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身前清理」— 建立與死亡的健康關係
2023.05.12
「身前清理」— 建立與死亡的健康關係
想想你的親人在你死後找到你的東西時會有什麼感覺,這可能是你需要開始整理的推動力。   在日本專業整理師及作家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提出擺脫任何不會激發快樂的東西的運動多年後,另一種實踐整理的重點是身前清理─在你死前擺脫你的東西。   瑞典藝術家Margareta Magnusson在她2017年出版的書中提出「瑞典式死亡清理(Swedish Death Cleaning)」。 這個想法是身前清理您不需要的物品,以避免在過早或突然死亡的情況下給您的家人留下過多的負擔。    這對面臨死亡有更大的接受、心理健康的提升以及減輕親人的負擔。    任何失去家人的人都知道翻閱舊物的情感苦痛,專家說這種清理甚至可以減輕這種負擔。   現年 80 多歲的Magnusson女士在書中寫道,「死亡清理不是關於死亡及其緩慢、笨拙的必然性的故事,」、、、「而是生活的故事,你的生活,美好的回憶和壞的回憶。好的你留著。壞事你要抹去。」   這種做法促進建立與死亡的健康關係   這種做法根植於「極簡主義minimalism」,或說保留有價值的東西並刪除其他不那麼重要的東西。    打理專家Shira Gill指出,「極簡主義」實際上是關於定制和有意識地處理你決定保留的東西。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他們和他們生活方式的需求量。瑞典死亡清理和極簡主義都是有目的性的作法。   瑞典式死亡清理旨在減輕自己擁有太多東西的負擔,同時也應該減輕所愛之人的壓力。   這種做法是關於面對不舒服的情緒和對死亡更加開放,甚至在你到達那個點很久之前。    佛羅里達州心理學家Carolyn Rubenstein 博士說,「它讓你能夠改變你所愛的人在你過世後的體驗方式」。   「你正在留下有意的物件,你正在留下記憶。與其抱著『我該怎麼處理這些東西』的心態,你這樣做更傾向於與失去的你人建立聯繫。」   它就是創造了一種不同的體驗。Rubenstein說,這真的很漂亮,是送給某人離開親人的一份很棒的禮物。   她指出了減少混亂的幾個好處,包括減少視覺壓力和促進平靜的感覺。    Rubenstein說:「清理過程中,意識到『我不必保留那些讓我感覺不好的東西』真的讓我很有力量。我不需要抓住那東西,因為有人把它送給了我。我可以從我的生活中釋放這個項目。我有那個能力。它帶回了那種掌握感,而不是讓物品和物體對我們的左右。   Gill說:「我認為人們真正想要的是在一個沒有太多東西的世界裡獲得一種掌握感。」   一項研究調查了60名女性如何描述她們的家庭環境。結果發現那些認為自己的空間更雜亂、未完成、較不寧靜的女性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數值較高。與家中更有整頓的女性相比,她們在一天中的情緒也一直較差。    瑞典式死亡清理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的名稱:它有助於促進圍繞死亡的健康對話。    Rubenstein說:「在做這件事的同時與你所愛的人交談也是一種讓談論生活變得更自在的方式。我不認為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願意正面談論這個問題,所以找到更中立的事情來關注總是更容易。」   專家建議慢慢開始,循序漸進的目標集中在小範圍內   但是,專家不建議突然扔掉家裡的所有東西。   Gill說:「從單一空間中的一個更小的微型空間開始。我的建議是將計時器設置為 15 分鐘,選擇一個微型空間,如抽屜、架子或單個表面,並確保你準備有合適的容器。」該容器可以是一個垃圾袋或回收袋,也可以是一個用於捐贈的袋子。   從短暫的時間與容易執行的行動開始,可以幫助養成斷捨離的習慣。   如果您的空間已經感覺舒適,請不要執意實踐。   「有條理或極簡主義不需要成為你的壓力」魯賓斯坦說。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3.04.30)      
+ read more
我們為什麼哀悼我們不認識的人:伊麗莎白女王?
