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2013.09.09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根據一份刊登於八月《未來醫學》(Future Medicine)的研究,女性病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預防效果、以及發生藥物副作用的機率,表現都比男性差。   該研究整理過往數篇與膽固醇及Statin藥物相關的研究文獻,有以下的發現。   首先,男女體內即使膽固醇濃度相似,但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的情形卻不同,例如,男女有相等的壞膽固醇濃度,但女性會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時間,卻比男性晚10~15年。   再者,男女好、壞膽固醇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的變化,與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連性也不同。男性無論總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提高、以及好膽固醇過少都有可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會增加,則只有發生在好膽固醇過少、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時。由此推論,Statin藥物是用來降低壞膽固醇,因此對女性的好處會比較少。   有關Statin藥物是否能達到降低女性因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效果,其中三篇研究雖提到Statin可讓健康但高風險的女性達到一些初級預防的效果,如減緩胸痛症狀,但最後對疾病絕對死亡風險的降低卻只有0.1%,在統計上明顯不具意義。另有六篇研究則比較Statin藥物對男女預防的效果,卻發現Statin藥物對健康但高風險、或已有ASCVD的女性,好處只有男性的一半;或者即使Statin藥物降低男女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對風險的比例相當,可是女性的全死因死亡率或中風機率卻不像男性會因此下降。   除了Statin藥物對女性的效果較男性不佳,也有數個研究指出,女性服用Statin藥物會產生的副作用比男性多,包括提高糖尿病、肌肉疾病、臀部骨關節炎及肌腱斷裂的風險。   綜合上述發現,對女性而言,服用Statin藥物作為初級預防事實上風險是大於效益,作為次級預防則是效果不如在男性身上使用得好。這項回溯性研究最後認為,應對使用Statin藥物提出針對不同性別的個別建議,醫師應與女性病患充分討論藥物風險效益問題,再決定是否開立處方。      
+ read more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2013.09.09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根據一份刊登於八月《未來醫學》(Future Medicine)的研究,女性病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預防效果、以及發生藥物副作用的機率,表現都比男性差。 該研究整理過往數篇與膽固醇及Statin藥物相關的研究文獻,有以下的發現。 首先,男女體內即使膽固醇濃度相似,但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的情形卻不同,例如,男女有相等的壞膽固醇濃度,但女性會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時間,卻比男性晚10~15年。 再者,男女好、壞膽固醇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的變化,與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連性也不同。男性無論總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提高、以及好膽固醇過少都有可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會增加,則只有發生在好膽固醇過少、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時。由此推論,Statin藥物是用來降低壞膽固醇,因此對女性的好處會比較少。 有關Statin藥物是否能達到降低女性因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效果,其中三篇研究雖提到Statin可讓健康但高風險的女性達到一些初級預防的效果,如減緩胸痛症狀,但最後對疾病絕對死亡風險的降低卻只有0.1%,在統計上明顯不具意義。另有六篇研究則比較Statin藥物對男女預防的效果,卻發現Statin藥物對健康但高風險、或已有ASCVD的女性,好處只有男性的一半;或者即使Statin藥物降低男女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對風險的比例相當,可是女性的全死因死亡率或中風機率卻不像男性會因此下降。 除了Statin藥物對女性的效果較男性不佳,也有數個研究指出,女性服用Statin藥物會產生的副作用比男性多,包括提高糖尿病、肌肉疾病、臀部骨關節炎及肌腱斷裂的風險。 綜合上述發現,對女性而言,服用Statin藥物作為初級預防事實上風險是大於效益,作為次級預防則是效果不如在男性身上使用得好。這項回溯性研究最後認為,應對使用Statin藥物提出針對不同性別的個別建議,醫師應與女性病患充分討論藥物風險效益問題,再決定是否開立處方。
+ read more
藍莓、葡萄與蘋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
2013.09.06
藍莓、葡萄與蘋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
  根據一項大型世代研究的成果報告,攝取特定的水果有助於減少成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由美國、英國與新加坡三個國家的研究人員一同進行,涵蓋了三個研究,時間從1984年到2008年,參與實驗的人數多達187,382人。受試者有男有女,並且在研究之初都沒有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每隔4年,研究人員便會針對受試者的飲食與水果的攝取狀況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在研究進行的期間,總共有6.5%的受試者出現糖尿病症,但研究人員發現,平均一週攝取三份特定水果-如:藍莓、葡萄(含葡萄乾)、蘋果或梨子-的受試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下降了7%。   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以果汁替帶水果,因為,研究同時也顯示,喝越多的果汁,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越高。另外,只攝取單一種水果也可能無法達到效果,研究者指出,需要不同水果所含有的纖維質、抗氧化劑、養份及植物性化學物質等共同作用,才能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
