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2016.04.12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死亡的女性也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趨勢,過去30多年來女性心臟健康的倡議團體不斷努力讓社會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但效果始終差強人意。有鑑於此,學者開始探究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女性及醫生重視女性的心臟健康。   此份研究由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進行。主持人Noel Bairey Merz博士說明,依據指引,任何人若出現心臟病的症狀就應接受定期的血脂與血壓檢查,並且獲得戒菸等其他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建議;因此研究以問卷方式了解女性在就診時所獲得的任何與心臟病有關的檢查與建議,共有1,00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及地區的女性參與。   研究結果發現,74%的女性至少有一項心臟病風險,包括:經期不規律、心臟病家族史、糖尿病和高血脂。然而,只有16%被醫師告知可能罹患心臟病,34%被醫師建議要減重。此外,對心臟病的危險及其主要症狀最缺乏警覺的女性,多屬年輕、非白種人或社經地位較低者。針對研究結果,Bairey Merz博士指出,女性最常被建議減重而非定期檢查血壓及血脂;雖然肥胖確實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但是若女性僅被告知要減重,卻未被提醒有心臟病風險,甚至還被社會及醫師告知只要體重下降就會沒事,自然使得女性較不會主動做心臟檢查,同時,也使得女性獲得適當的追蹤與諮詢的機會降低。   此外,研究團隊在2015年也調查了心臟科醫師與主治醫師在面對有心臟病風險的女性患者時所給予的建議,結果發現這些醫事人員傾向於將減重作為第一優先的建議,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最近亦研究發現,超過75%的女性不會討論心臟病,部分原因是女性的體重問題被過度放大,再加上社會對肥胖及過重的汙名,以致於女性容易過於專注於體重問題,而不容易看到肥胖或過重與心臟病的關係。研究認為,若要改變女性的對心臟病的迷思,就應該要給予他們具有實證基礎的建議,並改善她們對心臟病風險的認知。   目前台灣尚未有研究探討在心/血管疾病上女性主要獲得的建議為何,但是現今已經有醫事人員開始看到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嚴肅性,台灣女人連線今年度也邀請到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醫師合作製作了心/血管疾病Q&A供民眾閱讀及分享,藉此讓更多女性能了解自己的風險並保護心/血管健康。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一舉兩得:乳房攝影也能看出女性心臟病風險?
2016.04.08
一舉兩得:乳房攝影也能看出女性心臟病風險?
乳房攝影檢查是幫助女性了解乳癌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近來有研究進一步發現該工具可能也可以用來預測女性心臟病風險。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的Harvey Hecht教授與其團隊研究了292位沒有心臟病病史且在一年內曾做過乳房攝影及胸腔的電腦斷層掃描的女性,同時分析了他們的心臟病風險,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與吸菸習慣等。   研究發現,42.5%的女性的胸部動脈有鈣化現象,而經由胸腔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得知,有47.5%的女性的冠狀動脈有鈣化現象,這兩類女性的年齡都明顯較高且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的現象都比沒有出現鈣化現象的女性來的多。在分析可能影響冠狀動脈鈣化的因素後,發現雖然高年齡與高血壓會使冠狀動脈鈣化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多近2倍,但胸部動脈的鈣化現象則會使可能性增加3倍,並且整體來說胸部動脈的鈣化現象預測冠狀動脈鈣化的精確度達70%,亦即女性胸部動脈鈣化現象越多,越可能有冠狀動脈鈣化的現象,進而增加心臟病風險。   研究副編輯Laura Margolies博士說明,女性應在做完乳房攝影後,詢問放射科醫師胸部動脈是否有鈣化的現象,這個資訊可以提供給主治醫師,讓醫師在做心臟病風險評估時將其納入考量,看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測。但是Margolies博士提醒,任何檢測都有偽陽性的風險,並非只要有胸部動脈鈣化現象就一定代表有心臟病風險,並且對於已經被確診有心臟病的女性來說,知道胸部動脈有鈣化現象可能幫助不大。   最後,研究者說明目前他們還無法確定胸部動脈鈣化與心臟病是如何產生關係的,因此他們呼籲要有更多研究進行探討,而目前在荷蘭已經有一項樣本數達39,000人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以了解胸部動脈鈣化與心臟病的關係。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2016.04.07
