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剖腹產提高後續懷孕的風險
2008.06.25
剖腹產提高後續懷孕的風險
最近一份研究發現,第一胎若進行剖腹生產的話,將會提高後續懷孕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這項研究所分析的數據來自於挪威的資料庫,總共包含637,497位生兩胎的婦女和242,812位生三胎的婦女,資料庫內完整記錄婦女每一次懷孕生產的紀錄。分析結果發現,和第一胎為自然產的婦女相較之下,第一胎剖腹產的婦女在第二胎時發生妊娠高血壓、胎盤異常、胎兒過輕的風險會增加一倍。若婦女前兩胎都進行剖腹產,後續懷孕時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但與前者差異不大。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Anne K. Daltveit表示,婦女的懷孕史和過程也應該要納入研究分析的評估,因此,若將婦女懷第一胎時也發生過相關併發症的數據扣除的話,風險會稍降,但仍舊比自然產的婦女高。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Obste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剖腹產提高過敏風險的原因
2008.06.23
剖腹產提高過敏風險的原因
許多研究發現剖腹產會增加新生兒過敏和氣喘的風險,陸續也有研究探討剖腹產影響新生兒體質的原因。例如,IL-13是一種與過敏體質相關的細胞激素,有過敏家族史的新生兒在臍帶血中便含有較高量的IL-13;有研究便發現剖腹產會提高新生兒血液中IL-13的濃度。   另一種與過敏相關的細胞稱為「調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其功能為調節免疫能力、抑制過敏反應。最新一份由加州大學醫學院小兒科Ngoc Ly醫師所主導的研究,便在檢測剖腹產是否會損害調控T細胞的功能,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結果發現相較於自然分娩,新生兒體內調控T細胞的功能運作會因剖腹生產而有所減損。   Ngoc Ly醫師表示,透過這樣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在決定「生產方式」時有更多的參考依據。雖然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為佐證,不過目前的研究結果已經可以提供一個免疫學上的理論,解釋剖腹生產與過敏體質、氣喘之相關性。    
+ read more
到底要隔多久再生下一胎?
2008.04.14
到底要隔多久再生下一胎?
兩胎之間到底應該要隔多久呢?關於這個問題,在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中,華盛頓大學早產研究中心的研究員Emily DeFranco博士指出,兩胎之間相隔時間的長短將影響下一胎胎兒的健康和早產的機率。這份研究結果顯示: -兩胎間隔時間少於6個月,下一胎於35週內早產的機率約提高41%。 -兩胎間隔時間介於6到12個月,下一胎發生早產的機率約提高14%。 -兩胎間隔12到18個月,對下一胎沒有顯著的影響。 根據上述的結果,DeFranco博士表示,兩胎之間相隔時間過短會增加早產風險的原因,在於母體缺乏足夠的時間從上一次的生產中回復到可以提供胎兒足夠養分的狀態。因此,DeFranco博士建議,兩胎之間至少應該相隔12個月,尤其是曾經有過早產經驗的婦女更應該注意,以降低下一胎再次發生早產的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孕」動安全又有益!
2008.04.09
「孕」動安全又有益!
與一般傳統認為孕婦應該盡量少動的觀念相反,美國的專家表示,「孕婦不但應該持續運動,甚至應該進行重量訓練」。 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讓孕婦的體重按照一定的比例成長,預防懷孕期間可能產生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現象,並且可能幫助縮短分娩的時間長度。而透過溫和的、頻繁的運動,準媽媽們也能夠在不傷害自身與胎兒的前提下,維持自身的健康與體適能。 甚至一般直覺認為孕婦應該盡量少碰的重量訓練,研究也顯示對於孕婦幾乎沒有害處。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James Pivarnik博士建議準媽媽們可以將重量訓練的內容修正,進行重量較輕、次數較多的訓練計畫,每組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拉長,並在訓練時注意維持正常呼吸。進行訓練時,也務必請健康專業人員協助照看。 Pivarnik並強調,雖然運動對孕婦們基本上是有益的,運動內容仍應諮詢醫療照護人員,以確定運動的安全性,並針對每個準媽媽不同的體力限制和健康需求進行設計。準媽媽們運動時,需特別注意身體的變化,特別是陰道出血、抽痛、極端噁心、輕微暈眩、頭痛等,一旦有這些狀況發生,應該要立刻尋求醫師的協助。另外,某些特別容易產生撞擊的運動(例如滑水),準媽媽們還是要避免。 生產之後的媽媽們,可以依照懷孕期間運動的強度以及分娩時的強度來設計產後運動。一般來說,懷孕期間較常運動的媽媽,生產後很快地就可以恢復原有的運動量。然而如果媽媽們想要減去懷孕期間增加的體重,則必須繼續加強運動量並節制卡路里的攝取。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應注意甲狀腺症狀
2008.02.18
懷孕婦女應注意甲狀腺症狀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醫學資料顯示,懷孕期間若發生甲狀腺機能減退的狀況的話,有可能會導致流產、妊娠性高血壓、早產、胎盤早期剝離、胎兒生長障礙等問題。然而,典型的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狀幾乎和懷孕時所出現的症狀相同,例如,容易疲勞、便秘、痙攣、掉頭髮,而且會怕冷、皮膚乾燥、體重增加、失眠等,使婦女很有可能會因此忽略甲狀腺疾病的警訊。因此,美國臨床內分泌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和美國臨床生化學會(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建議懷孕婦女和有計畫要懷孕的婦女,應該要進行甲狀腺檢查。      
+ read more
男性年齡影響後代?
2008.02.15
男性年齡影響後代?
  英國的BBC新聞和每日報(Daily Mail)最近報導了一篇有關男性年齡與生育健康的研究,這份研究發表在人類生產醫學期刊(Human Reproduction),其指出男性年紀越大生的小孩會越健康,甚至連60歲以上的男性都不例外。相反的,年輕的男性有小孩的話,胎兒早產和死亡的機率越高,尤其青少年爸爸,胎兒早產、體重過輕、體型過小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但是研究中所分析出來的生產風險差異並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這是一篇回溯性的世代研究,資料來自於1995-2000年美國的人口登記系統,排除不合標準的樣本後,總共包括超過兩百萬筆資料。分析數據時所考量到的變因包括:父母親的背景、過去的生產史、產前健康狀況、母親的生活方式、產檢資訊、孕婦產期、嬰兒一歲前的健康狀況等,但是這些變因並未考量到父親的生活方式,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資料。   雖然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結果有可能是因為生理因素,也就是說年輕男性(20歲以下)精子的品質和成年男性不同,導致日後生產風險的差異。但是也不排除其他可能的社會經濟因素,例如:年輕爸爸來自於經濟弱勢家庭的可能性較高、教育程度較低,此外,家庭暴力、藥物與酒精濫用、吸菸與二手菸等都有可能對生產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這些社會因素對胎兒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似乎遠大於父親的年齡。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