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7.17
每月射精21次可防止攝護腺癌?!
英國國家健康照護局(NHS)鼓勵男人自慰, 原因為何?因為,這將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上週,射精次數與攝護腺癌的關聯在國外有熱烈的報導討論。但其實,這是一個舊聞。
去年12月在歐洲泌尿外科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重點在瞭解射精與攝護腺癌的關係。31,925名健康男性在1992年填寫了一份關於射精頻率的調查問卷。他們被問及當年齡在20-29歲、40-49歲時射精的次數,無論是通過性交或自慰。然後追蹤這些男性18年,觀察他們攝護腺的健康狀態。
至2010年有3,839人被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研究人員發現,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4至7次的人少33%。
在一項澳洲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70歲以前,每月射精4.6
至7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少於2.3的少36%。
研究人員並沒有推測射精會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原因。據報導,以前的研究曾指出射精有助消除攝護腺發炎或感染,這些是和致癌有關的。
該研究已在NHS網站上列出,其中也指出一系列其他因素,如遺傳學、生活方式、兒童數量、飲食、性活動和教育的性質,也可能影響前列腺癌的風險。
NHS網站還指出,「儘管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聽說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故事,自慰是完全安全的。」「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預防性的方法,那麼它不會造成任何健康風險的。」
編譯來源:THE HERALD 20170708、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6
+ read more
/20170712112535_nail.jpg)
2017.07.14
美甲背後隱藏的醜
圖示:去除指甲角質(修指緣)
許多女性會定期到美甲店讓自己的指甲保持美麗,但是最近皮膚學專家提醒,未完整消毒的美甲工具可能讓人陷入感染風險,而光療指甲所使用的UV燈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近來越來越人利用UV燈來固定指甲上的膠來防止其脫落,皮膚學專家Marie
Jhin說明,雖然UV燈的紫外線是微量的,但暴露於紫外線越多或越久,皮膚癌的風險會慢慢累積。Dosal建議定期用UV燈美甲的人在過程中戴上只露出指尖的手套或於手上塗抹防曬乳,起碼能避免皮膚因照射UV燈而老化。
美甲過程中有些人會先去角質(修指緣),不過Jhin說明,角質其實是保護指甲免受外力傷害的防護,去除之等同於創造了讓細菌或真菌進入的通道。在臨床上就有不少案例是因為去除角質引發感染。Dosal建議,需要去除角質的人可改用推的方式將角質推至指緣,並確保過程非常輕柔。
此外,若美甲人員使用不乾淨的工具提供服務也會增加使用者感染風險,建議最好要對提供美甲服務的人有所認識,並在美甲前確保他們有完整消毒。
編譯來源:The Daily Mail(2017.07.06)
+ read more

2017.07.10
你的洗手乳安全嗎?抗菌產品對人體有害?
三氯沙(triclosan)是一種抗菌劑,可以降低及減少微生物生長,通常用於清潔用品及化粧品中,作為抗菌及防腐等用途。三氯沙在數千種產品中使用,從肥皂、沐浴乳、洗面乳、牙膏、化妝品到普通的家居用品,都有可能使用。
但有證據表明,抗菌藥物如三氯沙不僅不足以殺死細菌,還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國際科學家聯盟表示對化學品的使用限制要更嚴格。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去年下令禁用肥皂與沐浴乳中常用的三氯沙、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和其他17種微生物劑,因為這些化學物質不被認為是安全、有效的。這項禁令,讓清潔產品主要製造商,例如Johnson
& Johnson強生與P&G寶僑,開始逐步淘汰相關產品。
但還是在數百種消費品中發現三氯沙,從洗髮精、牙膏到玩具等,主要用來減少疾病和感染的蔓延。
環境研究與倡議組織EWG發表聲明,呼籲還有更多在FDA禁令以外的東西需要禁止,包括衣服、信用卡、砧板、毯子、床墊、浴缸、家具和玩具等,並且沒有針對家用或建築產品中使用三氯沙和三氯卡班的限制,這是很大的問題。
EWG資深科學家David
Andrews表示,幾十年來,美國大眾已經被引導相信抗菌產品會使我們更安全和健康,儘管研究證據顯示完全相反。
FDA則表示,大多數的證據是來自動物實驗,顯示三氯沙可能導致甲狀腺激素下降、導致抗生素抗藥性、增加皮膚癌風險。
聯盟呼籲所有的化學品都列入消費品的標籤上,並且希望FDA與美國環境保護局限制不必要的使用。
美國清潔學院發言人對聯盟聲明則回應:三氯生和三氯卡班的擔憂已經得到解決。
華盛頓特區貿易協會副總裁Brian
Sansoni則表示,這份聲明並沒有反應科學和法規的現況。他說,在2016年FDA禁令之前,抗菌肥皂的製造商亦開始逐步淘汰這些成分。他補充說,他們正在使用其他滅菌成分,並按照FDA的要求提交有關其安全性和效率的最新科學數據。
Sansoni說,每天,在家庭、醫療機構、學校、幼兒中心等許多場所都使用抗菌肥皂來防止傳染病蔓延,消費者可以有信心地繼續使用這些產品。如果按照指示使用但產品不安全,它們就不會出現在貨架上。
但FDA表示,沒有證據表明,化學品的肥皂比普通肥皂具有更強的抗菌性能,FDA也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證明三氯沙可以改善防腐性能。
編譯來源: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1706、UPI20170620
+ read more

2017.07.09
喝牛奶,好還是不好?
