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
母乳哺育降低母心血管風險?結論遭質疑
近日一份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期刊(AHA)的研究指出,母乳哺育能降低母親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哺育越久風險降越低。長期為民眾檢視健康、醫療與科學發現並提供深度報導的醫療健康網站—STAT,對此結論提出質疑,認為研究無法充分支持其結論。
該篇研究是以近30萬中國婦女(平均51歲)為分析對象,並發現相較於從未母乳哺育的母親,哺餵母乳1年的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了9%,哺乳2年的女性風險更降低了18%。研究認為這可能與母乳哺育可以重新啟動母親產後的代謝及消化功能有關。
STAT表示,過去的研究並不完全支持這樣的結果,並且存在許多爭議。200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母乳哺育時間總共達2年(斷續加成)的女性其冠心病風險顯著降低,而哺乳時間較短者的風險比前者者高。但是,2013年BMC
Public
Health期刊發表的研究(同行審閱過)發現,哺乳7-12個月的母親的心/血管死亡率低於哺乳2年的母親,亦即,哺乳越久越不利。
STAT指出,這篇AHA期刊的研究有許多限制。首先,研究是依據母親的記憶來記錄其母乳哺育的時間長度,有些甚至要回溯到10年以前,這樣的資料可能因記憶有誤或研究對象希望符合研究者的期待而不可靠。其次,肥胖、感到焦慮/憂鬱、與新生兒連結弱、催產素低的女性,比較不傾向母乳哺育,而這些因子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由於研究由於無法排除這些干擾因素,因此無法證明因果關係。
研究雖然考慮了社會人口因素、生活方式、生理差異對哺乳的影響,但是他們並未蒐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的資料,例如是否有妊娠糖尿病、產前/中/後的BMI值等,而這些卻是會影響她們哺乳意願又會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綜合以上,STAT認為,有這麼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何母乳哺育的母親其心/血管疾病較低,哺育的影響力便顯得並不顯著。
資料來源:STAT
+ read more
2017.06.27
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今年6月15日美國FDA開始實施【懷孕及泌乳標示規則】,要求處方藥品及生物製劑必須增加關於懷孕婦女及哺乳女性的相關資訊。此政策將減輕懷孕婦女對於用藥安全一直存有的焦慮與不安。
在美國一年有將近6百萬孕婦,其中有半數在她們懷孕過程中平均服用3-5種藥物。而這6百萬產婦有近81%在產後一年內在某些時間內會哺乳,52%在嬰兒六個月內會哺餵母乳,而哺餵母乳持續一年者有31%。且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有將近50%的15-44歲女性,在未來他們想要一個小孩,醫護人員有責任為這些正在懷孕、哺乳以及計畫懷孕的女性提供可近性高的資訊。
然而,目前處方藥物仿單類型僅用A、B、C、D及X字母分類對懷孕婦女的風險顯然過於簡化,且常會出現誤解風險系統分類的情形,無法反映懷孕及哺乳婦女所需的風險資訊及複雜的風險評估。
因此,FDA除了將現行的仿單系統整併增加為懷孕、哺乳及計畫生育之男女三個類別外,此項新規定要求藥廠需詳列產婦、嬰兒、哺乳以及計畫懷孕婦女使用藥品及生物製劑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及效益、臨床考量、懷孕暴露登記試驗結果(Pregnancy
exposure
registry)、在母乳上的濃度、對於驗孕、避孕藥使用的影響等資訊,且若有獲得新資訊也須更新其仿單。
並且,FDA也要求,藥廠應以友善使用者的方式提供資訊,包括:相關研究、登記資料以及可公開的資訊,讓醫療提供者與病人可以討論使用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效益。
這項規定不僅限於新通過的藥物或生物製劑,自2001年通過的所有藥物及生物製劑都須更改其仿單,增加上述之資訊。
美國FDA表示,保護懷孕及哺乳婦女免於藥物副作用以及提供充分資訊給病人及醫療提供者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這項新規定只是邁向這個目標的其中一個步驟,我們相信透過仿單的修正與更新可以提供美國民眾更強的保護。
資料來源:UPI
+ read more
2017.06.01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台灣女人連線
一、摘要
為瞭解國內民眾對生育相關議題的認知與意見,今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於會前針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議題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民眾對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本次調查共有1858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91.6%,並且超過85%年齡在20-40歲間,其所反應之態度與意見,應具參考價值。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政府應積極地宣導。
其次,在生產計畫部分,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而對「生產過程」理解的內容,9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以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顯見女性期待自主參與產程處置的決定,政府應正視並滿足這樣的需求。
第三,母嬰同室的部分,超過70%女性認為在醫療院所產後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僅有7.4%認為需要24小時同室。這顯示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硬性」鼓勵24小時母嬰同室的作法,既不母親親善,亦不符合女性的需求,政府應檢討推動母乳哺育的策略的合宜性。
最後,在產後照護需求部分,將近95%女性在產後有「坐月子」,其中選擇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約各半;女性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對於在機構中坐月子的經驗,超過75%的女性獲得非常充分與充分的休息。然而,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二、問卷說明
1.
