性也可考慮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其他高危險性的HPV病毒類型。   參與這項研究的Guo博士後研究員表示,如果已感染HPV病毒,施打疫苗無法減少已感染的病毒,所以九價疫苗對於較年輕、沒有感染HPV病毒的女性效益比較大。同時,應該持續追蹤這些已施打HPV疫苗的女性,以確定他們罹患子宮頸癌的確實風險。   這份研究雖然沒有說明為何已經施打四價疫苗的女性比較容易受到其他高危險性HPV病毒類型的感染,但是這是國家要全面施打HPV疫苗應該要思考的公共衛生的問題!   而研究建議「已經施打疫苗的女性應該繼續施打九價HPV疫苗」,長期關心HPV疫苗接種議題的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因為研究並沒有提出相關實證,對此持保留的態度。       資料來源:Hum Vaccin Immunother、Live Science    
+ read more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2017.07.05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婦女經歷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為51歲,然在英國每十位就有一位婦女在45歲以前經歷更年期,因而增加了心臟病、骨質疏鬆、早期知能衰退的風險。   去年在JAMA的一篇研究指出,有50%的早發更年期婦女有心/血管疾病,有11%因心臟病死亡,有12%因其他原因提早死亡。   到目前為主,專家認為有些婦女會提早進入更年期,就像有些青少女會提早來經一樣,只是基因的巧合。   但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可以藉由改變她們的飲食習慣—大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來降低早發更年期的風險,其研究結果並已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這項研究是從1991年開始追蹤116,000位婦女到2011年,結果顯示,在飲食中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腐、大豆、堅果、糙米等)高於9%的婦女,其早發更年期的風險比低於4%的婦女少了59%。   研究人員表示,在研究中,很少有婦女可以攝取超過9%的植物性蛋白質,但有20%的婦女在其攝取卡洛里中,攝取6.5%的植物性蛋白質,她們更年期提早到來的風險減少了16%。   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與動物性蛋白質不同形式的植物性蛋白質可以保護子宮及卵泡的耗損,因而可以幫助預防更年期的提早到來。   因此,研究建議婦女在每天2000卡洛里的飲食中,應攝取約32.5克的植物性蛋白質,或是每天攝取3-4份的高蛋白質食物,例如早餐食用穀物、豆腐或堅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2017.07.04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最新數據,在2016年,30至34歲女性的出生率超過25至29歲的女性,這是30年來首次發生的情形。   女性平均生產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大約是28歲,高於2015年的26.4歲、2014年的26.3歲。專家們往往很重視女性生產時的年齡,因為這與生產情形息息相關。   35歲以上的孕婦被稱為高齡產婦,這個「高齡」帶有負面的意思嗎?還是35歲以上生產是母嬰的嚴重風險因子呢?   其實女性在35歲後還是可以生育健康的嬰兒,35歲以上只是一個風險變得需要討論的階段,但不意味著對每個女性都產生重大影響,以下將就35歲之後懷孕的風險個別討論。   生育力下降 女性在出生時便已確定了一生卵子的數量,隨著年紀增長,卵子數量與品質都下降,懷孕的可能性便會降低。而男性,因為精子數量、活動力與精液量的下降,生育力亦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這些與年齡相關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可能使女性更難懷孕。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接受人工授精的女性中,31歲以下女性74%在一年內懷孕,31歲至34歲女性為61%,352歲以上女性則為54%。   遺傳疾病風險 隨著女性年齡增加,懷孕中出現某些遺傳疾病的風險亦會增加,例如唐氏綜合症。   懷孕10週的唐氏綜合症的發病率在女性25歲時每1064人中有一人、30歲時每686人中有一人、35歲時每240人中有一人、40歲時每53人中有一人、45歲時每19人中有一人。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研究旨在調查為什麼年齡較大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產下染色體數異常的孩子。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重組過程可能導致唐氏綜合症等疾病風險增加。   基因重組是每對染色體在分離前交換遺傳物質的過程,研究人員發現,在年齡較大的母親中,重組過程可能受到比較少的調控,可能導致性細胞染色體數量異常或大量染色體再組合。   流產 流產的風險隨著母親的年齡逐漸攀升,研究指出20-24歲女性流產風險約在8.9%,45歲或45歲以上女性風險則增加至74.7%。主要原因可能是女性卵子的品質下降。   死胎 高齡女性懷孕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發生死胎,根據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發表的研究,高齡女性發生死胎情形大約1.2-2.23倍。   此外,首次懷孕年齡在35歲或35歲以上的女性,死胎率也較高。   死胎率隨產婦年齡增加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其他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產婦死亡率、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嬰兒臀位、產後出血、早產、嬰兒體重不足等風險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在美國中風協會2016的國際會議上,一份研究指出年長女性懷孕期間有較高風險發生中風、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   最新研究不支持高齡將產下體重不足或早產嬰兒 一些研究指出,35歲以上女性早產和產下體重不足嬰兒的風險較高。但美國流行病學雜誌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原因更可能是個人的生活情況與行為,而非年齡。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提出,35歲以上女性所生的孩子,有較少的社會、行為與情緒困擾。根據一份研究,較晚生育也與較健康、身高較高、更高的教育程度有正相關。     來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BM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隆乳影響心電圖的判讀?
2017.07.03
隆乳影響心電圖的判讀?
