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2016.06.07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新生兒的父親請注意!來自美國華盛頓Georgetown大學醫學中心的新研究警告:你的年齡、飲酒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孩子以及後代子孫有天生的缺陷。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和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副教授Joanna Kitlinska博士和他的同事確定了一些可能影響後代發展的父系因素。根據他們的研究,父親能夠造成的影響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大。從飲酒情形到年齡等一切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出生缺陷和基因表達。   「我們知道由母親提供的營養、荷爾蒙和心理環境會永久地改變嬰兒的器官結構、細胞反應和基因表達。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也能造成同樣的影響,他的生活方式、年齡可反映在控制基因功能的分子上,如此一來,父親不僅會影響他的子女,也會影響到後代的子孫。」Joanna Kitlinska博士說明。   該研究小組重新檢視了一項過去的研究,專注於男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引起精子內DNA的表徵遺傳變化,最終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基因組。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父親是個酒鬼,即便母親從未飲酒,一個新生兒也可能被診斷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父親的飲酒情況也與出生體重減少有關連,甚至會顯著降低整體腦容量和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父親高齡可能提高孩子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發生率;而父親的心理、社會壓力也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造成有缺陷/不良的行為特徵。   甚至,男人青春期前的飲食結構可能減少或增加其子孫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父親的肥胖已被連結到後代脂肪細胞的擴大、代謝調節、糖尿病和肥胖的變化,以及腦癌的發展。   Kitlinska補充:「遺傳父親的表徵遺傳學新領域需要被組織成臨床上適用的建議以提醒人們改善生活習慣。而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後天影響,我們需要研究母系和父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是將他們個別分開來考慮。」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Georgetown University    
+ read more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2016.05.26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現在是塑膠的時代,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塑膠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電、家具、文具還有各種容器-特別是承裝食物或飲品的容器-都由塑料製造而成。儘管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塑膠有害人體健康,但塑膠製品仍無處不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如果時常引用瓶裝水,使嬰兒出生前就暴露在一個普遍使用塑料的生長環境下,會造成而且增加其童年時的肥胖風險。   在塑膠製物品中有一種常見的化學成分叫做雙酚A(BPA),這像廣泛使用的化學成分可見於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寶特瓶裝水、金屬的食品罐和發票收據的紙張。BPA同時也是影響人體內分泌的干擾物質。   研究團隊蒐集了369對母子女的從懷孕期到孩童期尿液樣本,並追蹤紀錄孩童5歲與7歲時的脂肪質量指數(Fat Mass Index, FMI;一項計算身高、體脂率與腰圍而得的數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母親讓胎兒暴露在使用BPA的環境中,會增加其高脂肪質量指數的風險。研究中高達94%的婦女以及其學齡孩童的尿液檢測都顯示體脂肪增加。同時,暴露在高濃度BPA下的兒童有較高於同儕平均體重的肥胖跡象。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主持人Lori Hoepner說明,BPA會改變孩童的新陳代謝,導致他們在成長初期就形成肥胖的細胞。本次的研究以測定兒童體脂肪的方式進行,不同於傳統的產前測量,也不只考慮身高、體重,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出BPA導致了發育中的肥胖。同時,本篇研究也顯示BPA和體脂肪以及腰圍之間的關係在女童中存在較高的關聯性,在男童身上則沒有顯著的關聯。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Andrew Rundle副教授認為,產前暴露於BPA中與兒童肥胖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結果顯示BPA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肥胖潛在因素。   此外,BPA也連結到其他幾個健康問題,如哮喘、注意力不足多動障礙、焦慮抑鬱、過早發育的青春期女孩、糖尿病和肥胖以及心臟疾病等。   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建議,為了減少接觸到BPA製品,應該避免食用罐頭食品以及3號和7號塑膠容器。盡量選擇新鮮或是冷凍的食品,並且使用玻璃、陶瓷或是不鏽鋼製的容器,尤其是當食物呈現在熱的、液體狀態下。台灣女人連線也提醒大家,雖然本研究提及的是寶特瓶瓶裝水,但是生活在台灣,我們特有的手搖杯飲料、便利商店飲食、小吃店文化都有可能是潛在風險噢!建議大家平時就自備水瓶,健康又環保噢!   資料來源:journ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美研究:別再用BMI來判斷你是否健康!
