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美研究:因懷孕出現中風住院比例有增加趨勢
2011.08.01
美研究:因懷孕出現中風住院比例有增加趨勢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中風的多項危險因子在懷孕婦女身上出現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與產後大量出血。近日一項美國研究表示,近年來懷孕婦女因中風而住院的比例不斷增加,尤以產後階段中風住院的狀況攀升最快。 這項研究檢視美國全國與懷孕相關的住院記錄當中在1994-1995及2006-2007年間,出現在產前、生產與產後階段發生中風的資料。結果顯示,與1994年每1,000個生產數中有0.15位母親中風相比,2007年的數據增加了47%;產後發生中風的情況則相對大幅增加83%;而生產過程中的中風住院數,維持在每1,000個生產數有0.27位母親中風。整體而言,與懷孕相關牽涉到中風因素而住院的總數增加54%。 此外,還特別指出在研究最後一年的紀錄中,32%的產前住院、53%的產後住院原因都同時包括中風、高血壓疾病或心臟病,後兩者與促使中風發生有極大的關連。 而該研究的研究限制在於其主要使用這些記錄資料中的診斷代碼,而非完整的醫療記錄,因此研究結果無法說明單一婦女多次住院的實際情形,有可能會低估住院次數。 研究團隊提到,這個研究提醒臨床醫師與研究社群應進一步追蹤醫師與婦女使用抗凝血與血栓溶解療法的情形,以及這些療法對胎兒、新生兒的影響、對母體的效益與安全性,並持續尋找出其他懷孕婦女可能發生中風的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中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Stroke: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心臟病風險因子可助預測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
2011.05.31
心臟病風險因子可助預測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
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之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許多,在美國約有7%的女性在發生妊娠糖尿病以後會產生其他併發症,如:導致早產、必須進行剖腹產,並增加胎兒出生後糖尿病、肥胖以及新陳代謝疾病的罹患風險。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透過仔細監控追蹤糖尿病與心臟病風險因子,可以幫助及早瞭解懷孕時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該風險最早可在懷孕的前七年就預測知道。 研究檢視在1984-1996年間,參與北加州多項健康檢查計畫的580位不同族裔女性之資料,這些檢查項目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與癌症等等。研究者比較在懷孕期間有與沒有得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對照她們接受健康檢查與生產的年紀,兩項平均的歲數相隔7年(28歲/35歲)。 結果發現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與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成正向關係,這些風險因子包括過重、高血壓、高血糖、及懷孕前壞膽固醇的指數。數據顯示,女性如有三項以上前述的風險因子,將比沒有風險因子的女性,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高出3.6倍。 研究結論表示,醫生應注意病人有哪些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這可能會造成日後發生妊娠糖尿病,但藉由早期檢查、注意飲食與適度運動,將可達到預防的效果。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2011.05.25
在第一與第二胎間過度增重 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
  妊娠糖尿病會發生在懷孕期間,可能導致婦女在懷孕最後數週與生產過後發生嚴重併發症,如孕婦及其胎兒皆得到糖尿病。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婦女在一次的懷孕生產過程中若曾得到妊娠糖尿病,則下次懷孕生產該病症復發的機率很高,再加上在懷孕前與過程中,增加過多的體重也會使該機率大幅提高。 這項來自北加州的研究採樣22,351位女性,追蹤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結果發現,在懷頭兩胎之間,體重增加達12-17磅(5.4-7.7公斤)的女性,與體重無太大變化的婦女相比,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將高出兩倍以上;超過18磅(8.2公斤)以上者,該風險將高出三倍以上。 此外,如果在生產後減重達6磅(2.7公斤)以上,可降低50%以上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但這個風險數據的改變主要在過重女性減重後身上可發現,因此建議有妊娠糖尿病史的過重女性,可透過生活形態的改變健康減重。 研究最後特別表示,若一般正常體重的女性被診斷出有妊娠糖尿病,有可能是基因本身就易罹患該病症,如想要透過減重以降低下次懷孕再次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效果將可能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過重孕婦健康減重可降低剖腹產機率
