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6
有苦說不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性健康被忽視
妳/你知道嗎?心血管疾病不只是心臟、血管的問題,他還會影響患者的性生活。但是由於社會文化使然,患者的性健康需求始終難以被聽見。最近便有一份研究計畫正尋找相關研究對象,試圖打破沉默讓患者的性生活不被疾病犧牲。
研究者Leah East博士為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護理與助產學院的資深講師,他提到心血管疾病不只是心臟的問題,有87%的澳大利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也經歷著性功能障礙。而這方面的障礙與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有關,若未重視可能會有憂鬱、焦慮、低自尊與影響親密關係的問題。然而,由於性健康的議題不常出現在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以致於這方面的問題始終未獲重視。
為了打破沉默,Leah
East目前正執行一項研究計畫,藉此發展出能讓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討論性健康的工具。Leah
East博士說明,許多研究顯示患者希望獲得與性健康相關的資訊與照護,因此若能提供醫護人員一個篩檢患者性健康的工具,就可以讓患者的需求被聽見並進一步提供他們相關的照護。
這個研究計畫目前正尋找18歲以上被診斷有心血管疾病的自願人士參與研究,希望透過訪談來了解患者對於性生活的期待與資訊需求。此外,研究計畫也會諮詢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如:醫師、護士、心理醫師、社會工作者與性健康諮詢師等,請他們提供關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性健康、風險因子的意見,並了解提供性健康照護時應注意的細節為何。
若您想多了解相關的訊息或參與研究計畫,可以透過email:l.east@deakin.edu.au或電話:03
5227 8256聯繫Leah
East博士。台灣女人健康網也會持續關注這份研究計畫的發展,所以請不時地關注我們,我們會不斷為大家提供攸關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新聞。最後,若您也面臨類似的問題,鼓勵您主動向相關醫護人員諮詢,讓自己有機會瞭解可以如何改善自己的性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Deakin University
+ read more
2015.10.14
網路是增加青少年高血壓風險的原因?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網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物,與同儕互動、休閒娛樂都仰賴網路。不過,近日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花費過多時間使用網路的青少年較可能有不健康的體重增加,最終將導致較高的高血壓風險。
這項由美國底特律(Detroit)亨利福特(Henry
Ford)醫院的Andrea
Cassidy-Bushrow所主持的研究總共有335位年齡介於14~17歲的青少年參與。研究人員安排每位參與者接受體能測驗,並於測驗過程中測量他們的血壓。同時,也要求每位參與者完成總計有55道題項的問卷,以利研究人員蒐集其過去一週的網路使用狀況。根據此份研究的定義,造訪網站、收送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玩遊戲、做作業、購物、下載軟體與製作、維護網頁等都屬「網路使用」的範疇。一週使用網路達25小時者被視為是重度網路使用者。
根據研究分析結果,335位青少年當中總共有134位為重度網路使用者,其中26人的血壓高升;同時,與輕度網路使用者相比,43%的重度網路使用者有過重的問題。
Cassidy-Bushrow強調,青少年不論是在使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上網時,都應該定時休息;也應養成體能活動的習慣。她建議孩童與青少年使用網路的時間應控制在一天不超過2小時,一週不超過5天的範圍內。
資料來源: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 read more
2015.10.13
「好膽」賣造!更年期「好膽固醇」失效?!