2016.05.23
美研究:別再用BMI來判斷你是否健康!
你是否曾經為了判斷身體狀況(如是否需要減肥、是否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某些疾病)而去計算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BMI(Body Mass Index)值-呢?日前一項研究指出:BMI值其實是一個有缺陷的健康指標。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UCLA)的助理教授A.Janet Tomiyama主持,利用全國健康及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的最新數據,來分析BMI值和心血管代謝健康之間的關聯。NHANES中的心血管代謝健康數據包含了血壓、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葡萄糖、胰島素抗性和C反應蛋白(炎症標記)等指標。   分析指出約有3440萬人依BMI指數被歸類為過重,其中有1980萬人被歸類為肥胖,但根據其心血管代謝指數他們其實是健康的。研究人員更發現,有約200萬人的BMI值計算結果是35甚至更高,因此被分類為非常肥胖,但其實他們也是健康的。   另一方面,該研究也發現有超過三成以上美國人(近2100萬人)的BMI值落在正常範圍,但根據心血管代謝指數他們實際上是不健康的。   Tomiyama教授說:很多人將肥胖視為被判死刑一般。但數據顯示,還有數以百萬計是過重和肥胖的人都是健健康康的。若將BMI作為唯一的健康指標,美國近7500萬成年人的健康狀態是被誤判的。   本篇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聖塔巴巴拉大學的博士候選人Jeffrey Hunger表示,他們的研究證實BMI值是一個有缺陷的健康指標。呼籲人們別對自己的體重過度迷思,並注重遵循健康原則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身體的組成是多元的,有水、骨骼、臟器、肌肉與脂肪等;體重只是這些組成成分的總和,但是無法看出組成成分的比重。問題是,組成成分的比重比體重更能有效的判斷身體健康狀況;舉例來說,同樣體重但是肌肉與脂肪比例不同的兩個人,其體態與身體健康狀況可是有不小差異的。因此,要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態,單靠BMI值自然很容易會發生誤判,它可以是一個參考指標,但不應過度放大它的重要性,也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唯一的一個參考指標。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read more
肥胖與不孕:全球男性的健康課題
2016.04.18
肥胖與不孕:全球男性的健康課題
過去,許多研究都將肥胖與不孕的問題聚焦於女性,不過,一個來自葡萄牙Porto大學的研究團隊則指出,不孕是一個肥胖男性不得不面對的無聲問題。特別是在兒童、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男性超重或肥胖人數大量增加的當代,這個健康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由Pedro F. Oliveira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幾年間已經發表數篇研究,提供證據證明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在男性的生殖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研究人員(同時也是此研究團隊最新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Marco G. Alves說明:肥胖是一項嚴重打亂內分泌功能的代謝疾病。已知過量飲食造成的能量失衡會對腸道激素造成嚴重影響,而對於男性生殖系統的激素影響狀況如何仍有許多待解的疑問。若能完整了解那些與男性生育能力息息相關的激素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也能透過揭示其運作的機制和途徑來找出並進行針對肥胖男性的不孕治療。   該團隊強調,這些發現指向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呼籲政策制定者和媒體應認真關注。   資料來源: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 read more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2016.04.12
醫師說了什麼?讓女性對心臟病缺乏警覺
