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女性心臟健康的照護
2010.02.02
女性心臟健康的照護
大部分人講到「女性健康」首先想到的不外乎是婦癌或生育健康,但是,其實台灣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婦女是婦癌的4-5倍,顯見女性的心血管健康也不容忽視。美國康乃爾醫學中心的Holly Andersen教授以及衛理心臟醫學中心(Methodist DeBakey Heart & Vascular Center)的Karla Kurrelmeyer教授提供以下幾點建議,讓女性瞭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治療,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心臟疾病。 一、平時應維持健康的體位,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習慣。 二、瞭解心臟病的預兆。典型的心臟病症狀是劇烈的胸痛,但是,女性不一定會經歷典型的症狀,許多女性的症狀是「非典型症狀」,包括:肩頸、腹部疼痛、噁心、嘔吐、暈眩、呼吸急促等。 三、不少女性在心臟病發時不會感覺到疼痛,這是所謂的「無症狀的心臟病」(silent heart attack);若不治療,有可能導致長期的心臟缺氧。因此,更年期婦女若有三項以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可以和醫師溝通、討論是否需要進行心臟壓力測試(cardiac stress test)。 四、瞭解自己的風險因子。心臟疾病的風險會隨著一些因素而增加,包括:過重或肥胖、吸煙、膽固醇過高、罹患糖尿病、服用避孕藥等。對女性而言,抽煙又服用避孕藥會增加至少20倍的心臟病風險。 五、過去的研究發現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而C-反應蛋白的濃度可以透過簡單的抽血檢查得知。此外,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出高密度脂蛋白(_HDL_,好膽固醇)是65歲以下女性的心臟健康指標,也就是說女性的HDL濃度越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越高。年輕女性也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指數,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 六、女性要特別注意中風的風險,因為女性中風的風險是男性的兩倍,而男性心臟病的風險是女性的兩倍。 七、懷孕時如果經歷較多併發症,也是母親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指標,因此,婦女若有子癲前症(preeclampsia)、妊娠糖尿病、胎兒過輕的狀況時,應該要積極的注意自己的心臟健康。 八、心臟病發時應立刻撥119,急救人員可以爭取到更多寶貴的時間進行治療。由於部分醫護人員可能將女性的「非典型」心臟病症狀誤診為其他疾病,女性病患一旦送到急診室,應該立刻進行心電圖或是血液檢查(enzyme blood test)。   延伸閱讀 心臟血管疾病    
+ read more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2009.12.16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年長的女性服用抗憂鬱藥物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的幅度不大,但是已達統計上顯著的意義。 這份研究將5,500位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與130,000位沒有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做比較;服藥的女性是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的參與者,自WHI研究之初即開始用藥,平均約有六年的用藥紀錄,年齡則介於50-79歲。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uptake inhibitors, SSRIs)抗憂鬱藥物會增加45%的中風風險與32%的中風死亡率;此外,三環類抗憂鬱藥物也發現相同的現象。而在其他的心臟疾病則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該類藥物使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但若以個人風險為考量標準的話,中風發生和死亡的風險並不高。目前沒有使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中風的風險約是0.3%,而有使用抗憂鬱藥物女性的風險約是0.4-0.5%。治療憂鬱症的方式並不是只有藥物,另外還有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精神治療的方式可參考,不過對重度憂鬱症的病患來說,藥物時常是治療的一部份,也因此醫師和病人評估使用藥物的風險和益處是很重要的。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2009.12.16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年長的女性服用抗憂鬱藥物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的幅度不大,但是已達統計上顯著的意義。 這份研究將5,500位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與130,000位沒有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做比較;服藥的女性是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的參與者,自WHI研究之初即開始用藥,平均約有六年的用藥紀錄,年齡則介於50-79歲。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uptake inhibitors, SSRIs)抗憂鬱藥物會增加45%的中風風險與32%的中風死亡率;此外,三環類抗憂鬱藥物也發現相同的現象。而在其他的心臟疾病則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該類藥物使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但若以個人風險為考量標準的話,中風發生和死亡的風險並不高。目前沒有使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中風的風險約是0.3%,而有使用抗憂鬱藥物女性的風險約是0.4-0.5%。治療憂鬱症的方式並不是只有藥物,另外還有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精神治療的方式可參考,不過對重度憂鬱症的病患來說,藥物時常是治療的一部份,也因此醫師和病人評估使用藥物的風險和益處是很重要的。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BMI與腰圍可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2009.12.14