動脈粥樣硬化通常與高血壓、吸菸以及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有關,而一直以來眾多研究證實稱作「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但是近來有研究發現高密度脂蛋白的預防效果在女性更年期時消失了。
研究員為了解女性更年期對高密度脂蛋白預防效果的影響,邀請225名45-49歲的女性參與研究,並於9年的追蹤期中做了5次血管硬化的測量,在第一次測量結果中所有女性皆沒有心血管疾病。
來自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的主要研究員Samar
El
Khoudary副教授說明,他們發現當女性進入更年期時,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越多,血管硬化程度就越嚴重。這些研究結果顯示高密度脂蛋白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在女性步入更年期時變得無效。
北美更年期學會(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的執行長Wulf
Utian博士提到,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讓我們充分了解停經期對所有脂蛋白的影響,目前與此重要主題相關的資料實在太少,但是我們需要了解脂蛋白所受到的影響才能用來保護女性免於心臟病。
這項研究經費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資料來源: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
2015.10.08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記者會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
10/8(四)台灣女人連線與病友團體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及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召開記者會,強調政府應正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需求。會中病友團體現身說法,分享政府未重視他們的疾病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會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內科張博淵醫師也說明,台灣醫界至今對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敏感度仍不夠,容易使女性因為誤診或延誤就醫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並且在所有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中,女性缺乏對疾病的警覺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最後,與會團體與醫師一同要求政府響應婦女團體所推動的「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呼籲政府、醫界加強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宣導,以提升女性對疾病的警覺並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
詳細新聞稿如下所述:
台灣女人連線、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
聯合記者會
9月27日是世界心臟日,但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導仍強調男性的心/血管健康,忽視女性。事實上,它一直是女性前二、三大死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4年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有12,670人,遠多於死於婦癌的3,259人!近20年來,眾多的研究指出女性由於和男性有生理的差異及不同的生命經驗,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及診斷/治療上也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今天記者會與會者特別身著紅色上衣及領帶,以響應國際關懷女性心臟病的「Go
Red」行動,希望讓社會看到女人的「心」,提醒女性對自身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更呼籲政府更要有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層面確實照顧女人的「心」!
女人的風險:更年期及特殊疾病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過程,而此時,女性面臨了多重心/血管的風險:首先,雌激素減少降低對心/血管的保護,使女性血壓上升;其次,此時期女性易罹患糖尿病,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是男性患者的7倍;再者,更年期也正值女性離婚好發年齡(45-55歲),離婚女性因為心理壓力,其罹患心臟病風險是未曾離婚的女性的1.24倍。
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紅斑性狼瘡患者好發於年輕女性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而國外文獻指出,患者之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原因是除了體內常有變異且容易發炎的高密度脂蛋白外,腎臟疾病、肥胖及患者長期服用的類固醇也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但是目前針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仍不多,思樂醫之友協會理事長龔麗娟表示,從她們服務的經驗來看也的確發現有許多個案是腎炎所引發的心臟病。
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因心臟位居在其照射部位之後方,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如:動脈硬化、心包膜疾病或心衰竭等,特定的化療藥物更會惡化這些放射線所引起的副作用。然而,目前許多患者主要是從國外文獻了解到放射治療所增加的心臟風險,且乳癌病友團體表示當他們經心臟科醫師轉介至腫瘤科後,竟獲得腫瘤科醫師否定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答覆,顯示在缺乏心臟科與腫瘤科跨部門合作下,腫瘤科對乳癌患者心臟疾病風險的意識仍不足。
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中/高齡女性、自體免疫疾病及乳癌患者之心/血管健康的宣導,並提出合宜的政策。病友團體也強調需要醫療體系更關注疾病本身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並在治療上尋找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策略。
心/血管疾病臨床上男女大不同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結構上的不同,心臟病的呈現處置也不一樣。在病情上,有1/4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呈現特有的「非典型」的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在診斷上,以「踏步機測試」的女性偽陽性(10─40%)遠高於男性(10%-20%);在用藥上,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男性心臟病,卻不能預防女性心臟病等;在治療上,支架對於男性的效果較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說明,至今美國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已20年之久,但台灣醫療領域仍缺乏心/血管疾病具性別差異的意識,再加上女性「非典型」症狀難以辨識以及繁忙醫療,台灣女性病患可能被診斷錯誤或延誤就醫,導致女性一旦罹患心臟性疾病死亡率就會比男性高。並且張醫師強調,除了男女共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三高、吸菸及肥胖外,女性還有更年期、特殊疾病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女性缺乏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才是最大的風險因子。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李麗芬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女性主要死因,但是,政府對於女性健康政策主要是「生育健康」及「婦癌」,忽視女性特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此疾病之男女性別臨床差異。因此,將推動三月的第一個禮拜五為「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以提醒國人、醫界與政府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藉此加強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宣導,並要求政府制訂具性別差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及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read more
