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5.12
美消保團體:減肥藥恐致腎結石、胰臟炎及肝傷害
四月美消保團體「公眾」(Public
Citizen)致函美國FDA撤銷含orlistat成分的減肥藥物羅氏鮮(Xenical)與康孅伴(Alli),這是其於近五年內的第二次動作。雖然FDA已於去年在藥品仿單標示上警告藥物可能對肝造成傷害,但「公眾」仍覺不夠。
該團體針對FDA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的整理分析中指出,兩項藥物與47例嚴重胰臟炎與73例腎結石相關。2006年亦曾發現羅氏鮮在臨床研究中,會導致白老鼠出現結腸癌的前兆徵狀,曾要求FDA禁止該藥物,但遭拒絕。該團體表示,這些藥物會對許多重要器官造成嚴重傷害,卻對減重只產生極小的效果。
美國因這兩項藥物的市場銷售量已逐年下降,有專家認為FDA並不會立即要求產品下架或撤銷藥證,而可能讓藥物自行慢慢消失於市面上。許多美國醫師也回應,即使藥物被撤銷禁止對他們來說影響不大,因為他們通常不會建議過重患者使用這些藥物。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衛生署已於96年提醒使用含orlistat成分之減肥藥者應小心膽結石發生的風險,且目前台灣的不良藥物通報情形,21件中雖多數為減肥無效或造成腸胃不適,但仍出現發生肝功能衰竭、結腸癌與陰道出血各1例嚴重導致住院的狀況。台灣現今瘦身美容風氣仍盛行,使用減肥藥物之情形較為普遍,民眾仍須多加注意使用減肥藥物的副作用與可能對健康的危害。
資料來源:美國公眾健康研究團體(Public Citizen’s
Health Research Group)
+ read more

2011.05.10
美FDA警告:胃藥恐致腿部痙攣、心律不整及癲癇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可阻絕氫鐵(hydrogen
iron)抵達胃部,以降低胃酸濃度,一般腸胃不適者多會服用。近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出警示,長期服用含PPIs的胃食道逆流治療藥物超過一年以上者,可能導致血清中的鎂濃度過低,增加腿部痙攣、心律不整及癲癇的風險。
FDA表示,服用PPIs藥物所引起的低鎂血症(hypomagnesemia)通常可透過補充品來改善,但在近四分之一的案例中未見改善效果,須立即停止服用該類藥物。其他也同樣會降低鎂濃度的藥物,如:心臟病藥物隆我心碇(Digoxin),若與PPIs藥物同時使用,則導致低鎂血症的風險將會更加劇。
此外,曾動過支架置入術與經皮血管重建術者,服用PPIs藥物也可能增加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亦曾有研究指出PPIs藥物與艱難梭狀桿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 diarrhea)的關聯。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去年五月衛生署已針對年長婦女服用含PPIs藥物發出警示,表示可能會引起特別是脊椎和手腕的骨折發生,及增加74%風險的桿菌感染。而在美國含PPIs的藥物包括處方與非處方用藥,FDA所明列之警示藥物品項中,台灣方面目前已核准上市的藥物項目,品名為耐適恩(Nexium)錠/注射劑/懸浮用顆粒劑,有用藥需求之民眾應多加留意,並主動與醫師討論藥物使用的相關風險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

