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08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日前,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HA)首次對女性心臟病發表聲明,我們也透過國外新聞與訪問了解到,不論國內外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重視。但除了評論之外,為了讓讀者了解聲明的內容,我們也分享這份聲明中提到心臟病的症狀與治療等方面的性別差異。
男性及女性都會因為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臟病,但是冠狀動脈形成血栓的方式卻有性別差異,以致於女性冠狀動脈阻塞的程度較不嚴重。然而,目前的醫療並未依據心臟病發生的原因及血栓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且女性所獲得的治療相較於男性較不完整。
再者,女性因為血管較細、罹患心臟病的年齡較大以及伴隨較多風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是目前與心臟病相關的指引或建議如心臟康復計畫(cardiac
rehabilitation)等尚未充分地應用在女性身上,因此女性在術後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較高。
此外,男女在心臟病的風險及症狀上也有差異。男性及女性心臟病的主要症狀雖然都是胸痛或胸口不舒適,但是女性較容易有非典型症狀:胸口感到一陣陣地或持續幾秒的緊縮、壓迫或疼痛;單/雙臂、背部、脖子、下巴或肚子疼痛或不舒適;呼吸急促;冒冷汗、感到疲憊或頭暈。而風險因子影響男女罹患心臟病的程度也不一樣,例如:高血壓較容易使女性罹患心臟病、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年輕的男性糖尿病患者高出4-5倍。
非侵入性心臟病學家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女性心血管健康計畫的主任Laxmi
Mehta是出版此份聲明的編輯小組主編,她認為了解疾病的性別差異有助於改善女性心臟病的預防及治療,並且提醒女性不要害怕詢問醫療專業人員相關問題,應與醫事人員討論心臟病的用藥及治療方法來預防或治療心臟病。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6.02.23
星巴克比可樂還不健康!?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含糖飲料會對於人體健康造成莫大傷害;不過,談論含糖飲料時,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多是汽水、奶茶,大概很少人會把咖啡歸類其中。現在,一份針對咖啡等熱飲的調查報告揭露了這些飲品當中所含的驚人糖份,其中有些品項的含糖量甚至遠遠高出惡名昭彰的可樂!
日前,英國組織「糖分行動」(Action on
Sugar)檢驗了市面上131種熱飲,發現有98%的含糖量都嚴重的超標。其中有55%的含糖量相當於或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人糖分攝取建議:一日不超過6茶匙(30c.c.);有35%的含糖量與可樂相當-一份約含有9~10茶匙(約50c.c.)的糖,約等於7塊巧克力。
在這次的調查中,最糟糕的品項是英國星巴克所販售的特大杯熱果茶Mulled
Fruit,一杯下肚就喝進了25茶匙的糖(相當於5個馬芬的含糖量)。許多店家販售的拿鐵與茶拿鐵也都含有11~20茶匙不等的糖。另外,過去也曾有報告指出咖啡連鎖業者所推出的季節性-如耶誕節期間限定-特調飲品多含有超量的脂肪與糖。
這分報告同時也呈現了飲品的容量與含糖量之間的關係。以星巴克的熱果茶為例,特大杯的含糖量是25茶匙,中杯的含糖量則為13茶匙;雖然仍超出WHO的建議量,但明顯減少許多。因此,「糖分行動」除了要求連鎖咖啡業者降低飲品中的糖分含量、改善其成分標示之外,也呼籲停止供應特大杯尺寸的飲品。
該組織提醒民眾,像榛果拿鐵、焦糖瑪奇朵這一類的花式咖啡,或像茶拿鐵、熱果茶這一類經調製過的飲品,可以偶一為之,但不應每日飲用。因為這些飲品當中的糖與熱量都多得令人不可置信,且人們往往會以高糖份、高脂肪的點心作為搭配。
最後,也再次提醒大家,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以及糖份過量攝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除了讓人容易肥胖、影響口腔健康之外,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與死亡風險;女性則可能因此面臨初經提前、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等問題。所以,若真的犯了咖啡癮或與好友們相約喝咖啡聊是非時,記得請店員調整甜度,並且酌量飲用噢!
資料來源:Action on Sugar、Medical News Today、CNN
延伸閱讀:
可樂下肚一小時 身體發生什麼事?