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死亡的女性也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趨勢,過去30多年來女性心臟健康的倡議團體不斷努力讓社會重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但效果始終差強人意。有鑑於此,學者開始探究是什麼原因阻礙了女性及醫生重視女性的心臟健康。   此份研究由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進行。主持人Noel Bairey Merz博士說明,依據指引,任何人若出現心臟病的症狀就應接受定期的血脂與血壓檢查,並且獲得戒菸等其他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建議;因此研究以問卷方式了解女性在就診時所獲得的任何與心臟病有關的檢查與建議,共有1,00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及地區的女性參與。   研究結果發現,74%的女性至少有一項心臟病風險,包括:經期不規律、心臟病家族史、糖尿病和高血脂。然而,只有16%被醫師告知可能罹患心臟病,34%被醫師建議要減重。此外,對心臟病的危險及其主要症狀最缺乏警覺的女性,多屬年輕、非白種人或社經地位較低者。針對研究結果,Bairey Merz博士指出,女性最常被建議減重而非定期檢查血壓及血脂;雖然肥胖確實會提高心臟病的風險,但是若女性僅被告知要減重,卻未被提醒有心臟病風險,甚至還被社會及醫師告知只要體重下降就會沒事,自然使得女性較不會主動做心臟檢查,同時,也使得女性獲得適當的追蹤與諮詢的機會降低。   此外,研究團隊在2015年也調查了心臟科醫師與主治醫師在面對有心臟病風險的女性患者時所給予的建議,結果發現這些醫事人員傾向於將減重作為第一優先的建議,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最近亦研究發現,超過75%的女性不會討論心臟病,部分原因是女性的體重問題被過度放大,再加上社會對肥胖及過重的汙名,以致於女性容易過於專注於體重問題,而不容易看到肥胖或過重與心臟病的關係。研究認為,若要改變女性的對心臟病的迷思,就應該要給予他們具有實證基礎的建議,並改善她們對心臟病風險的認知。   目前台灣尚未有研究探討在心/血管疾病上女性主要獲得的建議為何,但是現今已經有醫事人員開始看到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嚴肅性,台灣女人連線今年度也邀請到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博淵醫師合作製作了心/血管疾病Q&A供民眾閱讀及分享,藉此讓更多女性能了解自己的風險並保護心/血管健康。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更聰明更苗條更健康?吃巧克力就能達成?
2016.03.17
更聰明更苗條更健康?吃巧克力就能達成?
巧克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甜甜的口感總是會讓人忍不住想要多嚐一口。事實上,除了充飢或是當作小點心之外,巧克力本身的益處似乎也不少。近來有研究發現吃巧克力可以增進我們的認知能力;另有研究指出巧克力可以預防心臟病並且幫助減重。不過,在吃巧克力的時候我們其實同時吃進了不少的糖與脂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究竟值不值得參考呢?   雖然最近這份宣稱巧克力有助增進認知能力的研究在紐約有將近1,000人參與,不過結果跟過去那些關於巧克力和大腦作用相關的研究一樣,都未能明確的說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人們無法得知究竟是聰明的人喜歡巧克力,還是巧克力會讓我們變聰明。   另外,在去年(2015年)廣為人知的「巧克力能幫助減重」的報導最後被視為一場騙局;一位科學期刊的編輯John Bohannon驗證了媒體釋出的這則偽科學,經確實檢驗後,他稱這只是一些僥倖出現的影響:「我們又怎麼知道剛好吃巧克力的人開始減重,而不吃巧克力的人沒有?」   而關於巧克力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報告堆積如山,像是2012年瑞典有一份看似可信賴、涵蓋37,103位受試者的統計數據資料指出:在中老年人中,吃較多巧克力者的中風機率低於17%。不過有學者認為這項數據不夠顯著,並且強調吃太多的巧克力會讓人變得肥胖、不健康。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暗示巧克力會造成一種類似興奮劑的效果;2011年有一項研究主要是針對巧克力當中一種叫做表兒茶素的合成物進行,研究人員發現表兒茶素增加了老鼠的耐力,使老鼠在跑步機上更持久。不過,研究人員尚未肯定人體也會出現相同的反應;就算結果相同,也要吃掉一個廣場那麼多的巧克力才能夠攝取到足夠的表兒茶素,同時,也必須要是黑巧克力才行,因為牛奶巧克力的製作過程會破壞表兒茶素。   綜上所述,目前許多關於巧克力的「神奇功效」都有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畢竟在實驗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是受到研究人員控制的,且多少都會遭遇研究限制。在更完整的研究結果問世之前,奉勸大家還是把巧克力當作是偶一為之的小確幸吧!   資料來源:Guardia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