2011.05.03
歐洲藥物管理局確認罕見大腿骨骨折與骨鬆藥物的關聯
歐洲藥物管理局近日做出結論,認為罕見大腿骨骨折是雙磷酸鹽類藥物的典型副作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最普遍的骨質疏鬆藥物,有許多停經後婦女被建議長期服用此藥以預防骨質疏鬆及骨折,因此歐洲藥物管理局要求,所有在歐洲流通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都需要加註可能會造成非典型大腿骨骨折風險的警語。
雖然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機率低,但是開立雙磷酸鹽類藥物的醫師應該要注意此一副作用。如果懷疑一邊有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情況,也應該要檢查另一邊;此外,醫師應定期檢視病患是否需要持續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尤其是已經服用五年以上的病患,更應該審慎評估。
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的病患也應提高警覺,如果大腿、髖部、鼠蹊有任何疼痛或不舒服的情況,應該立即與醫師聯絡,因為這可能是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的徵兆。歐洲藥物管理局也要求藥廠應密切監控此一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如果服用藥物有任何不良反應,應通報藥物不良反應系統(台灣不良反應系統通報專線:02-2396-0100)。
資料來源:歐洲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2011.04.26
美研究:孕婦使用藥物治療的狀況逐年增加
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孕婦使用藥物的狀況極為普遍且持續增加,並隨社經地位、產婦年紀、族群與居住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表示產前藥物治療可能會造成胎兒先天性缺陷,然關於大多數醫師處方或非處方的藥物所帶來的風險與安全性,卻缺乏足夠的資訊提供。此導致孕婦可能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會對胎兒造成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對於藥物的潛在傷害存有疑慮,也會影響孕婦的藥物選擇。
這項研究蒐集1976-2008年間美國波士頓大學斯隆流行病學中心(Slone
Epidemiology
Center)研究先天缺陷的資料、1997-2003年間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預防先天缺陷的研究資料,並訪談30,000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的女性。
結果顯示,在懷孕的前三個月裡,70-80%的女性曾使用至少一次的藥物治療;在過去的30年間,這項比例已增加了6成,且使用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孕婦人數,增加了3倍,其中抗憂鬱藥物使用的成長幅度尤其驚人。此外,藥物使用的程度與女性年紀、教育程度成正比,且非拉丁美洲裔之白人女性使用程度亦較高。
最後研究表示這些資料除了指出現今有哪些藥物普遍被使用,亟需有更多研究針對它們的風險與安全性做出分析,也認為應加強對於孕婦藥物使用狀況的掌握追蹤。同時,關於藥物治療的使用方式是否隨時間而有所改變,亦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1.04.25
心臟病藥物ACE抑制劑可能增加乳癌復發風險
近日一項刊登於《乳癌研究與治療期刊》的初步性研究發現,針對兩種用於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在曾患乳癌的女性身上使用是否可能造成乳癌的復發,出現相反的作用效果。ACE抑制劑會增加乳癌復發率,然beta阻斷劑卻可能降低復發風險;若兩者同時服用,則乳癌復發的速度會因beta阻斷劑而趨緩。
2010年即曾有一項針對英德兩國400位女性的研究指出,女性使用beta阻斷劑的降高血壓藥物,比較不會有乳癌復發的情形。此次研究UCLA研究者則分析1,779位罹患早期乳癌並曾接受治療的女性之資料,發現其中服用ACE抑制劑之女性,雖然沒有因乳癌復發造成死亡,但其乳癌復發率增加56%;服用beta阻斷劑的群體中,則有14%的女性乳癌復發風險降低,但此數據仍未具統計意義。而同時服用兩者的話,復發的風險介於中間值。
研究作者表示,該研究結果尚屬初步性的發現,後續仍須有進一步的相關研究。同時目前正在服用其中任一藥物之患者,不應立即停止治療,若有乳癌或屬乳癌高風險群之女性,對藥物有任何問題或疑慮,應主動向醫師告知並討論藥物的選擇。
資料來源:乳癌研究與治療期刊(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 read more

2011.04.22
口服避孕藥可能增加心血管阻塞風險
過去研究已指出長期服用避孕藥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些影響,如高血壓、血栓症或中風,若妳年齡在35歲以上、且有吸煙習慣也必須小心罹患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將會增加。近日兩項研究證據顯示,某些含有黃體素荷爾蒙drospirenone的避孕藥會增加靜脈血栓拴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形成。
第一個是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結果—女性服用含有drospirenone的口服避孕藥,比服用含有levonorgestrel的口服避孕藥,罹患非致命性靜脈血栓拴塞的風險高出超過2倍(30.8人/每10萬人:12.5人/每10萬人)。另一英國開業醫師研究資料庫(UK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中的研究則也發現了類似的風險比例數據(23人/每10萬人:9.1人/每10萬人)。
2009年已有荷蘭與丹麥的研究認為含有levonorgestrel荷爾蒙的口服避孕藥造成血栓塞的風險比一般的避孕藥低。上述兩項研究進一步印證其卻為較安全的選擇,並認為應針對過去相關研究做系統性的回顧,同時建議醫生應開立安全性較高的避孕藥處方給須要的女性服用。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