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2017.06.27
FDA要求藥物需增加懷孕哺乳期間相關資訊
今年6月15日美國FDA開始實施【懷孕及泌乳標示規則】,要求處方藥品及生物製劑必須增加關於懷孕婦女及哺乳女性的相關資訊。此政策將減輕懷孕婦女對於用藥安全一直存有的焦慮與不安。   在美國一年有將近6百萬孕婦,其中有半數在她們懷孕過程中平均服用3-5種藥物。而這6百萬產婦有近81%在產後一年內在某些時間內會哺乳,52%在嬰兒六個月內會哺餵母乳,而哺餵母乳持續一年者有31%。且根據美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有將近50%的15-44歲女性,在未來他們想要一個小孩,醫護人員有責任為這些正在懷孕、哺乳以及計畫懷孕的女性提供可近性高的資訊。   然而,目前處方藥物仿單類型僅用A、B、C、D及X字母分類對懷孕婦女的風險顯然過於簡化,且常會出現誤解風險系統分類的情形,無法反映懷孕及哺乳婦女所需的風險資訊及複雜的風險評估。   因此,FDA除了將現行的仿單系統整併增加為懷孕、哺乳及計畫生育之男女三個類別外,此項新規定要求藥廠需詳列產婦、嬰兒、哺乳以及計畫懷孕婦女使用藥品及生物製劑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及效益、臨床考量、懷孕暴露登記試驗結果(Pregnancy exposure registry)、在母乳上的濃度、對於驗孕、避孕藥使用的影響等資訊,且若有獲得新資訊也須更新其仿單。   並且,FDA也要求,藥廠應以友善使用者的方式提供資訊,包括:相關研究、登記資料以及可公開的資訊,讓醫療提供者與病人可以討論使用藥物及生物製劑的效益。   這項規定不僅限於新通過的藥物或生物製劑,自2001年通過的所有藥物及生物製劑都須更改其仿單,增加上述之資訊。   美國FDA表示,保護懷孕及哺乳婦女免於藥物副作用以及提供充分資訊給病人及醫療提供者是政府持續努力的目標,這項新規定只是邁向這個目標的其中一個步驟,我們相信透過仿單的修正與更新可以提供美國民眾更強的保護。     資料來源:UPI    
+ read more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7.06.01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台灣女人連線 一、摘要 為瞭解國內民眾對生育相關議題的認知與意見,今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於會前針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議題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民眾對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本次調查共有1858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91.6%,並且超過85%年齡在20-40歲間,其所反應之態度與意見,應具參考價值。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政府應積極地宣導。   其次,在生產計畫部分,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而對「生產過程」理解的內容,9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以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顯見女性期待自主參與產程處置的決定,政府應正視並滿足這樣的需求。   第三,母嬰同室的部分,超過70%女性認為在醫療院所產後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僅有7.4%認為需要24小時同室。這顯示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硬性」鼓勵24小時母嬰同室的作法,既不母親親善,亦不符合女性的需求,政府應檢討推動母乳哺育的策略的合宜性。   最後,在產後照護需求部分,將近95%女性在產後有「坐月子」,其中選擇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約各半;女性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對於在機構中坐月子的經驗,超過75%的女性獲得非常充分與充分的休息。然而,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二、問卷說明 1. 問卷目的:本問卷欲調查民眾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生育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2. 調查時間:2017年3-4月 3. 調查對象:參與全台10場「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座談會之與會者及一般民眾 4. 進行方式:於座談會進行前填寫、小兒科診所隨機發放填寫,以及網路問卷。 5. 問卷總數:有效問卷1858份,其中女性佔91.6%、男性8.07%、未填性別0.32%[1]。   三、問卷內容 1. 基本資料 以下資本資料除「性別」(圖1)外,皆為女性數據統計。 本次調查填答者年齡分佈最高在30-39歲51.03%,其餘年齡分佈依序為20-29歲27.02%、40-49歲9.73%、50-59歲5.72%、60歲(含)以上5.01%、19歲(含)以下1.47% (圖2)。 教育程度部分,比例最高為大專院校64.24%,其餘分佈依序為碩士21.75%、高中職9.69%、國中1.89%、博士1.36%、國小(含以下)1.06%(圖3)。 填答者居住區域,47.83%於北部、23.74%於南部、22.8%於中部、4.17%於東部、0.18%於離島(圖4)。       2. 生育議題現況分析及討論 (1)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超過85%女性不知道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85.08%的女性不知道「生產事故救濟制度」,14.92%女性知道此制度(圖5)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本法的主要精神在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進而降低醫療糾紛,提升醫療品質。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正式施行未滿一年,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實有宣導的必要。   (2) 生產計畫 ◈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 96.87%的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0.78%女性則認為不需要,2.35%女性沒有意見。(圖6)。 