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上女性不運動 小心心臟病上身!
2014.05.13
30歲以上女性不運動 小心心臟病上身!
  過重、吸菸、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等都是已知的女性心臟病風險因子,不過最近有一項澳洲的新研究進一步發現,在女性進入30歲之後,運動量太少將比起其他風險因子,對女性心臟病風險的影響更大!   這個研究團隊認為透過瞭解個別心臟病風險因子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所造成的影響,將會有助於發現哪些族群最需要政策行動的介入,因此研究針對澳洲醫療保險中的32,154位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的結果指出,吸菸是30歲以下女性發生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人口可歸因危險度(PAR)為59%,該數值隨年紀增長而遞減,因此應持續努力降低年輕女性(尤其是20歲世代)的吸菸率。可是對30到90歲之間的女性來說,「低活動量」反而遠比其他風險因子的影響要來得大!   研究最後結論表示,目前世衛(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150分鐘,此建議運動量與美國、澳洲一致,過去針對心臟病預防的重點主要在打擊肥胖、控制BMI值,研究認為未來應多著重強調維持身體多活動的重要性。而女性只要可以維持身體的活動量即可,運動類型並不拘,一般來說,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及新陳代謝健康最好、重力訓練則對肌肉骨骼健康有益。       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多走路激發創意思考!
2014.05.08
多走路激發創意思考!
多活動對健康的好處眾多,過去我們在研究中看到,年輕時多運動,老年時骨骼才能保持強健有力,老年人擁有運動習慣,對認知功能、腦部整體健康與改善失智症都有益處,同時也會減少慢性病纏身。   走路雖然是較溫和的活動,但研究也已證實女性每週走路超過3小時,可以降低罹患中風的風險。走路除了對身體健康,近日更有一項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表示,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進行走路的活動,都會提高人們創意思考的能力!   在研究中,176位的大學生及一般成人分為走路/坐著、在室內/室外不同搭配的多種組合,研究者以不同測驗題目測試參與者的擴散性(divergent)及聚斂性(convergent)思考力,評分以答案的新奇度與合適性為衡量標準。   具有擴散性思考代表針對一個問題可以想出許多可能、具有創意的答案,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在走路時,擴散性思考力的表現會比坐著時好,即便是在室內,在跑步機上行走也具有同樣效果,根據研究,擴散性思考力的得分仍比坐著時高出60%。不過走路並非對所有類型的思考都有加分作用,研究就發現走路對於產生強調單一、正確答案的聚斂性思考力是沒有幫助的。   研究作者Oppezzo教授認為這個結果讓未來研究可以開始追蹤人們的身體活動是如何影響心智的問題,去瞭解造成此現象背後的確切原因,並應同時探究其他較溫和的活動是否也對創造力有相同的效果,Oppezzo教授也鼓勵我們可以在一天的行程中找機會將走路融入其中,我們將會更健康、更有創新的能力。   資料來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 read more
老年女性做有氧運動 有益大腦健康
2014.04.17
老年女性做有氧運動 有益大腦健康
  日前我們才從一項研究看到如果久坐不動,中老年女性死亡的機率將提高,另一項研究也提到,有良好運動習慣,老年時骨骼才能保持強健有力,這些研究都告訴我們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呼應這樣的論點,最近又出現研究指出-老年女性規律的做有氧運動,大腦內的海馬迴區塊將會增大。   海馬迴是大腦中主要掌管語言記憶與學習能力的構造,它和我們形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有關,且對老化作用與神經學的傷害非常敏感,是失智症研究的重點之一。   此次這項研究將86位70-80歲患有輕微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女性分為從事不同運動的三組,追蹤時間六個月。研究整理在研究一開始與最後所蒐集到的資料,針對不同運動類型與海馬迴容量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呈現,進行有氧運動訓練者,大腦中的海馬迴容量,比接受阻力訓練、平衡與增強訓練者要大。而過去曾有研究指出運動會改善語言記憶力,但在這項研究中卻出現海馬迴容量增加但語言記憶能力卻愈差,因此研究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比過去認為的還要更加複雜,這將是未來研究應該繼續深入探究的部分。   不過研究確實表示,有鑑於許多研究都已顯示運動對認知功能、腦部整體健康與改善失智症有益處,因此仍建議女性定期做有氧運動可以減緩海馬迴的萎縮,以避免輕微認知退化的發生。       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年輕時多運動 可保老年骨骼強健有力
2014.04.10
年輕時多運動 可保老年骨骼強健有力