BMI與腰圍可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腹部肥胖和過重都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死亡率的主因。荷蘭心臟協會(The Netherlands Heart Foundation)估計,有三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個案和七分之一的發生個案肇因於肥胖。 這份研究分析的資料是荷蘭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所資助的研究案(Monitoring Project on 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s),總共包含20,500位20-65歲成人,參與者的健康資料皆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測量並記錄,研究追蹤長達十年。結果發現,以身體質量指數(BMI)為標準的話,肥胖的人罹患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標準體重的人高4倍,罹患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高1.8倍;以腰圍為標準的話,肥胖的人罹患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標準體重的人高1.7倍,罹患非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高2.9倍。 目前我國衛生署公佈的肥胖定義有兩項標準:一、BMI值超過24為「過重」,BMI值超過27為「肥胖」,BMI值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二、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   資料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 read more
減肥藥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2009.11.27
減肥藥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美國FDA於2009年11月20日發布藥品安全資訊指出,使用含有Sibutramine成分的減肥藥的病人,發生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但是兩者是否有直接的相關性則須進一步釐清。不過目前核准的藥品仿單中已載明:研究發現含有Sibutramine成分的藥品與心跳、血壓增加有關,因此,在使用藥品期間應該定期監測血壓和脈搏,若血壓與脈搏持續增加,則應該減少劑量或是停止使用。此外,該類藥品也不應使用於有冠狀動脈病史、心律不整、鬱血性心衰竭或中風的病人。 目前我國衛生署核准含有Sibutramine成分的減肥藥包含:拜耳愛麗纖、美時瑞婷娑、諾妤、樂消脂、十全細體纖、亞培諾美婷、漾婷。這些藥品必須要有醫師的處方簽才可使用,適用的對象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30的病人,或是BMI值大於27且有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險因子的病人。 衛生署呼籲醫師在為病人開立含有Sibutramine成分藥品的處方簽時,應審慎評估病人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追蹤監測病人的血壓與脈搏。若使用藥物後出現疑似因為服用藥品所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時,病人或醫事人員可透過02-2396-0100或http://adr.doh.gov.tw通報藥物不良反應。
+ read more
心血管疾病與阿斯匹靈的使用
2009.11.25
心血管疾病與阿斯匹靈的使用
最近有一份針對阿斯匹靈所做的隨機研究,初次發現任何劑量的阿斯匹靈在臨床使用時,都會增加血管壁釋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的濃度,進而減少血凝塊的形成、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發生的機率。這也解釋了阿斯匹靈在人體內作用的機制。 雖然研究發現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處,但是不久前「藥物與治療期刊」(Drug and Therapeutics Bulletin)才表示,不應該在還沒有出現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症狀之前,就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 目前已有許多人使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中風的復發,但是,對於一個沒有心血管疾病症狀的成人,即便其為高危險群,在尚未發病前,究竟該不該使用阿斯匹靈?「藥物與治療期刊」指出,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個族群的人使用阿斯匹靈,因為服用阿斯匹靈有腸胃道出血的潛在風險。 目前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已發生過心肌梗塞、心絞痛、缺血性中風、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俗稱「小中風」)的病人使用阿斯匹靈;因為已有足夠的臨床證據顯示阿斯匹靈可以預防心臟病、心絞痛、中風的復發和住院率。   資料來源:Circulation(由美國心臟協會所發行之期刊)、藥物與治療期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