90%以上女性認為「生產過程」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96.88%的女性認為對「生產過程」的理解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95.33%女性認為應包含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90.65%認為應包含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 (圖7)。      生產計畫是指孕產婦在充分了解生產過程、生產風險與相對應的醫療處置選擇後,與醫療專業合作,有自主性地參與,作出選擇,減低過度醫療。除了可幫助產婦理解生產時身體將會發生的變化,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產婦及家屬亦能降低驚慌情緒、理解醫療處置,有助醫病關係的和諧。 調查數據顯示,女性想要獲得生產風險、於產程中身體的變化的資訊,以及參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等,亦即女性認為「生產計畫」對於產婦是重要的。衛生福利部在2014年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總體滿意度高達90%以上。其中對於提供資訊讓產婦瞭解產程進展部分,更是100%的產婦都覺得獲得幫助。問卷調查與試辦計畫的結果一致地顯示女性對於生產自主性的重視與期待。 生產自主性的落實有賴完整、專業的生產資訊,婦團要求生產計畫的相關資訊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的必要章節,並以親子教室進行衛教,以減輕產科醫師負擔。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3) 母嬰同室 ◈70%以上女性認為產後於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 對於產後在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最適合的時間,71.55%的女性認為該由產婦自己決定、17.92%認為應該白天同室晚上不同室、7.44%認為應該24小時同室、3.1%則認為不需要母嬰同室(圖8)。     根據問卷數據,顯示女性想要自己決定與新生兒的共處時間,而不是被硬性規定。然而,政府為了推動母乳哺育,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平均每5個新生兒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因為評鑑制度要求提升母乳哺育及母嬰同室率,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評鑑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忽視母親的需求、選擇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在7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自己決定「母嬰同室」時間的狀況下,更顯示為推廣母乳哺育,要求產後女性24小時母嬰同室的策略有違女人的意願。 事實上,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政策,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的方向是:給予母親充分正確的資訊選擇不同的哺育方式;不再「積極促進」母乳哺育,而改以「支持」;避免責備、評價無法或不願哺餵母乳的女性。政府應積極面對並檢討「母嬰親善」政策,提供正確充分的哺育訊息,尊重女性哺育自主性。提倡支持女性哺育選擇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從無形的情感支持至有形的育兒措施,建立友善的母、嬰環境。   (4) 產後照護需求 ◈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其中在家中或在機構中各約有40% 94.23%的女性或其家人產後有「坐月子」、5.77%沒有「坐月子」(圖9)。 44.8%的女性或其家人選擇在家中坐月子、43.62%在機構坐月子、11.58%有在家中與機構坐月子(圖10)。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主要為了「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原因中,專業化照護佔29.21%、獲得充分休息佔27.43%、環境舒適佔13.74%、不想麻煩別人佔11.1%、家中無親屬可協助產後照護佔8.34%、避開親友過度探訪佔7.88%、因為親友建議有1.9%、其他原因則佔0.4%(圖11)。 在機構坐月子是否有得到充分的休息,51.44%女性表示充分、25.26%表示非常充分、19.67%表示普通、3.33%表示不太充分、0.3%為非常不充分(圖12)。         ◈將近85%女性不知道「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最多民眾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 針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84.4%女性不知道兩者的差異,15.6%女性知道其中差別(圖13)。 在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認識中,最被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圖14)。     根據上述數據,產後坐月子的女性將近95%。為避免女性沿襲坐月子期間不洗澡、不洗頭等舊習,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導正觀念,以促進健康、衛生的產後照護。 而在坐月子場所部分,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各約有40%,顯示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然而,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1] 本次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女性為多數,佔總數超過90%,因此分析報告將以女性之數據資料呈現。    
+ read more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完善生育環境