2015.09.24
用阿斯匹靈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
過去對於阿斯匹靈能否預防第一次心臟病與中風發作一直存有爭議,但最近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公布的阿斯匹靈服用建議草案提到:50-59歲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應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來預防第一次心臟病、中風及大腸癌。
阿斯匹靈常被用於緩解疼痛與消炎,並且因其抗凝血功能也常用來預防血栓導致的心臟病及中風,許多心臟病及中風患者因此會服用阿斯匹靈來避免疾病再次發作。然而,阿斯匹靈作為預防第一次心臟病及中風的藥物,一直存有爭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便曾於2014年總結,這種論述未有充分的證據支持。
今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以美國心臟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與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研發的風險計算方式,分析過去評估少量阿斯匹靈與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報告,也將大腸癌風險、腸胃道出血風險與少量阿斯匹靈的研究納入分析。
根據其分析結果,他們建議50-59歲的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若預期壽命達10年以上、沒有腸胃出血風險且願意每日服藥10年以上,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第一次心臟病、中風及大腸癌發作。該草案也指出與2009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指引的差異:目前對於50歲以下與70歲以上者,每日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對健康的好處並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副主席Kirsten
Bibbins-Domingo提醒,50-69歲想預防第一次心臟病、中風與大腸癌者,應請醫療專業人員評估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服藥後腸胃出血的風險後,再決定是否要依循此建議。台灣女人連線也提醒女性朋友們,目前已證實阿斯匹靈可以預防女性中風,但不能預防心臟病,且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女性錯誤服用阿斯匹靈的比率高於男性,且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可能引發缺血性中風及眼疾,因此應審慎與醫師共同評估服藥的好處與風險後再作決定。
資料來源: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read more
2015.09.22
糖尿病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更年期是關鍵
過去的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較男性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是對於風險何時開始以及會持續多久仍是未知。義大利區域性健康機構(Regional
Health Agency)的Giuseppe
Seghieri博士帶領研究團隊針對2005-2012年間居住於義大利托斯卡尼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以性別、年齡為變項分析糖尿病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風與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
3,192,203名研究對象中有47%是男性,並且在所有研究對象中有0.8%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男女比*為1.9;0.8%因缺血性中風住院,男女比為1.2;0.6%因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男女比為0.9。
研究發現,女性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的風險比男性糖尿病患者多34%;且45-85歲間女性的風險顯著高於男性,以45-55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再者,女性糖尿病患者因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而住院的風險同樣比男性糖尿病患者高,且男女風險差異與急性心肌梗塞相似。然而,不同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是,女性較男性容易因此住院的年齡落在55-85歲,且以55-64歲男女風險差異最大。
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的結果顯示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尤其從年齡分析的結果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約在更年期及停經前後開始比男性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且風險女大於男的情況以急性心肌梗塞風險高歷時最長。
研究團隊補充,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平均較急性心肌梗塞晚10年發生,使得兩者與糖尿病的關係較急性心肌梗塞來得低,因此男女在缺血性中風以及鬱血性心臟衰竭的風險差異上並不像急性心肌梗塞顯著,比起糖尿病對疾病風險的影響,心房顫動、高血壓以及鹽分攝取量的影響力更大。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Xue
Dong博士為了瞭解男女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差異,也回顧分析了將1966-2014年來自歐美與亞洲各國的19個相關研究,涵蓋1千多萬名研究對象。研究分析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風險比率為2.46,男性為1.68,並且整體來看,女性糖尿病患者的風險高出男性38%。研究團隊說明,我們應正視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差異,找出方法盡可能提早診斷並控制風險因素,藉此確保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最適合的治療和最好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女性朋友們,除了上述2個研究發現男女糖尿病患者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女大於男,但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是一般女性的2倍,因此不論是男女比較或是同一性別之比較,均顯示糖尿病對女性心臟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女性除了應關心自己有無罹患糖尿病外,糖尿病患者更要照顧自己的心臟來避免風險惡化成疾病。
資料來源: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