心電圖用來診斷心臟病、心臟疾病、心臟衰竭、不規律心跳和其他的狀況。新的研究指出,隆乳過的病人,其心電圖表可能導致誤診,建議醫師應以其他的測試來確認診斷的結果。   隆乳的植體大部分是鹽水或矽膠,用來讓乳房增大或乳房重建。2016年,美國整型外科手術做了將近290,500件隆乳手術,比2015年多了4%。   歐洲心臟科學會出版的Europace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為摩洛哥葛麗絲公主醫院的心臟科Dr. Sok-Sithikun Bun主導。他指出經驗顯示超音波不能穿透乳房的填充物,使得心臟超音波難以看到心臟,他想知道這些植體是否也會干擾心電圖。   研究測試28位隆乳和20位沒有隆乳、同年齡、健康沒有心臟病的婦女。由兩位電生理學家個別分析這些婦女的心電圖,他們對參與者的年齡、性別、是否有隆乳或心臟病,皆毫不知情。   心電圖中診斷心臟病的類型,最常見的是T波倒置(T wave inversion),接下來則是ST段壓低(ST depression)。T波倒置並非是一個特定的指標,但可能表示有心動脈疾病,而ST段壓低則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結果顯示,沒有隆乳的一組,除了一人以外,其他人的心電圖皆正常;有隆乳的一組,一個專家分析有38%的人心電圖不正常,另一個專家分析出57%不正常。這兩組主要不同在乳房填充物,所以結論是心電圖表的不正常源於填充物。   Dr. Bun建議做隆乳手術前應做個心電圖,有助日後比較。隆乳過的婦女,做心電圖時,應告知醫師。醫師應該知道隆乳病人的心電圖可能誤導,對診斷有疑慮時,需要依狀況做抽血檢驗。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表示,乳癌病患在手術前都有心臟的檢查,比較沒有問題。但是,接受醫美隆乳的人,在隆乳前不可能會去做心電圖,等日後發現心電圖異常時,就無從比較。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填充物的材質─水或是矽膠─是否對於心電圖會有不同的影響,可能是未來研究的變項。   資料來源:Society's Europace journal、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母乳哺育降低母心血管風險?結論遭質疑
2017.06.30
母乳哺育降低母心血管風險?結論遭質疑
近日一份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期刊(AHA)的研究指出,母乳哺育能降低母親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哺育越久風險降越低。長期為民眾檢視健康、醫療與科學發現並提供深度報導的醫療健康網站—STAT,對此結論提出質疑,認為研究無法充分支持其結論。   該篇研究是以近30萬中國婦女(平均51歲)為分析對象,並發現相較於從未母乳哺育的母親,哺餵母乳1年的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了9%,哺乳2年的女性風險更降低了18%。研究認為這可能與母乳哺育可以重新啟動母親產後的代謝及消化功能有關。   STAT表示,過去的研究並不完全支持這樣的結果,並且存在許多爭議。200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母乳哺育時間總共達2年(斷續加成)的女性其冠心病風險顯著降低,而哺乳時間較短者的風險比前者者高。但是,2013年BMC Public Health期刊發表的研究(同行審閱過)發現,哺乳7-12個月的母親的心/血管死亡率低於哺乳2年的母親,亦即,哺乳越久越不利。   STAT指出,這篇AHA期刊的研究有許多限制。首先,研究是依據母親的記憶來記錄其母乳哺育的時間長度,有些甚至要回溯到10年以前,這樣的資料可能因記憶有誤或研究對象希望符合研究者的期待而不可靠。其次,肥胖、感到焦慮/憂鬱、與新生兒連結弱、催產素低的女性,比較不傾向母乳哺育,而這些因子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由於研究由於無法排除這些干擾因素,因此無法證明因果關係。   研究雖然考慮了社會人口因素、生活方式、生理差異對哺乳的影響,但是他們並未蒐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的資料,例如是否有妊娠糖尿病、產前/中/後的BMI值等,而這些卻是會影響她們哺乳意願又會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綜合以上,STAT認為,有這麼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何母乳哺育的母親其心/血管疾病較低,哺育的影響力便顯得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STAT        
+ read more
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2017.06.29
缺乏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意識比罹病更危險!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健康殺手,但是多數人卻對此缺乏警覺,更不了解並且疾病的風險、症狀、診斷與治療有性別差異。近日一項針對美國1,000名25-40歲女性的調查,顯示女性多缺乏警覺,醫師也未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因此相對於已了解自己生病的患者,女性的處境更危險。   該調查結果顯示,45%女性不了解心/血管疾病是其主要殺手,而雖然多數女性去年曾接受健康檢查,但只有40%提到醫師有評估其心臟健康,並且雖然74%女性至少有一個心臟疾病風險,卻只有16%被醫師告知。   再者,26%女性認為罹患心臟疾病是丟臉的,因為他人可能認為自己飲食不健康或不運動。這樣的心態可能解釋為何60%女性承認他們偶爾會延遲就醫,並且有45%女性說曾經因為體重取消或延後預約就醫的時間。   另一份以200位醫師為調查對象的調查顯示,只有39%普通科醫師了解心臟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疑慮,並且只有35%提到他們在初次檢測病患的過程中有討論到心臟疾病。而只有22%的普通科醫師及42%的心臟科醫師認為他們處理女性心血管疾病時已具備完整知識。   主要研究者Noel Bairey Merz博士認為,讓女性了解心臟疾病的風險大於所有婦癌的風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我們也要教育普通科醫師以確保他們了解如何評估及治療有心臟疾病的女性,因為女性的症狀可能不同於男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UPI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