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Statins類藥物對男女同等有效?
2012.02.16
Statins類藥物對男女同等有效?
雖然Statins對心血管疾病的次級預防效果已被確立,但過去有研究顯示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年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性低,因此拿Statins當作初級預防的藥物使用,對女性的效益不如男性。但近日一項美國研究表示,Statins可同樣降低男女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與死亡率。   為了評估Statins藥物效益的性別差異,研究回顧分析18個隨機試驗研究的資料,其中包括141,235位病患(29%是女性),研究中Statins藥物種類包括simvastatin(素果)、lovastatin(美乏脂錠)、pravastatin、atorvastatin(立普妥)、及rosuvastatin(冠脂妥)。    研究追蹤四年後發現,與控制組比較,statins降低LDL膽固醇平均35.3mg/dL(26.7%) ,同時也降低男女全因性死亡率、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全因性死亡率男性降低10%、女性降低16%(P<0.04);負面心血管疾病事件風險男性降低23%、女性降低19%(P<0.0001)。研究也強調,雖然分析顯示男女服用statins的全死因死亡率都較低,但心血管事件部份的數據,在女性使用statins做為次級預防、或男性拿來用做初級預防上,風險降低幅度並不大。   雖然這項研究指出statins對男女都有益處,然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Lori Mosca博士對此研究評論表示,這項研究分析主要關注相對風險的減少,且以statins做初級預防的試驗研究數目、及對Statins治療的效益評估都有限,Mosca認為性別特定的心血管疾病預防試驗應提供相對與絕對益處、副作用與效益風險資訊,而當女性使用Statins的絕對益處通常比男性少,這即意謂女性應少使用statins藥物做為初級預防方法。   另一位密西根大學Lee Green博士則回應,許多強調是初級預防的研究都已將有血管疾病的病患放進研究之中,這顯然並非真正的初級預防試驗,以這樣的研究證據來印證原先的假設實在是言過其實。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Omega-3脂肪酸恐增加女性心血管病患的癌症死亡率
2012.02.15
Omega-3脂肪酸恐增加女性心血管病患的癌症死亡率
過去有關心血管病患或高風險族群服用營養補充品是否能治療或預防癌症的研究結論不一,2010年SU.FOL.OM3研究曾出版其結果,指出補充品對心血管疾病並沒有次級預防的效果,這次法國研究團隊對SU.FOL.OM3試驗研究進行第二次的分析。近日分析結果出爐,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病患使用魚油或維他命補充品,對癌症的罹患風險並沒有幫助,甚至可能會增加女性的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   這個試驗研究包括 2,501位(514位女性、1,987位男性)45-80歲的心血管病患,隨機分配成四組,分別接受維他命B6與B12、Omega-3脂肪酸、維他命B與Omega-3脂肪酸、或安慰劑等治療長達五年。   最後男性中7.3%在研究追蹤期間得到癌症、女性則有5.6%;男性癌症死亡率為2.4%、女性為2.1%。男性發生癌症的種類,人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攝護腺癌、肺癌、膀胱癌及大腸直腸癌;女性為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   而依治療種類區別的分析結果發現,維他命B與Omega-3脂肪酸都未顯著影響整體的癌症狀況,然與安慰劑組對照下,女性服用Omega-3癌症發生率的危險比為3.02,癌症死亡率的危險比為5.49。這項研究顯然並不支持服用維他命B或Omega-3脂肪酸作為癌症預防的方式,而對女性的負面影響部份仍須進一步研究以確立結論。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使用的性別差異
2012.02.14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使用的性別差異
有關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簡稱ICD)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存在可能的性別差異,以及該儀器對女性可能沒有益處,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討論與質疑聲音。近日一項加拿大的前瞻性研究指出,女性使用ICD而發生早期或晚期併發症的風險,都比男性來得高。   研究團隊針對加拿大18個植入中心內,在2007-2010年間被指示進行植入的6,021位病患(4,733位男性、1,288位女性)做分析研究,最後共有5,450位病患使用ICD,男女的比例相近。   但在經過調整後的分析顯示,男女最常見的初期主要併發症分別為,男性是導線復位、女性是導線置換,晚期併發症男女都包括發生植入區感染及電風暴(electrical storm)。但女性在裝置ICD後的45天或100天內,發生併發症的風險比男性高(OR 1.78, 95% CI 1.24 to 2.58, P=0.002 and HR 1.91, 95% CI 1.48 to 2.47, P<0.001, respectively),研究認為這可能由於女性一般體型較小、症狀表現延遲、對疾病反應與男性不同等所致,因素相當複雜。而男女在死亡率上則沒有明顯差異。   此外,女性得到適當電擊刺激、或經由抗快速心跳激博(antitachycardiapacing)的治療機率較低(HR 0.69, 95% CI 0.51 to 0.93, P=0.015 and HR 0.73, 95% CI 0.59 to 0.90, P=0.003, respectively),研究並未細查其中原因,但作者推測女性可能比較少有左心室收縮性心臟衰竭、或者其他心臟電生理學上的差異,才造成治療上的不同。   