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攝護腺癌的工具指日可待?!
2019.12.29
篩檢攝護腺癌的工具指日可待?!
新的大型臨床試驗正在研究核磁共振掃描(MRI)是否能當成篩檢工具,有效篩檢出攝護腺癌,概念類似於女性接受乳房攝影來篩檢乳癌。   在台灣,攝護腺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之一,並且2012至2016年攝護腺癌死亡率逐年增加。   MRI比PSA 精準 研究作者表示,目前發現攝護腺癌的方式並不十分精確。傳統上會透過血液檢查來看「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數值是否有升高,若有上升則進行組織切片,即從攝護腺中取出一些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   但是PSA數值並不是檢查攝護腺癌的可靠指標,約有75%檢查結果是陽性的男性並未罹癌,約15%有攝護腺癌的男性未被檢查到。這讓沒有癌症的男性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和手術,並讓有癌症的男性錯過治療使病情惡化。   為要了解核磁共振掃描是否為檢查男性攝護腺癌的有效工具,英國進行了一項臨床試驗稱為ReIMAGINE。其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更新了攝護腺的健康指引:若男性有攝護腺癌的跡象,建議到醫院接受核磁共振掃描。   第二階段的研究:可否成為篩檢工具? 從今年12月開始,研究人員隨機地選出300位50-75歲的男性並邀請他們參與臨床試驗。每位參與者將接受PSA血液檢查和10分鐘的核磁共振掃描,結合這兩種檢查,放射科醫生和泌尿科醫生將合作以更準確地診斷參與者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的跡象。   為什麼這項臨床試驗很重要? 首先,癌症盡早發現並盡早開始治療,不僅患者預後越好還可以挽救性命。此外,還可以減少進行組織切片的男性人數,從而減少醫療費用及節省醫事人員工作時間。   其次,進一步我們想知道透過基因學和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的結合,是否能讓核磁共振掃描取代攝護腺組織切片。研究表示這是一個很大的願景,因為組織切片可能讓患者產生副作用,如:疼痛、出血和感染等。   研究的最終目標是開發出比組織切片術更好的檢查方式,以更精準地提供癌症治療給正確的人,這包括確定他們是否不需要治療。   編譯來源:BBC(2019.12.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我要如何清潔我的陰莖?
2019.12.28
我要如何清潔我的陰莖?
成長過程中,從來沒人告訴我怎麼維持陰莖的清潔,除了用水洗淨之外,我沒看過任何可靠的答案。要用肥皂嗎?任何一種肥皂?包皮垢(SMEGMA)是正常的嗎?如果包皮垢使我的陰莖發癢我應該去看醫生嗎?如果要,是看家醫或是泌尿科呢?   很遺憾,有些人認為談論性器官的清洗和照護很尷尬或一種禁忌。我們對護髮可能知道得比護鳥多。陰莖只是我們身體構造的一部份,所以清洗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出生後就割過包皮,那你的陰莖就如下圖右所示,龜頭永遠暴露在外,極易清洗。如果你有包皮(如下圖左、中)那洗淨時就要多一些注意事項。 包皮的真相 先談包皮的真相。從你約5歲開始,你的包皮會和龜頭慢慢地分開而收縮。有些男孩的包皮會部份黏在龜頭上直到青春期。你不要硬拉開否則會痛、流血、留疤或其他併發症。   談到清洗部份 如果你的包皮和龜頭可以輕易分開,那每次洗澡時可以輕輕翻開包皮洗乾淨後再翻回去。擦乾時同樣翻開包皮用毛巾擦乾龜頭再讓包皮恢復原狀。   不論你有包皮或沒有都可以用肥皂清洗。一般而言﹐過度用肥皂反而不好。過度清洗會去除重要的油脂,而這種身體油脂會讓你保持溼潤降低磨擦。如果你的皮膚敏感應該用沒有肥皂的清洗劑。   包皮垢 包皮垢是包皮下一些死皮膚細胞、油和其他液體形成的白色黏稠的分泌物。它很有用可以保護並潤滑陰莖。有些人皮膚較油也會有較多的包皮垢,但如果過多而有味道,你就更要洗乾淨。   須注意事項(和你去看醫生時) 如果你的陰莖會痛癢、發紅有分泌物,那你可能患了須治療的龜頭炎(balanitis)。一般常發生在有包皮的人身上,因為細菌和黴菌喜歡待在溫暖又潮濕的包皮下。   皮膚異常、感染、不衛生和性行為的磨擦以及過度用肥皂,都會引起這種狀況。   如果症狀輕微,你可以保持較好衛生條件或用殺菌劑或抗黴軟膏簡單治療。這些都可以在藥房買到。除了藥物治療,乳膏(cream)本身也可以保護並潤濕你發炎的皮膚。   如果你得了龜頭炎,那須更小心避免尿液刺激到你發炎的皮膚,所以你小便時,先將包皮後拉,尿完後將龜頭擦乾。   如果在這些簡單處理,你的陰莖還是發炎,最好去看醫生。他們會在調查其他原因,諸如牛皮癬或過敏。   編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2.0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男性不孕可能是基因作祟!
