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含量低容易得關節炎
2006.09.15
雌激素含量低容易得關節炎
一份發表在關節炎與風濕症期刊(Arthritis and Rheumatism)的研究指出,中年婦女體內雌激素的含量低和膝蓋關節炎的發生率是有關係的。 這項研究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參與者是842位女性,其中75%正好處於停經前期,11%已有骨關節炎;每一年得骨關節炎的人數都會增加3.2%;研究發現:這些得骨關節炎的女性,她們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比沒有關節炎的女性低了15%;而且,這些有膝蓋骨關節炎的女性,在她們月經早期時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也較低。 女性得關節炎的比例一直比男性高,研究人員推測這有可能和性荷爾蒙和女性更年期有關;這項研究正式檢視與探討女性荷爾蒙在關節炎的發生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但是研究人員強調,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表示荷爾蒙療法能預防骨關節炎,因此也不表示醫師應該要建議患者進行荷爾蒙療法。
+ read more
上網購買壯陽藥物要特別小心
2006.07.18
上網購買壯陽藥物要特別小心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上週發表聲明,警告民眾上網購買藥物時要小心,因為許多藥物裡頭含有處方籤的成分(例如威而剛),不但是違法的,而且也很危險。FDA還特別列出含以下成分必須要民眾特別注意不要自己隨便購買:Zimaxx, Libidus, Neophase, Nasutra, Vigo-25, Actra-Rx, 4EVERON。其中Zimaxx常見於男性壯陽藥物中,美國本身也不再進口4EVERON。   對於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的民眾,更要小心藥物間的交互影響,尤其是含硝酸鹽的男性壯陽藥物如果與心臟病藥物交互干擾,甚至可能會引起死亡。而一般民眾也要小心一些藥物中的成分有可能會降低血壓。
+ read more
非適應症藥物風險知多少
2006.06.23
非適應症藥物風險知多少
每一種藥物在經過核准時,都會明確指出這個藥物是用來治療什麼疾病,即「適應症」(indications)。藥物若被拿來治療其它非適應症,便稱為off-label use或unapproved use,即非官方核准的治療範圍非適應症使用。非適應症藥物因為缺乏足夠的實驗證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因此常有許多潛在的風險。   衛生署醫事處在民國九十一年公告「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原則,包括需基於治療疾病有正當理由的需要、需符合醫學原理及臨床藥理、應據實告知病人、不得違反藥品使用當時已知的、具公信力的醫學文獻、並以單方為主以免藥物交互作用。雖然衛生署有建議醫師在開這些非適應症藥物時必須據實告知病患,但是真的會向病患說明的醫師少之又少,而民眾向來又對於醫師說的話奉若聖旨,不疑有他。   美國在2001年時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醫師所開的所有處方籤中,每5樣藥當中就有1樣是屬於非適應症使用的藥物,而每年至少有8,000人因使用非適應症藥物而受到生理上的傷害。非適應症使用的問題在美國越來越被重視,美國政府除了要求並加強取締廠商不作非適應症行銷之外,及鼓勵民眾檢舉;同時也不鼓勵醫師使用非適應症藥物。   反觀台灣目前並無任何類似的研究調查,但從病人安全的觀點來看,民眾除了原本就有知的權利之外,非適應症使用之藥物對於病人也非常沒有保障。尤其現在瘦身美容藥物充斥市面,其內容物大多也都是非適應症使用。因此我們除了要求衛生署加強非適應症藥物的立法及管理之外,更要呼籲民眾使用市面上瘦身產品時要加強警覺,以確保自身安全。
+ read more
單獨服用雌激素的風險
2006.05.09
單獨服用雌激素的風險
