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人工流產

助產士與護士有能力提供人工流產藥物服務
2011.03.31
助產士與護士有能力提供人工流產藥物服務
跟以手術進行人工流產相比,在懷孕初期服用人工流產藥物來得較安全有效,然由於在開發中國家,人工流產藥物須由醫師管理與開立處方給藥,使得這項資源的使用程度仍低。每年有近220萬的開發中國家女性,進行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方式,估計有4.7萬女性因此喪命。近日一項瑞士的試驗研究則發現,其實助產士與護士等醫療協助人員,可以像醫生一樣,於孕婦懷孕初期提供安全且有效的人工流產藥物。 該研究在2009年4月到2010年3月之間,於尼泊爾五個鄉村地區的醫院裡,指定中階層的健康照顧人員與醫生,分別給予須要早期人工流產的女性(542位:535位)人工流產藥物,結果發現有97.3%女性透過中層醫療照顧人員完成人工流產,96.1%女性則透過醫師。 該研究表示,受過適當訓練的醫療協助人員其實可以管理安全、低技術的人工流產醫療服務,讓有需求的女性可以避免進行不安全的人工流產。針對此研究結果亦有新加坡醫院教授作出評論,認為具有經驗、熱誠與訓練的健康照顧人員,也許比醫生更能提供一些例行性卻可能挽救生命的醫療服務。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 read more
流產與家族心臟病史的關聯性
2011.02.14
流產與家族心臟病史的關聯性
劍橋大學喬登史密斯教授(Dr. Gordon Smith)與他的同僚研究發現,在產下第一胎前有兩次流產經驗的女性跟一般女性相比,有較高機率擁有患心臟疾病的家長,在三次流產經驗女性的身上則此機率將又增高。這項新聞為針對基因如何透過家長傳遞給孩子,影響心臟疾病與流產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史密斯與他的團隊曾於針對十三萬蘇格蘭女性的研究中,已發現經常性流產的女性隨著年紀增長比較可能罹患心臟疾病,這使得研究團隊懷疑這樣的女性是否較可能有家族心臟病史。因此,研究團隊採樣將近七萬五千位在1992至2006年間產下第一個孩子的女性,以及其中將近三分之二女性的父母的醫療資訊。發現跟無流產經驗的女性相比,流產過兩次的女性擁有死於心臟疾病或因心臟疾病就醫的家長之機率高出25%,三次流產者則高出56%,收入、教育與懷胎時女性是否抽菸都無法解釋以上兩者之間的關連性。 史密斯提到,心臟與血管在懷孕早期階段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例如連接胎兒與母親的血液供給,所以某些隱藏的心臟問題必然會影響懷孕的過程,往後研究若能找到這些基因將有助於進一步找到治療的方法。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懷孕機率較高
2011.02.10
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懷孕機率較高
約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的研究顯示,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有較高的懷孕機率,同時也比非感染者更容易產生妊娠期併發症。研究人員分析了181名13至24歲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她們均曾接受12年以上的治療,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均曾懷孕,且有些女性懷孕不只一次,該研究共有96次懷孕紀錄。 研究顯示,感染HIV的孕婦早產機率比起非感染者高出許多,約34%比22%;而其流產機率亦比非感染者高,約14%比9%。同時,經由吸毒、不安全性行為等危險行為感染的感染者,其懷孕機率比經由垂直感染者高出7倍,重複懷孕機率也較高,約37%比14%;另外,經由垂直感染者較容易選擇終止懷孕,其機率為41%比10%。 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在成人時仍較易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且懷孕使得這些女性及其胎兒面對更大的健康風險。同時,經由危險行為感染與垂直感染的感染者,其性行為的態樣也有所不同,而這有助於針對不同感染者的處境做不同的預防非預期懷孕措施,並經由計畫懷孕,避免妊娠期併發症的發生。 資料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John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    
+ read more
以性別為由幫孕婦墮胎違反醫師法
2010.12.20
以性別為由幫孕婦墮胎違反醫師法
華人有生男傳宗接代觀念,但衛生署預告訂定,若醫師僅以胎兒性別為由,幫孕婦做人工流產,違反醫師法。衛生署醫事處科長周道君昨日指出,醫師違反前述主管機關禁止的行為,可處新台幣10萬到50萬罰鍰,最重廢止醫師證書。 為杜絕新生兒只因性別,就遭剝奪生命權,衛生署分別在89年、95年三申五令,發文或函釋規範醫院、醫師不能做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的性別鑑定,也不得應病人要求進行產前性別篩檢。為使法令更清楚、明療,衛署修法預告訂定醫師違法幫孕婦做胎兒性別篩檢,甚至墮胎,將違反醫師法。 衛生署近日預告訂定「醫師執行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所施行產前性別篩選之處置,或僅以胎兒性別差異為由進行之人工流產等行為,為醫師法第二十八條之四第一款規定不得從事之醫療行為」。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 read more
自然流產或死產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2010.12.03
自然流產或死產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傳統用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標常常會低估女性的風險,最近一份德國的研究發現,曾經發生過自然流產或死產的婦女日後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比一般婦女高出許多。 為了要瞭解自然流產、人工流產、死產與心肌梗塞的相關性,這份研究的對象包含11,518位至少懷孕過一次的婦女,這些婦女的年齡介於35-66歲,研究平均追蹤了11年。結果發現:在控制年齡、菸酒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腰臀比、運動量、健康狀況等變因之後,每一次死產約提高2.32倍的心臟病風險,自然流產兩次以上則約提高4.34倍的心臟病風險;但人工流產和心臟病則沒有相關性。此外,研究也發現,任何形式的懷孕終止都和中風沒有相關性。 研究人員表示,在評估女性心臟疾病的風險時,她的風險因子不可能和男性一模一樣。這份研究顯示曾經經歷過自然流產或死產的婦女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會比較高,因此,在心臟疾病的預防和風險監控上,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資料來源:心臟期刊(Heart)    
+ read more
研究品質影響研究結果!-人工流產不影響心理健康
2008.12.10
研究品質影響研究結果!-人工流產不影響心理健康
許多人堅稱女性在進行人工流產後,會遭受長期的精神疾病所困擾,甚至連美國最高法院都將「影響女性心理健康」視為限縮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的理由之一。但是,最近一份文獻回顧的研究發現,有關於人工流產與女性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可信度較高、品質較好的研究結果都顯示,不論女性有沒有進行人工流產,都不會影響女性長期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說指稱女性在人工流產後會被精神疾病所困擾的說法,缺乏有效的、可信的研究證據。 研究人員在篩選要納入文獻分析的研究時,根據幾個標準來挑選品質較好的研究,包括:研究的參與者必須要超過100人、人工流產後追蹤的時間必須超過90天、研究必須要有對照組。最後研究人員篩選出21篇有關人工流產和心理衛生的研究,樣本數在120-133,950位婦女間,最長的追蹤期達25年,這些研究是在1989年1月到2008年8月間進行的。研究人員最後再根據每一份研究的研究方法將所有的研究排名。 結果發現品質較好的研究,都發現有人工流產和沒有人工流產的女性,心理健康的狀態沒有顯著的差異;而品質較差的研究,則容易做出「人工流產會影響女性心理健康」的結論。 資料來源:避孕期刊(Contracep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