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氣質/認同

女性特質與冠心病復發有關?!
2016.01.19
女性特質與冠心病復發有關?!
當我們閱讀醫學研究報告,會發現研究者經常將生理性別視為影響因素。然而,最近有研究發現,在冠狀動脈疾病方面生理性別可能沒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性別。 研究找來年齡在18-55歲之間的273名女性及636名男性,他們在2009-2013年間曾因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住院。研究員請他們完成評估自身性別氣質的問卷,當中的問題包括:負責家庭經濟者的地位、個人收入、每周做家事的時數、負責家務者的地位、Bem性別角色量表男性及女性氣質分數等,分數越低代表越有可能是男性,反之則為女性。此外,研究者將急性冠心症定義為主要結果(primary outcome);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及12個月以上的全因死亡為次要結果(secondary outcome)。 研究發現,男性及女性有急性冠心病、主要心臟不良事件或全因死亡的比例相似,分別為3%、8%及小於1%。但是研究員依據問卷分數高低為研究對象分組後,屬於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的急性冠心病復發比率(5%),高出中性性別特質組及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爾後研究員將其他因素納入考量,發現差異仍然存在。並且屬於傳統女性及中性性別特質組的人,有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比率(9%)高出傳統男性性別特質組3%。 此外,研究發現傳統女性性別特質組較其他兩組有更多人未婚、吸菸、憂鬱傾向高、罹患糖尿病或高血壓、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在急性冠心病發生前曾有過心臟方面的問題。這些特質中,憂鬱傾向高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超過了性別特質,使性別特質的影響力降低了近10%。換言之,性別特質可能就是因為憂鬱傾向而增加了急性冠心病的復發風險。 研究者說明,目前還需要更多在同一段時間有相同經歷的一群人參與研究,來確認以上研究結果並深入探索女性性別特質與不良心血管事件兩者關係背後的原理。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魔鬼藏在細節裡,性別歧視是其一
2015.03.16
魔鬼藏在細節裡,性別歧視是其一
  雖然近代女權運動的興起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提倡在過去半個世紀確實減少了對於女性的歧視,但日常生活中仍不難找到案例。性別歧視仍然存在而且仍在發生,根據美國學者Jin Goh與Judith Hall的研究,它們巧妙、狡猾的藏匿在微笑、話語這些人際互動的過程當中。   學者相信,性別歧視可以區分為敵意與帶有善意兩種類型。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厭惡女性,且會透過支配、貶低他人的行為來維持自己的權力。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表面上較無如此負面,實際上是溫和的專制主義,可說是騎士精神的反射,以及一種對於女性的主觀想像;在這類人的眼裡,女性是溫暖、純潔因此必須被幫助、無法獨立自主、需要男性保護的。   Goh和Hall想了解男性所使用的話語、展現的態度與微笑的方式如何表現出他具備哪一種類型的性別歧視。研究團隊找來27對大學男女,錄製並觀察他們進行問答遊戲與對談的過程,同時也使用語言分析軟體幫助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在互動過程中較不易親近、較不友善且較少露出笑容;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者則較易親近、溫暖友善並較常展露笑容,同時,較常使用帶有正面情緒的字彙,在等待女性回答問題時也較有耐心。   這是第一個同時觀察言語與肢體語言在不同類型性別歧視的影響下有何差異的研究。研究者表示,人們往往對於透過言語表達的性別歧視非常敏感,但是,卻不會將溫暖友善的舉止與性別偏見連結在一起。   Hall表示,善意的性別歧視是披著羊皮的狼,它以看似歡迎、無害的舉止,誘騙女性安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狀。人們必須理解性別偏見所具有的多個面向,否則,將難以打造真正性別平等的社會。   資料來源:Sex Roles      
+ read more
廣告中理想男性氣概形象 恐對男性造成負面影響
2012.08.07
廣告中理想男性氣概形象 恐對男性造成負面影響
  過去許多研究曾指出廣告內容對女性及兒童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但對於男性的影響卻鮮少關注,近日一項美國伊利諾大學的研究指出,對於廣告傳達的男性氣概影像與內容,多數男性會產生負面的感受。   研究發現,在廣告中常呈現聚會狂歡或性生活活躍的情境與暗示,部分男性認為這是對於他們性別角色的負面展示,因此會產生負面的反應,包括懷疑、迴避及冷漠,而部分偏正面的反應則有增強、努力及追逐,傾向視廣告為增強某部分自我的刺激工具。   研究作者Cele Otnes教授表示,當人們在觀看廣告時會產生某些攻擊及防衛機制,如果感到受威脅,就會無法對廣告中的人物或產品產生認同,Otnes教授認為廣告中的男性形象過於刻板及狹隘,應擴展這個光譜,讓在真實生活男性所扮演的其他角色也多出現在廣告當中,如:父親、丈夫等等。且現今美國有32%家戶的主要購物者為男性,廣告行銷應找出比較有效且適切的方式來吸引男性消費族群。      資料來源:性別、文化及消費行為(Gender, Culture, and Consumer Behavior)    
+ read more
荷爾蒙決定妳的行為?
2009.12.18
荷爾蒙決定妳的行為?
社會上不少人認為男性荷爾蒙-睪丸素是造成好鬥、具侵略性、本位主義、反社會等人格特質和行為的主因,過去也曾經有動物實驗發現:去勢的雄性老鼠較不具攻擊性。但是,最近一份人類行為研究的結果卻發現,在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現象,卻不見得適用在人類行為上,也因此推翻了這項迷思。 為了要瞭解荷爾蒙如何影響人類的社會行為,研究人員招募了120位女性受試者,並給予一半的受試者0.5毫克的睪丸素,其他受試者則給予安慰劑。這些受試者被安排參與一項行為實驗,受試者以兩人為一組,雙方必須協調分攤一定金額的報酬,分攤的方式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因此,協調的結果也可能雙方都接受或破局。研究人員預期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較容易不顧後果的使用較激進、冒險、利己的策略,但是研究結果卻不是如此。 研究發現睪丸素的迷思其實已經影響受試者的行為反應,因為認為自己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常表現出較激進、具侵略性的行為,即使她們接受的是安慰劑。此外,研究亦發現接受睪丸素的受試者通常會提出較公平的分攤方式,且即使分攤的金額不公平,她們也傾向於接受結果,而非讓協商破局。 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導致好鬥、反社會、侵略性、危險等行為的主因並不是荷爾蒙本身,而是社會對睪丸素的迷思。現今社會上,許多人將行為反應歸因於生理因素,進而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這份研究結果顯示:荷爾蒙是展現人類行為的基本要件,但是相較於社會文化,荷爾蒙恐怕不是影響人類行為決定的主要因素。 資料來源:自然期刊(Natur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