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5.13
30歲以上女性不運動 小心心臟病上身!
過重、吸菸、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等都是已知的女性心臟病風險因子,不過最近有一項澳洲的新研究進一步發現,在女性進入30歲之後,運動量太少將比起其他風險因子,對女性心臟病風險的影響更大!
這個研究團隊認為透過瞭解個別心臟病風險因子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所造成的影響,將會有助於發現哪些族群最需要政策行動的介入,因此研究針對澳洲醫療保險中的32,154位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的結果指出,吸菸是30歲以下女性發生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人口可歸因危險度(PAR)為59%,該數值隨年紀增長而遞減,因此應持續努力降低年輕女性(尤其是20歲世代)的吸菸率。可是對30到90歲之間的女性來說,「低活動量」反而遠比其他風險因子的影響要來得大!
研究最後結論表示,目前世衛(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150分鐘,此建議運動量與美國、澳洲一致,過去針對心臟病預防的重點主要在打擊肥胖、控制BMI值,研究認為未來應多著重強調維持身體多活動的重要性。而女性只要可以維持身體的活動量即可,運動類型並不拘,一般來說,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及新陳代謝健康最好、重力訓練則對肌肉骨骼健康有益。
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03.04
女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有年輕化的趨勢
台大醫院內科潘建廷、張博淵醫師 編譯
隨著時間及醫療科技的發展,一般大眾,不論是男是女,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入院的比率近年來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然而一份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指出,在這個省份裡,年齡小於56歲的女性族群當中,在2000到2009年間,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比率以每年1.7%的速率增加1此外,在較年輕的族群中,與男性相比,年輕女性也有較高的出院後三十天內的死亡率。
很有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作者在研究裡面假設:年輕女性的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會上升的原因與她們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的惡化有關,這些風險因子包括:肥胖比率的上昇、抽煙、高血壓以及糖尿病。
然而他們也指出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年輕女性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比率增加,是由於近年來無論是醫療提供者或是患者本身對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了解增加,以及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更有警覺而更能儘早求醫治療。』
目前對於女性的死亡比率及風險增加,其背後的原因仍然不清楚。雖然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探討共存疾病、臨床上的表現及特色、及急性心肌梗塞後的照護對於性別差異的影響;然而,即使在矯正過這些我們所認為的可能造成影響的因子之後,年輕女性仍然有較大的早期死亡率。也因此可見,對於傳統的風險因子評估及分析並沒有辦法解釋性別的差異,尤其是在ST波段上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更是如此。(註: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種,常代表著全層的心肌壞死)
對於這些性別差異,也有學者提出一些其他的原因及看法,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患者中出現非典型症狀的比率較高。或是女性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的辨識及表現較晚。但這些並不足以完整地解釋性別差異造成的死亡率差距。有一些新的研究指出,一些非傳統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也許會對於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較差預後做出解釋,例如憂鬱症以及整體的健康狀態。』
作者及研究人員也指出,他們所做的研究是來自於過去累積的數據,在分析上對於許多影響因子、藥物使用,以及再灌流治療缺乏更進一步的資訊及釐清。此外,這項研究並沒有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的分類做出區分,以及沒有納入到院前死亡的患者,都限制了這項研究的解讀。
但是,男女性別的差異在各個生理及病理的方面確實都被觀察到,並且持續地被科學家們研究和分析。雖然至今我們仍無法明確地告訴大眾,何者才是影響最大的因子。然而,積極了解問題在哪裡,才能對症下藥。這項研究提醒民眾,許多疾病是男女有別,而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如此3。如同研究者在文中所提到的,『這些發現,突顯了我們對於年輕女性族群在急性心肌梗塞的預防、發生、處理、和改善預後的努力上,是多麼急需改進。』
資料來源:婦女健康期刊(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參考文章:
1. Izadnegahdar M, Singer J, Lee MK, et al. Do younger women fare
worse? Sex differenc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ospitalization
and early mortality rates over ten years.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2014;23:10-7.
2. Douglas PS, Ginsburg GS. The evaluation of chest pain in wome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6;334:1311-5.
3. Papakonstantinou NA, Stamou MI, Baikoussis NG, Goudevenos J,
Apostolakis E. Sex differentiation with regard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3;62:4-11.
+ read more

2013.12.19
年輕女性乳房密度高 將增加乳癌風險
乳房密度一般需要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進行判讀,是乳癌的重要因子之一,美國癌症學會也已指出女性如果乳房密度極高,那麼乳癌的罹患風險就會相對比較高。
最近在12月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篇英國研究針對乳房密度高會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問題發現年齡世代的差異,在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身上兩者的關連性才比較明顯。
研究比較282位乳癌患者與317位健康女性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測乳房密度的結果,與以往不同的是此研究所使用的數位超音波已加入較客觀的演算法進行計算,結果以量化數字呈現,而非採肉眼判斷。最後的結果呈現,在50歲以下的女性中,乳癌患者比一般健康者測得的乳房密度來得高,過了50歲之後,乳癌患者的乳房密度與乳癌就沒有直接的關連。而在健康女性的群體裡,測得的乳房密度一直都是隨這年齡增長而遞減。
研究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乳房與有癌細胞的乳房兩者密度發展的生物機制並不相同,尤其在年輕女性族群特別明顯,值得注意,未來可以考慮加強乳房密度極高的年輕女性的乳癌篩檢工作。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annual meeting)
+ read more