常喝含糖汽水恐增加慢性病風險
甜蜜的負荷:糖比鹽更易引起高血壓
新型殺手:全球每年超過18萬人死於含糖飲料
女孩!放下你手上那杯含糖飲料!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 read more

2016.02.03
AHA首份女性心臟病聲明: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重視
近十幾年,科學家與醫藥研究者陸續發現心血管疾病在症狀、用藥、治療等方面具有性別差異,並且逐漸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然而,即使如此,根據最近美國心臟學會(AHA)所發表的聲明指出,女性心血管議題發展至今仍未有充足的研究,且在診斷與治療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方式依然不完整。以下為國外5位心臟科醫師對此份聲明的看法與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議題的發展狀況。
美國埃莫里大學醫學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Nanette
Wenger醫師表示,她與研擬這份聲明的工作人員們很高興能將資訊分享給臨床醫師、社區以及女性,並且她提到目前女性的心肌梗塞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不論在研究、治療及診斷上都並不完整或充分,而這正是提出聲明最主要想表達的訊息。
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Pam
Douglas教授認為,面對目前仍缺乏針對女性心臟病的指引與報告,這份聲明可謂一個里程碑。事實上,在此聲明發表以前,唯一與女性心血管疾病有關的文件是由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女性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指引。目前整個心臟學領域已經逐漸在重視性別對冠狀心臟病的病理學與生理學的影響,並且也越來越重視病理學要如何轉譯為臨床上的症狀、治療與結果。
凱斯西儲大學醫院醫學中心(University Hospitals Case Medical
Center)的Dina
Sparano醫師表示,在過去近40年的時間,我們了解到心血管疾病雖然都是男女第一大死因,但是對女性來說卻有未被充分治療與診斷的問題。如今,有了具實證基礎的治療方法以及民眾和醫療領域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識有所提升,整體的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有下降;然而,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舊遠高於男性,這也是為何我們必須繼續努力來了解為何這種落差持續存在的理由。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臟科醫師Deborah
Kwon認為,當我們面對有胸痛的年輕女性時,許多時候我們傾向於認定她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很低、不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或推斷可能與壓力、情緒有關。但是最近美國心臟學會的聲明就非常強調我們在評估年輕患者的風險時應更謹慎,並且確認我們使用了適當的檢測方法以及留意患者的病史與其他既存的風險因素。
最後,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的心臟學副教授Mary
McLaughlin認為,這份涵蓋長達十年資料的聲明顯示,男女在心血管疾病上具有差異,因此是一份相當重要的科學文獻。並且,女性一生都在面對荷爾蒙的變化,而這會影響到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事實上,高血壓與糖尿病都與荷爾蒙有關,並且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台大醫院心臟科副教授暨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博士指出,我們也確實注意到醫師在面對女性病患,尤其是心血管急症時,有時會採取不同的處置。正如美國心臟學會(AHA)聲明中提及的,造成這種性別差異醫療的原因很多,例如,女性有較多「非典型症狀」不易診斷,或是心臟病是專屬於男性的疾病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導致醫師採取不同的判斷,進而影響到治療的模式。不過這種「醫療性別差異」究竟占多少比例,對治療的結果影響有多深卻很難評估,因為台灣有關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並不多。台灣在醫療性別議題的研究晚美國十幾年,深度及廣度都不足,以致無法建立台灣本土的資料庫,也因此無法得知台/亞裔族群的性別差異與歐美國家是否完全一樣。我們期待台灣能結合政府、醫界、及民間的力量一起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深入探討女性心血管疾病議題,並提出一份台灣本土治療指引。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6.01.20
比脂肪更致命!加工糖增加冠心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隨處可得加工食品,由於當中所含的添加物容易造成如膽固醇指數上升等問題,增加人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心血管疾病變成了威脅現代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面對冠心病死亡率年年攀升,許多健康專家與科學家不斷致力於尋找能預防及控制該疾病的方法,並且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然而,最近一篇研究在檢視「限制飽和脂肪攝取是否為最有效的條件」的同時,發現其實控制糖分攝取量才是預防冠心病的關鍵。
藥學博士James J. DiNicolantonio、醫學博士James H.
