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15
世界衛生組織:一劑 HPV 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
4 月 11 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表示,只要一劑的HPV
(人類乳突病毒) 疫苗足以預防子宮頸癌。
目前HPV疫苗施打使用的是兩劑或三劑的方案,但世衛組織的免疫戰略諮詢專家小組
(SAGE)
評估了過去幾年出現的證據後表示:一劑同樣有效。
SAGE 建議更新 HPV 疫苗劑量方案如下:
* 9-14歲女孩:一劑或兩劑方案
* 15-20歲女性:一劑或兩劑方案
* 21 歲以上的女性:兩劑間隔 6 個月
世衛組織發表的聲明中說:「這將會改變預防這種疾病的遊戲規則;我們會看到這個挽救生命的疫苗惠及更多的女孩。」
世衛組織在2020
年啟動了「消除子宮頸癌倡議計畫」,以應對包括疫苗獲取不公平在內的若干挑戰,並訂下2030
年讓 90% 的女孩在 15
歲之前接種疫苗的目標。這一單劑量建議有可能使我們更快地實現那個目標。
編譯來源:REUTERS(2022.04.11)、WHO(2022.04.11)
+ read more

2022.04.12
男女疼痛感不同
發表在《大腦》期刊的一個新研究,第一次發現脊髓中的神經細胞處理疼痛信號,男女各有不同。這個發現可以讓慢性疼痛有更好、更客製化的治療。
雖然長久以來已經知道男女對疼痛的經驗不同,而大多疼痛的研究使用雄鼠。這個新的研究很獨特的,使用了雌雄老鼠和人類男女的脊髓組織(由去世的人和其家屬慷慨捐贈)。
在實驗室檢視脊髓組織,研究人員辨識出一個稱為「BDNF」的神經生長因子,
它在男性和雄鼠身上能放大脊髓疼痛信號,但女性或雌鼠則否。但是,當雌鼠的卵巢被移除後,這個不同就消失了。這指向和賀爾蒙的關連。
研究的主導作者Dr. Annemarie Dedek
說:「發展新的止痛藥需要詳細了解疼痛在生物層面如何進行。這項新發現奠基了新治療的發展,以協助慢性疼痛受苦的人。」
這是第一次人類疼痛信號在性別相關的差異上,在脊髓組織中被指認出來。未來的研究需要了解,生物差異如何使得男女對疼痛感有所不同。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03.22)
+ read more

2022.04.06
「寓教於樂」:成功的性教育要談性快樂
快樂可以說是性行為最強大的動力,然而每年全球花費上億在性、生殖健康和權利的服務中卻避而不談。
如果你問大多數人,「你的性教育是否有助於你的人際關係和性生活?」 他們會說,「不」。
根據牛津大學主導的一個國際研究的結論,將性健康教育聚焦於歡愉,可以增加保險套的使用,加強安全性行為的正面態度。幾十年來有些專家倡議性教育應超越僅談禁慾或風險,以改善性健康的結果。這個研究驗證了這樣的方向是正確的!
樂趣是生活的一部分
性健康教育包括學校教育、或針對各年齡層人的促進健康宣導。通常是為了達到特定的健康目標,例如:增加性傳染病的篩檢,推動HPV疫苗,或者減少性傳染病的案例。
它們通常以健康風險的宣傳為主,性樂趣的考量並不被認為有關。然而性關係和樂趣是人類生活重要的一面,若加入考量可以使性教育的推動更有效。
於1980和90年代行動家和社區組織所發起的「HIV預防」活動就是引人注目的成功案例。很多這些活動被認為有爭議性,因為他們使用了高度性感的影像,且歌頌同性戀和雙性戀男子的性慾,被批評為面對HIV危機仍在不負責任的享樂。
可是正面的「性」宣傳
-將「性安全」自然地呈現在性的樂趣裡,正是這些活動成功的關鍵!
樂趣和許可
肯定性樂趣是性行為許可教育一個重要的部分。
30多年前一篇重要的論文中,美國學者Michelle
Fine明確而有力的指出,學校性教育中「缺少慾望的課程」如何傷害了年輕女性的「性」健康和安全。她指出在美國教育系統裡,學校的性教育否定了女性的性慾望,使得年輕女性更容易遭受性暴力及意外懷孕。
一個人在性關係中表達「不想要」的能力,需要這個人能夠認知到自己「想要」的,也需要有信心地說出這些慾望,而不會害怕被恥笑。
性教育應該建立人們對性的自我認知和信心,可以開放討論性的樂趣和風險。要能夠達成這些,我們需要肯定且尊重年輕人的性和關係。
性樂趣可以在課堂上談嗎?
學校性教育聚焦在樂趣的主意可能會有爭議性。那課堂上如何教性樂趣呢?
樂趣為基準的性教育並非有關性的技巧,而是肯定人們有性樂趣和滿足的權利。包括使用保險套時強調樂趣,而不是集中在警告,或者允許人們公開討論性取向或關係的複雜性。
教育者警告課堂上不應定義特定的樂趣,然後強加於人,因為不同的人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樂趣。
樂趣為基準的性教育在於開放教育空間,使年輕人可以安全的探索,發展對性和關係的批判性的思考。
性樂趣支持性權利和性健康
性權利的本質是認識到,性樂趣是人類關係中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健康和幸福的支柱。
性權利的基礎是讓每個人有機會追求滿意的性關係,不受傷害或歧視。
尊重性權利可以鞏固包容性教育、性和生殖醫療服務普遍化,以及免遭受性暴力和歧視的保護。
性權利的本質是認知性樂趣是維持健康、幸福的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一環。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2.12);BBC News (2022.02.14)
+ read more

