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6.24
公鼠交配前攝取高脂肪飲食 後代體重與體脂增加
之前研究多只針對母親飲食對孩子肥胖風險的影響,最近一項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則在老鼠研究中發現,父親的飲食其實也會影響其後代健康,尤其是雄性後代。
這個研究將實驗用公鼠分為兩組餵食13週,實驗組為飲食總熱量的45%是從脂肪中攝取、控制組該比例則降為10%,但兩組總熱量皆相同,結果攝取高脂肪食物的公鼠變胖。研究再讓所有公鼠與攝取低脂肪飲食的母鼠交配繁殖,並讓所有後代小鼠都吃標準的實驗老鼠飼料,再分別在牠們出生後的20天、6週、6個月及12個月測量體重與體脂。
結果發現,與控制組相比較,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出生後6週大時體重已經比較重,且體重增加情形在第6個月及第12個月都持續不變,而體脂部分同樣也在出生後6個月,出現比控制組的雄性後代較高的狀況。研究解釋,兩組呈現差異有可能是表觀基因改變所致,也就是說內在與外在環境因素對基因產生影響。
活動情況的話,實驗組的雄性後代在第6週開始變得活躍,然雌性後代狀況在出生後第6個月及第12個月比雄性後代表現更佳,這可能有助於停止體脂的增加,並降低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風險,而研究也正在瞭解出現性別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表示,愈來愈多小孩及青少年、青少女受肥胖影響,如果我們能提早找出能偵測與預測肥胖與糖尿病的標記,將會有助於人們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有效介入以延緩或避免相關疾病的發生。
資料來源:第95屆內分泌學會年會(The Endocrine Society's
95th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
+ read more

2013.06.18
含糖加工食品與飲料恐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1年曾有研究指出,女性每日喝兩瓶以上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近又有一項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支持這個論點,該研究發現人們透過加工食品及飲料攝取過多的糖份,將使與心臟病相關的風險提高。
研究團隊一開始先在動物身上進行臨床前試驗,之後再在人類病患細胞上進行檢測,結果發現葡萄糖代謝產物G6P會對心臟產生傷害,研究主要作者Heinrich
Taegtmeyer教授指出,高血壓或其他疾病本來就會對心臟造成壓力,如果病患又攝取過多的葡萄糖,將只會讓心臟的狀況更加嚴重。
研究解釋,當人體攝取太多的糖與澱粉,葡萄糖代謝產物G6P就會逐漸形成,進而對心臟造成壓力,而光是一分子的G6P就可以使心臟功能出現不正常。現階段醫師只能以給予病患利尿劑控制水份,以及beta阻斷劑、ACE抑制劑以降低心臟的壓力,使其能較正常運作,但在過去20年都一直沒有出現新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3.05.23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反對降低鹽分攝取量 各界仍有爭議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
在2005年曾建議每日鈉攝取量應控制在1,500~2,300毫克之間。這次IOM在5月13日表示,目前針對每日攝取鈉低於2,300毫克是否會使心血管疾病或全死因死亡率有所改善或更加惡化的相關證據仍不足,難以下定論,且部分證據顯示降低鈉攝取量會對特定疾病的病患造成副作用,因此不贊成建議這些人將每日鈉攝取量降低至1,500毫克以下。
IOM在分析報告中指出,足夠證據已可確定攝取過多的鈉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是有關連的,但每日低於2,300毫克的鈉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連卻沒有一致性的結論。此外,IOM還在多個研究中發現,每日攝取低於1,840毫克的鈉,可能會導致正接受積極性治療的充血性心臟病患發生副作用。
不過,IOM針對報告承認目前仍無法訂出適當的鈉攝取量,且研究屬觀察性質,可能無法排除潛在干擾因子。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因此進一步要求IOM召開專家會議評估現有證據有關每日2,300毫克的鈉攝取量之效益及風險,尤其是針對高血壓、前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充血性心臟病患者,以及51歲以上老人、與黑人這些特定族群人口的資料。