2019.12.24
男性不孕可能是基因作祟!
最近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男性不孕症有關的基因變異,可能為診斷及治療男性不孕症的方法打開大門。   當一對夫婦難以生育時,問題大約一半出在男性不孕症,但是相較於女性,目前對於造成男性生殖問題的基因的了解非常少,但醫生推測,大約2000個基因參與體內精子的產生。   這份研究的發現其實是無心插柳。一位有生殖問題的26歲男性被轉介給研究人員,兩年來研究人員與這位患者合作並進行研究。過程中這位男性的精子數量始終很低,因此研究人員為他做了DNA分析,並發現他的DNA有片段重新排列,特別是在染色體第20對和第22對。   這種異常DNA組成促成一個名為SYCP2基因的表現增加了20倍。SYCP2的過度表現顯示某些遺傳密碼可能會使精子的產生一團糟,因而不孕。   研究人員另外對三名長期不孕的男性進行DNA分析,同樣也發現異常的DNA及過度表現的SYCP2基因。   眾所周知,DNA中的缺陷可能導致各種遺傳疾病,但是大多數醫生對這次所發現的男性異常DNA並不太擔心。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若DNA異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則變成生殖問題首要處理的項目。   研究作者表示,男性不孕者的染色體重新排列鮮少被持續追蹤,但這可能導致反覆流產。   研究顯示,染色體重新排列可能干擾對生育很重要的基因,因此需要被加以考慮。不過,研究也提醒,用研究所發現的DNA異常來判斷男性是否需要治療還為時過早。即使如此,研究者希望至少將其添加到基因篩檢項目中,以便能夠告知男性其生殖健康狀況。   研究作者表示,有時候診斷本身就可以起到治療作用,即使目前沒有可以治療的方法。這讓患者不會再糾結於問題的原因。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12.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長效的男性避孕藥是否可逆,尚待研究
2019.12.18
長效的男性避孕藥是否可逆,尚待研究
11月底,印度完成了注射型男性避孕藥的臨床試驗,並且印度政府最快將於6個月後使其上市。但是,科學家認為,這個男性避孕方法的可逆性仍不確定,目前它更像是結紮手術的進階版。   該藥名為Risug,是一種可分解的凝膠,給藥方式為在局部麻醉下注射到輸精管中,阻礙精子在輸精管內的前進,達到避孕的效果。研究人員聲稱,這種非荷爾蒙的避孕藥效期長達13年,並且是可回復的。   目前該藥第一階段有效性已完成三期人體試驗。但第二階段—透過注射來分解凝膠以恢復生殖能力,尚未進行人體試驗,僅做過動物實驗。   一些科學家表示,雖然Risug確實可以取代結紮手術,但藥物的可逆性仍需要研究來確認。   藥物的發明者Sujoy Guha也同意這點,他表示他還不會宣稱其可逆性,雖然他有信心在經過人體試驗後能證實可逆性,但目前他將此藥定位在結紮手術的改進,亦及可以降低進行結紮手術時造成的傷害,也不需要任何手術切口。   RISUG的人體試驗結果怎麼說? 臨床試驗對139名41歲以下、育有至少兩子的已婚男子進行單次注射,並追蹤六個月。   結果顯示,133位妻子在沒有避孕措施的性行為後沒有懷孕,6位有懷孕。科學家將懷孕歸因於藥物從注射器滲出或輸精管被穿刺。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對試驗提出質疑,她表示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失效案例也很重要。由於副作用和失敗率,可能讓這款藥與結紮手術沒什麼區別,還需要有更多研究來確認其效果及安全性。此外,雖然非常重要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是正面的,但受試者只有139人且追蹤時間只有6個月,因此,至少對許多市場而言,該藥是一種進步,但不會改變遊戲規則。   印度研究人員表示,Risug已完成三期人體試驗,自1990年代初以來已有500多名受試者參加,並且是以國內最好的標準來實驗及測試毒性。30年下來更有12項研究引用這些文獻來說明其避孕的效果。   他們還表示,這種藥將是負擔得起的持久避孕方法,並且受試者沒有報告喪失性慾或重大副作用。印度的藥品監管機構預計將很快地批准該藥品的生產和上市。Guha博士也已授權給非營利組織Parsemus Foundation在美國推出此藥。   此外,在比爾和梅麗娜·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Guha博士在研究注射到輸卵管以避孕的藥物。   男人會因此開始分擔避孕責任嗎? 在印度這樣的重男輕女社會中,男性使用避孕藥的比率仍然很低。根據官方數據,超過90%的已婚夫婦不使用保險套。男性結紮率很低,女性絕育仍然是一種流行的避孕方法。   研究人員認為,對於避孕的態度在全球可能會發生變化。目前男人未積極避孕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避孕選項太少。他們的目標是為男人開發一套避孕藥,只有在有這種情況,男人才能真正可以與伴侶分擔避孕責任。時間將證明Risug是否將成為突破性的男性避孕措施。     編譯來源:BBC(2019.12.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全球第一個男性避孕藥 最快6個月後問世!