2017.05.31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完善生育環境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台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5月26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為題,聚焦生育相關政策的討論,要求政府完善生育環境。   在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與坐月子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深入的討論。而針對今年主題,台灣女人連線於會前進行了「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由台女連副秘書長陳書芳報告調查結果。   最後,為提供政府完善生育環境相關政策建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偕同立法委員李麗芬拜會衛福部,就生育相關議題與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溝通意見,並遞交行動宣言。在衛福部何啟功政務次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   以下為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之宣言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完善生育環境— 行動宣言 2017.05.26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長期關注女性「生育」議題,2004年第7屆會議,以「營造伙伴關係的生產環境」為主題,對生育計畫書、生產過度醫療、生產風險機制等內容做出建言;2015年第18屆會議,以「深耕與展望—性別健康政策檢視」為主題,全面檢視歷屆行動宣言落實的狀況,對前述生育主題再次督促政府有積極的行動。歷經十數年,「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終於在2015年年底三讀通過,卻鮮為人知;生產計畫與友善生產環境遲遲未能落實,而「母嬰親善」則因政策執行過當亟需檢討,因此2017年行動會議將就下列主題提出政策訴求。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及台灣女人健康網絡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世界上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首例,為女性權益的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多數民眾仍不知曉此制度。根據「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有將近90%女性不知此救濟制度,實有宣導之必要。   第二,生產計畫是落實產婦自主性的工具,產婦藉此瞭解即將經歷的產程,並在充分被告知下對一些醫療處置做抉擇。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90%以上女性認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2014年衛生福利部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滿意度高達90%以上。因此,政府應積極規劃「生產計畫」政策,以符合女性的期待。   而為確保對孕產婦所提供之生產資訊的專業性與完整度,生產計畫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必要的章節。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第三,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認證。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認證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不但忽視母親的需求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更營造出不哺餵母乳就不是好媽媽的氛圍,帶給母親巨大身心壓力。同時,在衛教訊息中,沒有哺餵母乳之外的選擇、說明與輔導,讓有哺餵困難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母親僅能自己摸索。近年來,國際間針對母乳哺育議題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友善母親照護,尊重哺育方式是女性自主的選擇,國家應給予母親及大眾充分且正確的資訊,以利選擇,並以「支持」母乳哺育,代替「促進」母乳哺育。政府應積極檢討當前的「母嬰親善」政策、督導執行情況的合理性,建立真正親善母、嬰的環境。   最後,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為避免女性對於不同坐月子概念的混淆與衝突,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以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有將近85%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主管單位應積極地宣導兩者差異,提供民眾正確資訊。     綜上所述,為了完善生育環境,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檢視其施行的結果及救濟金額的合理性。 * 政府應積極推動「生產計畫」政策,透過SDM方式,落實女性生產時的自主參與。 * 政府應增修孕產婦健康手冊內容,納入生產計畫及其相關生產資訊。 * 政府應檢討「母嬰親善」相關政策,提供多元新生兒哺育的衛教。 * 政府應倡導女性哺育自主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 * 政府應積極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產後照護機構的差異,提供民眾正確的消費資訊。    
+ read more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
法國立法禁止過瘦模特兒
2017.05.18
法國立法禁止過瘦模特兒
法國約有3萬至4萬人受厭食症影響,其中90%是女性。   法國近日立法禁止過瘦模特兒,模特兒需提出醫生證明,說明其整體身體健康狀況。   法案草擬時,訂定了模型兒最低BMI值,但遭到當地模特兒公司抗議反對。最後通過的法案並未設定最低BMI值,而是交由醫生經過體重、年齡、身形等整體考量,來判斷模特兒是否過瘦。   違法雇主可能會受到高達7.5萬歐元的罰款以及最多6個月的監禁。   法國衛生部表示,這是為了打擊飲食失調與不可能達到的身體形象。   法國並不是第一個立法禁止過瘦模特兒的國家,義大利、西班牙與以色列等亦有類似法案。   另一項新法,則是從2017年10月1日起,所有模特兒外觀經過修圖的影像,都必須加註「經修輯圖片」(photographie retouchée)。   法國衛生局局長Marisol Tourain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讓年輕人暴露在有嚴格標準並且和現實脫節的身體形象之中,會導致自我貶低與自尊受創,可能會導致影響健康的行為。     來源:BBC NEWS    
+ read more
從踢足球到坐輪椅-HPV疫苗安全性再引爭議?