你知道嗎?人類是唯一一種成年後還飲用牛奶的物種,甚至是飲用其他物種的奶!
飲用牛奶自不自然?牛奶及其製品好還是不好?一直是充滿爭議且讓人感到疑惑。健康組織提倡攝取乳製品以促進骨骼健康,卻有專家指控牛奶對健康是有危害的。美國農業部(USAD)和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就持有以下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的餐盤」(MYPLATE) VS 「健康飲食餐盤」(HEALTHY EATING
PLATE)
「我的餐盤」是USDA的飲食方針,建議必須攝取水果、蔬菜、穀物、蛋白質及乳製品,才能全方面滿足人體健康所需。
這是USDA在2011年用來取代19年前建立的飲食方針MyPyramid,其指出牛奶是美式餐飲中主要的鈣質來源,而足夠的鈣質可以保護骨骼及牙齒,每天要飲用三杯的牛奶以增加骨骼質量,對骨骼仍在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尤其重要;而鉀可以幫助維持血壓,維他命D也可以協助身體維持正常鈣與亞磷質的正常水平,進而穩固骨頭健康。此外,乳製品的攝取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罹患機率相關。然而,USDA同時也強調避免含有過多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食品,免得反而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
簡而言之,USDA的說法建議攝取乳製品以鞏固身體健康,但卻僅限高鈣且低脂或無脂製品。這聽起來很簡單,那爭議是什麼呢?
「健康飲食餐盤」是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的飲食指引,指出縱使政府已經更正了這幾年來新發現的科學證據,但「我的餐盤」仍有許多漏洞存在,因此他們提出一些修正。
其中一項主要的差異便是將「一杯牛奶換成一杯水」。「我的餐盤」強調「一餐一杯」以抵抗骨質疏鬆,然而「健康飲食餐盤」認為牛奶的攝取應壓低在一天1~2份,因為過多的牛奶會導致前列腺癌及卵巢癌,且只有極少數證據顯示牛奶對骨骼的幫助,卻有可觀數量的研究證實過多乳製品所帶來的危害,例如乳糖不耐症,全世界約有75%的人在斷奶後失去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使其無法消化牛奶,攝取含有乳糖的食品會引發這些人不正常的發腫、疼痛、暈眩、脹氣及腹瀉。
在其他乳製品有害的理論中,也時常出現研究彼此之間分歧的狀況,例如「我的餐盤」及傳統觀念皆認為攝取全脂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臟發病機率。然而近期發表於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與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分析都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冠狀心臟病、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沒有任何關係。除此之外,也有研究顯示全脂乳製品能保護心臟,避免心臟病與中風,例如科學家分析了10項包含全脂乳製品攝取的研究指出,喝牛奶能降低「微小卻不容忽視」的心臟病與中風風險,在全草料飼養乳牛的地區,更有研究直接指出攝取全脂乳製品的人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降低了69%。
在骨骼健康的部分,大部分的健康組織建議每日攝取2~3份乳製品以維持骨骼健康,然而部分專家卻指出在乳製品消耗量較高的國家,其人民患骨質疏鬆的比率反而更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乳製品攝取量並非這些國家唯一的差異性,也沒有明確證據指出兩者間的關聯,甚至再度出現結果分歧,例如有研究發現乳製品的攝取量,尤其是在20歲的時候,與老年時期髖部骨折風險增加相關,另一項研究則顯現沒有證據證明乳製品或鈣的攝取可以預防髖部或前臂骨折。
其他乳製品可能的影響則有
* 肥胖
傳統認為應該避免全脂牛奶中的過多脂肪,然而最近刊登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卻證實,喝全脂牛奶的兒童比起喝低脂或脫脂的兒童更瘦,且維生素D水平也更高。
* 2型糖尿病
雖然糖尿病患者應該避免調味乳,但是卻不需要避免乳製品。瑞典的Lund
University Diabetes
Center發現,食用高脂肪乳製品的人們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比起食用較少量者降低約23%,哈佛大學也發現每天喝牛奶的青少年,比起不喝牛奶的青少年在成年後罹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降低43%。
* 前列腺癌
一些研究發現乳製品的高攝取與前列腺癌相關,其中一項研究便指出乳製品攝入高導致罹患機率提高約32%。相反的,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上刊登的另一項研究卻不認為兩者有相關。
* 帕金森氏症
哈佛大學發現每天食用至少三份低脂乳製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的罹患機率略為增加,雖然科學家也指出這並不代表乳製品會導致帕金森氏症,只是表明它們之間的關聯性。
關於乳製品的爭論很多,且持續有新的理論出現,而每個人對乳製品的的反應也存有差異,雖然大部分研究仍認為攝取牛奶對健康有幫助,但是飲用與否的選擇仍在個人。
編譯來源:USDA、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Medical News Today20170619
+ read more

2017.07.06
吃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餓死」攝護腺癌細胞!
