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現行BMI數值判定更年期後女性肥胖可能有誤
根據身高與體重關聯性來評估身體脂肪的BMI值,在70年代開始普遍地使用,這是目前醫生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過重或肥胖最廣泛使用的系統,BMI值30以上被認為是肥胖。然而,近年不斷有研究提出,BMI值無法正確反應身體肥胖狀態,甚至可能誤導治療。
本月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對更年期後女性來說,以傳統BMI來區別肥胖程度,數值可能是過高的。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Hailey R.
Banack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示,對於體脂肪率為35%或更高的停經女性來說,以公認判定肥胖的門檻—BMI
值30—作為判定肥胖的基準,其敏感性是過低的。
此項研究共有1,329名平均年齡66.1歲的停經女性參與,她們接受了基礎問卷調查以及人體測量與全身掃描,評估脂肪質量、脂肪分佈和淨體重(去除脂肪重量後的體重),以及臀部、脊柱及手腕的骨質密度。5年後,這些女性接受了同樣的追蹤檢查,目前正在進行17年後的後續評估,但卻沒有判定肥胖體脂率的正式共識。在研究文獻中,體脂率的範圍可從25%到40%,但研究人員的評估則為35%,而更常用的切點為38%與40%。
研究小組建議,BMI門檻應該置換為24.9、26.5或27.1,用來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
研究團隊寫表示,在回答有關停經女性肥胖所造成的影響之前,最重要的是需要經驗性的驗證工具來衡量這群人體重過重的狀況。除了BMI值,還有其他肥胖的間接測量指標,例如腰圍與腰臀比,但每個指標都有其限制。對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認知,使用BMI≥30作為判定停經女性肥胖的基準可能導致嚴重的錯誤分類。
作者們指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inverse BMI (iBMI =
1,000/BMI,
cm/kg2)去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iBMI已被證明更能反映體脂率和真實肥胖狀況,此外,先前的研究已證明iBMI與體脂率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這表示iBMI可能是真實肥胖狀況的更好預測方式。然而,目前並沒有一個可根據iBMI去判定肥胖的公認切點,故此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有趣的發展機會。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7.11.20)
+ read more
2017.10.24
為何停經婦女「性趣」缺缺?
停經婦女性行為次數減少,真的是因為「性趣」降低嗎?還是有其他生理因素?
研究團隊在2015年3-10月間以網路問卷的方式調查超過1,500名55歲以上的停經婦女,這些女性主要為白人且有48%在調查前半年完全沒有發生性行為。
結果顯示,「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是減少婦女發生性行為的主要原因,而非對性行為缺乏興趣。
「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是影響更年期或停經女性的一系列陰道與尿道問題的統稱,常見的症狀包括:膀胱控制問題及性交疼痛等,除非透過治療來控制,否則會慢慢地漸趨嚴重。
研究顯示,對於性行為不活躍的婦女來說,沒有性伴侶或是伴侶生理上不便、「性趣」缺缺是性行為不活躍的主要原因,分別占了47%及55%。此外,陰部乾澀、有刺激感或疼痛佔了26%;性交疼痛占了24%;膀胱問題如失禁、尿急、頻尿佔了7%。
而性行為活躍婦女的分析結果顯示,有45%表示性行為過程中感到疼痛或不適,有7%表示曾經歷過性交中失禁,陰道乾澀也是常見的問題,未使用潤滑劑的婦女有64%表示有此問題。
研究表示,不論性行為是否活躍,性交疼痛都比膀胱問題更常是婦女避免發生性行為的原因。整體而言,約有20%女性表示害怕陰部萎縮所導致的相關症狀,有9%表示害怕膀胱問題導致尿床或需要中斷性交以排尿。
性醫學國際學會指出,雌激素能保持陰道濕潤及彈性,當女性進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使陰道組織變薄、乾澀、較無彈性及更脆弱,導致性交疼痛。而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可能會增加排尿相關問題,包括:頻尿、急尿、排尿時有灼熱感、尿失禁及尿道感染等,並且可能會因為陰道酸鹼值改變而增加陰道感染的問題。
研究作者表示,停經婦女在性行為時會經歷更年期婦女生殖泌尿道症狀,這不僅會抑制性行為的活躍程度,還會使婦女對性經驗有負面感受。當婦女表示她目前性行為並不活躍時,不代表往後的性生活不需被重視,應更寬廣地涵蓋婦女性行為的年齡層。此外,女性可能很少主動向醫師諮詢這方面的問題,因此醫師應多與停經婦女討論這方面的困擾以提供適合的治療方式。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11)、Medical News Today(2017.10.15)
+ read more
2017.09.26
重點不是胖,是胖在哪裡!