女性心房纖維顫動常被忽視
2013.09.05
女性心房纖維顫動常被忽視
  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ation)是不規律的心臟律動中最常見的形式,症狀包含了心悸、呼吸急促、容易疲勞,同時可能提高中風風險且會降低存活率。今年3月曾有一項英國研究顯示,當女性有心房纖維顫動的疾病時,會比男性出現較多的疾病症狀且生活品質較低。最近則有另一法國研究發現,心房纖維性顫動患者中,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未能獲得適當的治療。   這項法國研究認為要改善女性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的預後,應先瞭解疾病的處置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研究團隊從縱貫性病患資料庫(LPD)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為止的資料中,選擇18歲以上共15,623位患者進行分析,參與者的中位數年紀為77歲、女性佔41.6%。   在排除某些不適合使用抗凝血劑的女性後,研究指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比較不易獲得適當的治療,其中只有48.1%女性患者(52.6%男性)被開予維生素K拮抗劑(VKA);30.5%女性患者(25.4%男性)沒有任何預防;超過21%女性只被開立阿斯匹靈,但這與指引建議她們應服用維生素K拮抗劑(VKA)相抵觸。   這項研究顯示,即使女性患者有較高的中風風險,但她們接受抗凝血劑治療的機率仍比男性低,研究認為,在女性身上應更嚴格使用新的CHA2DS2-VAC評分表,評估她們的中風風險、以及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中風,才能讓女性獲得最佳的治療。      資料來源: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質子治療更貴 但沒更好
2013.09.04
質子治療更貴 但沒更好
  ◎ 黃達夫   三月二十二日報載,五年前總統馬英九參加護理師公會聯合會成立二十周年慶祝大會,公開承諾改善護病比,結果至今衛生署還在討論階段。工會理事長盧孳艷痛批,已有很多研究證實,護理負荷和病人死亡率息息相關,衛生署簡直罔顧病人安全。   的確,醫事人力的研究一而再地證實,護士照顧的住院病人數越多,死亡率越高。因此,確保病人安全、維護醫療品質的第一要務是投資於充足的醫護人力。研究更發現護理人力不足不但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死亡,而且會引起護理人員工作倦怠(burnout),離職率也跟著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隔天,媒體報導「質子放射治療明年上路」稱不久國內將有四、五座質子治療儀器。這訊息令我想起楊志良前署長對於血汗醫院的評論,「這些醫院一再精簡人力…,而將結餘用於擴建醫院、併購及軍備競賽…。醫院協會竟然要求降低醫院評鑑人力設置標準,個人多次嚴詞批評,認為匪夷所思」。顯然,楊前署長的「匪夷所思」還在變本加厲。   那麼,投資五十億於質子治療儀器是否會提高癌症的治癒率,減少癌症的死亡率?答案是個大問號!   第一、大多數癌症病人都不適合使用質子治療。   第二、雖然,根據質子治療的原理,質子打入人體內在一定深度才把能量釋出,理論上,應該會比光子治療精準,這也是質子治療所宣稱的優勢。但事實上,「因為病人每天治療時,腸胃空氣多一點,膀胱的尿量少一點,肌肉緊張一點…,腫瘤在人體內的深度就發生變化,質子光束就不能每次都命中目標,而無法避免把放射線能量釋放在正常組織」(鄭鴻鈞)。   過去十年的多個療效研究,都無法證實質子治療比光子治療更安全。甚至到去年十二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雜誌發表最新的研究報告,再次顯示,質子治療並沒有比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優越後,該報告的作者說:「現在球已經在對方的場域了!」接著,今年初,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也發表了官方聲明,強烈建議,質子治療在臨床試驗下進行。目前,只能說質子治療更貴,但沒更好。   在一個施行全民健保的國家,政府有責任妥善支配醫療資源,也有義務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以利病人來決定他們要安全的就醫環境還是高貴而不實的醫療。(作者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本文轉載自2013/04/02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3.09.04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2年7月曾有研究指出,美國男女醫師的薪資呈現性別差異,女醫師的平均時薪比男醫師低,且女醫師的工作時數低於男性同事。近日又有另一個研究再度呼應這樣的論點,指出雖然在過去25年間,女性在專業領域已有非常大的躍進,但美國男女醫師平均薪資的落差仍然存在。   這項研究分析1987-2010年間6,258位醫師及31,857位健康照護工作人員的薪資資料,比較男女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在1987-1990年間,男醫師的薪資比女醫師高出20%;1996-2000年間,高出比例稍微下降至16.3%;但2006-2010年間則又攀升至25.3%,比第一階段的差距更大,約為5萬6千美元左右。   研究提出的可能解釋包括,女性通常比男性同業工作的時數較短、女醫師可能將心力花在每個病患的時間比男醫師長、女性會選擇較低薪的專業工作,不過研究也提到近期相關研究已指出,即便前述因素已被調整,男女之間的薪資仍不平等。 這項研究雖未對專科、執業類型等變項進行控制,但研究主要作者Seth Seabury助理教授特別表示,雖然要瞭解薪資的性別差異,說明男女的專科選擇與執業類型是重要的,但去看整體未經調整的薪資之性別差異也是同等重要,因為專科及執業的選擇並非單單僅是出自於女醫師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於給予兩性不平等的選擇機會所造成。   舊金山南加州大學Molly Cooke博士評論此篇研究,認為要消弭這樣的性別不平等,應盡力促進薪資分配的透明度,協助女性去爭取她們所應得的部分,並加強投入推動職場的性別平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