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汙PM2.5恐致早產及新生兒猝死機率提高 醫界籲訂標準
2012.01.03
空汙PM2.5恐致早產及新生兒猝死機率提高 醫界籲訂標準
PM(Particulate Matter)指的是空氣汙染中的細懸浮微粒,汽機車排放廢氣、工業區石化業排放的化合物都是最大的汙染源, PM2.5代表直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可透過空氣進入人體肺部深處,細懸浮顆粒愈小愈易致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2011年5月8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高,孕婦吸入後恐增加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以及猝死的機率。2011年9月WHO公佈「PM2.5空氣濃度排名」,台灣在38個被偵測的國家之中,排名第32名,顯見台灣的空氣污染程度相當嚴重,民進黨立委黃淑英、田秋堇在2011年12月22日與醫界及環保人士再次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能嚴訂空污標準。   彰化醫界聯盟成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表示,PM2.5濃度聯合國及美、日兩國明定的標準日平均值應低於3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標準值應低於10及15微克/立方公尺;新加坡標準年平均值為16-19、歐盟是20。台灣的年平均值達35-40微克/立方公尺,是美國、新加坡的兩到三倍。   台北市以WHO公佈的排名來看,在全球565個城市排名中,才排第551名。台灣南部地區的污染值更是北部的三至四倍。PM2.5空污對人類心血管及呼吸系統健康的傷害早已被醫學研究所證實,胎兒、嬰幼兒、年長者及相關疾病患者,都可能因此觸發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PM2.5大約是頭髮直徑的二十八分之一,微粒太小無法被鼻毛所吸附,會直接穿透肺泡進入血管,經由血液循環至全身,造成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肝癌、血液疾病等罹病風險。   目前菸害防制法雖規定孕婦不得吸菸,然而事實上,細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危害不亞於吸菸,只是過去未曾察覺。孕婦暴露於細懸浮微粒中,會經胎盤影響胎兒發育,除了有早產風險之外,新生兒的體重及肺部功能都比沒有暴露的差,過敏反應與猝死機率亦較高。   台大醫院外科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表示,在國內大多是男性抽煙,但一輩子不抽菸的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也很高,他認為空氣污染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並強調髒的水、食物可以不喝不吃,但髒空氣可以不呼吸嗎?空氣污染是看不到的死亡威脅!   立法委員黃淑英則指出,馬政府雖然在選前宣佈停見國光石化,卻又通過六輕的擴建,讓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持續在台灣擴張,繼續危害民眾的健康。各界齊聲呼籲政府正視空氣污染問題,應儘快訂定管制標準,創造較好的環境品質,保障婦幼健康。    
+ read more
試管嬰兒技術催卵藥物與唐氏症風險
2011.07.06
試管嬰兒技術催卵藥物與唐氏症風險
過去已有歐洲研究指出,母親可能生下唐氏症寶寶的風險將隨年紀增加,尤其是超過35歲才懷胎的媽媽,近日又有一項英國研究發現,唐氏症寶寶可能與試管嬰兒技術的過程中母體使用的催卵藥物有關連。 研究參與者為34位年紀在33-40歲之間的女性,她們曾接受體外受精技術,服用幫助刺激卵巢的催卵藥物。研究結果發現,在這些受精卵中有基因錯誤的狀況發生,可能導致嬰兒死亡或出生就有基因方面的疾病,仔細檢視其中100個有問題的受精卵後,認為錯誤的產生與染色體的複製有關,出現多出第21號染色體的狀況,也就是造成唐氏症症狀的主因。 研究表示,不像年長女性自然懷孕所生下唐氏症寶寶的典型類型,體外受精發生的基因錯誤類型是不同的且更為複雜,因此推論可能是由於試管嬰兒技術所使用刺激催卵的藥物所致。 不過研究作者也認為還須有更多相關研究以證實,瞭解不同的刺激藥物劑量、受精卵植入母體子宮內的數目與基因出現錯誤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RedOrbit    
+ read more
吸二手煙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死產
2011.03.25
吸二手煙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死產
未經稀釋的側流煙所含的化學物質,比一般經過過濾器吸入的煙更多、更濃。近日一項加拿大的研究表示,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將有可能導致胎兒體重過輕、易受感染或死產。 該研究取樣11,852位非吸煙女性,當中有11.1%女性暴露於二手煙的環境,89.9%則無,並觀察追蹤兩個群體長達八年之久。結果發現女性吸二手煙比沒有吸二手煙懷死胎的機率高出超過2倍(0.87%:0.37%)、胎兒出生體重少於2,500克的機率高出近1.5倍(7.40%:4.63%),及胎兒感染細菌性敗血症的機率高出近2倍(1.08%:0.51%)。此外,出現胎兒有較小頭圍或早產的機率也同樣較高。但此研究沒有調查暴露於二手煙的程度多寡。 該研究提醒,過去已有研究表示吸煙對胎兒健康的負面影響,此研究結果則強調二手煙與健康風險的關連,女性及其家人還有健康照顧提供者都應重視這項資訊,並且加強推動避免懷孕時吸二手煙的公共政策與教育。     資料來源:國際婦科與產科學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美國CDC對孕婦服用之止痛藥發出警訊