2019.11.26
全球第一個男性避孕藥 最快6個月後問世!
近日,印度科學家透露,一項注射型的男性避孕藥已完成臨床試驗,目前正等待印度政府主管機關審核通過,最快將在6個月後問世,這無疑是避孕技術發展的一大突破!   避孕藥物研究的性別偏見 一直以來在避孕這件事上,許多生育年齡的女性常是責任主要承擔者,她們大部分會使用非永久性的避孕措施,身體也因而須承受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如:體重增加、情緒起伏、頭暈噁心、胸部脹痛、經期之間的出血等狀況。   避孕藥研發長久被詬病有男女雙重標準的現象,過去在美國雖數次出現男性避孕藥的開發研究,但所有臨床試驗最後卻都以副作用對男性來說無法承受為由,中途宣告失敗放棄。所以這次的新消息令所有人對男性避孕藥又重新燃起一線希望。   印度25年的研究:藥效將長達13年 這項藥物的研發團隊是來自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ndian Council of Medical Research, ICMR)的科學家。他們讓男性在被麻醉之後,從腹股溝的位置將新研發的聚合物注射進睪丸,藉此阻擋輸送精子到陰莖的管道,達到避孕效果。研究顯示,藥物的避孕成功率達97.3%,藥效將長達13年之久。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已完成三回合的臨床試驗,303名參與者都表示沒有出現副作用。其他出現副作用者,症狀則幾乎與女性使用避孕藥的情形相似。   協助研究計畫的資深科學家Sharma博士表示,若藥物未來可成功上市,這將可以說是全球第一個安全的男性避孕藥。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11.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預防攝護腺癌有譜!
2019.11.13
預防攝護腺癌有譜!
目前已知年齡、種族和家族病史是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這些都是個人無法控制的因子。最近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另外兩個風險因子─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調節他們血中濃度,可能降低男性罹癌風險。   過去研究指出,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聚焦於它們的濃度與攝護腺癌的關係。   研究的進行及發現 他們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200,452名男性的血液樣本,這些男性在加入英國生物銀行研究計畫時沒有接受任何荷爾蒙治療也沒有癌症。研究追蹤了6至7年後有5,412人罹患攝護腺癌和296人因此過世。   研究發現,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濃度較高的男性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每升血液中IGF-I生長激素濃度每增加5nmol,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9%。每升血液每增加50pmol的游離睪固酮,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10%。   此外,相較於IGF-I生長激素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風險高出25%;相較於游離睪固酮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的風險高18%。   由於研究規模龐大,研究人員能夠考量排除可能影響癌症風險的其他因子,如身體大小、社會經濟狀況和糖尿病等。   研究作者表示,這類研究雖然無法說明這些因素與癌的關聯,但是我們知道睪固酮會影響攝護腺的正常生長和功能,而IGF-I生長激素則會刺激我們體內的細胞生長。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這兩種荷爾蒙可能是將飲食、生活方式和體重等因素與攝護腺癌風險聯繫起來的一種機制,這樣的發現有助於我們找到疾病預防策略。   一位未參與研究的倫敦帝國大學泌尿外科教授表示,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顯示至少有一些因素是我們可以加以控制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可以提供男性更好的建議來降低自身風險。   更多相關閱讀: 攝護腺癌患者常因缺乏風險意識而死亡! 攝護腺肥大藥物恐延遲癌症診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