問卷目的:本問卷欲調查民眾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生育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2. 調查時間:2017年3-4月
3.
調查對象:參與全台10場「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座談會之與會者及一般民眾
4.
進行方式:於座談會進行前填寫、小兒科診所隨機發放填寫,以及網路問卷。
5.
問卷總數:有效問卷1858份,其中女性佔91.6%、男性8.07%、未填性別0.32%[1]。
三、問卷內容
1. 基本資料
以下資本資料除「性別」(圖1)外,皆為女性數據統計。
本次調查填答者年齡分佈最高在30-39歲51.03%,其餘年齡分佈依序為20-29歲27.02%、40-49歲9.73%、50-59歲5.72%、60歲(含)以上5.01%、19歲(含)以下1.47%
(圖2)。
教育程度部分,比例最高為大專院校64.24%,其餘分佈依序為碩士21.75%、高中職9.69%、國中1.89%、博士1.36%、國小(含以下)1.06%(圖3)。
填答者居住區域,47.83%於北部、23.74%於南部、22.8%於中部、4.17%於東部、0.18%於離島(圖4)。
2. 生育議題現況分析及討論
(1)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超過85%女性不知道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85.08%的女性不知道「生產事故救濟制度」,14.92%女性知道此制度(圖5)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本法的主要精神在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進而降低醫療糾紛,提升醫療品質。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正式施行未滿一年,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實有宣導的必要。
(2) 生產計畫
◈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
96.87%的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0.78%女性則認為不需要,2.35%女性沒有意見。(圖6)。
90%以上女性認為「生產過程」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96.88%的女性認為對「生產過程」的理解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95.33%女性認為應包含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90.65%認為應包含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 (圖7)。
生產計畫是指孕產婦在充分了解生產過程、生產風險與相對應的醫療處置選擇後,與醫療專業合作,有自主性地參與,作出選擇,減低過度醫療。除了可幫助產婦理解生產時身體將會發生的變化,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產婦及家屬亦能降低驚慌情緒、理解醫療處置,有助醫病關係的和諧。
調查數據顯示,女性想要獲得生產風險、於產程中身體的變化的資訊,以及參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等,亦即女性認為「生產計畫」對於產婦是重要的。衛生福利部在2014年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總體滿意度高達90%以上。其中對於提供資訊讓產婦瞭解產程進展部分,更是100%的產婦都覺得獲得幫助。問卷調查與試辦計畫的結果一致地顯示女性對於生產自主性的重視與期待。
生產自主性的落實有賴完整、專業的生產資訊,婦團要求生產計畫的相關資訊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的必要章節,並以親子教室進行衛教,以減輕產科醫師負擔。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3) 母嬰同室
◈70%以上女性認為產後於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
對於產後在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最適合的時間,71.55%的女性認為該由產婦自己決定、17.92%認為應該白天同室晚上不同室、7.44%認為應該24小時同室、3.1%則認為不需要母嬰同室(圖8)。
根據問卷數據,顯示女性想要自己決定與新生兒的共處時間,而不是被硬性規定。然而,政府為了推動母乳哺育,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平均每5個新生兒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因為評鑑制度要求提升母乳哺育及母嬰同室率,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評鑑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忽視母親的需求、選擇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在7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自己決定「母嬰同室」時間的狀況下,更顯示為推廣母乳哺育,要求產後女性24小時母嬰同室的策略有違女人的意願。