攝護腺癌為男性第二大癌症,根據2017年最新統計數據,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五位。
根據最新發佈在精準腫瘤學(Precision
Oncology)刊物上的研究,服食薑黃、紅葡萄和蘋果可以防止男人得攝護腺癌。以這些成份餵食老鼠,可以阻止腫瘤吸收其成長所需的化合物,殺死攝護腺癌細胞。研究學者認為經常固定食用含有這三種食材的餐食,可以有效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過去的研究中,指出了有一些食物中的天然成份可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在此研究中,研究員利用基因技術分析了142種天然化合物可以破壞癌細胞的成份。
這些經過篩選出來的化合物用來試驗在人和老鼠的攝護腺癌細胞上。研究發現三種化合物殺死腫瘤細胞最為有效,分別為:薑黃素─存在薑黃中的鮮黃色成份、ursolic
acid─在蘋果皮中以及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紅葡萄和酒和其他漿果。
這三種化合物用來測試於已引發攝護腺癌的老鼠上,科學家發現當ursolic
acid
和任何其他兩種化合物併用時,腫瘤開始萎縮,這是因為這些天然成份可以防止癌細胞吸收它成長所必要的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glutamine)。
含有這種潛在抗癌特性成份的食物到處都有,只是在此研究中所用的濃度比平常飲食中所含的高很多。Stefano
Tiziani教授說:「我們只須提高濃度超過健康的食物中所含的水準即可影響攝護腺癌細胞,這個研究的亮點在,我們能夠抑止腫瘤成長而無毒性之虞。」
資料來源:Precision Oncology、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6.20
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男性得病機率高達2.5倍
因為一般男性和家庭醫師忽視前列腺癌的家族病史,使得男性增加得病的風險。
英國公共衛生/癌症資料調查分析了1901位英國成年男子和402位家庭醫師的研究指出:
1)男性家族中,父親或兄弟有前列腺癌,則其得病的機率高達2.5倍。
2)根據英國前列腺癌機構,有66%的男性因遺傳了有害基因,而增加得前列腺癌的風險,卻毫不知情。
3)據統計,1/8英國男子會得前列腺癌,黑人得病機率則增加至1/4。
4)如果在腫瘤初期及時診斷,99%的男性至少可活10年以上。
5)如果診斷太晚,則生存率降低至22%。
5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做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抽血測驗,讓醫師知道是否有前列腺癌的風險。如果測驗結果是肯定的,則將以掃瞄或切片做進一步確認,再決定以幅射線治療或手術。
90%的家庭醫師知道家族歷史的疾病風險,但只有10%的醫師詢問他們的病人,家族中有無前列腺癌病史。46%的醫師表示看診太緊湊,沒有時間問,或有其他的優先考量。專家指出,如果病人提出來,則醫師會花時間討論。
研究機構主管Angela
Culhane認為,現代的醫師因醫學進展日益複雜,和病人的互動面臨很大的壓力。而男性必須掌控自己身體的健康,知道家庭疾病歷史,主動詢問醫師他們是否需要前列腺癌的測驗。
根據台灣2014年癌症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為十大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死亡率第七位。相對於國外黑人或白種人來說,台灣人攝護腺癌發生率較低。可是其癌症的期別相對於歐美似乎比較高一些,也許是國人未接受完整大規模的篩檢,很多都是比較有症狀時才來接受治療,使得他們的癌症期別比較晚。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