2022.09.14
我們為什麼哀悼我們不認識的人:伊麗莎白女王?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全世界都公開表示悲傷,從倫敦白金漢宮的公衆聚集,和全球領導者的哀悼,至社群媒體上所反映出來個人對她的感念。   當然大部分對女王逝世表示悲傷的人,從來未親眼見過她。   對我們並不認識的人所湧現的悲傷,和對我們親近的人去世有何不同?   可能相似,也有些明顯的不同,甚至人們對女王如何追思也有爭論出現,使得哀悼的情境複雜化。   悲傷相似處   對某些離世的人表示悲傷,是反映出這一生彼此的關聯及依附。   雖然女王非我們的直系親屬,但很多人和她一起「長大」。女王在位70年間,是我們祖父母、父母、和現在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集體跨世代的連結,使我們感覺好像「認識」她。   另外,全世界都一直在準備可能失去她。她的高齡、健康問題、和去世後的計劃皆是許多媒體報導的主題。   是這種對她的「熟悉」,讓我們有和失去親朋好友的感覺非常相似。   悲傷相異處   對公眾人物如女王的哀悼,可以是非常不同。   通常我們哀悼死者是懷念和我們之間親近的關係。但是,女王遙不可及。大部分的人與她並沒有個人軼事、沒有一對一的共享經驗、沒有那些可反應的交織記憶。我們難以想像出這個人真正的形象,以及她對我們的意義。   對於公衆人物去世之後,我們依靠著他們公共的形象及事蹟,形塑一種集體的悲傷在社群媒體分享。這和反映個人和親友人的關係的悲傷是不一樣的。   被挑戰的悲傷   因為大部分的人和女王並不認識,我們對她的了解 (特徵、個性) 都不是建立在事實。人們對她的記憶可能因他們的年齡、政治觀點、或因殖民生活而不同。   例如,曾經被英國殖民的國家的人們如何厭惡女王和王室。英國人曾經對全球數百萬人的死亡和流離失所負責,特別是來自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亞的人。   而伊麗莎白女王和任何皇室成員都沒有為過去犯下的英帝國罪行道歉。   因此,在英國、大英國協和更多的地方,如何追思女王的爭議在社群媒體上演出。這個爭議也複雜化人們分享對她去世的不同反應。   這引發了一些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哀悼?誰能表達他們的悲傷?甚至有人可能不同意悲傷是恰當的。   這些對她去世的所有不同反應,我們必須有容納的空間。   媒體的角色   我們如何悲傷,媒體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女王去世前,我們看到即時更新和不間斷相關的報導。預料中的事件如此接近,跟著就發生了。接下來公眾所湧現的悲傷,會觸發一些人相同的情緒。   對最近或幾年前失去親朋的人們,媒體如此連續的報導可能觸動親人或朋友過世的回憶。   這種24小時的新聞循環,將女王生病的每個細節即時更新,而現在去世了,可觸動我們所經歷過的失去。我們需要審慎對待那些不同的反應。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9.09)      
+ read more
U型幸福曲線是錯誤的:很多人越老越不幸福
2022.09.05
U型幸福曲線是錯誤的:很多人越老越不幸福
根據多項研究,人在老化的過程,幸福感是呈U型曲線。也就是說,隨著人們接近中年,幸福感會下降,在 40 多歲時觸底,但進入退休年齡時,幸福感會回升。這種所謂的U 型幸福曲線令人放心,但不幸的是,這可能不是真的。   澳洲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David Bartram教授對歐洲社會調查資料的分析顯示,對於許多人來說,隨著人們面臨著與年齡相關的困難,例如健康狀況下降和喪失親友之痛,幸福感實際上會在年老時下降。在他調查的 30 個國家中,幾乎一半的 U 形模式並不明顯。   那麼為什麼會有差異呢? David Bartram教授的研究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錯誤。U 型的想法來自一些研究分析。這些研究為了驗證年齡和幸福的相關性,調整了其他的影響因子,比較了財富和健康狀況相似的中、老年人的幸福感。   但鑑於人們在年老時往往變得更窮、更不健康,這種調整可能會產生誤導。當研究不做調整時,與年齡相關的幸福感下降在許多國家變得明顯。   沒有一式的幸福模式 在福利國家效率較低的國家,這種下降幅度更大。土耳其的情況尤其如此,那裡的幸福感 (以從零到十的等級衡量) 平均從退休年齡的 6.4 下降到老年人的不到 5.0。   對於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來說,幸福感從 30 歲出頭開始穩步下降。   相比之下,荷蘭人的幸福感從 30 歲開始增加,甚至在老年時也保持穩定。在芬蘭,幸福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保持不變,在零到十的範圍內高於八。   簡而言之,沒有普遍的幸福模式。相反,不同國家/地區存在多種模式。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不足為奇。   幸福來自內心? U 型的想法之所以吸引人,部分原因在於它違反直覺:當然,晚年生活會變得更艱難,但即便如此,人們也會變得更快樂。為什麼?據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獲得智慧和接受。我們培養了欣賞我們所擁有東西的能力,而不是沉思我們所缺乏的東西。年老鈍化了我們銳利的雄心壯志,也減少了隨之而來的挫敗感。   