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7.14
別小看熱浪造成的健康威脅!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天氣都發生急劇的變化,夏天的溫度越來越高,造成不容小覷的健康威脅。Jennifer
Caudle博士在美國新澤西州Rowan大學所發布的新聞中指出並提醒民眾熱浪可能造成的健康威脅及預防、處理的方法。
Caudle博士表示,任何極端的天氣都存有潛在的危險,但每到夏天熱浪發生時,兒童,老人及部分慢性病患者特別容易遭受熱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es)的危脅。
根據Caudle博士的解釋,當天氣快速變化(如突然的熱浪)時,我們的身體會加緊運作,通過調節血流量和出汗以幫助維持正常的體溫。大多數人都可以在一周之內適應溫度波動,但有些人可能需要兩倍的時間來調整;嬰幼兒和老年人的身體無法像健康成人一樣輕易地做出這些改變,這使他們處於更高的疾病-甚至死亡-風險。
對老年人而言,除了無法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溫度,他們感知和對溫度變化的反應能力也較低。同時,他們對於口渴的反應能力也減弱了,以至於無法適當補充水分。而在健康問題之外,有些長輩也可能因為安全和經濟的考量而生活在門窗緊閉又沒有風扇或空調的空間。
嬰幼兒也為高溫所苦,特別是父母將孩童暫留在車內一事仍時有所聞。Caudle博士指出,只要10分鐘,車內的溫度就足以上升5~7度。因此她提醒:如果你發現孩子在一輛停著的汽車內睡著了,不要以為孩子只是在午睡。嗜睡和意識不清是熱衰竭或中暑的跡象,而且是緊迫的醫療狀況。建議將孩子抱離車子,並立即撥打119。體溫過高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腦部和器官損傷。
如果你發現溫度計上的數字越來越高了,Caudle博士建議:
*
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間進行戶外活動(特別是孩童)。
*
確實做好防曬(撐傘、戴帽子或穿著寬鬆輕便的衣物蓋住肌膚;塗抹防曬品也應適時補擦)。
*
確保攝取充足的水分;孩童應喝大量的水,因為他們脫水的速度比成人更快。
* 穿著寬鬆輕便、透氣的衣服。
*
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含糖飲料,這些飲品會加重脫水的狀況。
* 盡可能待在通風良好或有空調的室內。
Caudle博士也提醒:
中暑的跡象包括多汗、頭暈、沒有力氣、噁心、皮膚通紅或發燙、昏厥、意識不清和身體動作無法協調、平衡。
若身邊有人出現這些症狀,應盡速將之帶往涼爽處;並協助他們每10至15分鐘補充涼爽、無咖啡因與酒精的液體。如果這些症狀不迅速改善或變得更糟,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如果不及時治療,中暑是可能致命的。
資料來源: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 read more

2016.02.02
胖就一定性早熟?對男孩而言並非如此
過多的體重往往會讓女孩的青春期提早開始,不過,發生在男孩身上的狀況可能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C.S.莫特兒童醫院的最新研究發現,雖然過重的男孩跟女孩一樣都較早步入青春期,但是,肥胖的男孩卻有青春期延後發生的現象。
這份研究總共分析了超過3600名年齡介於6~16歲男孩的資料,其中49.9%為白人、25.8%非裔以及24.3%西班牙裔;這些資料皆來自於美國小兒科醫學會臨床醫師的評估報告。資料內容包含身高、體重與青春期發展狀況的測量值,如睪丸的大小,以及於英國兒童發展學者James
Mourilyan Tanner所提出之「青春期性徵分期(Tanner
stage)」中所屬的階段。
研究人員將身高體重換算為BMI值,並依其將資料分為正常、過重以及肥胖3個組別,並以Tanner的發展階段比較分析不同組別男孩的發育狀況。
分析結果可以看到,與正常體重的男孩相比,過重的男孩較早步入青春期,而肥胖男孩的青春期卻開始的較晚。
不過,研究者補充,這樣的狀況雖然在白人與非裔男孩身上可見,但是在西班牙裔男孩身上卻不顯著。同時,研究者也強調此次研究唯一探索性研究,僅能呈現有這樣的差異,但尚未能探究原因。呼籲未來應進行涵蓋更多種族、性別、BMI值與青春期各發展階段的相關研究。
雖然這次的研究未涵蓋亞洲全體,也未能確定台灣的孩童是否會發生一樣的狀況,但過去確實已有研究證實:過多的身體脂肪會導致男孩的身體過量分泌女性荷爾蒙激素,研究者也推測這是導致青春期延遲的可能原因。而除了對於發育的影響之外,肥胖也確實會造成身體負擔,提高內分泌失調、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此,仍要在此提醒大家多加注意家中孩童的身體狀況。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6.01.18
不孕醫療對於孩子早期發育沒有影響
一直以來,人們擔心不孕醫療將會對因此而出生的孩子發育狀況造成負面影響。不過,近日一項名為「Upstate
KIDS Study」的研究結果減輕了這樣的憂慮。
目前,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國家中,以人工生殖技術出生的嬰兒約佔全部出生數的1~3.5%。過去有些研究指出,以藥物催卵而出生的嬰兒在其早期的發育較遲緩;以卵質內精子注射(ICSI)而出生的嬰兒其智能障礙的風險高出18%。但也有其他研究反駁這樣的關連。
「Upstate KIDS
Study」就是為了解答這些數據之間的差異而進行的研究。研究對象是在2008~2010年間出生的1830名孩子及其母親(1422名)。這些母親在孩子們剛出生時接受是否接受不孕醫療的調查,例如:人工生殖技術、技術的類別或藥物催卵等。在孩子4~6、8、12、18、24及36個月大時,由母親們填寫問卷回覆孩子發育的情形,特別是四肢的運動技能、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社會性的功能等。
整體而言,研究者發現,自然出生及有接受不孕醫療出生的小孩在發育上發生障礙的風險是一樣的。這樣結果不啻是給上千的不孕者打了強心針。
然而,研究團隊也指出,有些發育障礙在3歲前並無法診斷出來,因此,這個研究將會持續進行到受測孩童8歲時。
資料來源:_JAMA Pediatrics_
+ read more