2013.11.28
美國內分泌醫學會發佈檢測妊娠糖尿病新指引
由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所組成的專案小組發佈了一份新的臨床診療指引,以幫助醫護人員提供最好的糖尿病照護給懷孕婦女。這份臨床診療指引由五位由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所推選的專家共同撰寫,發布於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醫學期刊。
專家小組指出現今平均每5位懷孕的婦女中就有一位罹患妊娠糖尿病,但傳統的檢測方式僅能指認出約1/4的患者。,導致許多婦女沒有被診斷出患病,因而增加這些婦女產下巨嬰或難產的風險。
這份新的臨床診療指引建議所有未曾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在第一次產檢時都應接受糖尿病篩檢,研究小組特別強調這項檢測應在孕期13週內完成。
除此之外,專案小組也建議使用較低的血糖濃度來診斷妊娠糖尿病,專家小組主席Ian
Blumer認為這種方式有助於檢測那些原先未被檢測出罹患糖尿病的婦女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
專家小組依據數個分析糖尿病與懷孕關係的研究,在指引中針對妊娠糖尿病婦女提出以下建議:
1.
懷孕婦女在孕期24~28週之間應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
2.
建議患有糖尿病與有過重、肥胖等症狀的婦女在懷孕前進行減重。
3.
初期的妊娠糖尿病治療應包含醫療營養療養,並且每日運動30分鐘。
4.
如果上述改變生活習慣的作法仍無法改善病況,使用降血糖藥物是必要的。
5.
患有第一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必須進行完整的視力檢測,以確保未有因糖尿病而引起視網膜病變。
賀爾蒙健康網絡進一步補充:雖然每個女性都可能發展出妊娠糖尿病,但有些女性罹病的風險較高。例如:
1. 25歲以上的(35歲以上的女性風險更高)。
2.
非裔美人、西班牙裔、美裔印第安人以及亞裔美人。
3. 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女性。
4. 有前期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5. 曾生下超過4,000公克寶寶的媽媽。
6. 家族病史中有第二型糖尿病史的女性。
資料來源: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68443.php
+ read more

2013.10.02
恐懼感使年輕乳癌患者接受不必要的乳房切除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在今年5月公開表示,因有乳癌家族病史及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使得她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都很高,最後她選擇採取預防性措施切除雙邊的乳房。她的這項舉動也隨即引起各界討論是否該為了預防目的而進行乳房切除手術的問題。
最近一項來自美國Dana-Faber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雖然知道進行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contralateral
prophylactic
mastectomy)對改善存活率並沒有什麼幫助,但許多被確診單邊乳房罹癌的年輕女性還是會選擇做該手術,研究發現這是她們在缺乏足夠的風險效益資訊的情況下,出自於恐懼感與焦慮而做的決定。
研究對123名40歲以下、只有單邊乳房罹癌卻已切除雙邊乳房的女性進行調查,瞭解這些女性為何接受這個手術、手術的效益風險溝通狀況以及對手術結果的滿意度。
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女性雖知道對無乳癌易感基因突變的女性來說,切除雙邊乳房並不會改善存活率,但在研究中卻幾乎每個女性都回答會決定去做手術的原因,是想要以切除雙乳來避免癌細胞擴散到另一側的乳房,進而改善存活率。且無乳癌易感基因突變的單側乳癌女性患者自行估計,癌細胞在五年後可能會擴散到另一側的比例大約是10%,但實際發生的風險只有2~4%。因此,研究認為這些女性將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的效益過度擴大,且出於恐懼高估癌細胞蔓延擴散的風險。此外,多數女性也反應術後的外觀效果不如預期,以及超過四成認為她們的性意識變糟的狀況比她們想像的還要嚴重。
研究認為,這些結果強調了醫師向病患溝通手術效益及風險的重要性,只有當女性給予充足的資訊,瞭解手術的利弊,才能降低她們的焦慮。研究也提醒,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雖對多數女性患者的存活狀況改善沒有幫助,但對有易感基因突變,例如有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者,該手術的效益會比較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3.09.25
年輕女性心臟病鮮少出現胸痛症狀
胸痛一般被視為心臟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但近日一項新研究卻指出,在55歲以下女性病患中有五分之一並未出現過胸痛症狀,這將不利於這個年齡層女性的心臟病診斷與治療。
這項由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所做研究分析1,015位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就醫的病患資料,其中30%為55歲以下的女性。研究結果顯示,有19%的男性病患表示有胸痛症狀,但女性部分更少,僅有13.7%。
研究指出罹患ACS會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包括有虛弱、呼吸短促、躁熱、冒冷汗、及左手臂或左肩疼痛。在研究中,雖然無胸痛的女性病患出現其他症狀的機率,比會胸痛的女性病患低,但兩者ACS的嚴重性並無異。再者,若將同樣都沒有胸痛症狀的男女病患互相比較,則女性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比例還是比較高。
研究者認為,心臟病已不再像過去僅用胸痛、年紀與性別就可以作為評估診斷的指標,這項研究就呈現出年輕的女性ACS病患無胸痛卻有其他症狀,因此未來應針對過去未被瞭解的族群重新制訂新的評估標準,而醫療照顧人員也應對這些出現非典型症狀的年輕女性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