心理學的流行智慧告訴我們,「幸福來自內心」。所以,也許人到了晚年,終於能理清自己的「內在」,感受到幸福。   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對於許多社會來說,這種顯然的結果只是假設老年人沒有任何問題的結果:只要人們不生病、不經歷喪親之痛或開始失去朋友,幸福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但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到時候,如果他們不感到幸福也就不足為奇了。   David Bartram教授並不認為人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整理自己的內心。「幸福來自內心」的智慧值得接受,因為它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他的分析顯示,要以這種方式彌補老齡化遇到的挑戰,我們的能力可能有限。   幸福是上升還是下降取決於這些老化的各種大挑戰及精神適應的平衡,沒有人能保證積極的結果。   為了釐清這些幸福的模式,David Bartram教授進行反應人們變老時實際狀況的分析。當他以這種方式進行分析時,許多國家的 U 型消失了 —主要是因為事實上,許多人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快樂。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8.31)、Cambridge (2022.04.11)      
+ read more
運動是憂鬱症的特效藥
2022.04.22
運動是憂鬱症的特效藥
大部分人都聽過運動有益健康。一項新的研究,站起來活動一下 —即使是小小的體育活動,例如快走,也可能大大降低患憂鬱症的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運動對於精神健康顯著地有益,即使運動量低於公共衛生部門的推薦。運動並不需要太多。一週快走2.5小時,比完全沒運動的人,憂鬱症的風險較低。   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每週進行相當於 1.25 小時快走活動的成年人患憂鬱症的風險降低了 18%;提高到相當於每週快走 2.5 小時的活動量與憂鬱症風險降低 25%。但是,運動超越2.5 小時的活動量,益處減少。   每一步都有幫助 加拿大神經科學家Jennifer Heisz說,有憂鬱症的人有時難以鼓勵他們運動,所以任何行動、每個行動,每步有益的訊息對這些人可能有幫助。   Heisz建議人們每天試著動一動,也許5分鐘或10分鐘的走路,對於整天坐著的人,也可以每30分鐘做兩分鐘的活動。   先前的研究 201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每週進行 3 到 5 次每次 45 分鐘鍛鍊的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天數減少了約 43%。即使是做家務,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天數也減少了約 10%。   2020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輕度運動也有助於保護兒童免於患上憂鬱症,亦即12 歲時每天 60 分鐘的簡單運動與 18 歲時憂鬱症的平均減少 10% 有關。   運動的類型包括跑步、騎自行車和步行,以及做家務、繪畫或演奏樂器等活動。   英國劍橋大學臨床醫學院由Soren Brave 和James Woodcock領導的團隊的研究發表在4月13日《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期刊JAMA Psychiatry       編編來源:Health Day (2022.04.13)      
+ read more
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Ⅰ)
2021.05.13
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Ⅰ)
女人一過35歲有三分之一不會懷孕?? 你知道35歲的門檻來自何處嗎?17世紀的法國數據! 我們應該有個人的生育計畫 #而不是群體的生理時鐘競賽     如同很多人在說的,35歲被視為女人生育的斷崖。一旦面臨這個魔術數字,妳就會正式被宣告為「高齡孕婦」或「老年母親」。女人會面臨很多可怕的警告:懷孕將有多困難、母親及孩子可能會面臨的許多問題。妳的懷孕會立即被標記為「高危險」,並要有額外的監控。   35歲以後嘗試懷孕,時常籠罩在壓力和議論中。但真的是如此嗎?   35歲生育門檻是300多年前的研究數據 女人對於生育力的焦慮,主要是來自2001年美國生殖醫學會發布的一個廣告:沙漏型奶瓶倒置,牛奶所剩無幾。該組織警告說,女性在30歲時每月懷孕的機會僅為20%,到40歲時將降至令人擔憂的5%。到現在,醫界及社會仍在使用這些數字,但是美國生殖醫學會卻聲稱不知道他們的警示數據來自哪裡。   而女人生育力在35歲開始走下坡說法,則是來自2004年發表在《人類生殖》期刊上的一篇研究結論:35至39歲的婦女經過一年的嘗試,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會懷孕。這個被廣泛引用的統計數字,其資料來源很少被提到──1670年至1830年法國出生記錄。而這個33%無法懷孕的機率正是根據這個歷史人口資料推算出來的。那時期,還沒有現代醫學,也沒有抗生素!   