2015.12.25
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我們知道肥胖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因此為了避免罹患慢性疾病,醫學領域不斷在研究導致肥胖的原因。其中,孩童的肥胖問題是一重要的議題。近日有研究證實孩童的肥胖受到社會因素如貧窮所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目前仍未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過重或肥胖的小孩與經濟弱勢的關聯性。為了找出答案,研究團隊運用英國千禧世代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追蹤的近兩萬戶家庭的資料,當中的孩童分別在他們5歲及11歲時接受過調查。同時,研究者也深入了解孩童的成長環境及健康行為,如:運動習慣、看電視的時間長短、飲食習慣以及母親是否在懷孕時抽菸、哺育時間長短等;並且也調查了母親是否有過重或肥胖。
研究發現,貧窮與孩童的肥胖、過重問題確實存在強烈的相關性。成長於貧窮環境的5歲小孩,變成肥胖的機率是成長於較富裕環境的5歲小孩的2倍。到了11歲,風險差距更是擴大到3倍。此外,研究者更進一步指出,當運動與飲食對肥胖、過重風險的影響力被納入分析時,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降低且不再顯著,顯示運動不足與飲食習慣不良可能是讓貧窮孩童面臨較高肥胖、過重風險的原因。同時研究也發現,在考量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後,風險差距降低了20%,表示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也會影響小孩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作者Yvonne
Kelly說明,當我們試圖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來解決遺傳的肥胖或過重時,我們不應忽略社會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社經地位低的家庭可能缺乏資源與資訊促進家庭成員的健康等。若在小孩出生前即向父母宣導相關衛教知識,很有機會能降低貧窮與肥胖、過重的相關性。過去亦有研究發現,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可能與家長獲得衛教的機會與途徑有關。最後,研究提到雖然發現了家庭經濟因素與孩童肥胖問題之千的關聯性,但尚無法充分解釋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肥胖與過重的風險差距,亦無法證明其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未來仍需要積極研究其他可能的風險因素。
資料來源:_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_
+ read more

2015.01.23
披薩:義大利美食的逆襲?!
最新的研究調查指出:一天當中若孩童有食用披薩,那麼,孩童當天所吃進的熱量、脂肪與鈉總量往往會遠遠高出平日的攝取量。
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健康政策中心的學者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驗調查」於2003年至2010年間所蒐集的資料,研究對象為2歲至19歲的兒童與青少年。
結果發現,在有食用披薩的日子裡,兒童比平日多吃進了84大卡、3克飽和脂肪與134毫克的鈉;青少年則多吃進了230大卡、5克飽和脂肪與484毫克的鈉。這些多攝取的脂肪與鈉分別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4%與21%。
研究主持人Powell教授指出,兒童和青少年並不會因為吃了披薩,便將當天其他餐點減量。而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於,兒童與青少年會把披薩當作正餐之間的點心。這種將披薩當作餐間點心的飲食方式將使兒童比平日多吃進202大卡,青少年則多吃進365大卡。
在美國,披薩是青少年日常能量來源的第二名。由於披薩如此頻繁的被食用與被需求,因此它的營養成分是需要受到關注的。學者認為披薩的營養成分應當有清楚的標示。
Powell教授表示:披薩是一項非常普遍且方便的食物,要降低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改善其中的營養成份會比宣導減少食用量更具效益。
雖然因風俗民情差異,台灣兒童與青少年食用披薩的頻率並不如美國高,但是披薩在台灣也是非常普遍的餐點,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大家:美食誘人,但任何食物食用過量都是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噢!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4.10.02
預防骨鬆 兒童時期是重要關鍵
談到骨質疏鬆,我們一般會覺得它是骨質密度因老化而流失的現象,會受影響都是中老年人。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發表一份報告表示,就是因為大眾有這樣的想法,導致我們常忽略事實上在人生初期階段就應該開始進行預防工作的紮根,才是骨鬆防治的根本。
人體骨質密度的累積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出生後一直到成年之前這段時間的骨密度成長高達40倍,約在接近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開始緩慢下降。雖然骨密度的變異有70%都是受基因所控制,但根據這份報告調查參與者在嬰兒、兒童時期到青春期的骨質累積量資料,顯示在兒童時期多喝牛奶,與高骨質含量、成年後發生骨折機率低都有相關。
這份報告提到,兒科醫師應建議嬰兒、兒童及青少年增加攝取鈣和維生素D,包括母乳、(脫脂)牛奶、低脂優格等,同時也要培養運動習慣,多做一些有重量負荷的運動,像是走路、跳舞及跑步,都可以促進骨骼的健康。
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及美國兒科醫學會都建議提高飲食中維生素D的攝取量。不過美國兒科醫學會並未支持對健康兒童進行維生素D缺乏的篩檢,認為只有常發生反覆性骨折、或有其他與骨密度降低相關的疾病之兒童才是須主要篩檢的對象。再者,美國兒科醫學會也不建議健康的兒童例行性服用鈣補充品,這些營養素最好都應該從一般飲食當中去攝取。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