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6.22
阿茲海默症的性別差異
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組合,例如載脂蛋白E4變異基因(the
E4 variant of the apolipoprotein E (APOE)
gene)就是失智症中最多的阿茲海默症之最主要的基因風險因子。近日一項研究指出,認知健康的年長女性若有載脂蛋白E4變異基因,將影響腦部網絡連結的能力,但在男性身上卻沒有發現這個關連性。
研究團隊為年齡中位數70歲的131位健康成人進行功能連結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連結狀況。同一研究團隊在過去的研究已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網絡連結功能較弱,而且隨病情加重而惡化。
這次研究結果顯示,有43位研究參與者至少有一組E4變異基因、其餘的有兩組E3變異基因,前者大腦的預測網絡連結明顯較後者退化。進一步再觀察載脂蛋白基因型與性別的關係,發現女性中,帶有E4變異基因者比帶有E3變異基因者,大腦網絡連結的功能較差,且帶有E4變異基因者中,女性的大腦網絡連結功能也比男性的退化。
資料來源: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read more

2012.02.20
21個問題助分辨記憶力減退與老人失智症
過去醫師須先對病患進行簡單測驗,再經由深入神經生理學的檢查才可確實診斷失智症,2011年有美國研究團隊製作出一份包含21個是非題的阿茲海默症問卷,讓年長的老人、病患或其家人可於家中或醫院進行問卷填寫,這份問卷能協助區別出到底是因老化而出現的正常記憶力退化現象、或者是記憶型輕度認知障礙(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後者有可能發展成老人失智症。
該份問卷以回答「是」的比例愈高,則罹病風險愈高。分數在4分以下代表正常沒有記憶力問題;5-14分之間代表可能有記憶型輕度認知障礙;15-27分之間代表有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
同一個研究團隊為了找出21個問題中有哪些問題特別具有區別是否罹病的作用,因此進行另一項研究,共有51位認知正常、及47位已確診有記憶型輕度認知障礙的病患參與研究。
結果發現,其中4個問題對判別記憶型輕度認知障礙具有指標性意義,包括問到病患是否容易在一天內不斷重複問題/陳述/故事;病患是否對記住日期、月份、年份與時間有困難,一天之內須不斷給予提示;病患是否對於付帳單或處理財務有困難,須要家人協助;病患的方向感是否正在退化當中等。資料顯示,有上述困難者可能也伴隨有記憶型輕度認知障礙問題。
研究主要作者Michael
Malek-Ahmadi表示,這份問卷並非診斷老人失智症的準確指引,但可幫助醫師瞭解是否應讓病患做進一步更全面的檢查,這將有助於及早發現失智症,延緩疾病惡化速度。
資料來源:BMC老人醫學期刊(BMC Geriatrics)
+ read more

2011.06.08
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風險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表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口高出2.5倍;但在男性身上卻無此現象。
過去曾有小型研究認為生長激素補充療法對改善新陳代謝系統具有療效,但針對長期效果與安全性的研究資料仍有限,而這項研究則是第一個檢視成人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療效的全國性研究。該研究取樣在生長激素療法荷蘭國家註冊系統內2,229位成人的資料,研究追蹤6.1年,之後再與全國人口狀況作比較。
結果發現,共有135位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病患,於平均年齡62.1歲時過世。整體而言,男性的死亡率並無因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而增高;但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死亡率,卻比全國人口平均死亡率增加66%,其中主要原因乃由於這些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一般人口高出2.52倍。
此外,在排除其他疾病高風險的病患後,男女在癌症死亡的風險都沒有提高,研究解釋這可能由於進行癌症治療時,患者已停止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改進行其他治療,因此後續無法追蹤。
研究認為,受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影響,或者與其他荷爾蒙療法的交互作用,所以才使得使用生長激素補充療法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提高,但這仍屬初步性的推測。研究作者最後表示,性別差異是個重要的發現值得做進一步更細緻的研究。
資料來源: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

2011.03.11
尿失禁女性須同時注意排便失禁問題
一篇刊登於停經期刊(Journal of
Menopause)的澳洲研究指出,多達20%的女性可能有排便控制失常的困擾。該研究以問卷方式進行,抽樣調查442位年齡介於26-82歲之間,有膀胱漏尿(leaking
bladders)問題的女性,發現其中部分女性同時也有排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的症狀。
研究結果顯示,有91位女性(約20%)有液體糞便洩漏、20位(約5%)有固體糞便失禁問題,而有液體糞便洩漏症狀的女性身上通常也伴隨有漏尿的問題,研究認為這可能是與影響兩種失禁的神經與細胞都相同有關。兩種排便失禁症狀多半較易在年長女性身上見到,研究中65-74歲的女性三分之一有該困擾,相較之下,45-54歲女性中只有七分之一。不過過去研究推斷懷孕生產會增加排便失禁的機率,在此研究中並無發現這項差別。
參與問卷研究的女性可能由於尿失禁主題與她們直接相關,所以願意主動加入研究,這使得研究結果呈現排便失禁與尿失禁具高度相關,因此本研究是否高估所有女性中患大便失禁者的數目受到質疑。但該研究表示,雖然20%的比例很高,卻可能並沒有脫離現實狀況,過去就是由於女性因為害羞不敢討論這個問題,才會使大家對此症狀缺乏認知。今後醫生應詢問有漏尿的病患是否她們也同時有排便失禁的症狀,而女性也可以透過多吃高纖維質的食物或運動來改善症狀。
資料來源:停經期刊(Journal of Menopause)
+ read more

2008.06.19
尿失禁-女性難言之苦
英國Leicester大學的教授Angie
Doshani最近針對尿失禁做了一份研究,研究對像是移民英國的亞洲女性,研究內容不但強調尿失禁對女性精神上、行為上的影響,更提出建議表示社會對尿失禁病人的照護必須更有敏感度。
研究發現,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亞洲女性發生尿失禁的比例和症狀的嚴重程度都較白人女性高,因此,尿失禁對亞洲女性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
Doshani表示,許多女性可能為尿失禁所苦,但卻因為困窘而不知如何救助。平均來說,女性有尿失禁的症狀到真正就醫所需的時間長達四年,而那些真正就醫治療的婦女都都表示有關尿失禁的照護令人很失望。
延伸閱讀:
尿失禁
+ read more

2007.10.30
切除子宮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子宮切除是一常見的手術,通常用來解決一些良性的婦科問題,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然而它對於健康長期的影響很少被探討。瑞典醫學院卡若林司卡學院最近一項全國性的研究指出,子宮切除會增加尿失禁的風險。
此項研究包含1973-2003年註冊的病人,其中165,000名女性曾做過子宮切除,479,000女性沒有。結果顯示,做過子宮切除的女性罹患尿失禁的比率是沒有切除者的兩倍,且終其一生都會有罹患尿失禁的高風險,尤其在子宮切除手術後的5年內尿失禁手術比率最多。因此,當婦女考慮要進行子宮切除時,醫生和病患都應該要意識到、並且評估此風險。
+ read more