但是從那以後,一直未有研究驗證這些發現。   沒被看到的生育力新研究 2004年,美國研究人員對七個歐洲國家的700多名婦女進行研究,發現在27-34歲婦女中,一年內受孕的有86%;而35-39歲婦女中這一比例為82%。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   2013年,丹麥對2,800人的研究顯示,年齡在35至40歲間的婦女,一年內懷孕的有78%;20至34歲則為84%。   這些研究在在顯示,35歲前後的生育力僅有4、5個百分點的差異。   另一個2013年的研究指出,34至39歲、有懷孕經驗且體重正常的女性,有80%可以在半年內懷孕。   亦有調查發現,一般女性在40至45歲之間都還能夠懷孕。   然而,這些較鼓舞人的數字卻很少被提及。   高齡產婦的隱憂:有一個門檻 但不是35歲 的確,高齡懷孕有較高的併發症風險及卵子存在染色體問題。遺傳病(例如唐氏症和其他發育障礙)無疑是年長母親焦慮的問題。唐氏症風險平均約為1/500,而 40歲時懷孕的女性大約為1/100。   專家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懷孕併發症的風險會增加。研究顯示,40歲以上女性患上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是30歲的四倍,而患妊娠高血壓則是兩倍。   與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相比,40歲以上女性急診剖腹產的可能性幾乎是兩倍,部分原因是肌肉較弱。45歲以上的孕婦中每兩名就有一名流產。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40歲可能是一個期限,但不是35。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婦產科顧問和生殖醫學副教授Dr .Raine-Fennin說:「即使到40多歲,大多數女性也幾乎沒有併發症。」   延伸閱讀: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Ⅱ)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1.04.10)、Daily Mail(2021.05.0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巧克力,好驚人
2021.04.30
巧克力,好驚人
#你知道神的食物是指哪一種植物? 各式各樣的巧克力是許多人幾乎每天都要盡情享受的,然而今天我們享用的巧克力和當初在16世紀由南美洲進入歐洲大有不同。   對於南美洲阿茲特克(Aztec) 原住民而言,可可(cocoa)是一種飲料,在文化和醫藥上面有很大的意義。幾乎被視為可治百病,包括發燒、拉肚子、疲勞、心絞痛和蛀牙。   阿茲特克人相信可可是神聖的長生不老藥,認為那是風和智慧之神Quetzalcoatl的禮物。也許因為如此,瑞典植物學家Carl Linnaeus將可可命名為Theobroma cacao, 古希臘字”theos”是神,”broma”是食物──神的食物。   自然的可可因為有高濃度的多酚(polyphenols),又稱可可黃烷醇。多酚是水果和蔬菜中的抗氧化合物,保護身體避免有過多和多種疾病相關的游離基。可可也許不能如前所信可治百病,然而研究發現它不只是會讓人吃了有罪惡感的快樂食物。     #一個豐富的歷史   西班牙的征服者(軍人和探險家)Hernan Cortes是在第一個把可可由「新世界」融入歐洲的人。   在1518年時,Cortes和他的軍隊抵達今天的墨西哥,進入阿茲特克的首都,Tenochtitlan。這些西班牙人停留在墨西哥時,嚐到了一種苦的飲料chikolatl。這個飲料中有壓碎烤過的可可豆,在水中和香料及辣椒一起煮滾。   西班牙人初嚐這個飲料並不喜歡,認為太苦,幾乎無法入口。但是看到阿茲塔克王Montezuma二世一天飲用約50次。Cortes對可可的潛在作用發生興趣,在征服之後,帶回西班牙。   一旦進入在歐洲,可可豆便壓碎和蜜和糖混合,變成菁英們的流行飲料。最後在19世紀時,Joseph Fry and Sons製作了第一塊巧克力,開創了今天我們所知的巧克力。     #由豆子變巧克力塊   自然型態的可可豆含有高量的抗氧化合物,但是將豆子轉變為巧克力塊後,可可中黃烷醇的含量減少了,降低了抗氧的效果。   的確,研究顯示自然的可可粉比處理過的可可多了近十倍的黃烷醇。   巧克力塊中,大部分的黑巧克力比牛奶巧克力有較濃的黃烷醇。如25克的黑巧克力(75%以上),有80毫克以上的可可黃烷醇。和25克的牛奶巧克力塊,只有10毫克或更少。     #健康益處   研究專家發現黑巧克力和可可製品至少含有200毫克的可可黃烷醇時,可以增加血管彈性,促進血液流通。規律性食用可可黃烷醇(一天80毫克),有促進血管伸縮的能力,有益身體調整血壓和器官的血液循環。   這可能是因為可可黃烷醇增加有活性的一氧化氮的濃度。這個分子與血管的擴張有關,也有抗發炎的特質,減少血栓形成,對於血壓有好的影響。   可可黃烷醇可以增加流至腦部的血液,改善認知的表現。也可以保護腦部不受游離基的傷害,減少認知衰退。   除了心血管和認知的益處外,可可黃烷醇還有高效力的抗氧化和抗發炎,劇烈運動之後,可協助肌肉復原。最近的研究發現單劑1245毫克的可可黃烷醇(15克黃烷醇可可粉)稍微改善肌肉復原。   所以,下一次想吃巧克力時,為了潛在的健康利益,或許應選擇高百分比的黑巧克力種類或自然可可粉。   編譯來源: THE CONVERSATION (2020.08.27)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