事實上,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政策,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的方向是:給予母親充分正確的資訊選擇不同的哺育方式;不再「積極促進」母乳哺育,而改以「支持」;避免責備、評價無法或不願哺餵母乳的女性。政府應積極面對並檢討「母嬰親善」政策,提供正確充分的哺育訊息,尊重女性哺育自主性。提倡支持女性哺育選擇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從無形的情感支持至有形的育兒措施,建立友善的母、嬰環境。
(4) 產後照護需求
◈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其中在家中或在機構中各約有40%
94.23%的女性或其家人產後有「坐月子」、5.77%沒有「坐月子」(圖9)。
44.8%的女性或其家人選擇在家中坐月子、43.62%在機構坐月子、11.58%有在家中與機構坐月子(圖10)。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主要為了「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原因中,專業化照護佔29.21%、獲得充分休息佔27.43%、環境舒適佔13.74%、不想麻煩別人佔11.1%、家中無親屬可協助產後照護佔8.34%、避開親友過度探訪佔7.88%、因為親友建議有1.9%、其他原因則佔0.4%(圖11)。
在機構坐月子是否有得到充分的休息,51.44%女性表示充分、25.26%表示非常充分、19.67%表示普通、3.33%表示不太充分、0.3%為非常不充分(圖12)。
◈將近85%女性不知道「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最多民眾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
針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84.4%女性不知道兩者的差異,15.6%女性知道其中差別(圖13)。
在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認識中,最被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圖14)。
根據上述數據,產後坐月子的女性將近95%。為避免女性沿襲坐月子期間不洗澡、不洗頭等舊習,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導正觀念,以促進健康、衛生的產後照護。
而在坐月子場所部分,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各約有40%,顯示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然而,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1]
本次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女性為多數,佔總數超過90%,因此分析報告將以女性之數據資料呈現。
+ read more
2017.04.27
美母乳供應網絡夯,釀衛生及倫理問題
在美國,有越來越多女性將多餘的母乳捐給非營利機構或賣給企業及需要母乳的個人,這些傳遞母乳的供應網絡已是越來越發達。而最近一篇報導針對這樣的現象討論背後的倫理挑戰及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在美國需要獲得母乳的人/醫院可透過3個管道獲得,分別為非營利組織如母乳銀行(Mothers’
Milk
Bank)、企業及網路。對於美國母乳供應網絡,興起了有關倫理及衛生的討論,包括:是否虛弱、早產兒應優先於健康新生兒取得母乳?母乳成為營利手段可能有損貧困家庭嬰兒食用母乳的機會,因此是否應支付費用給母乳提供者?是否需要更完整的規範來確保母乳安全及衛生?
母乳供應網絡的衛生問題
透過不同管道取得的母乳品質不一,其中最使人擔憂的就是透過網絡購買母乳。2015年一研究團隊在網路開放市場購買母乳,發現所買的母乳樣本中有10%摻雜了牛乳以增加容量/重量來提高價格;同一研究團隊在2013年發現透過網路購買的母乳多數含有病原細菌。美國FDA也呼籲民眾不要購買網路的母奶,因其未經過檢驗無法確定母乳中不含病毒如HIV、梅毒等。母乳銀行的執行長Kim
Updegrove認為,政府應規範販賣母乳的非正式管道如網路以確保母乳的安全與衛生,並且理想上應將母乳優先提供給在醫院急診室的新生兒。
母乳是否可營利?
此外,在美國獲得母乳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透過非營利組織獲得母乳需負擔約每4盎司母乳15美元的處理費(約為113公克的母乳450元台幣),透過企業則需負擔高達每日用量200-300美元(約6000-9000元台幣)的費用。Updegrove擔憂,當販賣母乳成為營利的手段,窮困家庭可能會犧牲掉家裡嬰兒食用母乳的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母乳銀行正積極向民眾宣導捐贈母乳,讓更多母乳以非商業的方式傳遞給需要的新生兒。
台灣母乳供應的現況
在台灣,母乳因屬體液因此是禁止販賣的,目前台灣的母乳庫限用於醫療,需透過醫師處方箋來申請,確定受贈者符合特定條件如:母乳有害嬰兒健康、母親因死亡/疾病而無法母乳哺育等,審核通過後免費取得7天用的母乳量。此外,目前在台灣只有2家醫院有母乳庫[1],可想見多數家庭難以受惠,再加上政府大力宣導母乳哺育的政策,民眾對母乳的高度需求讓網路違法販賣母乳的情事發生。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母乳供應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並且對於非醫療情況但母乳不足的家庭,取得母乳之條件是否應更為彈性,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1]
母乳庫分別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與部立台中醫院
+ read more
2017.04.20
芬蘭嬰兒箱真的能避免嬰兒死亡?
