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7
含糖飲料恐增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過去研究已證實常喝含糖飲料會引起多項健康問題,包括體重增加、肥胖、多糖症、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近日一項於美國心臟協會會議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女性常喝含糖飲料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在男性身上卻沒有看見這項風險的存在。
這項多族群動脈硬化症(MESA)研究共分析4,166位、年紀在45-84歲間的男女資料,其中有38%非西裔白人、28%黑人、22%西語人口、及12%華裔美人,在研究一開始,所有參與者都不是心血管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以問卷方式詢問參與者平日的飲食習慣,而研究所定義的含糖飲料包括一般正常糖飲料、蘇打飲料、含糖礦泉水、不含酒精的啤酒。
研究結果顯示,有8.4%的參與者每天至少喝兩瓶含糖飲料。經過五年的追蹤時間發現,與每天飲用少於一瓶含糖飲料的女性相比,每天至少兩瓶以上的女性較有可能出現腰圍增加3%以上(54.1%:
63.7%)、三酸甘油脂過高(10%:
24.3%)、及空腹血糖異常(20.4%:
26.8%),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同時這些狀況在調整多項潛在干擾變項後,也仍然不變,但在男性身上發現的數據則未達統計意義。
研究解釋為何會出現性別差異的原因,主要由於女性比男性每日所需的熱量較少,因此每份熱量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所造成的影響就比較大,但目前研究還未能說明含糖飲料是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變化,這將是該研究進一步探究的重點。
這項研究結論也再次加強美國心臟協會有關心臟健康飲食的建議—每人每週含糖飲料的攝取總熱量不應超過450卡路里。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1.10.12
美鹽業協會要求政府撤除鈉攝取量指引
2010年美國公佈飲食指引建議,超過50歲以上的民眾、非裔美國人、以及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者,每日鈉攝取量應少於1,500毫克,而上述民眾已近乎佔美國半數人口。美國鹽業協會(the
Salt
Institute)近日則針對這項鈉攝取量的建議提出抗議,認為每日1,500毫克過少,恐對人體造成其他健康傷害。
今年初美國心臟協會(AHA)針對這項飲食建議曾進一步指出,每人每日不應攝取超過1,500毫克的鈉,每天減少攝取3公克的鹽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目前已經有超過50個臨床試驗證實,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血壓,可透過減少鈉攝取量使其攀升的速度減緩。此外,每年還可以省下高達兩百四十億的健康照護支出。
然美國鹽業協會認為,飲食指引建議應立基於科學與醫療知識,不該只去看那些貶抑鹽的價值之研究,而忽略降低鈉攝取量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早產、產生胰島素抵抗、以及年老易跌倒等風險增加,同時也沒有考慮到鹽份在調節血壓、口渴與尿液產生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美國鹽業協會也強調,他們並非反對降低血壓,而是認為以降低鹽份攝取作為主要策略是危險的,民眾在降低鹽份攝取的同時,事實上可能藉由吸收了更多熱量來滿足原本對鹽份的需求,導致整體鈉攝取量並沒有真正改變。鹽業協會最後表示,希望美政府能針對降低鹽份攝取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做大規模的研究,而非僅在幫助血壓降低的部分。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1.08.10
大豆補充品無助減緩骨質流失或停經症狀
在2002年美國婦女健康倡議計畫(WHI)研究發現荷爾蒙療法會增加女性的中風與心臟病罹患風險後,大豆被認為可作為預防骨鬆與減輕更年期症狀的替代方法。然近日一項受美國NIH所補助之研究表示,大豆異黃酮補充品無法達到普遍所稱的效果。
該研究團隊檢視248位年齡在45-60歲之間的停經女性,在研究之初所有人的骨骼密度程度皆為健康。她們被隨機分為服用安慰劑(126位)與大豆(122位)兩組,後者每天攝取200克的大豆異黃酮,時間長達兩年。
兩年後研究團隊測量兩組的骨質密度,發現服用大豆異黃酮並未對骨質密度造成影響,同時服用的女性還表示有便秘的問題,雖然這項差異在統計數據上的意義不大。
至於更年期停經後的症狀方面,也未見有任何改善,兩者在研究結束時並無顯示任何差異。唯一不同的是,服用大豆異黃酮補充品的女性有48%出現熱潮紅症狀,服用安慰劑者則有32%。
研究主要作者Dr. Silvina
Levis表示,往後她將不會對有熱潮紅或為預防骨鬆的病患建議服用大豆異黃酮。加州舊金山大學Dr.