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目前已知有許多女性的特殊疾病如乳癌、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等會影響心/血管健康,最近又有研究報告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冠狀動脈疾病之間具有高度相關。研究者建議醫事人員應向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說明治療手術可能對心臟帶來的長期影響,並討論手術的利弊得失。   由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及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Fan Mu所主持的分析研究,以The Nurses’ Health Study ll 這項大型研究中的116,430名女性為樣本(這項大型研究自1989開始追蹤女性醫護人員的健康狀況至2009年),並已排除曾被診斷患有心臟病或中風的女性。這群女性中,有51%每周至少會服用鎮痛劑2次(研究認為符合這個指標的女性未來施做子宮或卵巢手術機率高);有4.5% (5,296名)女性經腹腔鏡確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且這4.5%的女性中有21%已做過子宮切除術、13%做過雙邊卵巢切除術。   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心肌梗塞、心絞痛以及因血管阻塞而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氣球擴張術的可能性,分別是沒有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的1.52倍、1.91倍及1.35倍。再者,40歲以下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相較於同年齡但沒有患病的女性,上述三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增加了三倍,這樣的結果即使考量了避孕藥、荷爾蒙補充療法等其他可能影響心臟病的風險依然成立。並且研究者還點出,他們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從30歲開始顯著增加,直至更年期前後才降回基本值。   此外,研究還發現,子宮切除術和卵巢切除術的頻率,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施做手術的年齡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研究者解釋,目前已知在50歲以前因手術而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比常人面對更高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臟病的風險。然而,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常在50歲前便接受治療手術:子宮切除術及卵巢切除術,讓女性提早進入更年期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在年輕女性身上更高。   研究者說明,由於樣本都是醫療專業人員,並且樣本中未納入可能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評估的非典型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或有典型症狀但未被診斷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再加上研究無法充分了解患者切除子宮或卵巢的程度,因此尚需更多相關研究來佐證。最後,此份研究的經費來自於尤妮絲・甘迺迪・史瑞佛兒童健康與生長發育國家研究院(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研究者說明研究與產業並沒有任何關係。   資料來源: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 read more
專家呼籲:女性不要忽視心臟病症狀
2016.03.30
專家呼籲:女性不要忽視心臟病症狀
美國自從訂定法規要求臨床試驗須納入足夠的女性受試者以後,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例如:在症狀方面,大約三分之二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女性,過去從未顯現任何徵兆;並且那種胸口痛到會捧心、暈厥的症狀並非多數發生心臟病的女性會有的經驗,女性往往因此被誤診或延誤就醫。近日一位芝加哥藥學學院的教授Annabelle Santos Volgman就此議題接受訪問,希望女性更重視自己的心臟健康。(內容節錄如下)   問:男女生的心臟有何不同? Volgman教授:從解剖學上來看,男女的心臟是一樣的,但是從生理學來看,因為男女有不同的荷爾蒙且會與荷爾蒙作用的血管也不一樣,再加上女性因為經期、懷孕和更年期而有男生所沒有的周期性荷爾蒙,因此男女的心/血管在活動時的化學及物理過程並不一樣,例如:女性在更年期以後高血壓的發生頻率較高。   問:男性發生胸痛時往往以大象壓在胸口來形容症狀,那女性呢? Volgman教授:對女性來說,因為知覺疼痛的方式與男性不一樣,他們通常只是胸口有一點感覺,大多以「不舒服」或「壓迫感」的字眼來形容,少用「痛」來描述症狀,因此當她們被醫師告知為「胸痛」需要做一些檢查時,比較會感到困擾。   問:對於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做什麼? Volgman教授:可以從教育女性著手,她們需要知道心臟病也是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而不只是擔心有一天會罹患婦癌如乳癌。此外,如果女性感覺胸口有任何異狀、呼吸急促、暈眩或感到不明原因的疲憊,應主動就醫並檢查是否為心臟病。醫師會先幫你評估症狀及檢查疾病風險,若有出現疑似心臟病的症狀,醫師便會給你做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而如果女性有心臟病家族病史(家族中有男性在55歲前或女性在65歲前罹患心臟病),可以做基因檢測及測量壞膽固醇指數,評估是否屬於心臟病高風險群。   問:有高血壓的女性應該遵循哪種生活方式? Volgman教授:運動與多吃蔬果對降血壓相當重要。運動方面建議每周有氧運動5-6次,每次約30分鐘。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維他命的蔬果,而非被加工處理過的維他命藥丸;還要注意少吃反式脂肪、糖分及精緻的澱粉類食物如蛋糕、餅乾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較不會因為高血壓而主動就醫,反而傾向於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但是在此要提醒女性若改變生活方式仍無助於降低血壓的話,仍應向醫師諮詢並以藥物控制血壓。   資料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 read more
小心!消炎藥會傷「心」!