2022.03.30
「處女膜」無關「處女」 婦團推正名破除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及立法委員林淑芬今(30)日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有具體作為導正「處女膜」、「惡露」這些貶抑、污名女性的用詞。
黃淑英理事長表示,人類身體的組織、器官或系統命名應是依其「功能」、「組成」或「位置」而定,但在女人身上卻不一定如此。「處女膜」這個陰道發育完成的殘留,沒有生理上的功能,卻在父權社會下成為「處女」的證據,對女人造成許多傷害與迷思。女人擔心初夜沒落紅會被視為不純潔,限制女人的性自主及自由;女人擔心傷害處女膜,避免由陰道進入的相關檢查,導致疾病防治困難或延誤診斷,危害健康。況且,「處女」就是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只為滿足父權的想像。字典裡僅有「處女」一詞,卻沒有「處男」,道盡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抑,用「處女膜」來命名是不當的。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提到,出血跟是否為初次性行為並沒有一定關聯。在這樣的社會觀念下,醫師在內診或做抹片等檢查時會擔心傷及「處女膜」。過去就有醫師面臨這樣的糾紛,跟患者確認沒有性經驗,然內診後出現流血卻被求償。有家長因為小孩跌倒,驚慌地帶來就醫,要醫師確認「處女膜」是否完整。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都在人們心中,婦產科醫學會支持改名,也樂觀其成。
立法委員林淑芬指出,女人年紀小時社會認為保有「處女膜」很重要,但年紀大了有處女膜卻被譏笑是「老處女」,將社會價值加諸在器官上就是對女人的壓迫。而除了正名,也應該給予正確的性教育,澄清迷思,讓孩子有正確的資訊。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回應,許多用詞有其時空脈絡,因應各種觀念的進步與發展,特別在性平議題上,近年來國教院不定期召開性平審議小組針對教科書、辭典等內容作修正,對這些內容會與時俱進地修正。
台灣女人連線也將透過「徵名活動」為處女膜「正名」,提供衛福部參考,期待衛福部研議適當的名稱取代「處女膜」,對「處女」這個違反性平的用詞釜底抽薪!
+ read more