Deborah
Grady對此研究則評論認為,過去已有多項與大豆相關的研究,每當出現有不同研究結果時,便易遭受質疑有關大豆服用劑量與研究時間過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這項研究中都沒有出現,足以顯示其信度與重要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06.01
防骨鬆,補鈣優先於吃藥!
當民眾做骨質密度檢測測出骨質疏鬆時,醫師通常的處置方式是開予骨質疏鬆藥物。然而日前一份研究指出,測出骨質疏鬆後應採取的首要措施不是服藥,而是增加飲食中的鈣跟維他命D,或是服用營養補充劑。
這份研究檢視了近十年來219篇科學期刊研究,發現增加鈣質及維他命D攝取的成年人,骨密度明顯增加,骨折風險則顯著降低。這些研究對象的攝取來源通常是營養補充品,但是食物也是很好的來源。研究者認為,醫生測出病患有骨質疏鬆就直接開藥,可能是因為醫生不相信病患會改變飲食,但是骨鬆藥不但昂貴,也有很多副作用,甚至諷刺地增加骨折風險及顎骨壞死,因此應該在營養補充品無效後才考慮服用骨鬆藥物。
停經婦女一天需攝取鈣1200毫克,三杯脫脂牛奶就有900毫克鈣,剩下300毫克可以輕鬆地從食物中獲取,例如豆漿、柳橙汁、優格、鹹脆餅、早餐穀片、麵包、早餐營養棒、煎餅。
研究團隊也檢視了其他養分對骨質密度的影響,像是蛋白質、維他命K、鈉,發現低鈉飲食對骨質密度有幫助,加工食品像是培根因為有高含量的鈉,可能會破壞骨質,建議避免。起司雖然屬於高鈣食物,但因為含高鈉,不建議當作鈣質主要來源。
資料來源:美國營養物期刊(Nutrients)
+ read more
2011.05.13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膽結石是女性在懷孕過程與產後階段,因非婦科症狀導致住院最常見的狀況之一。過去已曾有研究推測,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與進行膽囊手術機率的增加具相關性,在此研究中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採樣3,070位過去無膽結石病史、或未曾接受膽囊切除術的女性,在她們懷孕期間以及產後第4-6週之間,進行系列超音波檢查,並讓她們於懷孕後期填寫飲食調查問卷,其中紀錄了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類型。
結果顯示,整體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來看,5.1%的女性膽囊有淤泥碎片、2.8%有膽結石、2.3%則從膽囊碎片發展成膽結石。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攝取過多的果糖最易導致膽結石的形成,因其會減少刺激胰島素分泌,使肝臟脂肪易生成堆積,增加血清三酸甘油脂,促使發生肝臟胰島素抵抗(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與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進而導致膽結石。
至於為何會在懷孕期間發生,研究者表示,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改變,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降低膽酸合成,並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進入超飽和狀態,形成膽結石。
另外發現,攝取半乳糖導致膽結石形成的風險最低,然此結果尚須更多研究的支持。該研究最後提醒,懷孕期間透過飲食調整,減少精緻糖類的食用,多攝取取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可有效幫助減少副作用及膽囊疾病的風險。
+ read more
2011.04.07
攝取大豆不會引起乳癌復發
一直以來對於乳癌女性患者攝取大豆食物的安全性多有疑慮,大豆食物含有豐富異黃酮,會依據體內細胞的雌激素受體類型,產生活化或抑制雌激素活動的作用。而癌症治療會導致雌激素降低,因此大豆異黃酮被擔心會折衷乳癌治療藥物tamoxifen的療效,增加乳癌病患復發的風險。然根據2009年美國國家癌症機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所補助的四項合作研究發現,攝取大豆食品並不增加乳癌倖存者之乳癌復發風險與死亡率。
研究全部採樣18,312位年紀20-83歲曾患原發性乳腺癌的女性,其中16,048位女性在乳癌治療後的平均13個月開始食用大豆異黃酮或豆腐、豆漿,研究目的為調查每日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與她們的乳癌復發情形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與每日攝取低於0.48毫克大豆異黃酮相較,女性每日攝取超過23毫克,可降低9%的乳癌死亡率以及15%的復發機率。
這項研究結果的數據雖不具統計顯著性,卻改變過去認為罹患乳癌則應避免食用大豆食物的觀念,顯示大豆食品對乳癌倖存女性的健康還是有益的。但不同的大豆營養補充食品由於種類與異黃酮含量都有差別,因此女性需注意此研究結果不宜擴充概括全部大豆類相關產品。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