2016.03.29
小心!消炎藥會傷「心」!
消炎藥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藥品之一,當我們因為發炎而感到疼痛時,醫師可能會開立消炎藥給民眾。目前市售的消炎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s)」,它不是類固醇但同樣有消炎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疼痛、發燒或是關節扭傷、僵直性脊椎炎、急性痛風等。但是此種藥物具有包含潰瘍、血壓上升等副作用。最近一份大型研究集結並分析了過去所有相關的研究結果,發現消炎藥可能對心臟病患者有害,並且舊類型NSAIDs可能危害心臟健康。   這項研究是歐洲14所大學合作的結果,許多歐洲知名的心臟學專家參與其中,他們集結了所有關於心臟病患者服用NSAIDs後的研究並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的醫藥學博士Morten Schmidt說明,多年來已知新型態的NSAIDs(如COX-2抑制劑)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基於這個理由這些新型態的NSAIDs被逐出市場,而如今我們了解到部分舊型態的NSAIDs,如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也與心臟病風險上升有關,並且風險上升的程度與那些被逐出市場外的新型態NSAIDs相似。   這項研究發表後,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首次針對醫師開立消炎藥訂定了指引。奧胡斯大學心臟學教授Christian Torp-Pedersen表示,醫師開立消炎藥給民眾前,應針對個別狀況進行完整的心臟病併發症及出血的風險評估,並且NSAIDs只有在包裝上有完整的心/血管疾病警告標示才能在藥局販售。一般來說,NSAIDs不應開立給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屬高風險者服用。   最後,Morten Schmidt博士呼籲應減少舊型態NSAIDs—解熱鎮痛劑Diclofenac的用量,他認為相對於Diclofenac,物理治療、微量的類鴉片藥物(opiods)或其他對心臟風險較小的NSAIDs是對患者較安全的選項,並且他認為根據這份研究所產生的指引是邁向病人安全的重要里程碑。   資料來源:_European Heart Journal_      
+ read more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見
2016.03.16
2016台灣首屆「為女著紅日」:終止心/血管疾病性別偏...
在台灣,平均每小時有1.4位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近五年來(98年至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了20%,其死亡人數是婦癌的3-4倍。然而,面對這樣的健康風險,我們對於心/血管健康的關注依然不及婦癌;此外,社會大眾也普遍地不瞭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臨床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為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與重視,台灣女人連線、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響應國際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穿紅衣行動,邀請民眾在3月11日(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女性因為生理結構及生命經驗與男性不同,其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表現及風險上有性別差異,例如:女性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參考「衛教單張」、「懶人包」)。然而,台灣社會並沒有普遍的認知到這些資訊,易造成婦女健康的傷害。2004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起Go Red for Women行動,透過穿紅衣及其配合的各式活動提醒社會大眾女性心臟病的重要,至今已有超過50個來自全球的團體響應此項行動,2014年世界心臟學年會更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為提醒社會注意女性心/血管健康,台灣女人連線響應「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今年為3月11日),並邀請台新金控及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共同響應。台新秉持關心女性、最懂女人心的精神,號召所有分行同仁在311這一天共同貼上「為女著紅」之貼紙;太平洋SOGO百貨在3月期間也在其所有分店服務台放置心/血管衛教單張,供民眾自由取閱。此外,在3月11日下午也於太平洋SOGO忠孝店中大門前舉辦「Facebook串聯參與宣導活動」,邀請金鐘影后陸弈靜女士擔任公益大使,藉此宣導「心/血管疾病 男女大不同」之衛教資訊,提醒民眾注意心/血管健康。 [311為女著紅下午SOGO臉書串連活動]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