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60歲以下女性罹患糖尿病恐將提高心臟病風險
2013.11.07
60歲以下女性罹患糖尿病恐將提高心臟病風險
一般而言,在60歲以下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同年齡層的女性比男性要低,但最近發表的一項美國研究卻進一步發現,若本身有心臟病的風險因子之一—「糖尿病」,將對這些女性產生與男性不同的影響。 日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針對三份研究中包含超過1萬名男女參與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所有參與者皆無心臟病病史。結果發現,60歲以下年輕與中年女性有第二型糖尿病的話,她們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會就大幅提高,風險增加了將近四倍之多,該風險數值已大概與男性心臟病風險相當。不過,糖尿病影響心臟病風險的情形卻在相同年齡層的男性身上並不明顯。 研究表示,其他風險因子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與吸菸對罹患心臟病的影響在研究中都未被發現有任何性別差異,唯獨糖尿病對女性心臟病的影響遠遠超過男性。研究推測可能有不一樣的基因及荷爾蒙因素影響著不同性別心臟病的發展過程,同時,不同性別對於醫囑與治療的順從程度也不一,這也可能是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未來將須要更進一步研究瞭解。   資料來源: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
+ read more
60歲以下女性罹患糖尿病恐將提高心臟病風險
2013.11.07
60歲以下女性罹患糖尿病恐將提高心臟病風險
  一般而言,在60歲以下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同年齡層的女性比男性要低,但最近發表的一項美國研究卻進一步發現,若本身有心臟病的風險因子之一—「糖尿病」,將對這些女性產生與男性不同的影響。   日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針對三份研究中包含超過1萬名男女參與者的資料進行分析,所有參與者皆無心臟病病史。結果發現,60歲以下年輕與中年女性有第二型糖尿病的話,她們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會就大幅提高,風險增加了將近四倍之多,該風險數值已大概與男性心臟病風險相當。不過,糖尿病影響心臟病風險的情形卻在相同年齡層的男性身上並不明顯。   研究表示,其他風險因子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與吸菸對罹患心臟病的影響在研究中都未被發現有任何性別差異,唯獨糖尿病對女性心臟病的影響遠遠超過男性。研究推測可能有不一樣的基因及荷爾蒙因素影響著不同性別心臟病的發展過程,同時,不同性別對於醫囑與治療的順從程度也不一,這也可能是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未來將須要更進一步研究瞭解。       資料來源: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      
+ read more
胰島素反應不佳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2013.10.09
胰島素反應不佳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一般來說,心臟病的發病時間,女性平均大約比男性晚10年,近日一項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試圖找出出現這樣性別差異的原因,結果發現有可能是男女對胰島素反應性降低後,生理出現不一樣程度的補償作用,使得年輕女性的相關併發症較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才沒有提高。   胰島素是一種幫助將葡萄糖從血液轉化移入細胞的荷爾蒙,一旦當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好時,無法使葡萄糖充分進入細胞利用,就表示發生「胰島素抵抗」,將會提高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檢視468位女性及354位男性的胰島素抵抗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50歲以下的參與者中,女性比男性的血壓、空腹血糖濃度低。所有女性參與者的三酸甘油脂及血脂也都比男性低。   研究結果發現,當50歲以下的男女有相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問題,女性會比男性出現較少的併發症,然而,女性生理上具有的這項保護能力卻在50歲之後就會消失。這顯示年輕女性獨具可以抵銷胰島素抵抗副作用的能力,研究認為這可能可用來說明了為何女性的心臟病發病時間比男性較晚。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及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年輕女性心臟病鮮少出現胸痛症狀
2013.09.25
年輕女性心臟病鮮少出現胸痛症狀
  胸痛一般被視為心臟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但近日一項新研究卻指出,在55歲以下女性病患中有五分之一並未出現過胸痛症狀,這將不利於這個年齡層女性的心臟病診斷與治療。   這項由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所做研究分析1,015位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就醫的病患資料,其中30%為55歲以下的女性。研究結果顯示,有19%的男性病患表示有胸痛症狀,但女性部分更少,僅有13.7%。   研究指出罹患ACS會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包括有虛弱、呼吸短促、躁熱、冒冷汗、及左手臂或左肩疼痛。在研究中,雖然無胸痛的女性病患出現其他症狀的機率,比會胸痛的女性病患低,但兩者ACS的嚴重性並無異。再者,若將同樣都沒有胸痛症狀的男女病患互相比較,則女性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比例還是比較高。   研究者認為,心臟病已不再像過去僅用胸痛、年紀與性別就可以作為評估診斷的指標,這項研究就呈現出年輕的女性ACS病患無胸痛卻有其他症狀,因此未來應針對過去未被瞭解的族群重新制訂新的評估標準,而醫療照顧人員也應對這些出現非典型症狀的年輕女性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單憑BMI值無法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13.09.11