這項研究證實過去研究所提及使用ICD的性別差異,並認為醫師與病患在考慮裝置ICD時,應將女性接受較低比例的適當治療,以及較高的併發症發生率之情況納入考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2012.02.10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臟病與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聯性,但還沒有一個研究曾針對骨折前的骨質密度進行測量,而近日一項加拿大研究做了。研究數據顯示,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成人,比沒有心臟病的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高出28%。 研究團隊檢視1998-2009年間50歲以上(年紀中位數為66歲)的45,509位成人(其中92%為女性、92%為白人)所進行第一次骨密度檢查的紀錄,並持續追蹤至2010年,追蹤時間中位數為5年。結果發現,有4%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心臟病,2,703位在研究追蹤期間發生脊椎骨、前臂、肱骨、髖關節部位的意外重大骨鬆性骨折。 與其他人相較,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這些人多半年紀較長(年齡中位數為66歲: 74歲);過去發生骨折的機率較高(13%: 21%);整體髖骨骨密度T值較低(-0.9: -1.3);但是他們在第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前,就已接受骨鬆治療的比例卻較低(21%: 14%)。 研究表示,心臟病與重大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係是複雜多重因素的,但導致兩項病症的危險因子都包含年長、抽菸、停經婦女及糖尿病,同時許多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如:ACE抑制劑、beta阻斷劑、利尿劑、硝酸鹽、斯達汀類藥物,都會影響骨健康及骨折風險。而一旦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病患,也應加強注意骨骼健康。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2012.02.10
心臟病增加骨鬆性骨折風險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臟病與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聯性,但還沒有一個研究曾針對骨折前的骨質密度進行測量,而近日一項加拿大研究做了。研究數據顯示,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成人,比沒有心臟病的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高出28%。   研究團隊檢視1998-2009年間50歲以上(年紀中位數為66歲)的45,509位成人(其中92%為女性、92%為白人)所進行第一次骨密度檢查的紀錄,並持續追蹤至2010年,追蹤時間中位數為5年。結果發現,有4%在研究期間剛被診斷出心臟病,2,703位在研究追蹤期間發生脊椎骨、前臂、肱骨、髖關節部位的意外重大骨鬆性骨折。   與其他人相較,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這些人多半年紀較長(年齡中位數為66歲: 74歲);過去發生骨折的機率較高(13%: 21%);整體髖骨骨密度T值較低(-0.9: -1.3);但是他們在第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前,就已接受骨鬆治療的比例卻較低(21%: 14%)。   研究表示,心臟病與重大骨鬆性骨折之間的關係是複雜多重因素的,但導致兩項病症的危險因子都包含年長、抽菸、停經婦女及糖尿病,同時許多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如:ACE抑制劑、beta阻斷劑、利尿劑、硝酸鹽、斯達汀類藥物,都會影響骨健康及骨折風險。而一旦被診斷出有心臟病的病患,也應加強注意骨骼健康。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懷孕使用抗憂鬱藥物 恐增新生兒肺動脈高血壓風險
2012.01.13
懷孕使用抗憂鬱藥物 恐增新生兒肺動脈高血壓風險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母親在懷孕第二階段期間,使用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將會使新生兒罹患持續性肺動脈高血壓的風險加倍(2.1, 95% CI 1.5 to 3.0),絕對風險為每一千位活產嬰兒中有1.2至3個案例發生。   這項研究分析1996-2007年間妊娠超過33週的160萬新生兒狀況,整體約3萬名新生兒母親在懷孕間使用SSRIs,使用的時間階段有1.1%在妊娠頭八週、0.7%在妊娠後二十週。   結果發現,在調整多種變項,如母體年紀、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與糖尿病治療、妊娠毒血症、懷孕階段慢性疾病等等因子後,在懷孕晚期使用SSRIs依舊會增加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血壓的風險,在排除有胎便吸入症候群的新生兒後,勝算比是輕微增加,這項關係同樣存在於不同類型的SSRIs上。   新生兒的持續性肺動脈高血壓發生在當出生以後,新生兒的肺血管阻力異常增加無法降低、動脈導管維持開啟無法關閉時,該病症的死亡率約5-10%。   研究表示,雖然這只是一項觀察性研究,還無法確認致病機轉,但建議應注意懷孕女性使用SSRIs的問題,並有評論認為須加強相關研究以證實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該研究出現的研究限制包括無法控制其他可能造成該病症的狀況、無法決定處方藥被確實使用的情形、或可能有使用超過一種以上的抗憂鬱藥物等。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