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2015.12.25
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我們知道肥胖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因此為了避免罹患慢性疾病,醫學領域不斷在研究導致肥胖的原因。其中,孩童的肥胖問題是一重要的議題。近日有研究證實孩童的肥胖受到社會因素如貧窮所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目前仍未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過重或肥胖的小孩與經濟弱勢的關聯性。為了找出答案,研究團隊運用英國千禧世代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追蹤的近兩萬戶家庭的資料,當中的孩童分別在他們5歲及11歲時接受過調查。同時,研究者也深入了解孩童的成長環境及健康行為,如:運動習慣、看電視的時間長短、飲食習慣以及母親是否在懷孕時抽菸、哺育時間長短等;並且也調查了母親是否有過重或肥胖。   研究發現,貧窮與孩童的肥胖、過重問題確實存在強烈的相關性。成長於貧窮環境的5歲小孩,變成肥胖的機率是成長於較富裕環境的5歲小孩的2倍。到了11歲,風險差距更是擴大到3倍。此外,研究者更進一步指出,當運動與飲食對肥胖、過重風險的影響力被納入分析時,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降低且不再顯著,顯示運動不足與飲食習慣不良可能是讓貧窮孩童面臨較高肥胖、過重風險的原因。同時研究也發現,在考量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後,風險差距降低了20%,表示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也會影響小孩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作者Yvonne Kelly說明,當我們試圖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來解決遺傳的肥胖或過重時,我們不應忽略社會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社經地位低的家庭可能缺乏資源與資訊促進家庭成員的健康等。若在小孩出生前即向父母宣導相關衛教知識,很有機會能降低貧窮與肥胖、過重的相關性。過去亦有研究發現,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可能與家長獲得衛教的機會與途徑有關。最後,研究提到雖然發現了家庭經濟因素與孩童肥胖問題之千的關聯性,但尚無法充分解釋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肥胖與過重的風險差距,亦無法證明其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未來仍需要積極研究其他可能的風險因素。     資料來源:_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_      
+ read more
披薩:義大利美食的逆襲?!
2015.01.23
披薩:義大利美食的逆襲?!
  最新的研究調查指出:一天當中若孩童有食用披薩,那麼,孩童當天所吃進的熱量、脂肪與鈉總量往往會遠遠高出平日的攝取量。   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健康政策中心的學者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驗調查」於2003年至2010年間所蒐集的資料,研究對象為2歲至19歲的兒童與青少年。   結果發現,在有食用披薩的日子裡,兒童比平日多吃進了84大卡、3克飽和脂肪與134毫克的鈉;青少年則多吃進了230大卡、5克飽和脂肪與484毫克的鈉。這些多攝取的脂肪與鈉分別是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4%與21%。   研究主持人Powell教授指出,兒童和青少年並不會因為吃了披薩,便將當天其他餐點減量。而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於,兒童與青少年會把披薩當作正餐之間的點心。這種將披薩當作餐間點心的飲食方式將使兒童比平日多吃進202大卡,青少年則多吃進365大卡。   在美國,披薩是青少年日常能量來源的第二名。由於披薩如此頻繁的被食用與被需求,因此它的營養成分是需要受到關注的。學者認為披薩的營養成分應當有清楚的標示。   Powell教授表示:披薩是一項非常普遍且方便的食物,要降低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改善其中的營養成份會比宣導減少食用量更具效益。   雖然因風俗民情差異,台灣兒童與青少年食用披薩的頻率並不如美國高,但是披薩在台灣也是非常普遍的餐點,台灣女人連線在此提醒大家:美食誘人,但任何食物食用過量都是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的噢!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
預防骨鬆 兒童時期是重要關鍵
2014.10.02
預防骨鬆 兒童時期是重要關鍵
  談到骨質疏鬆,我們一般會覺得它是骨質密度因老化而流失的現象,會受影響都是中老年人。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AP)發表一份報告表示,就是因為大眾有這樣的想法,導致我們常忽略事實上在人生初期階段就應該開始進行預防工作的紮根,才是骨鬆防治的根本。   人體骨質密度的累積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出生後一直到成年之前這段時間的骨密度成長高達40倍,約在接近30歲時會達到巔峰,之後開始緩慢下降。雖然骨密度的變異有70%都是受基因所控制,但根據這份報告調查參與者在嬰兒、兒童時期到青春期的骨質累積量資料,顯示在兒童時期多喝牛奶,與高骨質含量、成年後發生骨折機率低都有相關。   這份報告提到,兒科醫師應建議嬰兒、兒童及青少年增加攝取鈣和維生素D,包括母乳、(脫脂)牛奶、低脂優格等,同時也要培養運動習慣,多做一些有重量負荷的運動,像是走路、跳舞及跑步,都可以促進骨骼的健康。   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及美國兒科醫學會都建議提高飲食中維生素D的攝取量。不過美國兒科醫學會並未支持對健康兒童進行維生素D缺乏的篩檢,認為只有常發生反覆性骨折、或有其他與骨密度降低相關的疾病之兒童才是須主要篩檢的對象。再者,美國兒科醫學會也不建議健康的兒童例行性服用鈣補充品,這些營養素最好都應該從一般飲食當中去攝取。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兒童愛吃的早餐穀片 含糖量過高!
