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死亡率與存活率的性別差異縮小
2009.10.29
心臟病死亡率與存活率的性別差異縮小
過去一般認為中年婦女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男性低,但是,最近有兩篇研究發現,近二十年來,心臟病在中年婦女身上發生的情形越來越普遍,雖然如此,女性心臟病的存活率也增加不少,特別是小於55歲的婦女,心臟病的存活率有顯著的上升。 第一份研究分析了美國在1988-1994以及1999-2004年進行的「國民健康與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的資料,分別包含4,326名與4,075名參與者。結果發現兩個時期的35-54歲男性發生心臟病的機率都比同齡女性高,但是其中的差距在近年已經越來越小,因為男性心臟病的發生率逐漸下降,但是女性卻呈現上升的趨勢(1988-1994年男、女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分別為2.5%、0.7%,1999-2004年則為2.2%、1%)。 另外一篇研究則是分析1994-2006年男、女性因為心臟病在醫院的死亡率,總共包含916,380位病人的資料。結果發現整體的死亡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女性死亡率下降的幅度較男性顯著,尤其是55歲以下的心臟病死亡率,女性下降的幅度為男性的三倍。 研究人員表示,心臟病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縮小,部分原因可能是女性心臟疾病的議題逐漸被重視,除了女性本身獲得越來越多相關資訊外,醫師在診斷、治療心臟疾病時也較能掌握女性的症狀、風險因子等,顯示醫界在診斷和治療女性心臟疾病上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懷孕增加日後代謝症候群風險
2009.10.01
懷孕增加日後代謝症候群風險
懷孕對女性會產生長遠、逆向的生理影響,甚至可能改變女性的行為模式。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分娩會增加女性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包括腹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胰島素抗阻和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都會增加;特別是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風險增加的比例更高。 研究人員利用「年輕成人冠狀動脈風險發展研究」(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的資料來分析18-30歲年輕女性分娩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CARDIA的研究總共包括2,787位婦女,其中1,451位被納入成為此研究的參與者;這份研究包含745位至少懷孕過一次的婦女與706位沒有懷孕過的婦女作為對照組。結果發現生產過一次與兩次以上的婦女,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沒有懷孕的婦女分別高33%與62%;而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比懷孕、但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高2.5倍。 懷孕造成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增加,有學者推測是因為體重增加和缺乏運動的關係,但是此說法目前尚未獲得證實。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預防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包括規律運動和健康飲食。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女性心房顫動的風險較高
2009.09.28
女性心房顫動的風險較高
心房顫動在臨床上是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之一,雖然男性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的發生率比女性高,但是一份研究發現女性發生心房顫動的症狀較明顯、復發率較高、病發時的心跳頻率也較高,因此,中風的風險也相對增加。 研究人員為了確實瞭解心房顫動的性別差異,將過去二十年有關心房顫動的研究都再次進行性別分析,也因此發現其中的性別差異。研究人員分別列出心房顫動的性別差異,也針對這些差異給予不同的建議: 1. 女性被給予使用抗凝血藥物的比例較低,導致女性血栓塞的高發生率。 建議:針對每一位心房顫動的女性進行風險評估。 2. 女性使用抗凝血藥物後出血的風險比男性高,也較常出現致命性心律不整與心搏過緩的現象。 建議:仔細監測女性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狀況。 3. 女性血液中鉀的濃度較低,有可能會增加藥物引起心律不整的風險。 建議:仔細監測女性血清與鉀的濃度。 4. 女性對statins類藥物、血管擴張藥物(vasodilators)等治療的反應較敏感。 建議:要特別注意女性肝臟和腎臟功能。 5. 女性較少被認為需要使用心臟調節器等非藥物的治療。 建議:心臟調節器等非藥物治療對女性和男性的成功率是相似的,因此,醫師應該牢記這些治療方式對有症狀的女性病人也是一項選擇 6. 有心房顫動的女性生活品質較差。 建議:仔細評估女性症狀的減輕與適當的心律控制(_rhythm control_)或心速控制(_rate control_)有助於促進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性別醫學期刊(Gender Medicine)
+ read more
冠狀動脈疾病的性別差異
2009.08.26
冠狀動脈疾病的性別差異
過去的研究發現,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發生的30天內,女性的死亡率較男性高出不少。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如果將發病的嚴重程度、血管相關疾病等因素納入考量的話,死亡率的性別差異便會縮小至接近相同。也就是說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女性通常年齡較長,常伴隨的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症狀,因此,發病時的症狀通常較嚴重,導致死亡率較高。 這份研究分析的樣本數來自11份獨立、隨機研究的資料,總共超過13萬6千位的ACS病人,其中28%為女性,研究期間為1993-2006年。研究發現女性30天內的死亡率為9.6%,男性為5.3%,也就是女性的死亡率為男性的1.9倍,但是如果調整臨床上的變因的話,女性的死亡率就會降至1.1倍。 研究亦發現女性在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等較嚴重的症狀上死亡率較高,但是在較不嚴重的症狀發生時,死亡率就較低。以STEMI來說的話,女性30天的死亡率為男性的2.3倍,調整變因後為1.2倍,雖然差距縮小,但仍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非STEMI的話,女性死亡率為1.5倍,但調整變因後為0.8倍;女性心絞痛的死亡風險與男性大致相同,但調整變因後為0.6倍。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口服避孕藥與血栓塞
2009.08.21
口服避孕藥與血栓塞
最近有兩篇研究發現,含有levonorgestrel荷爾蒙的口服避孕藥造成血栓塞的風險比一般的避孕藥低,但是此類的避孕藥卻非大多數女性使用的藥品。 第一份為荷蘭的研究。為了評估各式避孕藥,研究人員分析了1,524位有血栓塞的女性病人和1,760位一般女性的資料,這些女性的年齡皆低於50歲、沒有懷孕,研究進行前的四周沒有生產,且都沒有使用子宮內避孕器。研究結果發現口服避孕藥會增加血栓塞的風險,但是含有levonorgestrel的避孕藥風險最低;此外,研究發現血栓塞的風險和藥品雌激素的濃度有關,且在服藥的第一個月風險最高。 另外一篇丹麥的研究利用15-49歲丹麥婦女的資料來評估血栓塞的風險,這些婦女都沒有心臟疾病或是癌症的病史。這份研究的結果大致與第一份相同,血栓塞的風險隨著雌激素濃度的上升而增加,在用藥之初風險最高,隨後慢慢下降。這份研究進一步指出,在劑量相同和使用期相同的前提下,含有levonorgestrel的口服避孕藥造成血栓塞的風險最低。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中風的性別差異
2009.07.24
中風的性別差異
根據統計男性發生中風和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較女性高出許多,但是由於女性發生中風時的年齡常較男性年長,因此,病狀通常較男性嚴重、預後也較差。此外,目前治療中風的方法對男性也較有利,例如:血栓溶解劑(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這是美國FDA目前唯一通過治療中風的藥物,研究已經證實此藥物可引起腦部損壞組織的反應、改善中風的症狀,但是,藥效卻在男性身上較顯著,女性的反應程度較小。 造成中風的性別差異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有不少學者將此歸因於雌激素的影響,認為雌激素可以預防中風,不少大型的動物實驗也發現雌激素有保護的作用,但是人體試驗的結果卻尚未有這樣的發現。事實上,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的研究結果反而顯示:服用雌激素的婦女中風的風險較高,因此,雌激素與中風的關係至今仍無結論。 過去15年來研究人員將重點放在雌激素,但是至今仍無較具體的研究結論;因此,有學者開始將研究中心轉向睪丸素,試圖瞭解中風的性別差異的原因。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