最近研究發現女性腰部脂肪太多會增加50%罹癌風險。
來自丹麥的研究團隊自1999年開始分析近6,000名平均71歲的停經女性,研究一開始先記錄她們的體脂肪並依據腰部脂肪比的高低分成兩組。經過12年後研究再次測量腰部脂肪比例,罹癌風險則透過其醫療紀錄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腰部脂肪比例高的女性罹患肺癌及腸胃癌症的風險高出50%,但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及體脂肪比率與癌症風險增加無關。
主要研究員Line Mærsk
Staunstrup說明,腰部脂肪比例高不僅會增加胰島素分泌而影響荷爾蒙,還會增加慢性病風險,而這兩種結果都是罹癌的風險因子。女性進入更年期會使體脂肪往腰部集中,因此建議女性接近更年期時要留意生活方式,減少腰部脂肪以避免罹癌。
來自義大利的Andrea De
Censi博士說明,過去研究已發現肥胖與癌症風險有關,但是與肥胖與肺癌之間的關係卻是新的發現。
除了透過飲食控制及運動來減少腰部脂肪,對於糖尿病患的胰島素分泌問題可能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藉此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12)
+ read more
2017.09.01
賀爾蒙補充貼片比藥錠更安全?
一項追踪近百萬名女性超過15年的研究發現,採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控制更年期症狀的女性,可以使用皮膚貼片的方式來減低中風風險。
賀爾蒙補充療法主要透過補充或替代體內過低的雌激素或黃體素,以緩解更年期症狀,如睡眠問題、體重增加、情緒波動和熱潮紅等。過低的雌激素會導致一些生理和心理症狀,10位女性中大概有8位會受到影響,受影響時間平均為7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會面臨更長期的症狀。
賀爾蒙補充療法也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多年來被視為女性的奇蹟藥物,已有數百萬人採用。但在200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賀爾蒙補充療法與增加乳癌及中風風險有關後,採用該療法的人數急遽下降。根據研究調查,許多婦女受更年期症狀所苦,但卻抗拒賀爾蒙補充療法。因而,研究人員對不同方式補充賀爾蒙之風險進行研究評估。
哥本哈根大學對98萬名51至70歲的女性進行了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使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後,因血栓引起的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16%。進一步分析資料發現,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女性相比,使用綜合雌激素/黃體素藥錠補充治療法者增加了29%的中風風險。
而使用經皮製劑(透過粘貼的石膏狀貼片或擦拭凝膠吸收賀爾蒙)治療法則與中風風險無關聯性,在某些情況下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人相比,甚至風險還更低。這可能是因為藥物透過皮膚吸收,直接進入血液,不必經過肝臟處理,而降低了血栓的風險。
Haitham
Hamoda是一位婦科諮詢顧問,主持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更年期服務項目,並且是英國更年期協會醫療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他說:「總體而言,這些結果對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口服攝入賀爾蒙治療的中風風險略微增加,多數女性都是在60歲以後才觀察到的。這個結果表明,透過皮膚吸收賀爾蒙,不用經過肝臟處理,說明了為什麼它可能對血液凝固沒有影響。」
編譯來源:the journal Stroke、Daily Mail2017.08.19
+ read more
2017.07.05
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延遲更年期
婦女經歷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為51歲,然在英國每十位就有一位婦女在45歲以前經歷更年期,因而增加了心臟病、骨質疏鬆、早期知能衰退的風險。
去年在JAMA的一篇研究指出,有50%的早發更年期婦女有心/血管疾病,有11%因心臟病死亡,有12%因其他原因提早死亡。
到目前為主,專家認為有些婦女會提早進入更年期,就像有些青少女會提早來經一樣,只是基因的巧合。
但最新研究顯示,女性可以藉由改變她們的飲食習慣—大量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來降低早發更年期的風險,其研究結果並已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
這項研究是從1991年開始追蹤116,000位婦女到2011年,結果顯示,在飲食中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腐、大豆、堅果、糙米等)高於9%的婦女,其早發更年期的風險比低於4%的婦女少了59%。
研究人員表示,在研究中,很少有婦女可以攝取超過9%的植物性蛋白質,但有20%的婦女在其攝取卡洛里中,攝取6.5%的植物性蛋白質,她們更年期提早到來的風險減少了16%。
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與動物性蛋白質不同形式的植物性蛋白質可以保護子宮及卵泡的耗損,因而可以幫助預防更年期的提早到來。
因此,研究建議婦女在每天2000卡洛里的飲食中,應攝取約32.5克的植物性蛋白質,或是每天攝取3-4份的高蛋白質食物,例如早餐食用穀物、豆腐或堅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5.16
荷爾蒙補充療法使聽力受損?!
過去研究指出,女性聽力受損的風險顯著比男性低,並且聽力受損的女性中多已進入更年期,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聽力受損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進而認為HRT可能降低女性更年期後聽力受損的風險。不過,近日一份大型觀察性研究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其實會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
研究團隊分析參與「護理人員健康研究II」的81,000名女性健康專業人員,他們自1991年開始被追蹤,期間她們以自述的方式說明其聽力受損及使用HRT的情形,其中有23%的女性描述他們有一定程度的聽力受損。
研究發現,相較於從未使用HRT的女性,使用HRT
5-9年的女性其聽力受損風險增加了15%,而使用超過10年者風險更上升至21%,亦即使用HRT的時間越久風險越高。
英國更年期學會Heather
Currie博士說明,這項研究屬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確定其中的因果關係,只能呈現可能的關聯,因此這項研究不應造成女性恐慌,女性是否使用HRT的決定應建立在與醫師討論利與弊的結果上。而北美更年期學會的博士JoAnn
Pinkerton也提醒,需再透過隨機臨床試驗確定這樣的結果是否具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Menopaus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