2014.05.22
兒童愛吃的早餐穀片 含糖量過高!
  各種玉米片或穀物麥片加牛奶,是西式早餐中常見的選擇之一,深受兒童的喜愛。但最近美國環保團體「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針對美國超過1,500種穀物麥片產品(其中有181種特別針對兒童)進行分析發現,兒童如果平均每天吃一碗份量,一年將吃進高達4.5公斤的糖份!   環境工作小組指出,兒童穀物麥片中的熱量有34%是來自糖份,過去曾要求製造廠商降低含糖量,卻沒有任何一家產品進行過調整。此外,產品包裝標示會大力宣傳產品所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素等,這樣的行銷策略引導消費者只去注意其中的營養素,卻忽略當中不健康的糖含量問題,而一般來說,只要吃下一碗穀物麥片的量就吃進了1.5茶匙的糖份。   同時,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分析也發現,美國民眾穀物麥片的食用量比包裝標示的標準份量高出30%,目前全美有10%的民眾吃下的份量已是標示建議量的2.5倍以上。因此即便是消費者有特別注意到營養標示,他們仍可能讓小孩吃下了比預期還要多的糖。   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過多的糖份會相對減少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包括鈣質、纖維素、鉀、維生素C與E等,同時吃太多的糖也會導致飲食過量的問題,除了容易蛀牙之外,出現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將提高。   環境工作小組建議家長應從各方面飲食都盡量降低小孩的糖份攝取量,多選擇無糖的食物,並注意食品的營養成分標示,購買穀物麥片時可選擇每一份量含糖量在4公克以下的產品。   資料來源:環境工作小組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 read more
肥胖增加年輕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2013.02.04
肥胖增加年輕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雖為罕見疾病,但近日一項針對美國兒童健康的研究發現,過重及肥胖的年輕女孩發生該疾病的風險非常高,研究提醒家長及孩童的照顧者應留意這些女孩是否出現麻痺、刺麻感的症狀。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會傷害腦中神經纖維及脊隨,造成肌肉控制、觸覺、視覺及行動的功能退化及不便,每個人受影響所顯現的症狀不一,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麻痺或刺麻感、肌肉弱化及緊繃、及平衡與行動問題。   這項研究對南加州一項包括近一百萬名孩童的研究進行資料分析,這些小孩都在研究開始時測量過BMI值,將體重分為四個範圍,最後比較罹病與未罹病孩童狀況。在資料中最後共有75名2-18歲的孩童有小兒多發性硬化症或臨床單一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的初發表現)。   結果發現,51%多發性硬化症及臨床單一症候群孩童為過重或肥胖,未罹病孩童為過重或肥胖者比例不及37%。分析顯示,過重的女孩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或臨床單一症候群風險,為正常體重女孩的1.5倍(odds ratio=1.58, 95% CI 0.71 to 3.50);輕微肥胖者,該風險增為1.8倍(odds ratio=1.78, 95% CI 0.70 to 4.49);非常肥胖者,風險更攀升至4倍(odds ratio=3.76, 95% CI 1.54 to 9.16)。研究並未在男孩身上發現這樣的關連。      資料來源:神經學期刊(Neurology)    
+ read more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2013.01.08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過去多數研究都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但近日一項挪威研究提出另一種論點,認為父親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孩童發展狀況的風險因子之一,不如過去將所有責任都擺在母親身上。   這項研究分析3萬1千名挪威孩童及他們的家長,調查父親在母親懷孕第4-5個月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瞭解母親狀況,及孩子在三歲時的行為、社會、情緒發展情形,包括是否曾經驗情緒不穩、吵架或出現焦慮感。   結果有3%的父親表示曾有高度的沮喪憂鬱感覺,而三歲時有嚴重情緒問題的孩童,正好他們的父親也是最憂鬱的一群,但這項研究並非呈現兩者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目前僅發現存在關連性。研究推測,可能是父親將心理疾病的風險遺傳給小孩,也可能是母親受到父親憂鬱情緒的影響,進而傷害到未出生的胎兒。同時,母親的荷爾蒙分泌也可能受到改變,使得自己的睡眠及心理狀態變差。   這項研究的資料屬於參與者自我呈報性質,成為研究的限制之一。但這項研究提醒了醫師,當一個母親因心理問題就診時,醫師也應詢問並瞭解孩子父親的狀況,這是過去可能從未被注意的問題。      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