2011.03.08
美國CDC對孕婦服用之止痛藥發出警訊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表示,孕婦服用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painkillers)的處方如可待因(codeine)、氫可酮(hydrocodone)、羥考酮(oxycodone; Oxycontin),可能會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異常的風險。而其他像是脊柱裂、腦積水、先天性青光眼與腹裂畸形等疾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此研究包括來自全美共十州的資料,CDC發現當中有2-3%的媽媽們在懷孕前與懷孕初期時,曾接受服用鴉片類止痛藥處方,她們生下罹患左心發育不全綜合症(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的嬰兒機率,比未服用該類藥物的女性高出兩倍。 該研究報告亦指出,懷孕期間所服用的多數藥物安全性都仍未建立,雖個別孕婦服用藥物後產下缺陷兒的絕對風險是非常低的,但預防工作還是不能怠忽,女性應該於計畫懷孕或懷孕時,與醫生詢問討論藥物服用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read more
懷孕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品,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狀或戒斷症狀
2011.03.04
懷孕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品,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
美國FDA於近期發布有關抗精神藥品之用藥安全資訊,依據美國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資料,發現孕婦於懷孕第三期使用抗精神病藥品,具有導致新生兒產生錐體外徑症狀(extrapyramidal signs;EPS)或戒斷症狀之風險。因此,要求所有抗精神病藥品仿單應加刊相關警語,同時提醒醫療人員注意。食品藥物管理局為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將儘速蒐集國、內外相關安全資訊,評估是否要求國內抗精神病藥品仿單加註相關警語。 經查,衛生署所核准之抗精神病藥品仿單,皆已載明「使用於懷孕患者,應謹慎評估其臨床效益及風險」,部分抗精神藥品仿單亦已刊載「孕婦使用時,新生兒可能會出現椎體外徑症候」等相關警語。  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醫師,為懷孕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品時,宜審慎評估其臨床效益及風險,並小心監控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狀或戒斷症狀,如激動、肌張力不正常增加或減少、顫抖、嚴重呼吸困難、餵食困難..等,以及時給予適當處置。 同時提醒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藥品之孕婦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如有任何疑問或不適,應儘速回診主治處方醫師;同時應忠實告知產檢醫師,目前使用藥物情形。 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 read more
羊水中過多鈣結晶沉積可能導致早產
2011.02.16
羊水中過多鈣結晶沉積可能導致早產
近日於母體與胎兒醫學社會(the 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的科學會議上,耶魯大學醫學院產婦科與再生殖科學學系的研究團隊發表一項研究,發現羊水中的過多鈣結晶沉積可能是引起羊膜提早破裂(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簡稱PPROM),導致早產的原因。 過去研究已知感染、母體壓力與胎盤出血會引發早產,但孕婦經歷提早的子宮收縮與子宮頸擴張,以及羊膜囊受損所引起的早產原因仍屬未知。由於在許多女性身上,羊水中的蛋白質並沒有任何發炎的跡象,因此該團隊轉而注意羊膜內鈣結晶沉積造成早產的可能性。 該團隊表示,石灰化的奈米粒子(calcifying nanoparticles)在許多退化的狀況如:動脈硬化症與關節炎中都被曾找到,這些礦物蛋白質複合物會破壞正常的細胞過程造成細胞死亡,所以他們好奇這是否可能會是造成早產的原因。於是,分別觀察早產與正常產女性的胎盤與胎膜內的鈣結晶沉積量,並使用無菌培養科技測定羊水到底是否能產生奈米粒子,並使細胞失去功能漸壞死。 研究發現早產女性的羊水中含有較低量的胎盤蛋白(fetuin),胎盤蛋白是奈米粒子形成過程裡多種主要蛋白質中的其中一種,這個初步證據暗示,羊水有形成奈米粒子的可能,並將其沉積於胎膜之內,這個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提早發現有此情形的孕婦並給予治療,也期待後續有更多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