  我們的骨骼是活組織,會對加諸在它們上面的外力產生反應,當我們運動時,骨骼因此會更加強健有力,所以多運動絕對是不必花錢就能維持骨骼健康的最佳方法,在年輕時就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為自己的骨頭存老本,更是不可輕忽的健康常識!   近日一項針對退休棒球選球所進行的研究就指出,老年時我們骨骼中部分比例的大小及強度有多少,是取決於我們在年輕時運動量的多寡。   根據研究數據,已退休50年、目前年齡約85歲的棒球選手,他們的1/2骨骼大小及1/3骨骼強度是來自於從年少開始運動所慢慢累積下來的。不過研究也發現,雖然運動會從外部增加骨密度與骨骼強度,但隨年紀增長,骨密度會慢慢流失,所以年輕時若能靠運動長出愈大愈強健的骨骼,將能確保到老年的骨骼較健康。   此外,研究裡,在退休之後的20年間持續維持運動習慣者,雖然骨骼的大小並未有任何改變,但卻比退休後就不運動者能盡量避免骨質流失,也就是說,即使年輕時沒有多做運動,到了年長的時候才開始運動仍是有幫助的!   研究主要作者Warden教授建議孩童最好每天至少運動1小時,其中1/3的時間應做一些有重量負荷的運動,例如:跑步、跳繩、網球、足球、籃球、排球等,持續運動直到老年,可幫助維持骨骼與肌肉的強度與平衡感,並降低跌倒的機率。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別輕忽!久坐不動對健康傷害大
2014.01.27
別輕忽!久坐不動對健康傷害大
  「要活就要動」雖然已是大家都聽到不想再聽的陳腔濫調,但它絕對並非只是一個你我隨口說說的道理而已,因為最近分別有兩項研究不約而同都以久坐不動對中老年成人的健康影響為題,指出久坐不動會提高女性提早死亡的機率、以及男性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   第一項進行12年的美國研究,分析50-79歲9,300名停經婦女的資料,發現每天久坐超過11小時以上者,將比少於4小時者,發生全死因過早死亡的機率高出12%,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冠狀動脈心臟病也分別增加13%、21%及27%。   另一項包含84,170位45-69歲男性追蹤8年的美國研究則發現,無論參與者的運動量多寡,在工作時間之外若久坐超過5小時以上,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將提高34%。若再加上運動量過少,心臟衰竭風險的風險將是每天坐著少於2小時且運動量高的男性的兩倍。   過去大家會有一個假設,認為只要身形健康且活動力高,那麼即使你常久坐不動也不會有不好的影響,但由這兩項研究結果可以知道事實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久坐不動確實會對健康有害,研究並提醒大家別忘記坐太久要記得起身動一動!       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循環:心臟衰竭期刊(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      
+ read more
飲食控制與運動,女性抗癌有撇步
2014.01.24
飲食控制與運動,女性抗癌有撇步
  最近一項針對更年期女性健康狀況進行的大型調查研究發現:遵守、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更年期婦女不僅擁有較低的死亡率,因癌症致死的機率也比未有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婦女少了20%。   這項結果來自於美國最大型的更年期婦女健康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Cynthia Thomson博士與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過去所蒐集之50~79歲的更年期婦女資料,總數目多達65,838人。並且參照來自於美國癌症協會的生活建議與指引,將所蒐集到的個案資料做分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更年期婦女除了整體的死亡率下降之外,罹患乳癌與結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有顯著下降,分別減少了22%與52%的發病率。   那麼,究竟這些癌症發病率下降的婦女是如何維持健康的呢?這分建基於營養學與體能鍛鍊的指引內容包含了下列4個重要的基礎:   1. 達到並維持健康的體重。   2. 多活動身體。   3.  多吃蔬果,養成健康、節制的飲食習慣。   4. 注意酒精的攝取,不應過量。   另外,除了上述4點,Thomson博士也提醒應戒除吸菸的惡習。   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除了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差異之外,因人種不同,更年期女性的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也有所差異。從分析結果看來,亞裔、非裔美人與西班牙裔的婦女跟非西班牙裔的白種女性相比,不論是死亡率或是癌症發病率都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跟不同人種的行為與環境應變力產生的疾病成因不同有關。 除了這份研究外,近期也有其他相關研究發現適度的運動、養成走路的習慣等與降低乳癌風險密切相關。另外,關於飲食習慣的其他研究也得出多吃番茄有助降低乳癌的發生率、青春期少女攝取過量高脂肪食品較易罹患乳癌,以及抽菸可能使得癌症發生率變高等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