芬蘭嬰兒箱(baby
box)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給新生兒家庭的箱子,箱內附上了新生兒照顧的物資,箱子本身也可作為新生兒的床。近年,台灣新聞媒體報導芬蘭嬰兒箱(baby
box)降低嬰兒死亡率的效果,部分廠商也有販賣類似產品,吸引了許多爸媽討論與購買。
芬蘭嬰兒箱的高知名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的育兒物資,而芬蘭又是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千例活產嬰兒有2例死亡嬰兒,因此民眾常認為芬蘭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而在過去3年內,生產嬰兒箱的公司紛紛於美國、加拿大、英國、墨西哥等國家出現,甚至台灣也有進口嬰兒箱,其受歡迎的程度不只表現在民眾熱烈的討論上,國外政府支持此產品的現象也反映出這號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嬰兒箱打中了政府欲建立政績的需求。
但是,芬蘭的學界及健康專家試圖向大眾指出社會對嬰兒箱存有迷思。其實,芬蘭嬰兒箱的出現是因為歐洲國家曾經歷一段嬰兒死亡率下降的過程,但當時芬蘭的嬰兒死亡率仍高於鄰近的北歐國家,因此芬蘭政府決定提供嬰兒箱給低收入的女性,同時附贈嬰兒衣物、睡袋、床墊等,但孕婦必須到醫療院所接受產前衛教後才有資格拿到上述物資。芬蘭政府之後甚至規範所有市政府要設置孕婦及兒童健康診所以提供這些資源。
政令頒布的隔年,接受產前衛教的孕婦從31%上升至86%,由此可見,是芬蘭政府連帶給予的衛教、照護系統等因素在發揮影響力。此後,芬蘭因為有了國家健康保險制度,多數民眾從在家生產變成在醫院生產,降低許多嬰兒死亡的風險。而醫療技術的進步、營養知識的傳遞、衛生設備的設立及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其實影響嬰兒死亡率更為深遠。
此外,曾有人向嬰兒箱廠商請求提供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研究證據,但廠商卻無法提供,並且芬蘭國家健康與福利機構的Tuovi
Hakuline教授也指出,嬰兒死亡率與嬰兒箱之間並沒有直接相關。政府及民眾不應將嬰兒箱視為唯一影響嬰兒死亡風險的因素,還要重視日漸成熟的親子衛教及照護系統所帶來的影響,畢竟與芬蘭一樣有低嬰兒死亡率的國家如冰島、日本等並沒有出現「嬰兒箱」的熱潮。
資料來源:BBC News
+ read more
2017.03.30
寶寶的智商與母乳無關
哺餵母乳與許多好處有關,從節省開銷到嬰幼兒的健康發展。但是,耶魯醫學院的助理教授F.
Perry
Wilson指出這之中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根據近日一篇發表於Pediatrics的文章,哺餵母乳本身可能對嬰兒發育沒有影響。
如果Google「哺餵母乳」,你很可能將受到一系列讚揚、推廣母乳哺育的文章,從省錢、較好的糞便氣味到常見的有助孩子智商發展;不斷告訴母親們母乳是最好的。
而大多數的母親總是一心想著要為自己的孩子做最好的事,使得這件事所帶來的焦慮與壓力越演越烈。事實上,美國社會學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SA)就曾刊登研究指出許多母親表示對哺餵母乳感到嚴重的焦慮與壓力。而另一篇發表於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的研究則提到無法進行母乳哺育的婦女可能因此而受憂鬱症所苦。
但是那些宣揚母乳哺育的研究結果真的如此值得相信嗎?Wilson指出,這裡有一點鮮為人知的小秘密:沒有哺餵母乳的隨機試驗,從來沒有。我們都知道,母乳哺育的決定與執行時間的長短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換句話說,母乳哺育實際上所代表的可能是背後的任何健康行為或社會經濟地位。問題是:母乳真的會使你的孩子聰明嗎?或者,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有聰明的孩子?
本週所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或許可以回答上述問題。該研究分析了愛爾蘭嬰兒成長追蹤調查中的9,854名孩童。這些孩子從9個月到5歲間受到追蹤,期間接受了多次神經認知能力等各種評估;這些孩子的媽媽則被問及母乳哺育的狀況。
在初始階段的統計中,可以看到選擇與不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們之間在基本特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分析結果顯示了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更有可能擁有一個有公民身分的伴侶、自身受過高等教育和年齡較大。大約四分之一的母乳哺育婦女懷孕期間家中曾有人吸菸,而沒有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中則有42%有相同經歷。如果家中的孩子不只一名,則同住手足越多的家庭,其母親母乳哺育的機率就越小。
現在,由於母乳哺育是許多事情的代表,所以我們一點也不驚訝在數據未經調整的情況下,母乳哺育的孩子在解決問題、詞彙和行為上的表現都更好。
但研究者並沒有就此打住,他們接著將孩子們與所有對應的基本特徵變項相匹配,一旦孩子們與所有這些基準變項相匹配,母乳哺育與嬰幼兒表現的這些關係就消失了。而當研究人員只看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的女性時,僅發現一點點3歲以下兒童活動過度症狀減輕的跡象;但差異的分數未達顯著,在統計學上並不具意義。另一方面,這樣的結果待孩童5歲時就消失了。這表明了母乳哺育在這方面並沒有帶來什麼長期的好處。
而在此之前,倫敦戈德史密斯大學學者的研究結果也認為母乳哺育與早期生活智力之間沒有實質聯繫。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選擇不哺餵母乳或者因某些原因不能哺餵母乳的女性,千萬不要因此以為你背叛了你孩子的未來。母乳哺育是好的;它很便宜、它可以幫助你減肥,並且它含有一些抗體。但是當涉及到兒童發育時,母乳哺育或許展現了母親和嬰兒之間的愛與羈絆,但並不是母乳哺育導致了良好的發展。
資料來源:Pediatrics、CNN、ASA、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MedPage Today、Daily 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