2017.05.12
從踢足球到坐輪椅-HPV疫苗安全性再引爭議?
主要用以防範子宮頸癌發生的HPV疫苗其安全性問題一直懸而未解。這樣的爭議遍佈各地,除了發生於日本的不良反應事件,近日英國也傳出了令人惋惜且擔憂的報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年僅13歲的Zara Beattie曾經是前途看好的足球員,而今,她為了順利站起辛苦掙扎,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被困在自己的床上。   2016年1月,Zara在體育課時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而在這之前,她剛接種了Gardasil HPV疫苗(2015.10)。起初,家人將Zara的症狀解讀為哮喘,但接下來幾週內,她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出現心悸、頭暈、疲倦等症狀,後來被診斷患有姿勢性心博過速症候群(POTS,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這使她站立時會無法控制的心跳加快。18個月來,每次站立都讓Zara感到虛弱,頭痛、關節與肌肉疼痛如影隨形,最終,她無法離開床與輪椅,即便坐在餐桌前吃飯都讓她備感疲累;當然她也無法去上學,除了到醫院就診,終日只能待在家。   這樣的症狀讓Zara身心皆飽受煎熬,她告訴她的母親:我覺得自己被人丟進了一副80歲的身體,要這樣活生活,寧願死。而她擁有30年護士資歷的母親認為她所經歷的症狀是身體對HPV疫苗排斥所造成的。   治療Zara POTS的醫師無法說明造成其生病的原因,但拒絕正視Zara家人對HPV疫苗的疑慮。   無獨有偶,去年12月,MailOnline也報導了另一名16歲少女在接種HPV疫苗後的兩年內有1/3的身體發生癱瘓。這名少女於2014年學校接種HPV疫苗,這是英國國民保健署常規計畫的一部分。但在幾個星期後她發生了胃痙攣、頭暈、頭痛、疼痛和疲勞,肌肉也逐漸變得虛弱,狀況惡化至2016年5月時,她感覺不到自己的腿。至今她已經失去了腿與一隻手並難以抬頭,無法離開床,完全無法自理生活。她的醫生一直找不出病因,但始終將之解釋為心理疾病,而不願意考慮與疫苗接種相關的可能性。   事實上,許多專家認為HPV疫苗和慢性病之間沒有關聯。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疫苗知識專案,HPV疫苗與其它疫苗一樣,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機會很小。世界衛生組織對HPV疫苗的審查結論亦認為是安全的。而根據歐洲藥物管理局的統計數據,至2017年2月為止,對Gardasil HPV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的紀錄共有11,867筆,其中許多報告慢性疲勞綜合徵的症狀,但因此癱瘓的病例很少見。也已有死亡的回報。   但是,對HPV疫苗安全性產生質疑的人越來越多。由400多個家庭共同組成的英國疫苗受害女兒協會(UK Association of Vaccine Injured Daughters)呼籲政府應為家長提供更好、更清楚的相關訊息,並對疫苗可能引起的反應進行更多研究。   台灣政府近年來一直有意推廣HPV疫苗全面施打於國中女生,作為子宮頸癌防治策略的一部分。借鏡他國的經驗,我們再次呼籲在如此大型的公共衛生政策執行前,相關的配套措施必須完備。特別應重視通報系統與本土資料庫的建置,以利後續民眾健康狀況的追蹤,與對疫苗成效、安全性的了解。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Vaccine Knowledge Project)、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NHS、WHO、DailyMa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