美國心臟協會(AHA)對於IOM的報告則回應,由於該報告在方法論上有許多瑕疵,因此AHA並不會改變其每日不得攝取超過1,500毫克鈉的建議,其他包括美國飲食協會(USDA)、美國醫學會(AMA)、美國大眾健康協會(APHA)及世界醫學會(WMA)也都贊成降低每日飲食的鈉攝取量。
目前美國官方關於鈉攝取量的指引,建議51歲以上老人、黑人或糖尿病、高血壓及慢性腎臟病病患,每日不要攝取超過1,500毫克;14-50歲人口則每日應控制在2,300毫克,下一次指引更新時間為2015年。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3.03.19
乳癌病患應盡量避免高脂肪食品
過去已發現許多食品含有高脂肪,將提高體內的雌激素濃度,且雌激素濃度過高可能增加乳癌罹患可能性。2010年一個美國研究還指出,青春期飲食若攝取過多高脂肪,將提高老年罹患乳癌的風險。最近一項由Kaiser
Permanente醫療中心所做的研究提出類似的發現,呼籲乳癌倖存者為了延長長期的存活率,應盡量避免攝取高脂肪飲食。
研究對象是一群在1997-2000年被診斷有早期浸潤性乳癌的1,893位女性病患,研究在之後持續六年以問卷調查她們的飲食習慣,研究最後共有349位乳癌復發,其中189位因而病逝。
分析結果發現,病患中常攝取高脂肪飲食的群體,乳癌死亡率、全死因死亡率、及非乳癌死亡率都比較高。以每天攝取一份或超過的高脂肪食品計算,全死因死亡率提高64%、發生在追蹤期間死於乳癌的機率提高49%,而攝取低脂肪食品不存在這些關連性。
研究所指高脂肪食品包括熟成及硬質起司、奶油、卡士達(Custard)、淡奶、冰淇淋、布丁、全脂牛奶及全脂優格。研究者最後表示,應多建議女性及病患多攝取低脂肪食品會比較健康。
資料來源: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2013.02.22
懷孕期間攝取咖啡因 恐使胎兒出生體重減輕
母體營養對胚胎及胎兒成長有重要影響,某些物質也可能對胎兒有害,而咖啡因就是其中一種,現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懷孕婦女的咖啡因攝取量每日應低於300毫克,大約是兩杯中等濃度咖啡的含量。近日一項來自挪威公共衛生協會所進行的研究顯示,不論咖啡因的來源都有可能減輕胎兒出生的體重,以及延長妊娠時間。
挪威這項包含6萬個懷孕數的十年研究,蒐集這些母親的飲食資訊及胎兒出生資料,其中母親攝取含咖啡因的飲食來源有咖啡、茶、軟性飲料、巧克力、及含可可亞的食物。
研究分析的結果發現,無論孕婦是否吸菸,攝取咖啡因本身就與胎兒出生體重減輕、妊娠時間延長呈現正向關連,數據顯示每日攝取100毫克的咖啡因,胎兒出生體重會減輕21-28公克、妊娠時間延長5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單純以攝取咖啡中的咖啡因來看,每日100毫克會延長8小時的妊娠時間,但這可能也與咖啡中的其他物質或與喝咖啡者的特定生活型態、行為有關。
研究表示,胎兒出生時體中過輕將可能造成往後有短期或長期的健康問題,而就這項研究的結果來看,世衛所建議的咖啡因攝取量可能有再修正之必要。
資料來源:「英國生物醫學中心:醫學」期刊(BMC
Medicine)
+ read more

2013.01.30
多吃蔬果可能有助降低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罹患風險
過去都假設多吃蔬菜水果應該能使乳癌罹患風險降低,但就目前現有證據仍未有定論,不過最近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攝取蔬果與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 (ER-) breast
cancer)風險的降低,存在關連性。
乳癌分為好多種亞型(subtypes),其中包括雌激素受體陰性、陽性乳癌等等共五種亞型,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的存活率及受雌激素影響程度都比陽性的要低,約佔所有乳癌的15-20%。
這項研究分析20個世代研究,追蹤的最長時間為11-20年。結果發現女性的蔬菜與水果的總攝取量愈高,罹患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風險愈低,但對全類型乳癌及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的罹患風險並沒有影響,顯示蔬果攝取對特定亞型的乳癌可能產生作用。未來研究方向應特別針對受雌激素受體狀態影響的乳癌類型,瞭解其中病因為何。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