O'Keefe及聖路加中美心臟學院(Saint Luke's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的心血管科學家們檢視了自1950年代開始能呈現飽和脂肪及糖分與冠心病有關的研究,包含基礎科學、流行病學及冠心病風險、事件及死亡率的臨床試驗資料。
研究團隊發現,攝取糖分-尤其是加工的糖分-比飽和脂肪容易導致冠心病。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雖然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背後都有實證依據,但是特定的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其實反而能提升好的膽固醇(HDL)進而降低冠心病風險。此外,他也強調,在飲食中完全剔除飽和脂肪攝取幾乎無可避免地代表有其他東西會取代它,若是由碳水化合物取代,尤其是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將會降低好膽固醇指數且讓三酸甘油脂上升。而若經常性地食用高糖份的食物,幾周後就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的身體出現諸多異常,包括:高總體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過高、胰島素抵抗及葡萄糖耐受不良、低高密度脂蛋白(HDL)等,並且影響力比食用飽和脂肪來的大。
研究團隊提到,生活中有75%的包裝食物及飲品含有加工糖分,並且普遍包含了會使維持正常體重的瘦體素(leptin)無法發揮作用的果糖(fructose)與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增加人們過重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升冠心病風險。此外,含有高糖分的飲食內容也被發現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及糖尿病的風險,而患者容易有心臟左側主要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問題,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最後研究團隊強調,來自水果及蔬菜的糖分並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真正有害的是來自「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糖分。
完整分析歷來的研究結果後,研究團隊認為飲食指南應修改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內容,並將焦點放在減少攝取加工糖分。此外,飲食指南也應建議人們在可能的情況下食用非加工食品。
資料來源: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read more

2016.01.19
女性特質與冠心病復發有關?!
當我們閱讀醫學研究報告,會發現研究者經常將生理性別視為影響因素。然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冠狀動脈疾病方面生理性別可能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性別。
研究找來年齡在18-55歲之間的273名女性及636名男性,他們在2009-2013年間曾因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住院。研究員請他們完成評估自身性別氣質的問卷,當中的問題包括:負責家庭經濟者的地位、個人收入、每周做家事的時數、負責家務者的地位、Bem性別角色量表男性及女性氣質分數等,分數越低代表越有可能是男性,反之則為女性。此外,研究者將急性冠心症定義為主要結果(primary
outcome);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及12個月以上的全因死亡為次要結果(secondary
outcome)。
研究發現,男性及女性有急性冠心病、主要心臟不良事件或全因死亡的比例相似,分別為3%、8%及小於1%。但是研究員依據問卷分數高低為研究對象分組後,屬於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的急性冠心病復發比率(5%),高出中性性別特質組及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爾後研究員將其他因素納入考量,發現差異仍然存在。並且屬於傳統女性及中性性別特質組的人,有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比率(9%)高出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
此外,研究發現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較其他兩組有更多人未婚、吸菸、憂鬱傾向高、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在急性冠心病發生前曾有過心臟方面的問題。這些特質中,憂鬱傾向高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超過了性別特質,使性別特質的影響力降低了近10%。換言之,性別特質可能就是因為憂鬱傾向而增加了急性冠心病的復發風險。
研究者說明,目前還需要更多在同一段時間有相同經歷的一群人參與研究,來確認以上研究結果並深入探索女性性別特質與不良心血管事件兩者關係背後的原理。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5.12.24
天天吃胡桃 醫生遠離你?!
胡桃,一直被認為對身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因此備受許多營養學專家推薦。它由15%的蛋白質與65%的脂肪所組成,且富含鎂、維他命E與維他命B。曾有許多研究宣稱胡桃可用來減緩攝護腺癌、降低膽固醇與血壓、降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以減緩罹患攝護腺癌與乳癌的風險等,但多被認為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近日有研究試圖了解胡桃的真正功能,結果發現每天食用胡桃能改善血管壁的內皮功能,維持血流及抗血栓的能力,並且也確實能降低膽固醇。
此次的研究對象為25-75歲之間的31名男性與81名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研究透過分組提供降低卡路里的諮詢、控制各組的胡桃食用量(被要求食用胡桃者每日需食用56克的胡桃,另一小組則被禁止食用胡桃持續6個月,爾後再依研究人員指示調換食用胡桃的方式)進行;並定期記錄研究對象的飲食狀況、體重、身高、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空腹血糖值、膽固醇指數以及糖化血紅素。
研究發現,在控制年齡、規律運動的程度以及卡路里和脂肪的攝取量等因素後,食用胡桃者的內皮細胞功能獲得改善,且壞膽固醇指數及總體膽固醇也下降了。此外,控制卡路里搭配每日食用胡桃能使腰圍顯著降低,若未控制卡路里又每日食用胡桃煩而會造成總體脂肪上升。最後,研究發現,食用胡桃對血壓、血糖及好膽固醇指數沒有顯著影響,但不論研究對象是否有食用胡桃及被提供諮詢,其糖化血紅素都有增加。
綜合而言,雖然研究發現每日食用胡桃對身體確實帶來益處,但是若未控制熱量食用胡桃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此研究的經費來自於加州胡桃委員會(California
Walnut
Commision),同時研究者也提到由於研究對象未涵蓋更多元的人口背景,因此未來還需更多研究來證實此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_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_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