單憑BMI值無法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4篇發表於歐洲心血管與心臟病學年會的研究指出了幾點關於肥胖對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影響的弔詭之處。根據這些研究的發現,在部分情況下,擁有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反而比較安全,這和過去普遍認為BMI數值越高越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看法相當不同。這些研究反倒是提出其他比BMI值更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因子,包括腰圍過大、患代謝失調疾病。   根據法國提出的研究,BMI值過低(低於22)與過高(高於35)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面臨較高的死亡風險,界於兩數值之間的患者面臨的風險則相對較低,即便本身擁有過重或中度肥胖的問題患者亦然。然,當研究者將患者的腰圍數值納入研究後發現,腹部肥胖問題與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息息相關,不論BMI值高低,只要患者的腰圍增加的同時,所面臨的死亡風險就會一併上升。腰圍增加最多的前1/4患者在5年內都面臨著提高44%以上的死亡風險。因此,研究者認為,腰圍是一個更好的預測指標,人們應該要更重視腹部肥胖與腰圍增加的問題。   丹麥的研究學者則發現,代謝失調症狀的發生比BMI數值更能預測年輕女性罹患心臟病或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這是一項針對無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年輕育齡女性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沒有代謝失調症狀且BMI值小於25的女性最不容易罹患心肌梗塞與缺血性中風;若代謝狀況良好但BMI值大於25,風險也不會比較高。不過,不論BMI值為何,一旦出現代謝失調的症狀,心臟病與缺血性中風的發生機率就會大幅的提高。   另一項由日本提出,針對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所進行的研究結果指出,患者中BMI數值低於23者,併發急性心肌梗塞、中風、心臟衰竭與猝死的機率最高。     至於哥本哈根的研究人員則發現,減重(一年內體重下降超過2公斤)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造成更大的死亡風險,這個發現適用於所有女性,不論她們原本的體重為何。增加體重則只會為原本就肥胖的女性病患帶來更高的死亡風險。     年會主席之一Tschoepe博士表示,從這4個研究可以看出肥胖是一個複雜的健康問題,體重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面向,並非就代表全部。但在眾多資料之下,他建議維持穩定的體重仍會是一個可採取的防禦性方式。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2013.09.09
女性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較無效且副作用多
  根據一份刊登於八月《未來醫學》(Future Medicine)的研究,女性病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Statin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預防效果、以及發生藥物副作用的機率,表現都比男性差。   該研究整理過往數篇與膽固醇及Statin藥物相關的研究文獻,有以下的發現。   首先,男女體內即使膽固醇濃度相似,但會導致心血管事件的情形卻不同,例如,男女有相等的壞膽固醇濃度,但女性會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時間,卻比男性晚10~15年。   再者,男女好、壞膽固醇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的變化,與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連性也不同。男性無論總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提高、以及好膽固醇過少都有可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會增加,則只有發生在好膽固醇過少、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高時。由此推論,Statin藥物是用來降低壞膽固醇,因此對女性的好處會比較少。   有關Statin藥物是否能達到降低女性因心肌梗塞或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效果,其中三篇研究雖提到Statin可讓健康但高風險的女性達到一些初級預防的效果,如減緩胸痛症狀,但最後對疾病絕對死亡風險的降低卻只有0.1%,在統計上明顯不具意義。另有六篇研究則比較Statin藥物對男女預防的效果,卻發現Statin藥物對健康但高風險、或已有ASCVD的女性,好處只有男性的一半;或者即使Statin藥物降低男女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對風險的比例相當,可是女性的全死因死亡率或中風機率卻不像男性會因此下降。   除了Statin藥物對女性的效果較男性不佳,也有數個研究指出,女性服用Statin藥物會產生的副作用比男性多,包括提高糖尿病、肌肉疾病、臀部骨關節炎及肌腱斷裂的風險。   綜合上述發現,對女性而言,服用Statin藥物作為初級預防事實上風險是大於效益,作為次級預防則是效果不如在男性身上使用得好。這項回溯性研究最後認為,應對使用Statin藥物提出針對不同性別的個別建議,醫師應與女性病患充分討論藥物風險效益問題,再決定是否開立處方。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