2011.05.18
過重孕婦健康減重可降低剖腹產機率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嚴重過重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可在不傷害她們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增加較少的體重,甚至減重。近日又有一項新的研究表示,過重女性在懷孕期間安全減重,能降低孕婦須要剖腹產的機率。 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過重女性懷孕時增重磅數的範圍應在11-20磅之間,一般正常值體重的女性則在25-35磅之間。 在這項瑞典的新研究中,檢視超過46,000位、1993-2008年間生產的過重孕婦之醫療記錄,將她們分為三組,為BMI值在30-35之間、35-40之間及40以上。結果發現,在後兩組中懷孕間增重磅數低於IOM建議值、或甚至減重的孕婦,與其他孕婦相比,產下過重的嬰孩、或須要進行剖腹產的機率較低。舉例來說,BMI值在35-40之間的孕婦,體重增重範圍在IOM建議值內的女性,進行剖腹產的比例為24%,但健康減重的女性剖腹產的比例僅有17%。 且她們產下的嬰兒,在呼吸與心跳率等等其他健康指標上,都與其他增重在建議正常值內的孕婦所產下的嬰兒一樣佳。然減重也可能發生產下比正常胎齡嬰兒體重輕的小孩,但與整體瑞典國內產下體重過輕的嬰兒總比例相較,僅高出0.1%(3.7%:3.6%)。 研究最後表示,目前到底減重多少才是安全的仍未明確清楚,尚待整理過去相關研究以釐清,同時也提醒孕婦不要在懷孕期間依照減肥食譜減重,而是應該保持均衡、健康的飲食,並規律適度地運動,如每天走路半小時等方式。過重的懷孕女性也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透過飲食或生活形式的改變來維持體重。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吸二手煙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死產
2011.03.25
吸二手煙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死產
未經稀釋的側流煙所含的化學物質,比一般經過過濾器吸入的煙更多、更濃。近日一項加拿大的研究表示,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將有可能導致胎兒體重過輕、易受感染或死產。 該研究取樣11,852位非吸煙女性,當中有11.1%女性暴露於二手煙的環境,89.9%則無,並觀察追蹤兩個群體長達八年之久。結果發現女性吸二手煙比沒有吸二手煙懷死胎的機率高出超過2倍(0.87%:0.37%)、胎兒出生體重少於2,500克的機率高出近1.5倍(7.40%:4.63%),及胎兒感染細菌性敗血症的機率高出近2倍(1.08%:0.51%)。此外,出現胎兒有較小頭圍或早產的機率也同樣較高。但此研究沒有調查暴露於二手煙的程度多寡。 該研究提醒,過去已有研究表示吸煙對胎兒健康的負面影響,此研究結果則強調二手煙與健康風險的關連,女性及其家人還有健康照顧提供者都應重視這項資訊,並且加強推動避免懷孕時吸二手煙的公共政策與教育。     資料來源:國際婦科與產科學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提供婦女符合「現實」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引
2011.02.17
提供婦女符合「現實」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引
2011年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所更新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引指出,過去臨床研究結果忽略個人與社經條件因素,會使女性較不願接受醫學建議與治療,撰寫指引的委員會主席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蘿莉默思卡(Lori Mosca)教授談到,貧窮、低識字率、心理疾病、較低英文能力與視力、聽力問題,通常會對醫師試著要改善病人的心血管健康造成阻礙。要處理這些困難,意識倡議一直是重要關鍵,同時女性病人與醫生間維持良好的溝通是重要的第一步,醫生應瞭解女病人用藥情形、藥物副作用與生活習慣等等,才能及早發現問題。 為了評估病人的風險,預防指引列出幾項易引起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疾病,包括有狼瘡、風濕性關節炎與懷孕併發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與懷孕引起的高血壓),默思卡教授指出,有妊娠毒血症病史的女性在懷孕後的五至十五年間,罹患中風、心臟疾病與動脈危險阻塞的風險為常人之兩倍,因此女性病人應特別向醫生詢問自己是否有此風險。此外,當中還特別強調種族族群多樣差異性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舉例來說,非裔美國女性特別容易有高血壓問題,拉丁美洲裔美國女性則為糖尿病問題。 再者,憂鬱症篩檢可作為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一部份,憂鬱症治療雖不會直接改善心血管健康,但憂鬱症卻可能會影響女性是否接受並遵照醫生的建議。 雖然臨床實驗結果的預防方法要放置真實生活中有其困難之處,但有些一般大眾熟知卻未經實驗證實的心血管疾病預防療法卻可能對女性造成傷害,像是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抗氧化劑或葉酸。 默思卡教授表示,在未來還須更多打擊女性中風與心臟疾病的研究,特別關注並找出女性生命中的不同特定階段如:青春期、懷孕與停經,心血管疾病罹患的風險與有效的預防機會,以及更多預防療法的風險之性別差異分析與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