婦女單獨服用雌激素可能面臨的問題,目前為止已知有提高中風、靜脈栓塞及癡呆等風險。2005年一項曾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分析報告更顯示,單獨服用雌激素Tibolone (台灣譯:利飛亞) 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可減少乳癌的罹患率。然而,單獨服用雌激素是否真能減少乳癌的罹患率,最近又有一份更詳細的分析結果出爐。    刊登在2006年5月8日內科檔案(_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_) 期刊的報告顯示,移除子宮卵巢的婦女如果服用雌激素的時間超過15年,罹患乳癌的機率會增加48%,但如果服用時間在10年內則可以不用太擔心。     這項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是從1976年開始追蹤121,700位30-55歲已婚護士,曾在2004年發現單獨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當中,約有1%的婦女在晚年有發生氣喘的情形。而這次由Harvard-affiliated針對28,835名切除子宮的護士分析,強烈建議婦女如果要舒緩更年期症狀的不適,短期間服用雌激素是可以不用太擔心,但是針對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婦女而言,最好能夠重新衡量利弊,及思考服用的原因,是否真的別無選擇,以免得不償失。  
+ read more
雌激素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
2006.04.18
雌激素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
根據美國政府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年長的婦女服用只含雌激素(Estrogen)的藥丸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而且若使用雌激素和黃體素(Progestin)的綜合藥丸的話,風險會更高。大部分的血凝塊發生在靜脈,尤其是大腿的地方,而且血凝塊會轉移到肺部,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致死。   這份研究包含10739位已切除子宮的婦女,年齡大約介於50至79歲;結果發現服用只含雌激素藥丸的女性得血凝塊的機率比其他女性高出32%,而且雌激素藥丸會增加子宮癌的風險,所以只建議已切除子宮的婦女使用。   曾經發生過血凝塊的婦女,是研究中的高危險群,因此,並不建議使用雌激素,除非她們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防止血塊形成。其他更年期婦女如果要補充賀爾蒙,最好只在有嚴重的熱潮紅或是其他更年期症狀的時候服用,而且只要服用短期就好了。
+ read more
被誤解的RU-486  
2006.04.14
被誤解的RU-486  
 繼美國加州四名女性疑似服用RU-486而出現死亡意外之後,日前另外二名女性的死亡原因是否與曾經服用RU-486有關更受到各界關注。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10日表示,已經證實其中一位的死因與服用RU-486無關。   FDA在調查之前四名加州婦女死因之後發現,這四名婦女使用RU-486的方式有誤。FDA所認證的RU-486正確使用方式應是要在最後一次月經週期的49天內服用,並遵照醫生指示,先服用3粒藥丸,並在兩天後吞食另外兩粒。然而,死亡的這四位加州婦女卻將後兩顆藥丸以塞入陰道的方式使用,因而引發細菌感染。FDA表示,這種非指示方式在許多墮胎門診中都看得到,但那並非當初FDA所核准的使用方法。   FDA表示,自從2000年通過RU-486(又名Mifeprex 或mifepristone)之後,在美國服用人次已超過575,000人,在歐洲更超過1,500,000人次。六年內美國境內死亡人數累積約6人。但由於此藥物背後所牽扯到的人工流產議題,一直以來飽受美國許多宗教及反墮胎團體的抨擊,並以放大鏡在檢視,因此在媒體的呈現上,似乎比面世之後不到一年內已有522名65歲以下男子在服用後死亡的「威而剛」還要危險。其實哈佛醫學院的教授Dr. Michael F. Greene曾表示10萬分之1的死亡率事實上是非常低的,因此Dr. Greene認為RU-486其實是很安全的藥物。   贊成RU-486並非等於鼓勵墮胎,贊成RU-486只是爭取一個選擇權。無論是WHO、開羅國際人口發展會議均明白的表示,要減少人工流產應從避孕觀念的宣導與提供著手,政府的角色應是提供充分的避孕衛教與服務提供,而不是用法令來限制人工流產,因此美國許多保守人士試著以禁止人工流產或RU-486合法化的行為其實是本末倒置。   我們認為,人工流產的確應該權衡到生命權與自主權,但同時也要知道,要解決人工流產的問題不應是限制女性人工流產,而是應從加強「安全性行為」的推廣與家庭計畫的衛教著手,請勿利用限制人工流產來降低人工流產的數目,如此只是迫使女性轉向不合格的醫師,增加女性的健康風險!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