2022.03.23
乳房攝影 ─ 心血管疾病的線索!
新研究指出,乳房攝影所偵查到的乳房動脈鈣化,和停經期婦女心血管疾病的較高風險有關。研究作者認為這個發現有助於評估婦女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乳房動脈鈣化是鈣累積在乳房動脈壁的中層。它和老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和發炎相關,是動脈硬化的標誌。但和動脈內層鈣化並不相同
(內層接觸血液),那是抽煙和高膽固醇的人常有的。乳房動脈鈣化在乳房攝影中出現在乳房動脈裡的白色斑塊,和癌症不相干。
此研究結果發現:乳房攝影中有乳房動脈鈣化的婦女,比沒有乳房動脈鈣化的婦女,多51%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多23%可能發生任何一種類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和周邊動脈的疾病。
乳房動脈鈣化應納入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
研究的主導作者Carlos Iribarren
說:「現今乳房攝影中看到乳房動脈鈣化,有些放射科醫師會將這個資料放在乳房攝影的報告,但並非照護的標準,也沒有硬性規定。我們希望這個研究能鼓勵更新指南,將這個資料整合至乳房動脈鈣化的計算公式,協助增進心血管降低風險的策略。」
Iribarren說:「在我們早期的研究中曾報導婦女60-79歲之間,26%有乳房動脈鈣化,隨著年齡比率會增加,75-79歲的婦女超過一半有。研究已証實現行用來衡量一個人發生心血管疾病10年風險的計算方式,對婦女比對男人較不準確。我們現今的研究,評估在乳房攝影能輕易看到的乳房動脈鈣化,對於婦女發生心臟病風險可以提供較多的資料。」
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心臟科助理教授Khan說:「這個類型的鈣化可能表示心臟健康不佳,醫師可以運用這個機會討論優化心臟健康的方法,如規律性的運動、高品質的飲食和維持健康體重。而且要注意的是沒有乳房動脈鈣化,並不就等於低風險而誤導患者。風險因素的最佳控制,不管有沒有乳腺動脈鈣化,對所有婦女都一樣重要。」
研究的進行及結果
這個研究涵蓋了5,000位年齡在60-79歲之間的女性。這些婦女皆無心血管疾病或乳癌的病歷。她們在2014年10月24日和2015年2月13日之間,至少做了一次例行的乳房攝影篩檢。追蹤約6.5年看她們是否有有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或有其他類型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臟衰竭。
分析發現:
*
乳房攝影中有乳房動脈鈣化的婦女,比沒有乳房動脈鈣化的婦女,多51%可能發展出心臟病或中風。
*
乳房動脈鈣化的婦女,多23%發展出任何一種類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和周邊動脈的疾病。
*
乳房動脈鈣化在自稱為白人,或西班牙/拉丁族裔的婦女中比較廣泛,在自稱為黑人或亞裔婦女中較少。專家認為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這些發現。
此研究發表在《循環:心血管影像》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03.15)
+ read more

2022.03.22
50歲卵子逆齡不是夢!
科學家成功讓人類的卵子回春,下一個世紀50歲的女人成為母親可能不會是「鮮事」。
以色列研究人員有效的使40歲婦女的卵子變成類似20歲的, 這將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婦女所有的卵子一出生就有了,但隨時間漸漸衰化,使得年紀較大的卵子不易受精。回春的卵子可能恢復受精的活力。
卵子如何逆齡?
現在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科學家已經發現,透過一種用於治療
HIV
患者的抗病毒藥物(逆轉錄酶抑制劑)可以逆轉卵子的老化。此藥物阻止人們被病毒感染時的基因(DNA)損傷,同理地用來防止卵子衰化過程中發生的基因損傷。
他們測試了數百個小鼠卵子,然後是人類卵子,證實了這一論點。
20歲出頭的婦女平均在一年內自然受孕的機會可是80%,到了40歲時機率少了一半。研究中並未將這些逆轉後的卵子暴露於精子中,所以能否提高受孕機率仍是未知數。
全球晚育趨勢的處方
全球婦女現在生孩子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晚。
在英國,第一次做母親的平均年齡現在是 29 歲 —而
1970 年代是 23 歲。在美國,它已經從 21 歲上升到 26
歲。在台灣,10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2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94%。
這種變化被認為是由於更多的女性優先考慮她們的職業,以及社會和財務問題的考量。
但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懷孕的機率會下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女性現在在年輕時冷凍卵子,為以後的生育治療做準備。
對於 35 至 37 歲的女性,IVF 治療的成功率約為
25%,即四分之一的胚胎。對於 35
歲以下的人,成功率約為 32%。
領導這項研究的分子生物學家Dr Michael
Klustein說:「許多女性試圖在 40
歲及以上時懷孕,我們認為這個藥物實際上可以提高她們的生育能力。」
「在 10
年內,我們希望使用抗病毒藥物來提高老年女性的生育能力。」
「這可能對 40 至 50
歲的女性有所幫助。在那之後,我們進入了更年期。」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2.03.0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