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6.09
吸煙會提高女性罹患周邊動脈疾病風險
周邊動脈疾病是一種動脈部分或全部阻塞的疾病,進而延伸影響腿部活動,症狀包括正常活動的腿部會出現疼痛、或腿部肌肉易疲累。近日一項美國哈佛醫學院團隊的研究指出,吸煙的女性比終身都沒有吸煙的女性,得到周邊動脈疾病的機率,高出10倍。
該研究的參與者為45歲以上的38,825位女性,追蹤時間平均達12.7年,並每年讓參與者填寫吸煙習慣的問卷調查。研究目的為了瞭解吸煙是否會增加周邊動脈疾病的罹患風險,而戒菸後又是否會降低風險以及降低程度的多寡。
結果發現,吸煙確實是系統性周邊動脈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有吸煙習慣的女性得到該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吸煙的女性,將提高10倍。雖然戒菸會大幅降低風險,但仍無法達到像沒有吸煙的女性那麼低。
研究團隊提醒,過去研究已指出吸煙對心臟病與肺癌會產生嚴重影響,這項研究再指出吸煙與周邊動脈疾病的關係,同時,該疾病不僅會造成行動時的疼痛,也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風險。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06.08
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表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口高出2.5倍;但在男性身上卻無此現象。
過去曾有小型研究認為生長激素補充療法對改善新陳代謝系統具有療效,但針對長期效果與安全性的研究資料仍有限,而這項研究則是第一個檢視成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療效的全國性研究。該研究取樣在生長激素療法荷蘭國家註冊系統內2,229位成人的資料,研究追蹤6.1年,之後再與全國人口狀況作比較。
結果發現,共有135位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病患,於平均年齡62.1歲時過世。整體而言,男性的死亡率並無因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而增高;但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死亡率,卻比全國人口平均死亡率增加66%,其中主要原因乃由於這些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一般人口高出2.52倍。
此外,在排除其他疾病高風險的病患後,男女在癌症死亡的風險都沒有提高,研究解釋這可能由於進行癌症治療時,患者已停止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改進行其他治療,因此後續無法追蹤。
研究認為,受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影響,或者與其他荷爾蒙療法的交互作用,所以才使得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提高,但這仍屬初步性的推測。研究作者最後表示,性別差異是個重要的發現值得做進一步更細緻的研究。
資料來源: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

2011.06.02
高血壓藥物Beta阻斷劑與乳癌復發關係
日前美國一初步性的研究指出,治療高血壓的藥物beta阻斷劑可降低女性乳癌復發的風險,近日有兩項研究再次證實這項結論。
第一項研究來自美國休士頓的研究團隊,檢視1,400位接受化療與手術的女性乳癌患者之資料,其中有7%剛好正在服用beta阻斷劑。發現在調整多種變項以後,在治療手術後的三年,使用beta阻斷劑的女性有87%仍存活且無乳癌復發,沒有使用beta阻斷劑的則有77%。
另一項來自愛爾蘭的研究則發現,與沒有使用的女性做比較,女性使用beta阻斷劑當中一種名為propranolol的種類,較不易被診斷出罹患末期乳癌。數據顯示,服用五年後的女性僅9%死於乳癌,但沒有服用者則有27%。
不過兩項研究皆表示,現階段只發現beta阻斷劑與乳癌復發的初步關連性,後續仍須有更多進一步的相關研究產出,也不建議患者將beta阻斷劑當作乳癌預防或治療性藥物來使用,同時應注意該藥物會有降低血壓、緩慢心跳的副作用。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2011.05.31
心臟病風險因子可助預測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
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之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許多,在美國約有7%的女性在發生妊娠糖尿病以後會產生其他併發症,如:導致早產、必須進行剖腹產,並增加胎兒出生後糖尿病、肥胖以及新陳代謝疾病的罹患風險。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透過仔細監控追蹤糖尿病與心臟病風險因子,可以幫助及早瞭解懷孕時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該風險最早可在懷孕的前七年就預測知道。
研究檢視在1984-1996年間,參與北加州多項健康檢查計畫的580位不同族裔女性之資料,這些檢查項目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與癌症等等。研究者比較在懷孕期間有與沒有得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對照她們接受健康檢查與生產的年紀,兩項平均的歲數相隔7年(28歲/35歲)。
結果發現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與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成正向關係,這些風險因子包括過重、高血壓、高血糖、及懷孕前壞膽固醇的指數。數據顯示,女性如有三項以上前述的風險因子,將比沒有風險因子的女性,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高出3.6倍。
研究結論表示,醫生應注意病人有哪些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這可能會造成日後發生妊娠糖尿病,但藉由早期檢查、注意飲食與適度運動,將可達到預防的效果。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1.05.26
心律不整可能增加女性死亡風險
心房纖維性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種心律不整的類型,發作時左心房間歇性的顫動,無法完全排空血液,殘留的血液形成血凝塊,而後凝塊再流出至腦部,將可能導致中風。一般來說,心房纖維性顫動不會有任何明顯症狀,常讓人覺得只是發生心悸。近日有一項美國研究指出,被新診斷出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女性,比無該症狀的女性,不論原因所引起死亡的風險,高出超過三倍(10.8人/每1萬人:3.1人/每1萬人)。
該研究取樣1993-2010年間,參與美國女性健康研究(U.S.
Women’s Health
Study)的34,722位女性,年齡都在45歲以上,95%為白人,研究追蹤時間為15.4年。在研究開始之初,所有女性皆無任何心臟病症狀或心房纖維性顫動。
結果顯示,研究結束時有1,011位女性得到心房纖維性顫動,其中3/4同時有高血壓,63位在研究進行期間過世。調整其他變項後,在研究期間被診斷出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女性,比無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女性,因不論原因致死的風險,高出2.14倍;因心臟病致死的風險,高出4.18倍。然研究作者也表示,直接因患心房纖維性顫動而致死的絕對風險相當低,約為2.2%。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血管研究主任Tsang針對此研究表示,過去有研究已顯示心房纖維性顫動與死亡風險增高的關連性,此研究再次證實心房纖維性顫動並非好的現象。若女性被診斷出有心房纖維性顫動,應做其他相關檢查,如超聲心動圖(echocardiography),以及早發現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此研究的主要作者Conen最後表示,心房纖維性顫動的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與高血壓,因此透過減重與高血壓治療,可幫助降低心房纖維性顫動的惡化。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1.05.24
美FDA:糖尿病藥物恐致心臟病 今年11月美全面下架
針對含有rosiglitazone藥物的糖尿病治療藥物,過去FDA只訂定相關用藥指引,但近日FDA公佈了新的使用規範,該規範於去年九月確立。
由於研究資料顯示該類藥物可能提高心臟病風險,FDA決定往後病患須透過參加藥物風險管理計畫(Avandia-Rosiglitazone
Medicines Access
Program)的特定合格藥局,才可取得該藥物。自今年11月中起,美國民眾將無法在一般零售藥局買到該類藥物。
新使用規範除了限制在特定合格藥局才能購得之外,也規定只有過去服用該類藥物能成功產生療效、或使用其他成分藥物(pioglitazone)無法控制病情之病患,才可使用。FDA並提醒病患,若有使用該類藥物的需求,應與醫師討論藥物的益處與風險,並仔細閱讀藥物仿單上相關說明,如有藥物不良反應之情形應立即向FDA通報。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目前台灣含該成分且已核准上市的藥物品名為「梵蒂雅」(Avandia),有該藥物需求的糖尿病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相關的風險,謹慎選擇用藥。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